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曼云
(渤海大学 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三言诗歌的界定与特征
胡曼云
(渤海大学 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西晋的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说:“古之诗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这句话说明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存在一种名为“三言诗歌”的古体诗,三言诗歌不仅存在于中国诗歌发展史上,还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诗体——三言诗体。前人学者对三言诗歌的研究虽多零散片面,但研究三言诗歌的界定与特征势必要在搜集整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三言诗歌; 界定; 特征
在中国的文学体裁中,诗歌是起源最早且种类繁多的文学体式,就每句字数而言有二言诗、三言诗、四言诗、五言诗、六言诗、七言诗以及杂言诗。在种类繁多的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歌虽然不是那么显眼受人关注,但始出时间很早,各个朝代都有作品代有流传,那便是三言体诗歌。
1.1 前人论述
关于三言诗歌的界定,无论是古代学者还是现代学者都有论及。清代赵翼在《陔馀丛考·三言诗》中说:“旧诗体的一种。以三字为句,故名。”[1]《王力语言学词典》[2]中说:“指诗句为三个字的诗。全篇用三言的诗歌,只有汉代的歌谣,如郊祀歌等。如果不把虚字 (句末语气词) 计算在内,《诗经》 里也有三言诗的例子 (如《陈风·月出》)。汉语古代的诗歌,往往是在五言或七言诗中掺杂着三言。”
《中国诗学大辞典·诗体》[3]中说:
整篇为三字一句的诗歌形式。此种形式始于何时,众说纷纭。影响最大的,约有四说:一曰缘于《诗·颂》。首倡者为挚虞《文章流别论》:“古诗之三言者,‘振振鹭,鹭于飞’之属是也,汉郊庙歌多用之。”明杨慎《升庵诗话》卷三亦云:“《诗·颂》‘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三言之始也。”二曰起于《尚书·虞典》。主此说者为唐皎然《诗议》:“三言起于《虞典·元首之歌》。”盖将“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之虚词“哉”字不计。
《中华文化精粹分类辞典—文化精萃分类》[4]中说:“以三字为句的古诗。刘勰《文心雕龙·章句》:‘三言兴于虞时,《元首》之诗是也。’”研究者郭雯在《汉代乐府诗中三言句式的源流及诗体意义》[5]中认为:“三言句即三字句,就是由三个字组成的诗句”。诗歌中有两种:“一是由三言句组成的纯三言诗,二是杂言诗中的三言句。”唐嗣德在《三言诗说略》[6]一文中对三言诗歌做的定义是:“三言诗为古代诗歌体裁,全篇每句三字或以三字为主。”
1.2 内涵界定
古代学者对三言诗歌的定义是三字为句或是三字一句的古(旧)诗体,现代研究者郭雯认为三言句和三字句是相等的,并指出可三言句的两种存在形式:一是由三言句组成的纯三言诗,二是杂言诗中的三言句。至于什么是杂言体诗,褚斌杰在其著作《中国古代文体概论》[7]中说:“至于杂言体诗,广泛地说,凡字句长短不齐的诗都可以称为‘杂言’,这在《诗经》、楚辞、乐府以及其他民间歌谣中都有,但后世习惯上称杂言古诗。”以三字为句的诗叫三言诗。句句三字为句的诗体叫三言诗体。本研究对三言诗歌的界定是:三言诗歌是三字(包括实词、虚词、语气词等)一句的诗歌形式,包括齐三言诗歌即纯三言诗歌、杂言体诗中以三言句式为主且所含有的三言句式比重超过全诗的50%(包括50%),姑且称为“杂三言体诗”,而杂言体诗中以其他句式为主且所含有的三言句式比重低于全诗的50%,称为“杂言体诗”。 杂三言体诗歌有《汉成帝时燕燕童谣》:“燕燕尾涏涏,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这首童谣就是以三言句式为主要句式,且所含有的三言句式占了全诗的75%。又如《淮南王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也是以三言句式为主要句式中间只夹杂了1句七言句式,在这首《淮南王歌》中三言句式就占了全诗的80%,是一首杂三言体诗,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完整度非常高的齐三言诗歌了。而杂言体诗歌有《戚夫人歌》:“子为王,母为虏。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在这首杂言体中是以五言句式为主,三言句式为辅,三言句式约占了全诗的33%,而五言句式约占了全诗的67%,所以实际上这首《戚夫人歌》应该算是一首五言诗。有学者甚至谈到这首《戚夫人歌》是有记载的第一首五言诗(此将在后文中具体论述)。又《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絶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絶。”这是一首含有1句二言句式、2句三言句式、1句四言句式、2句五言句式、1句六言句式与1句七言句式的杂言体诗,其中三言句式和五言句式分别占了全诗的25%,这首《上邪》就没有主体句式,是一首句式非常杂乱的杂言体诗。
