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动机及行为分析

2016-03-16 05:26:36巨东红康凯
关键词:影响因素

巨东红,康凯

(1.集美大学 法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2.莆田市 荔景社区,福建 莆田 351100)



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动机及行为分析

巨东红1,2,康凯2

(1.集美大学 法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2.莆田市 荔景社区,福建 莆田 351100)

摘要:志愿者的动机是影响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重要因素,反映了志愿者参与服务的价值取向。以莆田市S社区志愿者为研究对象,发现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动机有社会责任型、精神满足型、人际交往型、盲目从众型和个人利益型,性别、年龄、收入状况、婚姻状况及家庭支持状况影响志愿者参与服务的意愿及取向。为引导志愿者确立合理的志愿服务动机,在行动上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要加强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内在动力,科学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引领社区志愿组织从“他组织”到“自组织”发展。

关键词:社区志愿者;服务动机;志愿行为;影响因素

“我国社区志愿服务是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应运而生的。社区志愿服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探索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在奉献中抓落实,社区志愿服务的领域不断扩展,队伍不断壮大,志愿精神在全社会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已逐步成为一种崇高的社会风尚”。[1]社区志愿者是在社区范围内,不计物质报酬、贡献个人的时间与能力,为改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发展而开展志愿服务的人。“发展社区志愿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区的重要途径”。[2]国内外学者就社区志愿服务及服务动机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从“睦邻运动”开始,西方社区志愿服务雏形已现。1981 年,Horton-Smith 建立了一个关于志愿者动机的双因素模型,将志愿者动机分为利他动机和利己动机。[3]1991 年,Cnaan和 Goldberg-Glen认为青年志愿服务的动机是一个混合体,由利他主义、利己主义和社会动机交织。[4]我国学者们对西方社会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的理论与历程进行了引进与介绍,并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建设的实践,就公共精神培育、参与式民主、公民社会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关系进行剖析,并从中探寻中国社区志愿服务价值所在。[5,6]在志愿服务动机的研究中,谭建光认为“爱心奉献和回报社会是利他动机,充实精神和施展才能是利己动机”。[7]此后,学者以伦理学、社会心理学视角研究志愿服务动机[8,9]。综上,我国现有研究成果丰富,但针对社区志愿者参与服务动机的研究较少。随着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目标的提出,社区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愈发重要,了解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将其作为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和引导志愿服务的依据,对于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S社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与行为特点

(一)调查方法

S社区主要负责无偿代养福建、广东、浙江、江苏四省丧失父母且亲友无力抚养、身体健康、肢体健全、智力正常的孤儿和部分特困家庭的儿童,采用家庭形式进行抚养、教育和管理。全社区共有15个家庭,每个家庭由1名妈妈和8名儿童组成,男孩子年满14周岁离开家庭进入青年公寓过集体生活。S社区先后培养儿童青少年211名,已有60名长大成人并走上工作岗位。社区不定时开展各种年节庆典、宣传教育、义诊、夏令营等活动,志愿者持续在社区开展服务。本研究以福建省莆田市S社区志愿者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第一手资料。在S社区志愿者中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5份,运用SPSS19数据包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选取S社区的原因在于该社区是莆田市开展志愿服务的典型社区,志愿者绝对数量较多,在年龄、职业、收入的分布上较全面,有利于调查的真实性和广泛性。

(二)调查结果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S社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和行为特点如下。

1.志愿服务动机可分为社会责任型、精神满足型、人际交往型、盲目从众型和个人利益型。依据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原因,将志愿服务动机分为五种类型(表1):(1)社会责任型。选项有“参加志愿服务是自己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希望通过自己参加志愿服务的行为,促使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这类动机的志愿者有较强的利他主义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志愿服务,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2)精神满足型。选项有 “参加志愿服务可以带来精神满足感”, “志愿者的口碑很好,成为志愿者可以感到光荣”,“参加志愿者可以得到他人的表扬”。志愿者从个人利益出发,获得他人的赞赏和尊重,满足尊严的需求;(3)人际交往型。选项有“参加志愿服务可以扩展自己的交际圈,得到锻炼”;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可以认识更多人,构建社会支持网络,满足爱与归属的需求;(4)盲目从众型。选项有“参加志愿活动可以打发时间,让自己不无聊”,“身边有人做志愿者,所以自己也来了”。这类志愿者对参与志愿服务没有强烈的内在动机,是为避免与众不同带来的孤独和焦虑而参与服务,满足安全的需求;(5)个人利益型。选项有“参加志愿服务可以给自己带来利益,获得物质奖励或者评优评先”。五种类型中,社会责任型属于利他主义,精神满足型、人际交往型、盲目从众型和个人利益型属于利己主义。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志愿者在参与一项服务时可能兼有多类型动机,呈现复合型特点;在服务不同时期,志愿动机发生动态变化。

