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典籍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
——以杨宪益夫妇《红楼梦》译本为例

2016-03-17 06:35:57李小霞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文教资料 2016年16期
关键词:杨宪益红楼梦译者

李小霞(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文学典籍中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
——以杨宪益夫妇《红楼梦》译本为例

李小霞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文学典籍饱含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现象,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日积月累的产物,所以具有特定的民族性,这给翻译带来了重重困难。本文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红楼梦》为依托,探讨译者在文学典籍中常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以期给典籍外译带来些许启示。

文学典籍文化因素翻译方法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位居首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红楼梦》必然成为翻译家关注的焦点。《红楼梦》拥有英语、法语、德语、日语、韩语、俄语、西班牙语等众多外译本。在众多的外译本中,有节译本、摘译本、编译本和全译本形式。目前为止,在英译本中,影响最大的两个全译本分别是1973年英国汉学家大卫·霍克思(David Hawks)译的《石头记》(a Story of the Stone)和1978年中国著名翻译家杨献益及其夫人戴乃迭合译的《红楼梦》(aDream ofRed Mansions)。前者由美国企鹅出版社出版,后者由中国外文出版社出版。两个译本风格各异,都很精彩,已经成为现代翻译研究者研究的重点。中西方国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这种文化势必会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出来,有时可能是局部的交叉,有时又可能是碰撞或冲突。正如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所指出的:“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起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在翻译《红楼梦》这样饱含文化现象的文学名著时,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西方读者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言、文化与翻译

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系统,是人们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对此,许国璋老先生有过专门论述,“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许国璋,1991:1)。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记录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反映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成果,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任何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语言的接触是文化接触的先导,语言起着不可替代的媒介作用”(包惠南,2004:5)。

文化的定义种类繁多。一般认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廖七一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等级、宗教及时空观念的总和。翻译界,人们比较认同尤金·奈达对文化的分类。他将文化分为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五大类。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与融合。语言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纽带,在沟通文化交流,丰富人类文化,促进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翻译活动始于语言,又终于语言;它以语言为形式,以文化为内容,以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为目的。因此,语言翻译过程中文化因素的理解与处理便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包惠南,2000:13)。言翻译必谈文化,翻译与文化的关系源远流长。一部作品,尤其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包含原语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不同的文化观念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局部的交叉、碰撞和冲突,从而给翻译带来种种困难和障碍。一般情况下,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困难主要表现在词汇空缺、词义冲突、语义联想、语用涵义四个方面(包惠南,2004:5)。因此,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及其之间的相互影响、翻译的文化本质都是翻译学者着力探讨的课题。

二、翻译方法的流变

解决翻译中的难题,不同历史时期的译者都曾提出过不同的翻译方法和补偿手段,如直译、意译、增译、直译加注释等。1813年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指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另一种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而让读者让作者靠拢”(刘军平,2009:440)。在西方,长期以来,翻译界、出版界和批评界一直将“流畅通顺”作为衡量译文的首要标准。从10世纪的英国开始,通顺的翻译就成了英语翻译的规范。通顺的翻译要求译文读起来不像是翻译。实际上这种翻译在实践上强调译文通俗易懂,不至于对目的语读者造成太多理解上的困难。意大利美籍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身受西方批评话语、解构主义理论、后结构主义的影响,对主导西方翻译史的归化翻译法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并引进了长期被人们忽视的异化翻译策略。他认为,这种突出流畅性的翻译策略,是为了体现西方种族主义及文化帝国主义的价值观。1995年劳伦斯·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Translator's Invisibility)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为“归化法”(domestication),将第二种方法称为“异化法”(foreignization)。用韦努蒂的话讲,归化就是“翻译是用暴力置换外国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给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可读性强的文本”(Translation is the forcible replacementof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difference of the foreign textwith a text thatwillbe intelligible to the target language reader.)(Venuti,1995:18)。异化策略旨在通过保留原语种包含异国情调的东西,让读者向原作者靠近,带领读者欣赏原作中的异域风光。概括而言,异化法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用的原语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而归化法则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目的语读者所熟悉的目的语表达方式,传达原文的内容。从这个界定来看,异化大致相当于直译,归化大致相当于意译。

三、杨译《红楼梦》中文化因素的翻译方法

杨宪益在谈到《红楼梦》翻译时说道:“1964年,我和戴乃迭着手翻译《红楼梦》。我翻译初稿,戴乃迭加工润色。《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为了西方人真正读懂曹雪芹笔下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我们尽量避免对原文做出改动,也不做过多的解释,在这点上,我们和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翻译的《石头记》有所不同。霍克斯的翻译自由度似乎更大一些,霍克斯将原文中个别以‘红'的描写改写成了‘绿',似乎是避免与鲜血暴力联系在一起。”(转引自郑鲁南,《一本书和一个世界》,2008:1-2)从上述话语可以看出,中国著名翻译家杨献益夫妇译介《红楼梦》的主要目的是让西方读者读懂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避免对原文做出改动,尽量忠实地传播中国文化,尽可能多地把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介绍到西方,让更多的英美读者了解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为了达到让西方读者能够理解并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杨献益夫妇采用了灵活多变的翻译方法。下面通过实例说明:

(1)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红楼梦》第十一回)“Truly,‘storms gatherwithoutwarning in nature,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A Dream of Red Mansions:Vol.1:p155)

(2)探春登时大怒,指着王家的问道:“你是什么东西,敢来拉扯我的衣裳!我不过看着太太的面上,你又有年纪,叫你一声妈妈,你就狗仗人势,天天作耗,专管生事……”(《红楼梦》第七十七回)“Who do you think you are?”she fumed,pointing one finger ather.“How dare you pawme?It's only for Her Ladyship's sake and because you're old that I call you ‘nurse',but like a dog counting on itsmaster'sbacking you're alwaysmaking trouble...”

