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亚博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现代汉语时间名词研究述评
郭亚博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对现代汉语时间名词在其界定、范围与分类,功能与认知等不同问题上的前人的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并针对其近年来的研究情况,把握其研究动向,发现其中不足,以推动后续研究的新突破。
时间名词; 界定; 范围; 分类; 功能; 认知
时间名词一直是现代汉语词类研究的一个热点,它往往会与时间副词联系起来探讨。余东涛[1],王桂花、吕玲娜[2],薛华[3],梅晶[4]等对时间名词研究情况的叙述均各有侧重,并且角度多样,笔者在此基础上,在阐述研究情况,把握研究动态的过程中,以有别于他们的分类角度,对时间名词的研究情况进行补充、整理,并从中挖掘这一问题的研究空间,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这里还需要说明一点的是,文中凡涉及时间词的成果笔者均只讨论了与时间名词研究相关的部分。
1.1 界定问题研究
1.1.1 语义界定的代表 吕叔湘[5]指出:“跟方所词一样,时间词也可以分实指性和称代性两类。”其中,实指性的时间词是“特指日期”(如晋太元中),称代性时间词是“通指日期”(如今天、今年、本月)。丁声树[6]将时间名词分为两类:一是表示什么时候,即“时点”,如“一九五四年、昨天”;一是表示多少时候,即“时段”,如“五年、三天”。陆俭明[7]从两个角度定义时间名词:一是从静态上将时间名词分为“时点(时刻)时间名词”和“时段(时长)时间名词”;一种是从动态上将时间名词分为“相对时间名词”和“绝对时间名词”,“相对时间名词”指时间变动不定,随时间推移而推移,如“过去、现在、古代、近代”;“绝对时间名词”指时间是固定的且构成循环序列,如“元旦、春节、春天、夏天”。
1.1.2 语法功能界定的代表 朱德熙[8]指出:“时间词是能作‘在’‘到’‘等到’的宾语,并且能用‘这个时候’‘那个时候’指称的体词。同时在文中指出表示时间长短的数量词以及‘时间、时候、功夫’等对于时间本身命名的一般名词,都不属于时间名词。”
1.1.3 语义和语法功能相结合界定的代表 赵元任[9]指出:“在语义方面,时间词或者表示从古到今的时间之流上的某一处,如‘周朝’‘一九六七年’,或者表示相对于说话的时间的一个时间,如‘古时候’‘明天’。”在语法功能上,他认为时间名词“能够放在下面的位置上:在……,到……”;“另一方面,时间词能放在下面的位置上:等到……,从……起”。
郭锐[10]指出划分时间名词的标准是:(在/到)~∧(等到~/~以来/~的时候),即能够进入“在……,到……”,且能够进入“等到……,……以来,……的时候”的名词就是时间名词。语义上,时间名词表示时间位置,即时刻,可以用“什么时候”提问,用“这个时候、那个时候”指代。
纵观各家对时间名词的界定可以发现,多从语义角度来定义时间名词,但赵元任和郭锐考虑到了时间名词在语法分布的普遍性,即时间名词可以放在“在/到/等到……”的位置上,故对时间名词较为全面的界定为:语义上,指称某个时间,可以用来回答“什么时候”,也可以用“这个时候”“那个时候”来指代;语法功能上,能独立作状语,能与“在、到、从、比、跟、同”等介词组合构成介词短语。
1.2 范围与分类问题研究
时间名词具有非开放性,其较为封闭的特点便于我们对其进行穷尽性地统计。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与《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明确标注有“时间词”的有83个;余东涛[1]基于《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订版)》近6万语词的统计,共归纳补充时间名词352个;薛华[3]从建立在各权威本的词典基础上,经过统计、综合、归纳得出的1192个时间词里筛选出773个时间名词。胡明扬[11]对词类考察方法和步骤一节曾提出“某一类词的范围不清楚时,根据各家意见先在最大范围内进行考察,逐步缩小范围”的观点。因此,时间词的范围也并非一成不变,它的数量可以采取参考筛选和验证的方法对其进行增补或删减。
对时间名词的分类的研究,还有余东涛[1]和李元芝[12]。余东涛根据语义方面的差异将时间名词分为七类:历史朝代时间名词、节日时间名词、节气时间名词、季节时间名词、旬月时间名词、星期时间名词、日期时间名词和时期时分时间名词;从时间范围上将其也分为七类:无定时期时段类、年类、季节类、月类、日类、一天中的时间段类和时类。李元芝以动、静两态视角将其划分为指称范畴、组合范畴、表达范畴。从语义因素上,建立了指称范畴,包括了“向范畴”(如近代、现代)和“量范畴”(如今天、七天、片刻);从句法因素上,建立了组合范畴,包括了“句法分布范畴”和“结构关系范畴”;从语用因素上,建立了“表达范畴”,包括了“话题范畴”和“焦点范畴”。
2.1 功能问题研究
2.1.1 句法功能 陆俭明[13]凭借独特的观察视角、精准细腻的语感,采用分布理论证明了“年、月、日”在语法功能上的不同,据此划分了它们的词类,即“月”是名词,“年”“日”是量词。沈庶英[14]基于分布理论,依据意义将约量时间词分为言长时、言短时以及言长短时三类,较好地概括了其特点及类属,把约量时间词从意义上分为言长时、言短时和言长短时三类,并对其在动词前后的结构、意义进行了非常详尽的描写。殷志平[15]从语义、句法、句式等角度分别描写了7类约量时间词的特点。关玲[16]从句法位置的角度对时间词进行了探讨。
