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华
(河南化工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2)
【语言与文化】
论翻译活动中文化环境的重要性
王冰华
(河南化工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2)
文化环境可以影响翻译活动的总方向、翻译策略、译者对文本的选择、译者的素质等,本文便主要研究文化环境对翻译活动产生的这四种影响,说明翻译活动中文化环境的重要性,提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促进翻译事业发展的观点。
文化环境;翻译策略;文本选择;译者素质
翻译是一门艺术,所涉及的因素很多,如语言关系、文化语境、意识形态等。在这些因素中,文化因素的作用越来越被广大翻译者所重视。文化环境对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这些影响进行研究,更能加深我们对翻译活动的认知,从而努力创造有利的文化环境,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一)文化环境影响翻译活动的总方向
在不同的文化环境熏陶下,译员从事翻译活动的大方向会有所不同,不同的文化环境对翻译的需求也不相同,因此翻译活动往往以满足文化环境的需求为前提而展开。中国的四次翻译高潮正体现出文化环境对翻译方向的影响。
(1)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东汉时期,佛教满足了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共同需求,于是佛教翻译逐渐兴盛,出现了鸠摩罗什、玄奘等翻译大师及许多佛经翻译理论。(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明末清初,工厂手工业刚刚起步,许多西方的科技文化传入中国,并出现了徐光启、杨廷筠等著名译者。(3)五四运动时期,经过一系列战争之后,此时的中国急需开眼看世界,先进人士试图引进西方的一些新技术、新理念,以开启民智,寻求救国途径。这一时期的翻译高潮先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然后是文学,同时诞生了严复、林纾等诸多翻译理论家。(4)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逐渐走上了世界的舞台,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急需同外国进行贸易、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需求下,迎来了第四次翻译高潮,集中在科技和经济领域。[1]
(二)文化环境影响翻译策略
特定的文化空间和语境也会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进行了一场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的改革运动,即明治维新运动。为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在政府“求知于世界”的开放政策下,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翻译活动大多采用的是意译,甚至是篡译、抄译和述译。许多西方古典文学作品、纯文学作品,被译成了“通俗文学”,如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被译为《“露国奇闻”·花心蝶思录》,《战争与和平》被译述成《“泣花怨柳”·北欧血战余尘》等。
(三)文化环境影响译者对文本的选择
为满足文化环境的需求,译者会选择不同的作品来翻译。如我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选择翻译了《天演论》。[2]因为当时中国正处于危亡关头,他试图借鉴西方的先进理念,来寻求救国之路。原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及“与天争胜”“自强保种”的观念使严复看到了救国的出路。通过翻译这本书,他期望国民阅读译本后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发愤图强,救国救民。
(四)文化环境影响译者的素质
翻译理论家根茨勒指出:“研究表明,翻译在全世界文化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它表明了文化演变与其他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3]文化与翻译是息息相关的,文化环境对译者的素质也会有所影响,在一个积极奋进、追求文化传播、翻译进步的环境下,译者也会对自己严格要求,提升自身素质,如五四时期的文化环境对翻译者素质的影响。王建开提到:“五四前后关于外国文学作品译介的一场大讨论,触及从作品层次到译者选材的主客观因素何者为重等至为关键的方面,对促使译者及出版者朝着有规模、有社会影响的方向迈进产生了无形而巨大的鞭策作用,奠定了日后的方向。那种只为取悦读者或单纯为满足个人审美情感的译介实践受到挑战及遏制,被取代之以新的追求:为人生。从精心设计去打动读者的情怀到全力追求唤起民众参与社会变革,达到‘足救时弊’,这是五四以后译介的一个转向,后来成为贯穿现代中国译介外国文学的主线。”[4]由此可以看出,五四时期的译者不仅仅要注重提高自己语言层面的翻译能力,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还要有坚定的革命理想,肩负重任,这也是当时译者能力的一种。
文化环境对译员的素质也会有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翻译事业在众多领域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股浮躁之气。有些翻译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只关注量,而不注重翻译的质,翻译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责任心强弱不同,有些译员甚至抄袭、剽窃,造成翻译质量下降。在宾馆饭店、旅游景点经常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误译。在这次翻译高潮的背后存在着许多问题,如译者对原文理解不透彻、译文品质低劣、翻译缺少严肃性等。因此,要纯净当今译坛的译风,必须扫除追名逐利的不良风气,端正译者的翻译观,提高译员的翻译水平。
在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中,文化环境的作用不容忽视。研究文化环境对翻译的影响,有助于理解翻译之本,更有助于译者提高翻译能力,适应文化环境的需求,发挥译者主观能动性,对自身严格要求,努力营造良性的、进取的文化环境,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1]王克非.论翻译文化史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57-59.
[2]严复.严复集[M].上海:中华书局,1986.514.
[3]关世杰著.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56.
[4]王建开.五四以来我国英美文学作品译介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50.
【责任编辑:刘亚男】
H315.9
A
1673-7725(2016)04-0218-02
2016-01-15
王冰华(1988-),女,河南洛阳人,助教,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及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