表1 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动机状况表

2.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期待得到精神或物质回馈。调查显示,有58.26%的社区志愿者参与服务的动机是“志愿服务可以给自己带来精神满足”,还有14.78%的社区志愿者出于“志愿服务可以给自己带来物质奖励”的考虑而参与服务。有一定数量的志愿者希望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有回馈,物质报酬对于少数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在“您是否提倡相关机构对社区志愿者进行非物质奖励(优先录用、表彰记录等)”的问题上,49.57%的受调查者认为是“应该的”,37.79%认为“看情况”,不赞同的占13.04%.志愿者是在不取得报酬的情况下自愿参与社会服务,一般认为志愿者应该是纯粹的为他人利益而考虑,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所有的志愿者都因为纯粹的利他主义驱动而参与志愿服务的。因此,志愿者获取一定的回馈合乎情理,回馈不一定是物质报酬,可以提供参与学习、培训的机会,或者进行精神奖励。

3.志愿者自觉参与服务的比例较低,志愿服务的自组织能力不足。调查显示,真正自发组织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占受调查者的13.9%,68.7%的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渠道是通过所在的单位或者学校组织。有的志愿者是为了完成共建社区的任务,有的是为了学校综合素质分评定的需要,有的是为了积累经验,拓展交际圈;在志愿服务的组织方面,大部分社区志愿者参与的服务由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区居委会和社工机构发起开展,极少由志愿者自发、自觉地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7.39%的受调查者希望志愿服务组织是独立的,但能够与政府有良好合作的;22.61%的社区志愿者期待看到自发、独立、纯民间的志愿招募组织;11.3%希望在政府协助指导下开展服务,8.7%希望在企业资助下开展活动。我国现代志愿服务始于社区,是政府在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有意推动的,因此我国的志愿服务工作在一段时期内由政府主导,带有“行政化”色彩,转变为志愿者的“自觉”行动还需要进一步培育志愿服务精神,提升志愿服务技能。

二、社区志愿者服务动机与行为的影响因素

从志愿者个人特征看,志愿服务动机与行为受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收入状况等因素影响;从服务项目考察,社区志愿者服务动机与行为受到服务项目类型的影响。

(一)志愿服务动机的影响因素

1.人际交往动机是志愿者参与服务的重要动机。以受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收入状况、学历为自变量,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为因变量,发现志愿服务原因排位第一的是“参加志愿服务可以扩展自己的交际圈,得到锻炼”,为人际交往型,回馈社会、精神满足排在其后。性别、婚姻状况对志愿服务动机没有影响,收入和学历对志愿服务动机影响明显。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新型电子通讯产品的广泛使用,人际交往方式发生了变化,人机对话越来越多,而面对面的交流沟通越来越少。通过志愿服务,促使参与者面对面交流,结识新朋友,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服务中得到锻炼。

2.高收入、高学历者参与服务的最主要动机是社会责任,30岁以上、未婚、低收入者更注重志愿服务带来的精神满足。调查表明,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学历本科以上的受调查者中,志愿服务原因排位第一的是“希望通过自己参加志愿服务的行为,促使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从年龄因素看,30岁到50岁之间的志愿者更倾向于对精神满足的需求,100%认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能给他们带来精神满足感,使他们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保持干劲和激情。未婚志愿者认为,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在帮助孩子们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在社区独特的家庭温馨感。从收入因素看,61.11%收入在1500元到3000元之间的志愿者认为参与社区志愿活动可以带来精神满足,使他们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放松,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3.志愿者服务动机受到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类型、服务难度预期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服务难度预期低、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服务项目,志愿者的服务动机较强,反之较弱。在“您最希望参与的社区志愿服务类型”选题上,排位第一的项目类型是“青少年服务”,其后是“义务家教”、“社区美化”和“义务技能培训”。志愿者认为,青少年服务、义务家教和社区美化服务是自己可以做的,残疾人服务、居家养老需要一定的知识与服务对象相处,还需要较强大的心理。

