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学文
(桂林市卫生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2)
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看中职语文口语教学
毛学文
(桂林市卫生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2)
中职生说好普通话是中职生未来从业的需要,也是必须掌握的生活技能。我国现行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命题说话”一项反映出应试者的口语表达水平,本文着重从改革中职语文口语教学的形式入手,探讨提高中职生说话水平的训练方法。
普通水平测试 中职语文 口语教学
说话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说话的技能技巧,也反映说话者的心智水平。同时,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文化修养、思想品德涵养、个性心理特征及观察、记忆、思维、联想、想象,都对人的说话能力产生深刻的影响[1]。普通话水平测试的第四部分内容是命题说话,这是为了考查应试者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条件下,普通话的口语能力和能达到的语言规范程度。这不单单是对应试者语言水平的考查,更是对应试者心理素质的考验。
从近几年我校中职学生的测试情况看,笔者发现中职生应试的成绩主要受到说话好差的影响。以测试等级是三甲和二乙为例,有许多中职生读词语时非常注意咬字归因,所以第一、二两题失分不多。第三题朗读短文失分较少,因为作品朗读训练的时间较长,很熟悉,有些甚至可以背下来。但到了第四题命题说话,部分中职生的语音面貌较差,失分比较多,严重影响测试的最终成绩。由此可见,命题说话的成绩决定中职生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到底是三甲还是二乙。
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经验,笔者就命题说话一项,归纳了中职生在测试中出现影响成绩的几个方面:
1.没有文字的凭借,语音面貌与前两项相差甚远,有许多方言色彩和方言成分的流露,出现较多的错误和缺陷。例如,舌尖后音在有文字的凭借下,应试者可能会咬得很准,声、韵、调都到位,但如果没有文字这个凭借,应试者可能就会把它们说成舌尖前音或舌叶音。
2.背稿子,忽视说话的口语化。普通话水平测试规定了30个命题说话题目,许多辅导老师纷纷让应试者先把稿子写好,理由是让应试者做好准备,有话可说。由于写好了稿子的原因,中职生在应试时,说话就像背稿子或像演讲,若是稿子不熟,就会出现卡壳的现象。另外,由于应试者受到作文的思维定势的影响,所写的是作文,过于强调用词、逻辑、主题、结构等方面,忽略运用口语。这样在词汇、语法及自然流畅度方面就要被扣分,而这两项的扣分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3.应试者心理素质较差。有些心理素质较差的应试者在即席讲话时,由于紧张或忙于确定说话的内容、组织词句等,就会暴露出许多缺点,比如方言音就会毫无遮拦地冒出来,这不能不令人感到遗憾。
影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这些因素,为中职语文口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考。普通话的口语表达有自身的特点,除了语音规范以外,应呈现自然朴实的面貌,即无论语音、语调、语气、语态都应该体现出日常口语时的自然状态。这种自然状态表现为短语多,单句多,口语词汇丰富,还应避免毫无意义的口头禅。
那么,如何才能快速提高中职生的说话水平呢?笔者针对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普通话口语教学经验,把口语教学重点确定为:继续加强普通话语音正音练习,注重听话训练,以读促说,进行形式多样的说话训练,逐步提高口语表达水平。
桂林地区主要的方言为桂柳方言、湘方言、粤方言。受母语的影响,中职生在语言中最突出的失误是声母中的翘舌音读作平舌音,把鼻音和边音混淆,前后鼻音不区分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在训练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中职生应掌握扎实的语音理论知识,对声母和韵母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翘舌音发音时,舌尖翘起抵住硬腭前部;平舌音发音时,舌尖平伸抵住上齿背。
其次,把普通话语音系统与方言语音系统进行比较,了解各自的特点,找出相对应的规律,进行正音练习。如桂林地区方言中鼻音和边音混淆,很多学生分不清哪些字是鼻音,哪些字是边音;另还有不能区分哪些字是平舌音,哪些字是翘舌音。因此,中职生在学会发音的基础上还要着重记忆区分鼻音和边音、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字。
