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基,侯 帅2
(1.公安海警学院 后勤管理系,浙江 宁波 315801;2.公安海警学院 训练部,浙江 宁波 315801)
浅议部队野战给养装备器材管理
李敏基1,侯 帅2
(1.公安海警学院 后勤管理系,浙江 宁波 315801;2.公安海警学院 训练部,浙江 宁波 315801)
本文以公安边防部队为例,分析了提高当前野战给养装备器材管理使用效益的要求和管理趋于制度化、规范化的必然趋势,总结出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管理,才能使部队野战给养装备器材形成强大的后勤保障力。
野战给养装备器材;管理;后勤保障力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有力的野战给养装备器材管理是衡量后勤团队在执行急、难、险、重任务时能否有组织有序、展开迅速、保障有力的重要标准,它是边防部队隐形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我们要努力把野战给养装备器材的使用和管理整合到协调一致、迅速高效的地步,以良好的管理为支撑,达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效果,这对野战给养装备器材切实发挥其效能,推动后勤保障力快速生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提高野战给养装备器材管理使用效益
目前,部队完成了由单兵野战炊具、野战给养单元、炊事挂车、自行式炊事车、野战主食加工车等多种饮食加工装备器材和热食前送器具、食品冷藏车、食品保温车等饮食补给装备器材配套系列,形成了一定的野战饮食保障体系。公安边防部队给养装备器材品种还不是很多,数量也少,基本上以机动中队、支队执行任务时保障为主,发展还不具规模。因此,选择合适的管理手段,密切协调,互通有无,着眼对策,加强野战给养装备器材在部队日常使用、配套训练、保障演习和抢险救灾等各个环节中的管理成为提高野战给养装备器材使用效益的必然要求。
(二)使野战给养装备器材管理趋于制度化、规范化
边防部队野战给养装备器材相关制度尚不够健全,现有制度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很好地落实,如维修保养制度等,常出现归口不清,责任不明,要求不具体,经费不到位等。因此,只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配套管理体系才是可行的。只有管理到位,才能促使制度落实,进而不断促进野战给养装备器材管理的规范化。
(三)增强部队应急饮食保障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应急保障任务充满着复杂性、多变性,这些都给后勤保障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增强后勤饮食保障的能力势在必行。“求木之长着,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最终的重点还是要追溯到管理。只有切实妥善的管理,才能使后勤保障人员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与素质,能够应对给养装备器材出现的状况,能将不同野战给养装备器材相结合形成高效率、高质量、全方位的配套保障体系,使野战给养装备器材随时随地拉得出、用得上、使着顺。在面临不同的应急任务时,能够迅速分析任务、拟定保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形成战斗力,确保保障力。
(一)重视野战给养装备器材管理教育
1.摆脱重使用、轻维护的不良状况
任务的来临就意味着后勤保障工作的开始,是给养装备器材发挥效能的关键时期。要加强官兵维护和使用并存的理念意识,避免只要能用,就不进行检查与维护的问题。每次任务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检查与保养,出现故障和部件损坏的要及时维修与更换,避免问题日积月累,形成给养装备器材新的变旧,正常的慢慢老化,轻微损坏的提前进入了报废状态的情况。
2.改善重突击、轻平时的不良习惯
给养装备器材的检查、保养与维修应该像车场日制度一样,关键在于平时。而现在给养装备器材一般都是在有任务和重大活动的前提下动用,所以对其保障能力和使用效率的要求都非常高。边防部队面对的任务比较多而繁杂,但动用给养装备器材的时间间隔较长,假如长期存放而不注重平时的检查维修与保养,等到用时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临阵磨枪”固然可以,但是治标不治本,突击“治疗”可以应付当前的一时,但无法应付长远,长此以往将对给养装备器材的健康情况和使用价值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因而必须做到平时多检查、多养护。
3.改变易满足、轻创优的不良心态
边防部队拥有的野战给养装备器材形式各样,官兵也都基本掌握了使用的要领,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拿炊事挂车供火炉灶的点火步骤来说,要把灶点着不是难事,难就难在安全上,难在油料节约上。我们通常习惯在点火之前预先喷油,为点燃炉灶提供能源基础,但喷多少油料难以把握,多数情况下会出现过量喷油的现象,有的甚至让油料渗出炉灶,在地上流淌。如果遇到多风天气,多喷出的油点燃后遇见大风会顺势燃烧,难以控制,这样一来,不仅造成油料浪费,还会引起人员烧伤、烫伤及引燃其他物品等安全隐患。所以,要让后勤官兵对给养装备器材的认识超出会用、能用的层次,做到熟能生巧,不断追求,不断创新创优。
(二)创新野战给养装备器材管理模式
1“.用”——依据特点抓管理,强化用管结合