(二)志愿服务行为的影响因素

1.服务时间太长、个人学习生活相冲突是影响志愿者行为的最主要因素。在“哪些因素会影响社区志愿服务的积极性”问题上,67.8%的受调查者选择“服务时间太长、个人学习生活相冲突”,52.2%选择“地点太远”,还有46.1%认为“没有得到预期的尊重和认可”,报名方式复杂也会影响志愿者参与服务。因此,与个人学习、生活不冲突,服务时间短、地点近、能够得到预期尊重和认可的项目,志愿者接受度较高。

2.女性在参加社区志愿活动的时间上少于男性,参与意愿与服务时长成反比。调查发现,志愿服务时长越长,女性志愿者的参与意愿越低。当社区志愿服务时间为半天时,33.85%的男志愿者、30%的女志愿者愿意参加;当服务时间为一天时,13.85%的男性表示可以参加,女性只有12%;当服务时间为一天以上时,受调查女志愿者没有参与服务的意愿。女志愿者认为,长时间的志愿服务不能让她们在整个服务期间保持热情,会影响服务的开展和效果。

3.年轻学生、职工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意愿较强。S社区的志愿者年龄多集中于20岁到30岁之间,比例为93.04%。年轻人对于志愿服务的接受度比较高,闲暇时间多,对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具有一定的热情,中年人则更专注于事业和家庭,较少参与志愿服务。志愿者的职业构成以学生和企业员工为主,其中学生占60%,在职员工占31.3%,原因是学校和企业单位有意识地开展公益活动,鼓励和支持学生、员工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帮助联系资源,给予志愿者一定的知识宣传、培训和奖励,以培育有责任感的公民,打造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

4.亲友的理解与否影响了社区志愿者参与服务的决心。57.39%的人在亲友显现不赞同态度时,对是否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表现出犹豫的情绪。11.3%的人表示如果不能得到亲友的认同他们将不会继续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50%以上的志愿者认为,家人才是真正重要的人,如果不能得到他们的认同,自己可能会考虑放弃正在做的志愿服务。为了不是自己亲近的人而伤害自己真正亲近的人的感情,怕自己以后会后悔。

三、树立积极正向的志愿服务动机,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建议

为引导社区居民树立积极正向的志愿服务动机,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发展,针对服务动机、行为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我们提出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科学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树立志愿服务理念并对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有一定投入的志愿者,对于社区志愿服务的支持度更高,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频率也高于那些对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一知半解的志愿者。因此,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对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通过讲座、培训、参观走访和多种宣传途径,增强居民的志愿服务意识,激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责任感和荣誉感,从而促使居民将动机转化为行动,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二是科学设计服务项目。根据服务对象和社区需求,设计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志愿服务项目要能够扩大人际交往圈、提升个人交往能力,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在社区志愿服务实践中,可以将志愿者分成不同类型,开展点单服务,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社区的双向互动。针对30岁以下、中低收入的志愿者,设计社区青少年服务、义务家教、社区美化等服务项目,在服务中和服务后注意团队营造,催化志愿者间的沟通和交流;针对30岁以上、高收入的志愿者,设计义务技能培训、爱心帮扶等服务项目,充分发挥这一群体在志愿服务中的影响力。

(二)建立激励机制,提高社区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

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希望被赏识,并感受到他的工作被他所服务的团队或组织需要。如果一个个体感受到了这种赏识和需要,它对该组织将产生七个方面的影响:(1)可以使志愿者的服务更长久;(2)可作为招募志愿者的手段;(3)建立信任链;(4)更容易接受改变;(5)给监管者带来怀疑的益处;(6)和个体一同成长;(7)利于协同工作”。[10]虽然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是不以报酬为前提的活动,但建立激励机制,可以鼓励志愿者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志愿服务中来。一是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可以给予志愿者一定的物质报酬,补贴因为开展志愿服务发生的费用(如车费、误餐费),志愿服务能力提升的培训。志愿服务活动中会消耗一定的费用(如车费,食宿费等),为志愿服务可持续开展奠定基础;二是建立“精神嘉许”机制。可以通过嘉许,给予表现优秀的志愿者精神奖励,激励志愿者们投身于社区志愿服务事业,并保有激情和动力。

