王超群 韦冬余(扬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论叶圣陶编制国语教学标准的贡献
——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
王超群韦冬余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 扬州225009)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编辑出版家、语言学家,他一生致力于国语教育事业。作为国语教学标准的制定者,他亲笔拟定《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使国语教学有明确的价值标准。本文旨在从叶圣陶对国语教学标准的制定介绍叶圣陶先生推广传播国语的贡献。
叶圣陶国语贡献
叶圣陶(1894-1988),我国著名的国语教育家,他的国语思想对我国的现代国语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国语教学标准的制定者,他亲笔拟定《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使国语教学有明确的价值标准。叶圣陶先生一生致力于推广传播国语,不仅制定了国语教学标准,还从事了长达70余年丰富多彩的教材编辑工作,对国语的推广与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1923年以前,我国的国语教学缺少明确教学标准,教学内容较为局限,叶圣陶先生作为国语教学标准的制定者,亲笔拟定《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这一国语标准的制定,使国语教学有了明确的价值标准。
(一)“国语”概念
目前人们对“国语”的认知有很多偏差,现代人一般普遍认为国语是过去的语文课,实则国语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中小学过去的语文课,另一种则是指本国人民共同使用的语言,在我国是汉语普通话的旧称①。
(二)旧式课程标准的局限性
我国古代的国语教育,基本上是经学和科举的工具、附庸,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直到20世纪初才成为在全国推行的学科意义上的独立学科。
清末至民国初期,课程标准以学堂章程为纲要,主要有以下三点明显的不足。首先是内容过于局限,作文教法生硬。如1902年的《钦定中学堂章程》,主要以读经、辞章为主。经书内容固定,有《书经》、《周礼》、《仪礼》、《周易》四部,以年为单位,一年学一部,内容十分局限;此外,辞章分作记事文、作说理文、作学章奏传记诸体文、作学辞赋诗歌诸体文,一年学作一种文体②。这样的教学方式,目的性较强,较为生硬,缺少系统融合,易造成行文文体定势,阻碍学生的长远发展;其次是内容过于笼统,缺少明确的具体标准。如1904年的《奏定中学堂章程》、1909年的《学部奏变通中学堂课程分为文科实科折》,内容依旧以读经讲经为主,进步性是把习字放入了章程之中,但遗憾的是中学五年的学堂章程每年都是如此,过于笼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最后是明文规定每星期钟点,过于刻意。如《奏定中学堂章程》中规定:“现在所定读经讲经时间钟点,计每星期读经六点钟,挑背及讲解三点钟,共含九点钟;另有温经钟点,每日半点钟。”③
民国初年至1922年学制改革时期,我国的学校课程标准也没有根本性的改革,只是把清末的学堂章程稍作调整,并没有过大的创新性。如1912年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1913年的《中学校课程标准》依旧是笼统的读经、作文、习字等内容,至于究竟具体有怎样的标准依旧没有明确的态度。
(三)《新学制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内容及贡献
1.《新学制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内容
1919年的五四文化运动在中国语文课程建设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不但大大推动了我国现代革命运动,而且有力促进了教育改革,使社会出现了许多新气象,如推行国语运动,即白话文运动,将白话文著作引进中小学国语教材,从而使得国语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产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于1923年颁布和试行新学制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纲要》,而其中的《新学制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正是叶圣陶先生亲笔拟订的。
新学制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分为目的、内容和方法、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这三项。与此前的课程标准相比,这一课程标准显得更具体合理、架构清楚、更具操作性,是课程标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在目的上,它回答了“为什么教”——“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能看平易的古书、有研究中国文学的兴趣”;在内容和方法上,详细列举了“教什么和怎么教”——“旨在与小学国语课程衔接,并为高级中学国语课程的基础”;在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程度上,叶圣陶先生主张“最低限度——阅读普通参考书报,能了解大意;作普通应用文,能清楚达意,于文法上无重大错误;能欣赏浅近文学作品”,这一课程标准的制定奠定了今天的课程标准的基本格局④。之后,中学语文的课程标准,虽经过多次改订,但基本格局没有多大变动。
2.《新学制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的贡献
(1)提出恰当的教学目标