例(1)和例(2)采用了直译法,“狗仗人势,天天作耗”指下级依仗上级的权势惹事或欺负人,杨宪益夫妇将其译为“likea dog countingon itsmaster'sbacking you'realwaysmaking trou ble”,保留了原文的形式,且将意义也较好地传递出来。

(3)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红楼梦》第四回)An Ill-Fated GirlMeetsan Ill-Fated Man

A Confounded Monk Endsa Confounded Case(p95)

例(3)中,两个“葫芦”语义双关,代表了两层含义。第一个“葫芦”指的是小说中的葫芦庙,“葫芦僧”指葫芦庙里的僧人;第二个“葫芦”是不清不楚、糊里糊涂的意思,这里用来暗指枉法断案的内幕。杨宪益夫妇将其译为 “A Confounded Monk EndsaConfounded Case”,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两个“confounded”完美地将双关语的形式和意义同时传递给读者。

(4)难道将来只有宝兄弟顶了你老人家上五台山不成?(《红楼梦》第二十二回)Is Pao-yu the only onewho'll carry you as immortalon hishead to MountWutai(a holy Buddhist mountain)?(A Dream of Red Mansions:Vol.1:312)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号称智慧第一,在菩萨中地位极高,居四大菩萨之首,所以五台山位于四大佛教圣地之首。此处“上五台山”的含意是指贾母将来先去,是要荣登天界的,是能成仙成佛做菩萨的,其实是凤姐在夸贾母有仙缘。译者除了译出“MountainWutai”外,还以夹注的形式解释了五台山的性质,让英语读者进一步理解五台山代表着中国的佛教文化。

(5)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红楼梦》第五回)Through tearsshewatches the stream

On the Clear and Bright Day;(A Dream of Red Mansions:Vol.1:75)

Note:The festival,usually on the 5th of April,when the Chinese visited their family grave.

(6)将那三春开破,桃红柳绿待如何。(《红楼梦》第五回)

Shewillsee through the three Springs

And setno store

By the red ofpeach-blossom,the green ofwillows.

Note:A punmeaning the threemonths of Spring and the three elder Chia girls.All the Chia girlshad the character chun or spring in their name.(ADream of Red Mansions:Vol.1:82)

(7)“难道这也是个痴丫头,又像颦儿来葬花不成?”因又自笑道:“若真也葬花,可谓东施效颦了;不但不为新奇,而是更是可厌。”(《红楼梦》第30回)“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come to bury flowers like Tai-yu?”he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If so,she's‘Tung Shih imitating His Shih,' which isn'toriginalbut rather tiresome.”

Note:Hsi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Tung Shih as an ugly girl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ADream of Red Mansions:Vol.1:446)

例(5)、例(6)和例(7)都采用注释法。“清明”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节日,人们通常在这一天进行扫墓等活动,以悼念已亡故的亲友。西方并无此节日,所以增加注释可以让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清明”的文化内涵。例(6)中的“三春”并非简单的三个春季,而是和贾家女儿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译者只能通过添加注释让英语读者知晓她们。例(7)中的“东施效颦”是一典故。相传,西施是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一位美女,有一次西施害心病而捂着心口,皱眉蹙额地走路,别人认为很美。村子里有一个名叫东施的女子看见后,就模仿西施,也捂着心口,皱眉蹙额地走在村庄里,想增加自己的美貌,博得别人的赞叹。可是,事与愿违,人们见了她那种怪模样,赶紧把门关上,不愿见她,即使见了她,也躲得远远的。此处用来指那些模仿黛玉葬花的人。译者的处理方式会为读者提供充分的文化背景,以助他们理解原作。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讲,“异化”的翻译可以为读者了解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机会,彰显异国文化的语言文化差异,这也是翻译的主要目的之一。归化翻译方法往往使读者看不到异域文化的本来面目,就谈不上文化交流中融洽和吸收。上述实例说明杨宪益夫妇主要采用了“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

本文主要分析了杨宪益夫妇在翻译《红楼梦》中文化因素时采用的不同翻译方法,如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注释法等。杨献益的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向西方读者传播中国文化,让西方读者更好地欣赏异域文化,理解宝黛爱情,所以翻译时运用了可以保留异域文化特色的“异化”翻译策略。

[1]Eugene A.Nida.Language and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82.

[2]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1.

[3]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5.

[4]郭建中.文化与翻译[A].廖七一.文化观念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168.

[5]包惠南,包昂.实用文化翻译学[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13.

[6]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440.

[7]Venuti,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M].New York:Routledge,1995:4.

[8]郑鲁南.一本书和一个世界[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1-2.

[9]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10]曹雪芹,高鹗,著.杨献益,戴乃迭,译.ADream ofRed Mansions 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99.

猜你喜欢
杨宪益红楼梦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红楼梦学刊(2020年4期)2020-11-20 05:52:38
从《红楼梦》看养生
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 07:49:32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红楼梦学刊(2020年3期)2020-02-06 06:16:54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英译本后四十回底本考证
红楼梦学刊(2019年2期)2019-04-12 05:50:34
别样解读《红楼梦》
海峡姐妹(2018年5期)2018-05-14 07:37:10
《五味人生:杨宪益传》
新青年(2015年4期)2015-05-18 12:59:29
《金丝小巷忘年交》
新青年(2015年4期)2015-05-18 12:59:29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