最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训练方式,对帮助中职生正音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声母、韵母对比练习,单音节、词语对比练习,听录音跟读练习,同学之间相互纠错,创设情境练习等。
“听”和“说”是口语交际中两种基本的交际行为。在口语交际中,听对方说话与对对方说话同样重要,听话是语言沟通的基本前提。听与说是“口耳相传”,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进行听力训练时,要求学生做到:听得准,理解快,记得清,具有较强的听话能力。也就是说,在听话过程中,能抓住中心,记要点;能听记中心内容,听记顺序(逻辑顺序或时间顺序),听记精彩部分(表现中心的具体词语或细节)。围绕听话目标,采用形式多样的训练,从易到难,练习听记的本领和技巧,是非常必要的。
1.听话的记忆能力训练。要求中职生在听记过程中迅速、准确地捕捉内容要点并复述。如听读一段故事或一段话,然后做要点复述,也可以由学生讨论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然后记下讨论要点,再复述出来。
2.听话的理解能力训练。听话的理解能力是听话能力的核心。听话的过程,是听者接受说话者发出的语言,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对其语言信息进行“解读”,揭示说话者发出语音的含义的过程。这里既包含对“话”的理解,又包括对其说话的意图、情感倾向的揣度,还包括听话者的推论、联想。训练时,我们可以听一段故事,要求学生根据故事内容的逻辑和趋势,以推测故事的结局或人物的命运。
以上训练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活跃气氛,激发学生认真听记的兴趣,积极发言。这样,听话的训练既没有脱离说话的训练,又对学生集中注意力、增进记忆能力、强化理解能力、培养反应敏捷及克服心理障碍等有一定的帮助。
锻炼中职生的说话能力,朗读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它对听说能力的形成起着基础训练的作用。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又是积累语言、培养感情的有效方式。读时朗朗上口,说时就能脱口而出,流畅自然。只有多读,读出节奏、感情,读得正确流利,说话表达才清楚、流畅、有感情。因此,要提高说的能力,必须重视和强化读的训练,特别是要加强美文的朗读。笔者认为,朗读训练对培养说话能力最重要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1.准确,不读错,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这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第三题朗读题的要求,主要是考查大脑神经系统对语音的反应能力和对语音的控制能力。具体的做法可适当开展比赛活动,看谁最快地一字不差地读下去。
2.停顿。有很多中职生在测试中,朗读不善于停顿,说话也不善于停顿,而且越说越快。这样说话会造成紧张、局促,难以从容思索,难以在稳定的心态中选词造句,造成不必要的失误。适当停顿,既可镇静自己,又可调控与听众的交流,使听者有可能咀嚼、消化前面讲的,并对后面要讲的内容有一种期待心理。
在朗读训练过程中,可以采用教师示范朗读或者听录音、看视频朗读,学生欣赏并跟读。通过朗诵或者直观的声音和画面,学生听之入耳,动之以情,回味,揣摩,模仿,自然也就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口语表达的主要形式是说话,说话的训练方式很多,有课堂内的,也有课堂外的。课堂内的有课文复述、课堂谈话与讨论,看图说话,口头作文等;课外的训练形式主要是学生参加各式各样的课外活动,如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故事会、讨论会、辩论会等。
中职生当众说话的最大心理障碍就是胆怯、紧张,某些学生,讲台进行说话练习就会脸红、发抖,说几句还可以,要让他们系统连贯地说出一段话来,他们就会觉得很难,不好意思,担心别人笑话。真正到了测试的时候,就更不得了了,往往会词不达意。当然,这与教学的误区有关,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只重读写、轻听说,部分中职生在课堂上已经养成不喜欢开口说话或发表意见的习惯。所以,我们在进行说话训练的同时,一定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使得他们想说话,敢说话,培养学生当众说话的自信心和胆量。
对于中职生而言,说一口流利标准普通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在学习普通话过程中,不管学习的方法和手段是如何科学和创新的,都要求中职生勤加练习、不懈努力。
[1]王世堪.培育听话与说话能力——语文教育的一个跨世纪课题[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