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现状及对策

2016-03-16 23:42:45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学生党员

廖 芳

(四川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现状及对策

廖芳

(四川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摘要:当前大学生党员信仰的主流是好的,但大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存在诸多弊端。分析原因,有基层党组织忽视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持续性、长久性,大学生党员再教育的制度、机制不健全等等。针对这些原因,基层党组织应该采取健全大学生党员再教育制度、机制,继承传统教育形式、充实教育内容等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信仰教育

一、信仰的涵义

不同的学科对信仰的定义不同。笔者比较赞同学者姬晓旭的观点,认为:“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心理现象,是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和遵循,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态。”[3]大学生党员信仰是大学生党员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和遵循,是大学生党员深层次的精神导向和精神支柱。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侧面对信仰进行了划分。信仰大概可分三个层次:政治信仰、民族信仰、道德信仰,政治信仰解决的是政治认同问题,民族信仰解决的是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道德信仰解决的是生命与人格认同问题。

《中国共产党章程》里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4]。由此可见,在中国,大学生党员的信仰,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本文研究的是大学生党员的信仰教育问题,即大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或共产主义信仰的教育问题。

二、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现状

1.大学生党员信仰的主流是好的,部分党员存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在讲到党内存在的问题时曾明确指出:“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大学生党员的发展经过严格考察,普遍具有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但是受世俗观念的影响,很多党员表现出入党动机具有功利性、世俗性倾向,认为入党是为了以后能更好的找份工作,因此一旦入党对自身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要求很高,但是对于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等毫不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正处在飞速发展时期,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一些大学生党员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他们的信仰表现出功利性、实用性、多元性等特点;自中学填鸭式的教育开始,到大学的自主学习、开放学习,面对党风、政风的腐败问题,随着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生理的不断发展,部分大学生党员的信仰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态度正在逐渐经历由坚定变得怀疑、否定的过程,产生了大学生党员信仰危机。

2.信仰教育与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

目前大学生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水平不一,素质参差不齐,无疑给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带来挑战。目前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主要依靠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专题报告、专题讲座、党校短期的集中培训等方式进行,手段落后,方式简单;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内容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时效性,传统模式的课堂教学在引导大学生党员在社会实践中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考、解决问题上非常不足,大学生党员还没有在实践中把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理想、信念,指导行动。

根据王小生[15]研究,氨基酸对人体活动非常重要,特别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测定结果显示(表2),2种竹笋均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少穗竹笋总氨基酸含量(238.58 mg/g)、必需及半必需氨基酸含量(70.72 mg/g)均高于四季竹笋的相应值。

3.普遍重视大学生党员发展前的教育,党员再教育严重不足

目前高校发展党员严把入口关,普遍重视大学生党员发展前的教育,忽视大学生党员的再教育问题。大学生党员再教育主要集中在预备党员培训、毕业生党员教育以及依靠各党支部自主开展的党组织生活上,缺乏系统的大学生党员再教育。

(二)原因分析

1.忽视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持续性、长久性,大学生党员再教育的制度、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应该是一个持续性、长久性的过程。目前,高校普遍重视对大学生党员发展前的信仰教育,一旦发展就放任成长。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思潮的不断冲击、宗教的不断渗透等,都使大学生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受到诱惑、挑战,这还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因此,对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也不应该停步不前、时有时无。高校忽视大学生党员再教育,缺乏大学生党员再教育的制度、机制将导致越来越多原本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大学生党员走向怀疑、迷茫甚至堕落。

2.党组织生活流于形式

目前,高校大学生党员的党组织生活流于形式,且时间仓促,大多只在教室草率阅读下文件,领会下文件精神,对于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内容肤浅,且没有坚持进行,导致大学生党员只对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新理论有所了解,而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缺乏更深层次的了解和掌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空有理论、脱离社会实践的党组织生活是不能让人信服的,这就导致部分大学生党员开始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持怀疑态度。