三言句式的存在有两种形式,一是纯三言诗歌中的三言句式,纯三言诗歌中的三言句式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对偶、押韵、顶真、反复、回环等诗歌修辞手法的,可以区别称之为三言诗句式。二是杂三言体诗歌或杂言体诗歌中的三言句式,其三言句式有的也是符合诗歌的对偶、押韵、顶真、反复、回环等手法,此时的三言句式也称为三言诗句式。而有的三言句式并不符合这样的特点,如《诗经·扬之水》:“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既见君子,云何不乐?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扬之水,白石粼粼。我闻有命,不敢以告人。”这首诗中的“扬之水”虽然是一个三言句式,却只有一句是构不成对偶、押韵、顶真、反复、回环等手法的,因此“扬之水”只是一般的三字句,并不符合三言诗歌的修辞手法。
2.1 音乐性强
朱光潜的《诗论》[8]中指出:“诗歌、音乐、舞蹈原来是混合的。他们的共同命脉是节奏。在原始时代,诗歌可以没有意义,音乐可以没有‘和谐’(melody),舞蹈可以不问姿态,但是都必有节奏。后来三种艺术分化,每种均仍保持节奏,但于节奏之外,音乐尽量向‘和谐’方面发展,舞蹈尽量向姿态方面发展,诗歌尽量向文字意义方面发展,于是彼此距离遂日渐其远了。”三言诗歌是奇数音节,虽然节奏紧促,但是三字句稍促而明朗的节奏却使三言诗歌带有其它诗体所不具备的韵律感,这也是三言诗歌的一个优点。三言诗歌节奏短促有力,便于重复和记忆。因而三言诗歌具有音乐性的特征。
陈本益在《汉语诗歌的节奏》[9]一书中认为:“三言诗句是奇数音节的诗句,它有利于或者说容易当作 ‘二一 ’结构来歌唱,这就适应了歌曲中句末一音一般唱得较长这种音乐特性。当三言诗被当作诵诗来读时,首先是要把这三言诗句读为两顿,因为那样诗句才会有节奏性,而不会把三言一气读下去,分不出节拍来;其次是不论这三言的意义节奏形式是‘一二’还是‘二一’,人们都容易把它一律读成‘二一’形式,这一方面大约是受歌唱的影响和启发,一方面则是因为这样读来,句末一音单独一顿,读的较长,其后停顿较久,才符合汉语诗歌音顿节奏规律。”陈本益先生这段话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三言诗歌的音乐性特征。三言诗歌的音乐性节奏一共可分为三种,一是“一二”节奏、“二一”节奏、“三(如人名和地名是不分开读的)” 节奏。以及“一一一”节奏。 “一二”节奏的有《会稽童谣》:“弃/我戟,捐/我矛。盗贼/尽,吏/皆休。”;按照诗句意义划分节奏,其中有三句是“一二”节奏,有一句是“二一”节奏。四句都是“一二”节奏的有《后汉顺帝末京都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二一”节奏的有《汉书引语》:“野禽/殚,走犬/亨;敌国/破。谋臣/亡。”以及《颍川歌》:“ 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三”节奏是不可分割的一个三言句式整体,如《王世容歌》:“王世容,政无双。省徭役,盗贼空。”中的王世容就是一个人名,只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读或唱。“一一一”节奏有《周易·履·六三》:“眇能视,跛能履。”
诗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与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与后代诗歌相比,三言诗歌音乐性更强。三言诗歌中的“歌”是要有音乐的。如《琴歌三首》、《安世房中歌》、《淮南王歌》、《广川王歌二首》等便是要用音乐伴奏而唱的歌。
2.2 语言古朴
从上文三言诗歌的概念、起源两部分可知,三言诗歌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诗体,先秦两汉时期的三言诗歌,大多数是人们口头创作的,其呈现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古朴性,主要体现在:用词简单、不加修饰、自然、传神等方面。一些引语、引谚用词就非常简单、口语化。如《史记引语》[10]:“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又如《泛胜之引谚》:“子欲富。黄金覆。”以及《汉人为黄公语》:“虎莫凶。有黄公。猛兽回。黄公来。”
