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2016-03-16 05:08李佳佳张藕香
关键词:实证研究

李佳佳,张藕香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结构的影响分析

李佳佳,张藕香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摘要: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的发展与农业产业结构的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辨证关系,这种联系是内在各个部分联系的基本环节,这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在定性的基础上,选取安徽省1990-2013年整个省的数据,通过建立城镇化与农业结构关系的回归模型,定量的了解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的确对农业结构调整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安徽省可根据情况适时调整农业结构,以期稳步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又能优化产业,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实证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到2014年,我国城镇化率达54.8%,比1978年的17.9%提高了36.9个百分点。当前的国内经济形势仍然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突出。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路径不同,我国的城镇化是以农村人口的就地转移为主,因而带动了农村农业产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在这方面的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缺陷,而且不易找准着力点,容易内需不足,发生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于当前经济发展不相匹配的情况。故而亟需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找到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新渠道,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为农村经济发展做推进器。因此研究城镇化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意义重大。

国内外关于城镇化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的研究资料,主要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方向转移、农业用地向工业用地转移以及消费者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改变几个方面来探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二元结构开始侧重于工业主导论和城市中心论。1954年刘易斯提出了二元经济理论,讲经济部门分为了两个部分,即现代城市工业和传统农业两个部门,其中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是工业部门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来源[1]。1975年钱纳里指出城市化过程受未来收入和对就业期望以及政府支出分配等因素的影响[2]。吴晓华,也认为中国城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3]。到了21世纪之后,学界将简单的关注城镇化发展转移到注重研究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间的相互作用。2003年胡培兆就曾指出现代农业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农村人口的合理减少,反过来人口的减少也会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故而推进城镇化发展是必要的,也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2005年郑鑫研究认为农业生产和城镇化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农业生产可以为城镇化发展提供要素来源和资金支持,而城镇化也可以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但会造成农业土地的流失[4]。2007年刘玉则认为现在的农村经济与城镇发展脱节、农民与城镇居民脱节、农业与现代工业服务业脱节,现在的重点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规模化,大力扶持农业企业以及推行农业政策[5]。2013年崔宇明在研究山东省面板数据中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分析了城镇化发展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因地制宜分析了每个市应有的农业结构调整之策。

已有文献资料大多从理论角度阐述城镇化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也集中在宏观层面,也有少量的定量分析针对于各个地方的城镇化进程对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度影响。本文则将安徽这个农业大省为研究对象,建立农林牧渔时间序列数据的回归模型,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来进一步探讨城镇化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内在联系。

一、安徽省城镇化与农业结构的发展现状

(一)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安徽省截止到2014年年底,全省的城镇化率为49.2%,比1978年城镇化率12.6%,提高了37个百分点。总体来看,安徽省的城镇化率在不断上涨,根据上涨的程度不同可以将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程度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1995年,缓慢增长阶段,该阶段城镇化率从1990年的17.9%缓慢增长到1995年的19.1%,平均年增长率仅为0.2%,增长幅度极小。第二阶段是1996-1998年,转折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安徽省城镇化率超过20%。第三阶段是1999-至今,加快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和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这一时期城镇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率上升趋势近似一条倾斜的直线,城镇化率由1999年的26%发展到2014年的49.2%。预计2015年城镇化率超过50%,2020年接近60%。

图1 安徽省城镇化水平变化情况

(二)安徽省农业结构调整现状

安徽省位于华东腹地,跨长江、淮河中下游,农业资源丰富。截止到2014年年底,安徽省全省农业人口(户籍人口)5362万人,占全省人口的77.31%。其中,乡村从业人口3033.6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415.3万人。

从1990-2014年安徽省农、林、牧、渔也产值基本上保持稳步上升趋势,1990年安徽省农、林、牧、渔业产值分别为260.85、16.97、81.98、11.13亿元,其所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55.33%、4.76%、29.45%、10.46%;而2014年安徽省农、林、牧、渔业产值分别为2119.21、283.07、1182.07、459.7亿元,其所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50.17%、6.7%、27.99%、10.88%。安徽省农业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并且农业内部产业结构也有一定的调整。

