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现状、困境和问题探析

2016-03-17 01:50李森
改革与开放 2016年20期
关键词:工程技术能力教育

李森

我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现状、困境和问题探析

李森

21世纪,我国工程技术教育进入纵深发展的时期,高等工程技术教育涵盖各个行业环节及应用标准,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专科高职、本科研究生、工程硕士等阶段的工程技术教育内容。但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的一份调查,依据“人才市场上是否有足够多的合格工程师”这一指标及标准,我国高等技术教育的综合性排名和权威性影响因子始终徘徊不前。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在新时期面临着一系列诸如培育人才与市场脱节、培养模式单一落后及实验实训方案滞后等问题。对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现状、困境和问题进行探析,可以有效提升工程技术的效率、效果和效益。

一、我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现状分析

第一,随着现代科技的学科交叉、渗透与综合,现代工程的科学性、社会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更加突出。现代工程是由“研发—开发—设计—制造—运行—管理”等环节组成的工程链。需要一大批能够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管理、会经营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培养目标定位不准,不经过科学合理的调查研究,没有主要服务对象的反馈信息,就把学生的培养计划确定下来了。在专业设置方面,论证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在课程体系设置和实施中,由于课程教学与工程实施脱节,使学生搞不清为什么要学习这些课程;课堂教学又以灌输为主,导致学生缺乏兴趣。

第二,许多企业自身技术及管理水平较低,没有能力为工程技术教育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和实习场所。同时,企业对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较低,影响着我国自主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由于我国制造并拥有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数量少,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低。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一些有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因为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兴趣不高,并未形成生产力。

正因为科研与生产不能紧密结合,使我国的许多科研项目处于闭门造车的境地,论文发表的数量可观,但能指导工程实践的比例较低。此外,企业在人才使用过程中,有对高等学历教育期望值过高的倾向,诱导学校教育走上“重学轻术”的道路。

第三,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高等学校人文素养、价值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受到挑战。成为合格的工程师在许多学生心目中不再是崇高的理想,工程师的社会地位和责任感有所降低。在高等学校教师选拔和聘任中,对教学工作的考核偏软,造成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的兴趣不高,而将精力主要投在科研方面。

第四,我国工程技术教育对职业背景没有明确要求,初级、中级和高级工程技术教育没有合理的衔接。在一段时期内,忽视对初级、中级技术人员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在数量上的不足导致技能型人才缺乏,社会人才结构不合理。而德国则重视各层次工程技术教育,当工业需求发生变化时,能够及时调整培养重心。

第五,由于国家教育投入有限,企业没有参与教育的主动性,我国工程技术教育在过程性和实践性方面存在欠缺。此外,学校的实验多以验证型为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小,有些实验采用计算机模拟演示,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地方院校在本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第六,企业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及应负的责任缺乏足够的认识,大多数高等学校也未能将继续教育当成应承担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缺乏开展继续教育的有力措施。继续教育投入不足,管理松散,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教学质量无人考评,不少人仅仅抱着拿文凭的态度来学习。

二、我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困境和探析

1.观念上的差距

⑴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定位不够清晰。我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定位不够清晰,没有把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师作为高等工程技术教育的终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模式、层次单一。目前,我国工程技术教育逐渐屈从于科学教育,工程院校培养工程师的观念迅速弱化,似乎培养“工程师”的目标太低了。这样,在教学上,技术性和实践性内容不断削弱,学术性和理论性内容不断加强,工程似乎成了科学的侍女,教育似乎成了科研的附庸。

而从国际办学经验来看,德国和美国的做法明显不同,德国是学生在校期间大力加强工程实践部分,在企业实践的时间往往超过1年,使学生毕业后就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美国工程师的实践训练环节是在学生毕业之后由比较完善的企业培训机构组织,时间通常为2年左右。我国则希望达到德国的目标和效果,而教学安排却与美国类似。但我国目前工业企业尚不具备像美国那样发达的企业培训机制,不可能让企业承担学生的实践训练教育任务。因此,我们只能改造目前学生在校期间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

⑵实践教学始终处于辅助从属地位。由于传统教育理念、观念及操作流程的原因,在教育模式内容方面始终重视理论研究内容,忽视实践应用环节。工程技术教育很大的特点在于应用型、实践型及技术型,工科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不强、技术水平较差的现状也折射出工程技术教育轻视实验实训及应用操作的短板。长期以来,在我国高等学校工科专业学生的课程结构、实践教学的课时一般只占总课时的15%~20%,与德国学生有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相比,我国以培养工程师为目标的工程技术教育实践教学明显不到位,实践教学显然处于从属地位。正是由于实践教学处于辅助从属地位,实践教学的投入、实习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均不能得到保证,教学过程和质量难以控制,因而导致实践教学的效果不佳。

⑶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局限性。正如前面指出的那样,工程技术教育的实践性是指树立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观念,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在实际工作环境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不仅仅是面向某一个具体的实际工作岗位,或者某一种应用技术或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因此,工程技术教育的实践性主要指的是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以及在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社会能力”,例如独立思考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如上机训练、实验、实习和课程设计等,大多是较单一的“技能”训练,重视实践环节成果的完成,而不是强调在解决问题中的思维过程,对学生独立思考的训练不够,很难达到“应用能力”的培养效果。

2.工程技术教育的计划经济模式挥之不去

高等工程技术教育具有鲜明的市场性和弹性化的特点,需要行业企业的广泛参与及市场化的多样化办学模式。而现有的教育体系还存在较大的政府主导及教育模式单一化的现象,对于工程技术教育评估及评测手段落后,没有实现科学化及合理性的绩效评估结果。没有与行业企业及市场需求完全对接,招生体系的计划性和市场需求的巨大反差也促使高等职业院校在具体教学培养环节中出现一定的偏差,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和工程技术教育的非市场化格局导致整体性的教育效能比较低。计划的延展性和内耗性也促使高等院校很难根据市场行业实际需求全方位和多角度地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和实验实训任务,很难进一步优先培育社会急需的行业企业专业人才及专业方向。宏观性的“一考定专业”的固有弊端也很难叫复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更换擅长的专业方向,工程技术教育体制机制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3.对高校教师的评价有失偏颇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高水平的教师。高校教师综合评测主要集中在科研的评估,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学内容和实验实训的评价,过分重视科研及论文数量指标,严重削弱了对于人才培养定位的标准,很多教师对教学的热情低于科研学术的要求、职称评定及绩效评价的现实压力,导致教学实践和实验实训水平难以进一步提高,工程技术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工程技术研究。不能仅仅以发表论文,甚至SCI科学论文的多少来作为考评教师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而更应该考虑教师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否则,就会使高等学校对教师的选择、培养误入歧途。在德国高等工程技术教育中,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授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纽带。因此,高等学校教师不但要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而且还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良好的教学艺术、实践应用水平。不能仅以撰写论文的多少来作为衡量教师能力高低的指标。

(作者单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10.16653/j.cnki.32-1034/f.2016.20.054

猜你喜欢
工程技术能力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题解教育『三问』
工程技术矩阵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对磁浮工程技术的一些思考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