边防部队野战给养装备器材的特点一是功能单一、配套性差;二是型号杂乱、零部件通用互换性差;三是标准模糊、编配不合理;四是基本为车载式和拖曳式,依赖性强。我们要依据这些特点来开辟管理的新路,可以通过训练和实践找到高效率配套管理方法,在登记造册、提前准备好备用零部件和制定标准、重新编配以及做好协调工作上找到突破口。
2“.储”——注重科学化储存,突出储管结合
边防部队给养装备器材较好的储存方法一般是存放到车库或专用仓库,此外有的是支起帐篷简易储存,有的是利用单位空闲之地露天存放。车库或仓库如果长期封存,里面湿气较重,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如定期通风排湿,重新上漆等,很容使给养装备器材生锈腐蚀。简易储存也能够达到挡风、遮阳、避雨的效果,短期存放没有问题,但长期存放不符合制度规定,也容易使装备器材受损。暴露储存更不科学,以炊事挂车为例,存放时自带帐篷,但就帐篷本身而言,长期经受风吹日晒,很容易老化变脆,逐渐破损,失去防护作用。外露的车身铁架和轮胎长期经受高温日晒和雨淋也会爆漆生锈和老化裂口,所以科学储存管理至关重要。
3“.养”——强调维护与保养,讲求养管结合
给养装备器材的管理要三分使用,七分保养。给养装备器材使用之后,有些官兵只把眼光放在清理显眼地方的表面卫生上。如炊事车的轮胎上和帐篷上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会沾满油烟等成份,若不清理干净,就会产生腐蚀老化作用,缩短其使用寿命。点火装置喷油嘴用后若不及时拆卸清理,形成灰垢后易堵塞燃油出口,影响再次使用。给养装备器材使用燃料大多为柴油,灰烟产生量大,因而对使用过的各种炉灶、行军锅等炊事器材都要及时清理,进行维护保养。
(三)完善野战给养装备器材管理体制
1.打造专业管理队伍
专业性的工作必须要有专业的人员,培养集使用、管理、检查、维修、养护于一体的素质过硬的专业队伍是实施给养装备器材科学管理的纽带和关键点。要在强化单个军人保障能力、随机整合配套管理意识、集体保障素质上下功夫。例如野战给养单元的展开与撤收,专业队伍完成这项动作,连用野战给养单元最多3分钟,班用的最多只需2分钟,而普通人员相对来说就会浪费很多时间,并且容易造成器材损坏。所以,打造专业队伍才能使野战给养装备器材得到合理的使用和及时有效的维修与养护。同时要建立完善组织领导机构,完善管理体系,打造“一条龙”管理队伍。
2.注重装备信息管理
明确各级各类单位配发何种类型、何种规格的装备,配套设备有多少、是什么,装备的使用寿命有多长,使用人员在装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的技能方面应达到什么要求等。各单位应对野战给养装备器材实力信息进行梳理、备案、存档,形成野战给养装备器材信息库。对因任务的需要而临时配发的零散器材也要做好整理建档工作。由于专业水平所限,有些单位在给养装备器材损坏时就采取换新的方法解决,而换新之后,对旧装备器材就不屑一顾,管理上更是无人问津,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资产流失,因而要做好平时普查工作,装备器材无论是新是旧都要做好登记,对有维修价值而本单位难以维修的的装备器材应积极联系厂家或地方技术力量予以修复。每次执行后勤保障任务之前之后,都要对使用的给养装备器材进行点验,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使给养装备器材添是怎么添的,去是怎么去的显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3.加强战备训练管理
给养装备器材的管理要在建立固定的团队、开展合理合适的教育、风风火火追求效率与战斗力的训练和实战演练上下功夫,摆脱只要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就行的状态。要学会从长远出发,深入思考,形成等级模式,根据不同的任务、状况,制定操作性强的A.B.C.等成套方案,形成“因事定案,因案定材,因材定人”的理念。加强保障能力训练,达到给养装备器材使用的专业化、熟练化、责任化。要让官兵知道执行不同的保障任务该动用哪些给养装备器材,拉出去的给养装备器材怎么搭配使用才能使工作效率最大化,出现故障怎么处理才能尽快恢复工作,拥有依据不同任务迅速做出分析、确定方案、制定给养装备器材配套体系的能力。保障人员责任明确分工合理,有效避免给养装备器材因官兵使用不当或不熟练而造成损坏,或者因责任不明及业务不精造成的效率不高的问题,保证应有的后勤战斗力,从而达到理想的保障效果。
[1]公安部边防管理局后勤部.公安边防部队给养工作手册[M],2009.
[2]盛四联等.饮食装备使用与管理[M],解放军出版社,1995.
On Army Field Supplies Equipment Management
LI Minji,HOU Shuai
(China Maritime Police Academy,Ningbo 315801,China)
This paperanalyzestherequirementofimprovingtheeffectivenessofcurrentfield supplies equipment management of public security frontier forces and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standardization of management,sums up that only through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can the army field supplies equipment form a strong logistics support capacity.
field supplies equipment;management;logistics support capacity
E233
:A
:2095-2384(2016)01-0030-03
(责任编辑 储 欢)
2016-03-03
李敏基(1972-),男,山东烟台人,副教授,主要从事部队后勤理论和管理科学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