图2 安徽省农、林、牧、渔业产值变化情况

二、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结构调整影响的理论分析

安徽省作为农业大省,自建国以来,经历了土地改革、农村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等多种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安徽省作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省份之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一定的弊端。近年来,快速的城镇化发展正在努力改善我省的经济结构,当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城镇积累增多,可以推动农业结构优化,而当城镇化放缓,也会导致农业调整缺乏动力。具体而言,城镇化主要通过如下三条途径影响农业结构:

第一,在城镇化的不断深入的进程中实现了农村人口向城镇的大量转移,一方面可以缓解农村劳动力大量闲置的情况,减轻人多地少的压力,更好地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另一方面农村人口大量减少,土地开始集约化,经营模式由之前的单个家庭零散种植开始向规模化的经营方向发展,农村开始利用现在有限的劳动力资源发展资源优势,利用本地的要素禀赋开始农业现代化生产,更多的搞特色产业,很多地方也陆续改变原有的传统农业,开始走上农业专业合作化的道路,发展农产品深精细加工和特色农业[6]。这种劳动力转移带动的资源禀赋的有效利用,更好地促进了技术信息的交流,开始因地制宜发展地方有效升级当地的农业结构。

第二,国的城镇化发展是就地改建,必然会带来农业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受农业用地减少威胁最大的就是土地密集度最大的种植业。毕竟种植业成本大收益小,而且耗费的人力资源又比较的多,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结构中变化最大的就属传统农业中的种植业。

当然农业用地的另一大转变是变为园林鱼塘,这也是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因为城镇化进程中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对于水产品、畜牧业产品、果蔬、蛋奶产品等营养价值高的产品的需求更进一层了,并且果树和鱼塘养殖以及畜牧的收益更大,所以多方面的农业经营日益凸显,这也导致了传统农业耕地的减少。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用地的减少对于传统种植业并非全都是弊,也有有利之处。比如农业用地减少,就会使得农民将有限的土地进行集中化管理,利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升级农业结构,更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第三,消费是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环节,影响居民消费结构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社会保障水平、受教育程度、技术进步、利率、人口结构以及城市化水平[7]。其中城市化水平也就是城镇化率就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而言就是,城镇化率越高居民的消费层次就越高。高消费层次对食品的质量和营养构成更加重视,除了对基本粮油需求外,开始对蛋、奶、鱼、肉、海鲜、水果等等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而且这类高品质高营养的农业产品比起粮油的种植收益要高的多。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走进城镇,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加之城市居民的示范效应,必然会导致传统农业的比重在减弱,渔业、牧业以及林业的比重会有所提高,这也就是农业结构因城镇化发展而做出的优化升级。

三、安徽省城镇化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和数据的选择

本文采用了最常用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Urbanization来表示城镇化水平,用农业产值比重Plant、林业产值比重Forestry、牧业产值比重Livestock、渔业产值比重Fishery来表示农业产业结构的衡量指标,数据为1990-2013年的年度数据,来自于历年《安徽省统计年鉴》。

(二)单位根检验

由于时间序列数据相对不稳定,可能会产生虚假回归现象,要先对其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的是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

表1 时间序列数据单位根检验结果

结果显示Urbanization、Plant、Forestry、Livestock、Fishery在5%的水平时间序列都是不平稳的,故对原序列一阶差分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水平,原假设被拒绝,也就是序列是平稳序列。故这五个时间序列均是一阶单整序列而非平稳序列,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三)基于E-G两步法的协整分析

在对该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的基础上,本文选取E-G两步法,分别对Plant、Forestry、Livestock、Fishery与Urbanization进行检验,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

表2 城镇化发展与农业结构各产值比重的

由表中得出结果存在协整关系,可以判断出安徽省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农、林、牧、渔业比重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接下来就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四)回归分析

以城镇化率为解释变量,农业比重、林业比重、牧业比重和渔业比重为被解释变量,四个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如下:

Plant=0.7449-0.5993Urbanization

(30.7818)(-7.9568)

R2=0.7421F值=63.3110

Forestry=0.0444+0.0163Urbanization

(13.1792)(1.5551)