三言诗体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谣”也在三言诗体中占有重要位置。三言诗歌中的“谣”因其通俗易懂,朴素自然的特征在中国古代民间广为流传,汉代便有很多的“三言谣”,如《京兆谣》《河内谣》《汉元帝时童谣》《更始时南阳童谣》等。中国古代启蒙教育的著名教材,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三字经》便是用三言诗体书写的。虽然不排除三言诗歌在长期传诵过程中,不断受到传诵者的修饰加工、文人的润饰以及由于传播工具的落后、抄写的失误等造成的脱文、衍文等情况的影响,诗歌的传诵会或多或受到这些情况的影响,但是绝大部分的诗句,也未失去天然、浑朴的民歌本色。故具有一种朴实、流畅的质朴美。
三言诗歌语言精炼准确、言简意赅,有的三言诗歌具有重叠、复沓、押韵等诗歌语言结构特征。三言诗歌虽然成了独立的诗体,但在形式方面,仍保存若干与音乐、舞蹈为分家时的痕迹。最明显的是“重叠”,即“叠句”,叠句就是意义相同的句子前后呼应地重叠。它常常用于表现人物的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重叠运用于句子的,如《江有汜》:“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江有汜》中三言句式占了全诗80%的比重,是一首杂三言体诗。这首诗也反映出了复沓这种诗歌语言特征。复沓,又叫复唱,指句子和句子之间可以更换少数的词语,是诗歌或散文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它可以起到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和提醒读者等效果。复沓句:将部分词句反复咏唱,形成一种回环美。如《淮南王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三言诗体用凝练的口语叙事、写人,语言浅近,不见雕琢,看似像随口道出,但又无一处不生动,无一处不妥帖。如先秦时期百里奚妻所做的《琴歌三首》:“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百里奚,初娶我时五羊皮。临当别时烹乳鸡,今适富贵忘我为。百里奚,百里奚,母已死,葬南溪。坟以瓦,覆以柴,舂黄黎,搤伏鸡。西入秦,五羖皮,今日富贵捐我为。”东汉应劭所著的《风俗通义》[11]中说:“百里奚为秦相,堂上乐作,所赁澣妇自言知音,因援琴抚弦而歌。问之,乃其故妻,还为夫妇也,亦谓之扊扅。”这首诗分三节总共21句,16句完整三言诗句式,每节也可以单独作为一首诗。此歌用浑朴自然的语言表达了强烈感情的同时也叙述了百里奚困厄时与妻子分离,飞黄腾达之后又与妻子相遇之事。此歌不论是用词、复沓重复还是押韵,均浅近如口语而又和谐顺口。可谓是“矢口成言,绝无文饰,故浑朴真至,独擅古今”[12]。
2.3 体式矫踔
三言诗体式夭矫而节奏声气迫促,明代陆深、陆时雍分别以“三字语既短简,声易促涩”[13]、“三言矫而掉”[14]来评论三言诗体的体式特征。
三言诗歌以三字为句,由三个单音节组合而成。这就使得三言句的节奏单位不对称,不能像四言诗那样对称。因此三言句式简短而没有回旋的余地,这使得三言诗歌具有“简净”、“促涩”、“矫而踔”的特点。短小的句式也不便于表现较复杂曲折的事件和思想感情。三言诗体中每一句式的句子虽然表意完整,但是句子成分少而且简单,句中内容含量亦少,难于生动。三言诗歌的句子成分一般是一个字一个成分,或两个字一个成分。还有一种情况是因为三言诗句式过于简短,诗中也有个别的句式是两个或三个诗句构成一个足句,如《徐圣通歌》:“徐圣通,政无双。平刑罚,奸宄空。”此歌中“徐圣通,政无双。”两句为一足句,“平刑罚,奸宄空。”也是两句为一足句。在这种句式中,一句三言句式只是足句的一个成分,句法上也很简单,简单的句法结构,决定了三言诗歌表意上的单纯有限。因此无论是纯三言诗还是含有三言诗句式的杂三言体诗,三言诗歌三字一句,句式过于简短,使其节奏有迫促之感,因而表意、表情不足。
三言诗歌有短章,也有长篇。短章仅2句诗6个字的有很多,特别是一些三言谚语。如《列子·杨朱篇引谚》:“生相怜。死相捐。”又《长安为韩嫣语》:“苦饥寒。逐弹丸。”长篇的三言诗歌有48句144字的《练时日》,38句114字的《华烨烨》,28句84字的《赤蛟》和《安世房中歌》,24句72字的《天马二》,20句60字的《五神》和《朝陇首》,16句48字的《灵长舞》以及12句36字的《天马一》和《象载瑜》。抒情长篇三言诗歌有16句48字的百里奚《琴歌三首》和18句54字的刘去《广川王歌二首》。由所列作品可知,只有百里奚的《琴歌三首》是秦时期的作品,其余的三言诗篇都是两汉时期的作品。因此,完整长篇的三言体诗在汉代发展成熟,两汉是三言诗体发展的黄金阶段。
