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娟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文化哲学】
阳明学在日本企业中的实践
孙丽娟
(河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阳明学的核心是“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倒幕维新的志士不是阳明学者就是阳明学的仰慕者,阳明思想成为维新最重要的思想武器。日本的阳明学者把阳明学创造性地用在了企业经营中,通过“知行合一”“致良知”创造了独特的经营哲学,实践阳明思想,对日本现代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影响至深。
阳明学;企业;知行合一;致良知
阳明学在中国称“王学”“心学”,其核心是“知行合一”和“致良知”。[1]历代思想家对“知”和“行”有不同的主张。由于其所处时代和阶级局限,主张也不尽相同。王阳明独树一帜地针对朱熹“知先行后”理论提出了“知行合一”。在王阳明看来,“知”和“行”的关系可以用“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来表述,即用“知”指导“行”,“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实践。把“知”落在“行”上,两者互相促进。
有人这样比喻,王阳明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说的窗户纸——良知,给捅破了。“致良知”是“知行合一”的进一步发展。[2]良知就是天理,它存在于每个人心中,人人皆有良知;致,就是寻找良知,去掉自己心中不好的东西。王阳明说:“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良知是每个人内心与生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通过不断反省,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心中的圣贤。
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曾说:“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日本阳明学深刻影响着倒幕维新志士的行动与思想,许多志士不是阳明学者就是阳明学的仰慕者。然而,从明治维新至今,日本的阳明学者中做学问的并不是主流,而是更多的成为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实业家。其中,松下电气创始人松下幸之助、京瓷创始人稻盛和夫,都是阳明学的忠实信奉者和实践者。这些实用型的学者,才是日本阳明学的主流。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价值观、信念、处理问题的态度。在增强凝聚力、增加效益方面,企业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日本企业和其他国家的企业一样,在自身发展中一定也碰到过困难,不同之处在于,日本企业能利用企业文化去有效地解决这些难题。
明治维新的实践口号是“笃行”,也就是说,将内心的智慧和实践结合起来,用“知”去指导“行”,通过“行”去验证和推动“知”。作为日本幕末维新期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改革家,山田方谷被后人誉为“农商出身的阳明学者”“企业重组的天才”。[3]他提出的“义利并举”论被三岛中洲继承和发展。三岛中洲分别以“义利合一论”和“道德经济合一论”为题,对山田方谷的“义利并举”思想作了解释。
日本明治时代的企业家涩泽荣一在经营方式上完全践行了二人的“义利合一”。涩泽荣一将其概括为“论语加算盘”,用经营管理企业的方式来发展日本经济。他提出的“论语加算盘”的经营管理哲学,就源自山田方谷。他率先发起和创立近代经济团体组织,创立了日本第一家银行——第一国立银行,和大阪纺织公司,他成为日本“株式会社”的创立人。作为实业家,日本的铁路、钢铁和采矿等重要经济领域都有他的资本。儒家精神与模仿西方的经济伦理被他糅合在了一起,成为日本经营思想的基础。他在日本近代史上以一手拿算盘一手握论语的儒教道德与资本主义经济并举的儒者企业家形象而闻名。
著名学者季羡林说:“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
经营之圣稻盛和夫说:“敬天爱人——敬畏上天,关爱众人”。[4]敬天,凡事都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去做;爱人,就是按照人的本性,去做利于他人的事情。
“敬天爱人”这句话的出自稻盛和夫的精神偶像西乡隆盛的《南洲翁遗训》,这是受西乡隆盛思想熏陶的人们根据西乡隆盛的训诫编纂成的册子。“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西乡隆盛平生最信服阳明学,随身携带阳明学的书籍,就连流放荒岛时都不曾遗忘。最能体现西乡隆盛生活准则的四个字就是“敬天爱人”。
稻盛和夫把“敬天爱人”作为自己人生和事业的座右铭,并把其作为社训刻在总社正门上。他曾对人说:“我至今将《南洲翁遗训》置于案头,时时翻阅。每每能从中汲取生活道路上的珍贵启示。年纪愈长,经历愈多,从此书获取的教诲愈加铭刻于心。”他所著的《活法——寻找你自己的人生王道》就是对《南洲翁遗训》逐字逐句的注解。
稻盛和夫曾说:什么是企业经营?对于我来说,经营就是日益提高自己的哲学理念。他的经营论即经营在人心。
稻盛和夫认为人才对企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企业相比,日本的企业对能力突出的人才并没有那么热情,比起员工的能力,更在乎员工是否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这一点可以表现为员工的集团意识,每个人都以公司的荣辱和兴衰去衡量个人的得失。稻盛和夫打算通过自己善良和胸怀将员工凝聚起来。
