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诗词英译的意象图式传递——以金陵判词的英译为例

2016-03-17 02:55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英译红楼梦诗词

于 洋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 铁岭 112000)



红楼梦诗词英译的意象图式传递
——以金陵判词的英译为例

于洋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辽宁 铁岭112000)

摘要:一直以来《红楼梦》受到学者瞩目,尤其是对其中的诗词研究甚广。但是对于其诗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不同诗词译本的对比分析上,而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的较少。本文尝试从意象图示的角度分析《红楼梦》判词的英译。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英译;意象图式

引言

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巅峰之作的《红楼梦》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并逐渐形成了“红学”热潮。然而,国内外学者对《红楼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红楼梦》诗词翻译的对比分析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红楼梦》诗词的较少。本文则试图从认知语言学意象图式的视角来分析《红楼梦》判词的英译。

一、意象图示理论与翻译

(一)意象、图式、意象图式的概念

“‘意象’常作为心理学的术语,多指一种心理表征。所谓‘意象’是指人在某物不在场时但在心智中还能想象得出该物的形象,这是在没有外界具体事物刺激输入的情况下,人在心智中依旧能够获得其印象的一种认知能力。”[1]173比如,当我们看到“枯藤老树昏鸦”这句话时脑海中很容易就能想象到这句话所营造的意象,“枯藤”“老树”和“乌鸦”。“‘图式’则是指人们把经验和信息加工组织成某种常规性的认知结构,可以较长期地储存于记忆之中。”[1]175我们数学中所应用的“乘法口诀”就是通过我们反复的演算得出来的演算规律。Langacker & Lakoff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首次将“意象”和“图式”这两个概念结合成为“意象图式”。意象图式的定义有许多不同的表达,但其实质是相同的。意象图式是人们在与周围环境互动中产生的动态的、反复出现的组织模式,因此能经常在人们的基本感觉运动经验中表现出来。比如,人在饥饿时知道要吃饭,口渴时需要喝水。意象图示是认知语言学中被广泛应用的概念之一,也是翻译活动中译者频繁使用的概念。

(二)意象图示与翻译

翻译从表面来看是指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实质上却包含了两种文化之间的传递。在传递过程中就要求译者不仅对原文有了解,也要对译语文化有深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表达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由于汉语和英语的思维和表达方式不同,就要求译者要将汉语的表达形式转换成英语的表达习惯,在转换过程中,需要借助意象图式的理论。译者凭借意象图示的理论把汉语所表达的思想内涵,通过加工组织成适合英语思维的表达方式,以便于读者能够很好的理解原文的内涵。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曲赋过程中,意象图示理论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以《红楼梦》中的金陵判词为例来探讨《红楼梦》诗词中的意象图示传递。

二、《红楼梦》金陵判词英译的意象图示传递

《红楼梦》能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著,其中的诗词曲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诗歌之所以能够魅力无穷是因为其中蕴含了很多意象。“意象分‘意’和‘象’两个方面,前者指人的主观情意,作者的审美经验和人格情趣;后者指客观物象。”[2]换言之,意象也就是经过人的主观加工后的客观事物。人在对意象进行加工的过程也就是形成认知模式的过程,构建图式的过程。《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之所以有其特色就是因为诗歌中通过意象传递出了人物的性格特色和命运安排。下面我们就以《红楼梦》宝黛判词的英译为例,来分析其中的意象图式传递。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英译:

“Alas for her wifely virtue,

Her wit to sing of willow-down, poor maid!

Buried in snow the broken golden hairpin

And hanging in the wood the belt of jade.”[3]

在“可叹‘停机德’”一句中包含了“停机德”的典故。“‘停机德’出自《后汉书·河南乐羊子妻》。东汉,河南乐羊子于路拾得遗金一饼,其妻谓志士不能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于是乐羊子远出求学,一年后思家归来,其妻又以织布为喻,织不能中断,学不能中辍。乐羊子感其言,复出,七年不归,终成学业。这一句是用来赞美薛宝钗具有贤惠的美德。”[4]27小说中薛宝钗确实也成为了贾宝玉的妻子,坐上了宝二奶奶的位置,同乐羊子的妻子一样,一心想要辅佐宝玉,希望宝玉能够获取功名,在仕途道路上有好的发展。但是宝玉的想法与宝钗截然不同,宝玉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不愿意去追求功名利禄,在官场中发展。对于宝玉的不求功名,作为妻子的宝钗并没有给予他严厉的指责,而是一如既往的以温柔的态度服侍宝玉,帮助宝玉读书。宝钗的温柔贤惠正是封建社会淑女的典型形象,更是封建礼教塑造出来的三从四德的好妻子形象,所以可叹。