2.1.2 表达功能 胡培安[17]讨论了时间词语在实现其表达功能的过程中,其内部组构间语义的限选与其他相关词语语义限选。基于时间的“呈现”与“指称”,揭示了前者转变为后者转化的方法及规则,并详尽阐释了其内在组建的意义标准,认为“参照义与基准义之间存在不小的差异,全方位地阐述了时间词语在表达上的参照、测度、本体功能,实现语法、语用、认知三者的有机统一,还探析了关涉时间词语各成分之间的语义限选。
2.1.3 篇章功能 篇章功能研究打破了时间名词传统的研究领域,开拓了其更新、更热的研究新方向。廖秋忠[18]对现代汉语篇章中的时空参考点进行了说明与讨论,指出了探该分布情况的实质:在现代汉语中,必须基于时间参考点给某一已知事件的时间(耶稣诞生时,写作、说话时,任意已知事件发生时)或事件本身进行定位。杨同用[19]对一些能够影响时制系统的现代汉语时间名词进行了相关考察。他[20]还对语篇中出现的时间词,包括其连用以及其在该语篇中的层次网络问题有着独到的分析与解读。此外,郑庆君[21],杨同用、高兵[22]也对时间词的篇章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参考价值。
2.2 认知问题研究
2.2.1 “时点”与“时段”概念的提出、探讨及延伸 “认知理论提出,人们对于时间认知与表达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用时点概念(time dot)确定时间链上的位置(或指称事件发生在时间链上的位置)和用时段概念(period of time)计算时间的量。”[23]吕叔湘[5]最早提出“时点”与“时段”的概念:把“实指性的时间词”(一般是特指的日期,如“晋太元中”等)、“称代性时间词”(指通指日期即“三时时间词”和“确定指称”即“这会儿”“那个时候”等)、“无定指称性的时间词”(例如“有一天”“有时候”“天天”“年年”“时时”等)都看作“时点”,将表时期的长短的:或应用“年”“月”“日”等单位,上面加上定量词或不定量词(如“三年”“数日”);或是泛表久暂(例如“一会儿”“好久”“长”“久”“暂”“少”“片刻”“俄顷”等等)看作“时段”。丁声树认为“时间词有两种。一种表示什么时候,‘如一九五四年、昨天、星期六下午’,说的是时间的位置,时间的早晚,这是‘时点’。一种表示多少时候,如五年、三年、两个钟头’等,说的是时间的长短,时间的久暂,这是‘时段’。”[3]朱德熙谈到“‘今天、星期一、三点钟’表示的是‘时点’,即时间的位置,时间的早晚。‘一会儿、半天、两个钟头、两个月、三年’表示的是时量,即时间的长短。”[8]文炼[24]认为,时点与时段的区别在于“基准”,即参照,而非时间长短。
2.2.2 隐喻研究 戴浩一[25]诸如以“上/下”这类纵向空间关系来描述时间的先后的,往往基于物体自上而下坠落的空间经验。刘宁生[26],余维[27],李宇明[28]都把时间看作一条河流,由高处往低处流,先经过的地方表示过去义,后经过的地方表示将来义。余维认为时间词语,特别是时间名词在与空间方位词组合进行表述时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李宇明指出,时间是以空间高度来确定时间差的蓝纯[29]认为,时间的早晚(以“上”代表“早”,“下”代表“晚”)关涉到太阳运转,同时,在文中指出YuNing在La-koff基于英语论述的汉语时间系统研究表明了时间系统是在空间隐喻作用下生成的,可以有规则地生成隐喻表达式,并能够隐喻为流动体或者运动载体的深层次概念系统。另外,对时间右视认知理论稍微做了介绍。张建理[30]肯定了右视认知解释时间流动性的合理之处,并提出与左视理论相结合来进一步解释时间的序列性,以求描述的客观、全面、精准。另外,肖双荣、刘振刚[31],张建理、丁展平[32],张焕[33]均试图对时间隐喻的内在机制进行了非常深入地研究与探讨。
周小兵[34],温云水[35],彭国庆[36],何一薇[37],刘惠清[38]等则注重对时间名词语法功能的描写,基于对外汉语教学对其运用情况进行偏误分析,并提出解决对策。周光庆[39][40]则在阐释时间词语(春,时)衍生、引申等过程的同时,重点揭示了时间词中所包含的文化要义以及对此要义的体悟。章婷[41],章婷、李葆嘉[42]将哲学、认知语言学结合起来,建立在语言思维特征以及概念化的基础上,证明了时间词语有精确、模糊两套语义系统,并且在日常交际中更倾向于前者。蒋跃[43]指出了模糊时间词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产生渊源。陈昌来[44],丁喜霞[45]则对一类或者单个的时间名词进行语法化的研究和比较。
总体说来,现代汉语时间名词在传统的语义表达及语法功能层面上的研究依然强势。在界定上,将语义、语法功能相结合来定义时间名词更为全面、准确;范围上,时间名词并非一成不变,可以采取参考筛选和验证的方法对其进行删减和增补;分类上,时间名词多以语义为原则,我们还可以尝试将其语法特征结合起来考察;功能问题的研究上,时间名词句法功能的研究开始较早,发展比较成熟,但多集中于传统语法功能,我们可以转向功能语法研究,联系时间副词,探讨词类功能游移过程中两者的变换关系,找出其语法化的路径;在表达功能和篇章功能上的研究甚少,缺乏完整而独立的研究体系;认知研究上,时间名词的隐喻研究是热点,但将新兴的认知理论结合,从传统角度研究层面去考察近义时间词语细微差别的研究鲜少,并且多集中于对某一个词的考察,缺乏细致的对比分析。此外,基于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模糊性、语法化等方面上的时间名词的相关研究亦值得进一步挖掘和深化。
[1] 余东涛.现代汉语时间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2] 王桂花,吕玲娜.现代汉语时间词研究综述[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11):106-108.