任何人都有私欲,但同时良知却藏在内心深处,即每个人都有良知。满足人们正当的本能需求,就是“存天理”。稻盛和夫将阳明学的理论用在企业管理中,管理的方式很简单,唤出员工的良知,每个人凭着自己的良知做事,知行合一。这里的“知”可以理解成王阳明最早提出的“知识”的“知”,也可以理解为后来发展出来“良知”的“知”。良知是人心的本体,是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摒除私欲,让行动和良知保持一致。稻盛和夫就是这样通过人们自己的“良知”管理企业。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有规章制度,这就是“理”,人们凭着“良知”,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做事,就是“致良知”。
京瓷公司起步于一个既没有资金,也没有信誉和业绩的小工厂。除了一点技术,和28名员工,没有其他任何依靠。稻盛和夫创立京瓷公司不久,新进的十几名员工突然要求公司保证其将来的工资和奖金增加到一定程度,否则就集体辞职。当时的情况是,公司刚成立,自己家里也需要资助,这些员工的稳定向上的将来根本无从保障。经过三天三夜的促膝长谈,稻盛和夫想到了用“人心”去解决问题。他说:“如果我是为了自己的私心杂念而经营公司,你们可以砍死我。”自此,危机才被化解。
从那以后,稻盛和夫不得不重新思考很多问题,创办公司的初衷是什么?公司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员工的幸福与公司的关系是什么?几个星期之后,他突然顿悟,员工把自己的一生都托付给了公司,公司的经营不应该建立在牺牲员工利益的基础上,而应该保障员工及其家人今后的生活,让他们感到幸福,这才是企业的使命。于是他宣布了公司的经营理念为“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幸福”。
稻盛和夫的“阿米巴式经营法”闻名世界,并在很多国家得到推广。这套管理方法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紧密配合,稻盛和夫把员工按组分成一个个小的集体,像一个个可以进行分裂的细胞,并命名为阿米巴(源自德语,原指单细胞动物的一类)。每个小集体都有明确的目标和独立核算,它包含三十至五十人,全体员工参与到经营中,与公司共存亡,通过“利己之心”充分调动生产积极性。同时,这些阿米巴要能沟通合作,才能使公司正常运转,这时就用到了利他之心。在由很多的阿米巴组成的公司里,建立一种牢固的信任机制,就会拥有一个强大的公司。
公司的业务蒸蒸日上之后,这个阳明学的忠实实践者又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如果没有利润企业就无法生存,追求利润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靠不正当的手段谋取利润,不符合人类的道德标准。如果作为社会的一员,只为了自己员工的幸福是不行的,要判断某件事是否有道理,不能只看其是否符合逻辑,还应以人类的道德标准去衡量,思考其是否符合人类价值。于是他在公司的经营理念后面又加上了“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作为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爱人”就是按照人的本性做事,其实就是“利他”,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做事,服务于他人,“利他”的同时也会“利己”。“利他经营”对于企业,就是“利”顾客、股东、员工、社会。这其中,首先要站在顾客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满足顾客的需求,也就是创造价值,企业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此。
稻盛和夫不断地实践和总结阳明学的精髓,他提出了“十二条经营原则”。这十二条是稻盛和夫实践和思考的产物,并最终形成了稻盛哲学,帮助其他企业,实现了“利己”和“利他”共存。在稻盛哲学的指引下,稻盛和夫经营的KDDI和京瓷都成为世界500强企业。2010年,日本航空公司出现危机,78岁高龄的稻盛和夫正式出任董事长,运用稻盛哲学进行破产重建,当年日航就出现大幅盈利。
在日本,阳明学者和其仰慕者们在企业经营中完美地实践和继承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使阳明学在异国他乡发扬光大。如今的中国企业,正处在日本企业曾经历的转型期,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丧失良知,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严重危害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当我们苦于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时,日本的阳明学的实践者们已经走出一条“利己”与“利他”共存之路。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是我们不可多得的宝库,《论语》加算盘应成为企业的行动指南。
[1]刘韬.日本阳明学及其对近代日本管理哲学的影响[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4):5-8.
[2]方丽珏.关于王阳明与日本的关系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3,(16):199-200.
[3]钱明.关于日本阳明学的几个特质[J].贵阳学院学报,2014,9(6):1-8.
[4]稻盛和夫.阿米巴经营[M].曹岫云,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5-12,29-37,223-224.
【责任编辑:王 崇】
B248.2;G05
A
1673-7725(2016)10-0177-03
2016-08-05
本文系河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阳明学在日本的传播及影响”(项目编号:SKQ201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孙丽娟(1983-),女,河南焦作人,讲师,主要从事日本社会文化、阳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