“停机德”的典故是中国特有的文化词语,如果不懂中国文化的人,很难去理解“停机德”所要传递的是贤惠妻子的信息。为了能够清晰的传递原文所要表达的意义,译者需要把原语的精髓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译给读者欣赏。虽然读者可能不知道“停机德”但是一定知道“wife”和“virtue”,所以根据我们已有的经验知识很容易地将“停机德”图式为“wifely virtue”。

“‘咏絮才’出自《世说新语·言语》。原指谢道韫的才智。谢道韫是东晋女诗人,谢安的侄女。一日下雪,谢安指雪问:‘大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子谢郎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却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她的比喻十分贴切,因此后人称赞谢道韫有咏絮之才。”[4]27用在这里则指林黛玉的才华出众。林黛玉的才学主要表现在她的诗才上,诗中蕴含丰富的意象,以花卉为依托的意象较多。诗词中主要表现了生命的凋残、青春的易失、红颜的枯萎以及梦想的破灭。对于“willow”这个意象中西方有着同样的图式“柳树”,自然“willow-down”便可以激活柳絮的图式。柳絮的纷飞居无定所,正好切合了黛玉在贾府的处境,没有了父母的依靠,只能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鉴于此,诗词也就成了黛玉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诗为伴,以诗为友。这样的生活对于一个妙龄少女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摧残和不幸,所以“poor maid”就成了可怜少女黛玉的意象图式。

“金簪雪里埋”中包含了两个意象“金簪”和“雪”。那么这两个意象是如何与宝钗联系在一起的呢?“金簪”就是薛宝钗的“钗”,一种古代的高档饰品,从字面上看有珠光宝气之意,实则预示了宝钗的道德品行,她是最符合封建礼教的典型妇女形象。“钗”是饰品中最高档的,这里就体现了宝钗是封建妇女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与此同时,“金簪”也是奢华腐朽的象征,所以才有了“broken golden hairpin”的意象图示。“golden”本意是“镀金”,不是真金,也就带有虚假的成分,这种虚假和宝钗为人的虚伪正好是相互呼应。“broken”英译为“坏掉的”,与宝钗受封建礼教毒害失去自我的性格特征相切合。“雪”的意象中西都是一样的概念“snow”,“金簪”本应是带在头上的饰品,却被埋在雪里,说明了宝钗的最后宿命是以悲剧收场。译文中用“buried”这一过去分词,将“broken golden hairpin”和“snow” 两个意象联系在一起,用“Buried in snow the broken golden hairpin”的图式表达了原文所述之意。

“玉带”是指饰玉的腰带,即装饰有玉的系在腰上的带子。据已有经验对玉带的理解,就激活了“the belt of jade”的图式。“林”是指“树木”,却不是茂密的森林,所以“wood”就成了“林”的图式。“玉带林中挂”是个倒装句,正语序应该是“玉带挂林中”,鉴于原句使用的是倒装的句式,英译的过程中译者也传承了原文的句式,将“玉带林中挂”图式为“And hanging in the wood the belt of jade”。此句虽然是把原句中包含的两个意象以直译的方式译出,保留了原句的原汁原味,却失去了原文所要表达的内涵。“玉带林中挂”喻林黛玉的悲惨命运。黛玉做客于贾府,享受着小姐的待遇,却得不到贾府上上下下的肯定,即便她有过人的才华,在贾府也只能泯然众人矣,最后郁郁而终。

结构上,可以发现原文是四句句式整齐的诗句,译文也遵循了原文的结构美,同样用句式工整的四句话把原文的意象和思想传递给读者。此外,原文中三四句的倒装句在译文中同样以与原文相同的句式进行图式。音韵上,原文的第二句的“堪怜咏絮才”和第四句的“金簪雪里埋”押的是“ai”之韵。译文的第二句“Her wit to sing of willow-down, poor maid”的“maid”和第四句“And hanging in the wood the belt of jade.”的“jade”是尾韵,同样符合原文的音韵美。

结论

从宝黛判词的英译,可以发现译文的意象与原文中所出现的意象基本是吻合的,内容上做到了忠实于原文。结构和音韵图式也体现了中国诗词的特色,整齐有韵律。不足之处就是未能表现原文的意境。

参考文献:

[1] 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 冯庆华.红译艺坛——《红楼梦》翻译艺术研究[M].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77.

[3] 高雷.《红楼梦》诗词英译词典[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45.

[4] 王士超.红楼梦诗词鉴赏[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刘小林)

The Image Schema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Poetry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Tak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Jin Ling Pan Ci as An Example

YUY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Tieling Liaoning112000)

Abstract:A Dream of Red Mansions is always studied by learners, especially its poetry. Their researches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translation texts. This article tends to analyze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poetry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e schema.

Key words:A Dream of Red Mansions; poetry; English translation; image schema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080(2016)01-0047-03

作者简介:于洋(1990-),女,辽宁铁岭人,辽宁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12-30

doi:10.3969/j.issn.1009-2080.2016.01.012

猜你喜欢
英译红楼梦诗词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