[3] 薛华.现代汉语时间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4] 梅晶.时间词研究综述[J].语言应用研究,2011(3):46-48.
[5]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 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 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3.
[8] 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 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0] 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1] 胡明扬.词类问题考察[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5.
[12] 李元芝.简述时间名词范畴问题[J].新课程研究,2007(10):30-33.
[13] 陆俭明.说“年、月、日”[J].世界汉语教学,1987(9):35-36.
[14] 沈庶英.谈约量时间词[J].世界汉语教学,2000(1):41-45.
[15] 殷志平.也谈约量时间词[J].世界汉语教学,2002(4):10-16.
[16] 关玲.后置时间词刍议[J].汉语学习2002(5):20-24.
[17] 胡培安.时间词语的内部组构与表达功能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8] 廖秋忠.廖秋忠文集[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
[19] 杨同用.汉语篇章中的时间范畴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2.
[20] 杨同用.时间词的管界与标志[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3):78-80.
[21] 杨同用,高兵.汉语篇章中的时间词与叙事文字的时间层次[J].汉字文化,2003(2):22-25.
[22] 郑庆君.汉语话语中的时间表达[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106-110.
[23] 李琳.汉语时间词的认知分析:以“以后”“后来”和“最近”“现在”为例[J].魅力中国,2011(8):395-396.
[24] 文炼.处所、时间和方位[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25] 戴浩一,叶蜚声.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下)[J].国外语言学,1991(1):25-33.
[26] 刘宁生.关于时间的认知特点与第二语言习得[J].汉语学习,1993(5):39-41.
[27] 余维.时间指示的语用分析对比:汉外对比语用学的尝试[J].世界汉语教学,1997(2):17-29.
[28] 李宇明.空间在世界认知中的地位[J].湖北大学学报,1999(3):64-68.
[29] 蓝纯.从认知的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4):7-15.
[30] 张建理.汉语时间系统中的“前”“后”认知和表达[J].浙江大学学报,2003(5):85-92.
[31] 肖双荣,刘振刚.汉语时间概念的空间隐喻系统[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96-98.
[32] 张建理,丁展平.时间隐喻在英汉词汇中的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31-34.
[33] 张焕.从隐喻认知角度透析汉民族时间词语[J].语文学刊,2004(3):86-87.
[34] 周小兵.谈汉语时间词[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3):85-93.
[35] 温云水.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时间词问题[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3):37-42.
[36] 彭国庆.语时点时段词初探[J].新疆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45-48.
[37] 何一薇.时间名词、时间副词之偏误分析[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67-72.
[38] 刘惠清.初级汉语水平韩国留学生的时间词使用偏误分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3):23-31.
[39] 周光庆.名词“春”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哲学意义[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51-56.
[40] 周光庆.名词“时”形成发展的哲学意蕴[J].江汉大学学报,2002(4):73-78.
[41] 章婷.汉语时间词模糊语义研究[J].学术探索,2004(7):115-118.
[42] 章婷,李葆嘉.汉语时间词的模糊性与精确性之探析[J].河南社会科学,2006(4):171-175.
[43] 蒋跃.时间词的模糊性[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2(4):22-25.
[44] 丁喜霞.“最近”的词汇化过程探析[J].语言研究,2008(7):86-87.
[45] 陈昌来.近来类双音时间词演化的系统性及其相关问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9):99-110.
责任编辑 王红岩
Comments on the research of noun of time in modern Chinese
GUOYabo
(Liberal Arts Colleg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
Firstly, this paper comments on the preceding research of noun of time in modern Chinese about the definition, limits, classification, function and cognition of noun of time. Then,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tries to hold research trends, find the weaknesses and push the new breakthrough of the noun of time research in the future.
noun of time; definition; limits; classification; function; cognition
2016-10-19
郭亚博(1990— ),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6.06.021
H 109.4
A
1671-7880(2016)06-007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