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清红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文化与教育】
兄弟姐妹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
邓清红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其周围的兄弟姐妹数量、关系、交流以及假装游戏等,都会对其心理理论发展产生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尤其是在我国“全面二孩”的政策背景下,更有必要加强对此问题的研究,以保护儿童心理理论健康、健全发展。
兄弟姐妹;心理理论;言语交流;相互关系;假装游戏
《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审议通过,标志着我国迎来了“全面二孩”时代。这是在“单独二孩”政策实施遇冷的情况下国家对生育政策的又一轮调整。遇冷与家庭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第一个孩子面临的巨大心理挑战有关。[1]“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能使更多儿童拥有兄弟姐妹的机会,而兄弟姐妹对儿童心理发展有重大影响,下文就兄弟姐妹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进行阐述。
从建构论的研究角度看,儿童在其成长早期与他人进行社交活动可以促进他们心理理论更加良好发展。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兄弟姐妹是儿童早期社交活动的主要对象。目前,国外有很多研究都显示,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理论发展,与其兄弟姐妹的数量存在明显关系。研究人员Perner、Ruffman和Leekman一共收集了76名3岁到4岁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他们进行了相关的实验测试。这些儿童分别都有1个到3个左右的兄弟姐妹,最终的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得分与其兄弟姐妹的数量多少存在明显的关系。[2]Das和Babu等研究人员以学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儿童自由玩耍的情景,并利用三项指标来测试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水平,最终的观察与测试结果显示,有兄弟姐妹的儿童在其进行自由玩耍与在错误信念任务中,都能更加重视与考虑到他人的心理状态。[3]
在儿童与其兄弟姐妹进行的有关心理状态问题的讨论,会对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从目前的相关研究看,学龄前的儿童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发展,与其父母、兄弟姐妹以及朋友之间的心理理论交流存在明显的关系。儿童在与比其年长的对象,如父母、兄姐或其他成人进行交流时,如果这种交流、谈话有效,便可预测出儿童在心理理论任务中的表现。也就是说,言语交流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是肯定存在的。有学者研究表明,“那些在交往中被孤立的儿童,在适应他人观点时有特殊的困难”,[4]这也是聋童的心理理论发展一般迟于正常儿童的原因之一。因为心理理论的发展可能要依赖听别人谈论心理状态,一些聋童受对话世界的限制,可能会导致他们特别难以理解他人不可见的思想。[5]
人和人之间始终会存在一种交互关系,对儿童来说,他们身边的兄弟姐妹就是其交互的主要对象,他们在一起能相互合作,共同计划某些事,而且在很多时候,兄弟姐妹都是儿童学习的榜样与范本,同时也是儿童的反抗者、激励者、保护者、批评者、玩伴和嫉妒的对象;有时儿童还会以兄弟姐妹为骄傲的对象。与和父母等长辈在一起相比,儿童更愿意和兄弟姐妹在一起,从时间上来讲,儿童与其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时间也更多。如果儿童与其兄弟姐妹之间的血缘越接近,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就会越密切,但同时可能会产生的摩擦也就更多。Laurie Kramer研究发现:3~7岁的兄弟姐妹平均每小时发生3.5次冲突。[6]兄弟或姐妹之间的融洽相处几乎是不可能的。尽管子女之间的冲突令父母大为恼火,但兄弟姐妹在这些争斗中也得到了学习。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儿童与其兄弟姐妹之间不论是合作还是冲突,都是正常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心理理论发展。
在儿童的成长与身心发育过程中,游戏是非常必要的一种存在,它对儿童社会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游戏可以帮助儿童理解不同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区别心理和现实。在家庭中,儿童假装游戏通常在兄弟姐妹与父母之间进行。但父母和儿童假装游戏会对儿童带来很多不必要的影响,因为父母多会指导、控制、帮助儿童,但兄弟姐妹则不同。Farver、Supra研究发现,儿童在与其兄弟姐妹假装游戏时,他们对其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比在和父母进行假装游戏时更加深刻。[7]Youngblade、Dunn的研究也显示,儿童与其兄弟姐妹假装游戏,比与其父母假装游戏所能取得的游戏质量、数量更高,对儿童自身心理理论的发展也更加有益。[8]如果儿童能经常与兄弟姐妹假装游戏,他们的心理理论发展将会更加良好。
当前我国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因为它使更多儿童有了拥有兄弟姐妹的机会。而兄弟姐妹的数量、言语交流、相互关系和假装游戏等都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存在相关性,因此,可以从在家庭中创设有兄弟姐妹的情境入手,强化兄弟姐妹间的言语交流,客观看待儿童与兄弟姐妹的相互关系,积极开展假装游戏(包括物体假装游戏和合作性社会假装游戏)等,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1]周念丽,乔环环.“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家庭第一个孩子面临的心理挑战[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4,(8):570-573.
[2][3]陈英和,姚端维,郭向和.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56-59.
[4][5]张长英. [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9,(4):9-12.
[6]Jeffrey Kluger.The New Science of Siblings[J].Time,2006,168,(2):54-55.
[7][8]商冲晨,莫书亮.家庭微系统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过程和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914-923.
【责任编辑:王 崇】
B844
A
1673-7725(2016)04-0162-02
2016-02-25
邓清红(1985-),女,四川安县人,助讲,主要从事护理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