(三)激发内在动力,引领社区志愿组织从“他组织”到“自组织”发展

志愿服务规范化、长效化开展需要志愿者领袖,富有志愿精神的志愿者,具有凝聚力、自组织能力的志愿服务团队。为此,一是培养社区志愿者领袖。社区居委会或社工机构在志愿者中培养积极性高、组织能力强、乐于奉献的社区志愿者成为志愿者领袖,有计划地提升他们的能力,由他们带领志愿者开展社区志愿服务,以居民服务居民。二是培育社区居民志愿服务组织,践行社区层面的多元共治。政府负责、社区、社工、社会组织联动,带动社区志愿组织的发展,从而改变由上而下的志愿服务形式,壮大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以志愿服务精神为核心,团结社区志愿者,增强志愿服务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能力,从行政化色彩浓厚的“他组织”向“自组织”转化。

四、结论

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我们将志愿服务动机可分为社会责任型、精神满足型、人际交往型、盲目从众型和个人利益型。人际交往动机是志愿者参与社区服务的重要动机,高学历、高收入志愿者参与动机以社会责任为主。志愿服务参与行为受到志愿者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收入状况、志愿服务类型、难度的影响。唯有真实了解志愿者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动机和行为特点,方能设计符合居民需求的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并提升志愿者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社区志愿服务规范化、长效化地开展。

参考文献

[1] 梁绿琦.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M]//志愿服务: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71-82.

[2]谢立中.社区志愿者: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评《志愿社区: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研究》[J].社会工作上半月(实务),2009(10):47-48.

[3]Horton-Smith,D.Altruism,volunteers,and volunteerism[J].Journal of Voluntary Action Research,1981(10):21-36.

[4]Cnaan,R.A.,Goldberg-Glen,R.S.Measuring motivations to volunteer in human services[J].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Science,1991(27):269-284.

[5]曾琰.公共精神:志愿精神培育的内核[J].思想理论教育,2012(15):15-19.

[6]梁莹,王飞.居民社区志愿服务参与中的参与式民主[J].求实,2010(3):53-57.

[7]谭建光.深圳青年志愿者的个案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6):52-55.

[8]陶倩.志愿服务的层次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11):81-86.

[9]唐杰.北京公众参与志愿服务动机[J].北京社会科学,2008(3):57-63.

[10]肖强,罗公利.志愿服务研究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2012(2):5-9.

(编辑:佘小宁)

Analysis on the motivation and behavior of volunteers participating incommunity volunteer service

Ju Donghong1,2,Kang Kai2

(1.CollegeofLaw,JimeiUniversity,Xiamen361021,China;2.LaikingCommunity,PutianCity,Putian351100,China)

Abstract:The motivation of the volunteer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 volunteer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volunteer service, and it also reflect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volunteer service. Taking Putian S community volunteers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it found that volunteer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volunteer service results from social responsibility, spiritual satisfactio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lind conformity and individual interest; gender, age, income, marital status and family support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ir willingness and orientation. To guide the volunteers to establish a reasonable voluntary service motivation,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community volunteer service,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concept of voluntary service, establish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to stimulate the internal motivation, design the scientific volunteer service projects, thus leading the community volunteer organization from passive organization to active organization.

Key words:Community volunteers; Service motivation;Volunteering;Influencing factors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重点科研项目(JAS14163);福建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海西社会建设与社会服务研究中心课题(HXY2014003)

作者简介:巨东红(1972-),女(汉),吉林白城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社会工作实务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12-15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16X(2016)03-0215-05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零售银行如何赢得客户忠诚度
医保政策对医疗服务价格影响因素的探讨
东林煤矿保护层开采瓦斯抽采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因素分析
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探索与研究
水驱油效率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54:01
环卫工人生存状况的调查分析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2:30:10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7: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