三言诗歌涉及的内容广泛,涉及各朝各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等,在一些三言诗歌中都有形象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朝代历史的社会风貌,研究三言诗歌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也是很有价值的。
[1] 赵翼.陔馀丛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2] 冯春田,梁苑,杨淑敏.王力语言学词典[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3] 傅璇琮,许逸民,王学泰,等.中国诗学大辞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4] 史仲文,胡晓林.中华文化精粹分类辞典·文化精萃分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
[5] 郭雯.汉代乐府诗中三言句式的源流及诗体意义[D].长沙:长沙理工大学,2012.
[6] 唐嗣德.三言诗说略[J].阅读与写作,1998(11)
[7] 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8] 朱光潜.诗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9] 陈本益.汉语诗歌的节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
[10]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8.
[11] 应劭.风俗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2] 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13] 陆深.俨山集:卷二十五·诗话三十二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4] 陆时雍.诗镜总论[M]//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
责任编辑 王红岩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anyan poem
HUManyun
(College of Literature,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121000, China)
What is sanyan poem? What are their features? The article of Tributary wrote by ZhiYu who lived in West Jin dynasty says that there are sanyan poem, siyan poem, wuyan poem, liuyan poem, qiyan poem and jiuyan poem in the ancient poetry. This statement indicates that in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here is a form of pre-Tang poetry called sanyan poem. Sanyan poem also formed its own independent verse. The sanyan poem study of previous scholar is more fragmented and biased, but the detail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anyan poem is bound to be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study.
sanyan poem; 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2016-05-26
胡曼云(1989— ),女,安徽宿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两汉文学。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6.06.022
I 207.22;H 109.2
A
1671-7880(2016)06-007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