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中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发展

2016-03-17 03:24丁宁
改革与开放 2016年19期
关键词:经济体制民主权力

丁宁

国企改革中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发展

丁宁

改革开放实行政企分开,从放权让利到股份制,再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发展,国有企业因此平等独立地参与到市场竞争当中,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个辉煌。

国企改革;经济民主;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迄今已走过38年历程。“十三五”目标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回首改革开放,通过制定各项方针政策,从农村到城市,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动了生产积极性,释放了企业活力,使中国GDP持续增长,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创造出“中国奇迹”。改革开放的最初目标,是将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分割,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权力与政治权力一体格局,从而调动各方生产积极性,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改革之初邓小平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否则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实行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应该让地方和企业、生产队有更多的经营管理的自主权。并强调当前最迫切的就是扩大厂矿企业和生产队的自主权。”[1]城市改革最重要的是国企改革,如何将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性,将国有企业建设成为现代企业,全面实行责任制度,所体现的都是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建设。本文在阐明经济民主起源和内涵基础上,将从两个方面论述国企改革中经济民主建设发展。

一、经济民主的起源和定义

经济民主最早发源于西方的工业民主思想,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建设日趋完善,工业革命在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同时,学者们开始关注工厂中的民主制度建立,这一思想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获得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平等应当不仅是表面的,不仅在国家的领域中实行,它还应当是实际的,还应当在社会的、经济的领域中实行。”[2]要实现这一点,就要进行全面的社会变革,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实现政治和经济的平等。20世纪后期,经济民主研究在西方形成一股热潮,主要集中于经济民主在工厂管理中的实现及经济民主对资本主义民主的影响。我国经济民主讨论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中后期出现过两次研究热潮,蒋一苇、崔之元、王慎之等学者都有详尽论述。近年来,关于经济民主理论的讨论较热烈。宋磊在总结我国经济民主理论研究上,将其研究路径分为政治经济学和“新左派”研究路径、法团主义和社会经济的研究路径。[3]

经济民主的定义一直众说纷纭,各学派持有不同观点。萨托利认为,经济民主是一个多义概念,可以是这样的民主,它的政策目标是重新分配财富,使经济机会和状况平等化。这样理解的经济民主可以是政治民主的一个补充,也可以是政治民主的简单扩大。经济民主也从工业民主的意义上使用,更多指劳动者对经济的控制。[4]科恩则反对将经济民主作为一种民主的形式,认为经济民主不是指某种特殊的经济体制,而是指社会选择它所需体制时的能力。[5]蒋一苇认为,经济民主宏观上是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微观上是使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6]崔之元则认为,经济民主的定义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在广义上相当于将人民主权推广至经济领域,狭义上则是实行民主协商和民主管理,他推崇“鞍钢宪法”的企业管理方式。[7]

虽然学者们对经济民主的定义没有停止过争论,但对经济民主的一些特征却有着相似认知。例如,经济民主中的平等、自由、自主原则在各种有关经济民主讨论中都能见到。本文认为,首先经济民主并不是政治民主在经济领域的扩大,在经济领域中,市场的变化并不完全受控于人的行为,而有其自身的运行机制,如果将其视为政治民主的扩大化,则将经济民主视为政治民主的从属,这并不是真正的民主,甚至是另一种政治专制,用政治权力左右经济权力。经济民主是一种独立的民主形式,与政治民主、社会民主相辅相成,也有其独立的运行方式。其次,经济民主的主要目的是在经济自由前提下,实现经济机会和财富分配的相对平等,使社会资源分配公平公正,减轻贫富分化和垄断问题。它的实现方式可以是宏观上的国家调整经济体制,适当干预经济运行,完善分配体制,也可以是微观上的企业内部的经济民主,建立民主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提高工人对企业事务的参与度,甚至由工人自主管理企业。第三,经济民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改革开放之初的目标是发展经济民主,调动社会生产积极性,只有发展完善社会主义经济民主,才能推进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解决社会问题,走向全面小康。

二、国企改革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民主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起步,在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基础上,改革重点转移到城市,而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主要目标是搞活国有企业,调动生产积极性,以适应市场经济建设需求。计划经济体制实行期间,国有企业所有生产活动都是由中央直接下达指令进行的,政治权力完全取代了经济权力,国有企业几乎没有自主权。一方面国企改革要解决政企不分问题,另一方面,在政府从国企管理经营中逐步退出的过程中,国企要对自身负起责任,建立一个独立承担责、权、利的主体,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1.政企分开,改变国家企业关系