3.忽视非党员教师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引导作用

高校教师党员数量少但素质高,一般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能够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很好的教育、引导。但是非党员教师是教师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他们承担了大学生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大学生党员一般成绩较好,比较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党员教师的言行将深刻影响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目前,高校对教师党员要求严格,忽视对非党员教师的约束,忽视非党员教师对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引导作用,这将导致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出现主体缺位的危险。

4.忽视大学生党员家庭成员的影响作用

对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一般着重于对大学生党员本人的教育,对其思想加以引导、对其行动加以指导,但忽视了与大学生党员家长的联系,导致事倍功半。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应该忽视家庭的作用。这里有个鲜活的例子:某高校艺体类学生党员,思维活跃、成绩优良且担任学生干部多年,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本人非常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入党后,党支部书记也经常和她谈话,不断关心、引导她,对她进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但是该大学生党员的家人不断给她宣讲党风、政风的腐败,在家人的深刻影响下,她不能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最终对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态度。

三、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的对策

(一)继承传统教育形式、充实教育内容,努力提高“三会一课”质量

“三会一课”是指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和党课。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离不开传统的“三会一课”的教育形式,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不断充实教育内容,使“三会一课”真正成为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阵地。而要不断巩固这个阵地,首先就需要坚持“四信”观念教育,即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念、增强党的领导的信任,例如把“三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内容纳入教育内容。

(二)在学习最新理论成果的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党员阅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提高理论修养

大学生党员马克主义信仰浅薄不是他们有反党的倾向,而是他们对党的理论、党的知识的不了解或者了解不深刻,所以导致他们对党的事业的漠不关心或者悲观失望,更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举棋不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一文中指出:“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党员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该不断培养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学习最新理论成果的同时,积极引导大学生党员阅读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使之政治思想更成熟、政治信仰更坚定,在漫长的面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挑战的历史长河中肩负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三)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加强教师的信仰教育,重视教师党员的引导作用

走上讲台的“80后”教师缺少对改革开放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大意义的认识,受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5]的影响,有些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避免触及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甚至对持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学者、教师采取嘲讽、批判的态度,从而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教师群体中存在“阵地萎缩的风险”[6]。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对青年教师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首先在青年教师队伍中扩大党员队伍;其次,增加青年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教师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扩大教师党员在教师群体中的影响力;抓住青年教师上进心强、发展空间大等特点,利用考核、奖励机制,引导青年教师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

(四)理论联系实践,利用形式多样的党组织生活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大学生党员的党组织生活由于经费紧张、活动时间与专业课程冲突、申请外出开展活动程序复杂等原因形式单一,失去党组织生活活力,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应该充分利用党组织生活载体,理论联系实际,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参观学习、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活动,使大学生党员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亲身体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中国政府打击腐败的决心、力度,在实践中,自觉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五)家校配合,随时掌握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

大学生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在社会实践的考验中不断成长、坚定的。高校基层党委应该充分利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支部为单位,和大学生党员家长保持联系,时刻了解大学生党员远离学校后的思想动态,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党员信仰教育。

参考文献:

[1]词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115.

[2]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273.

[3]姬晓旭.试析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学生党员信仰教育问题[J].公会论坛,2011,17(4).

[4]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

[5]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选编(甲种本)上卷[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307.

[6]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4.

责任编辑:周小梅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890(2016)01-0062-03

作者简介:廖芳(1981-),女,四川仁寿人,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收稿日期:2016-01-13

猜你喜欢
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信仰大学生党员
现代化视域下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关系
理论导刊(2017年2期)2017-02-25 18:30:22
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识研究
亚太教育(2016年34期)2016-12-26 21:00:34
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的研究
发挥西藏高校大学生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信仰教育在哲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与实现途径
新媒体平台下增强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实效性的研究
科教导刊(2016年29期)2016-12-12 07:51:03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提高大学生党员组织生活实效性的方法探析
文教资料(2016年22期)2016-11-28 14:30:40
鲁南地区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21:42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人民论坛(2016年14期)2016-06-21 12: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