围绕“为什么教”的问题,1912年,教育部在《中学校令试行规则》中对国语的教学目标作了规定:“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⑤但这个要旨非常抽象,人们对于“高深”的理解常常感觉过于模糊,难以把握。叶圣陶先生在《新学制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中关于教学目标的表述则具体多了,如让学生“能看平易的古书”,甚至列举了部分可供参考的读书书目。不难看出,这样的标准制定更切实可行,容易把握,且更具有现实意义。
(2)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
在读书方面:分读书为精读选文和略读丛书专集。精读选文指的是由教师拣定一种书本,详细诵习、研究,大半在上课时直接讨论的读书方式;略读丛书专集专指由教师指定数种,参用笔记,求得其大意,大半由学生自修,一部分在上课时讨论的读书方式⑥。这样的读书标准是通过精读,使学生在课堂内学到方法,再辅之以略读,向课外延伸,体现了“专与博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较开阔的读书视野,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读书能力。从当时的社会现象来看,五四后学生阅读热情高涨,书本报刊发行量明显增加,一些教师采用让学生自由阅读的方式来教学,但收效甚微。叶圣陶先生另辟蹊径地提出“由教师指定数种”,还要学生写“笔记”、一部分还在上课时“讨论”,这种自动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把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地结合了起来,为当时学生自由阅读所造成的困境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并且在之后的教师教学中多次被借鉴引用,效果显著。
在作文方面:分作文为“定期的作文”、“不定期的作文”、“作文和笔记”、“文法讨论”和“演说辩论”,兼顾了课内作文训练、课外的作文和笔记训练。从作文的标准制定中可以看出:第一,叶圣陶先生始终都要求作文贵在勤写,可定期写也可不定期地写,并且重视“作文与笔记”相结合,认为作文离不开相应的课外积累,读书要养成善于做笔记的好习惯。第二,叶圣陶先生还把“文法讨论”⑦列了单独的一条,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里的“文法讨论”并非纯理论的学习忽略应用,而是在作文实践中学习并运用文法知识,使其上升到了课程的高度。从这样的安排中不难看出叶圣陶先生意在引起人们对文法知识的重视,这可算是他的一大创举。第三,叶圣陶先生在标准纲要中创新性地设置了“演说辩论”,这则表明他不仅重视书面文字的训练,而且相当重视口头能力的表达训练,切实做到了听说读写面面俱到,相互结合。
在教材方面:传统的教学内容既包括课程设置又包括教材支配,《新学制课程标准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的教材支配把本科教材分为三段,以便三学年的酌量支配。其中最突出的亮点是教材支配的由扶到放、顺应学生不同阶段认知能力发展的转变。如教材支配每一段落的读书要求不同,三个段落的语体占比分别为“四分之三”“四分之二”“四分之一”,取材也从“现代名著”到“取材不拘时代”,步步深入,由浅入深,由部分到整体发展。其次突出的一点就是毕业最低限度的标准中的 “略读数目举例”中列举的读书篇目,文体众多,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传记等,并且作家也涉及古今,尤其关注中国现当代的作家作品,小说如周作人的《雨滴》、散文如《梁启超文选》。
注释: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522.
②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7.
③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7.
④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74-276.
⑤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74.
⑥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74.
⑦文法指的是文章法规,即语法,包括词的构成和变化,词组和句子的组织.
[1]商金林.小学语文教材经典:叶圣陶编《开明国语课本》[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1).
[2]李明,乔晖.回归儿童世界——来自《开明国语课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编选启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2).
[3]罗先友.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中的四大基本点[J].课程·教材·教法,2013(8).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任苏名.叶圣陶教育改革思想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7]叶圣陶,丰子恺.开明国语课本[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0.
[8]杨斌.什么是我们的母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本文是“2015年江苏省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科学本质与科学教学——施瓦布科学探究教学思想研究》(项目号:15HQ010)和2014年度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YZUJX2014—24B)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