R2=0.0990F值=2.4183

Livestock=0.2164+0.2300Urbanization

(0.0159)(0.0496)

R2=0.4940F值=21.4759

Fishery=0.0292+0.1828Urbanization

(0.0124)(0.0384)

R2=0.5069F值=22.6146

回归分析中四个回归方程的DW值在1%和5%的显著水平下均存在自相关,所以要对这四个模型进行一阶差分:

Plant=0.6746-0.4051Urbanization+AR

(1)

R2=0.8605

Forestry=0.0439+0.0191Urbanization+AR

(1)

R2=0.3052

Livestock=0.2465+0.1431Urbanization+AR

(1)

R2=0.6217

Fishery=0.089+0.0466Urbanization+AR

(1)

R2=0.9124

依据1990-2013年安徽省城镇化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的变动情况,可以得出安徽省城镇化率与农、林、牧、渔产值比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051、0.0191、0.1431、0.0466,这说明安徽省城镇化率与农业产值比重呈负相关关系,而城镇化率与林业产值比重、牧业产值比重和渔业产值比重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城镇化率与农业产值比重和牧业产值比重的相关性较强。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结论

本文的回归分析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表明了安徽省城镇化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城镇化发展与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之产值比重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其中,城镇化发展对农业产值比重呈现反向的显著影响,实证分析也验证了这一点,农业比重的自变量系数为-0.405;对牧业呈现正向的显著影响,牧业比重自变量系数为0.143;而对林业、渔业产值比重呈现正向但不显著的影响。当然,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影响,但因各地市农业发展情况不同,其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还很复杂。

(二)政策启示

鉴于安徽目前城镇化和农业结构发展形势以及本文分析的政策启示。

第一,进一步推进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安徽省2013年的城镇化率为47.9%,低于全国城镇化率53.7%。除了总体水平低之外,各市之间的城镇化水平还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合肥、铜陵、芜湖、马鞍山这几个市的城镇化水平超过60%,阜阳、宿州、亳州这几个市的城镇化水平不足40%,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发展特色农业。安徽省林业和渔业的产值效益偏低,在农业总产值中一直占较小的比例,可以发展立体养殖业和特色渔业,充分利用林间资源,达到资源的最大限度的利用,可以降低成本的同时优化农业结构。

第三,科学规划,科技投入,优化农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剩余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并合理引导,一方面引导发展规模化、现代化农业,走农业专业合作化道路,另一方面引导发展“外向型”农业,也就是说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如蔬菜、花卉和技术密集型农业如种源农业,以及农产品转口贸易[8-9]。

参考文献

[1]叶超,陈明星.国外城乡关系理论及联系[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1):34-39.

[2]钱纳里,塞尔昆.发展的格局:1950-1970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3]吴晓华.城镇化: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J].中国农村经济,1993(12):28-32.

[4]郑鑫.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相互作用分析[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11-14.

[5]刘玉.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6):37-40.

[6]崔玉明,李玫,赵亚辉.城镇化进程、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优先序——基于山东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3(6):13-20.

[7]周双燕,郑循刚.中国居民消费结构影响因素研究[J].消费研究,2010(2):5-7.

[8]吴坚.变迁中的荷兰农业及其启示[J].农业展望,2006,2(6):33-36.

[9]曹金臣.荷兰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3(5):115-117.

(编辑:佘小宁)

The research on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griculture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data of Anhui Province

Li Jiajia,Zhang Ouxiang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Hefei230036,China)

Abstract: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have a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which is essential and complementary. On the basis of qualitative study, this paper studies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through setting up regression model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e structure using the data from 1990 to 2013. The result shows that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has certain effect on agricultural structure in Anhui and Anhui province can timely adjust agricultural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circumstance to steadily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and optimize agricultural industry, thus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Key words: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griculture structure adjustment; Empirical research

作者简介:李佳佳(1991-),女(汉), 安徽芜湖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学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18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16)03-0162-04

猜你喜欢
实证研究
旅游景区营销管理一般模式及实证研究
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
地方院校在校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状况实证研究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简述翻译研究中实证研究法的应用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