虽然对经济民主的定义众说纷纭,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经济自由与经济民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只有在经济自由前提下,经济民主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实现。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为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的目标,中央统一指挥分配国企的生产经营活动,国企没有独立经济权力,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经济主体,国家成为经济权力的集中所有者,并用政治权力取代经济权力,用计划方式安排整个社会的生产活动。尽管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似乎体现了一种经济公平,但缺乏经济自由的前提,因此本文不认为计划经济下的平均主义是经济民主的一种体现,在这种经济体制之下,经济民主难以得到实现。

为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企积极性低下,体制僵化落后局面,改革一开始就提出要改变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方式。邓小平在《工人阶级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优异贡献》的讲话中提到,“这场革命既要大幅度地改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8]尽管一开始的改革是从放权让利开始的,但政企分开的举措一直在进行中,并且思路逐步明晰,成为国企改革重点。具体来说,实行政企分开的政策一方面较直接,主要通过禁止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形式体现。比如1984年发布的《关于党政机关在职干部不要与群众合办企业的通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决定》,1998年的《军队、武警部队不再从事经商活动的实施方案》及《政法机关不再从事经商活动的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禁止党政机关开办任何形式的企业,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坚持政企职责分开、官商分离的原则。另一方面,政府逐渐抽身于国企运营当中,不再是国企全权负责人,设立国资委进行改革,从全权掌握国企命脉到拥有多数或相对多数的股权,与其他股东相同,参与企业的决策管理,保障国有资产的增值,这在《公司法》等政策法规中都有规定。

2.扩大自主权,建设现代企业制度

政企分开仅仅是国企改革中经济民主建设的一部分。在将企业权力转移到国企时,更重要的是扩大国企自主权,让国企成为自负盈亏,权、责、利相统一的现代企业,充分参与市场竞争,发挥国企活力。

1978,首先以农村改革为重点,对城市国企有一些扩大自主权,实行经济责任制改革,但成效不大,仅仅是初步尝试。1984年开始,以十二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改革开放将重点转移到了城市,其主要内容是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市场调节范围,使企业更多与市场直接联系,把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实行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为企业竞争创造平等的市场环境。同时,国企改制进行了利改税、拨改贷,大型国企实行承包制、小型企业实行租赁制、股份制的推广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尝试。国家对国企改革从一开始的放权让利,小部分让渡国家利益,以促进国企活力,到实行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家大量下放国企自主经营权,国企资产来源除了多数国有资产之外,还有很多外资、民资等,逐步使国企成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

社会主义经济民主建设通过改变政府和国企关系,改变计划经济时期政企不分,生产积极性落后局面,逐步让国企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自负盈亏,努力实现责、权、利的统一,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经营方法,平等有效参与市场经济。同时,政府不再直接管理国企,而是作为国有资产持有者进行决策参与,确保国有资产增值,更好地扮演领路人角色,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宏观调控市场经济运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经济民主意味着每一个经济实体都能独立平等参与市场经济运行,每一位公民都能拥有平等的经济权力,社会资源财富分配相对公平,减轻贫富分化、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等问题。而对刚刚通过计划经济体制追求快速工业化的新中国来说,社会主义经济民主就是企业、农民、手工业者能摆脱计划束缚,创新生产方式,提高生产积极性,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国企来说,当政企分开,企业建立成为现代企业,平等、有效参与市场经济的运行当中,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激发国企活力,扩大社会资源总量,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经济民主。

国企改革的历程充满曲折,国企从完全依赖于政府的指挥到建设成为现代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不断发展,与私营、外资企业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腾飞。尽管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但其发展的历程都体现了社会主义经济民主建设的完善,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性。在迎来“十三五”,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经济民主建设一定会更完善,创造出更平等自由的中国经济。

[1]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三日)[M]//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5-146.

[2]恩格斯.反杜林论[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16-117.

[3]宋磊.中国的经济民主论:研究路径、关键议题与推进顺序[J].社会科学战线,2014(05):52-62.

[4]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2-23.

[5]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12-115.

[6]蒋一苇.经济民主论[J].中国社会科学,1989 (01):9-22.

[7]崔之元.经济民主的两层含义[J].读书,1997 (04):79-82.

[8]邓小平.工人阶级要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作出优异贡献(一九七八年十月十一日)[M]//邓小平文选:第 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35-136.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9.017

猜你喜欢
经济体制民主权力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