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浩
(韩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广东 潮州 521041)
试论高校《古代汉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李林浩
(韩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广东 潮州 521041)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学中的常见环节。合理使用课堂提问,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高校《古代汉语》课堂教学特点,试图从提问内容、提问形式、提问节点、提问对象、提问后的点评等多个方面探讨课堂提问。明确指出,课堂提问不仅是一个教学环节,而且是教师手中的一个法宝。教师要使用好这个法宝,不能有宝不用,也不能有宝乱用,要能用、善用这个法宝。
关键词:课堂提问 《古代汉语》 提问内容 提问形式 提问节点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合理应用课堂提问,将可以引导学生思路,巩固学习成果,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某些教师存在不合理应用课堂提问的情况,如存在“为了问而问”、“随意问”、“频繁问”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而且会导致课堂提问产生“浪费时间”、“学生消极应对”等负面作用。可以说,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问什么”、“怎么问”、“何时问”、“向谁问”及“问后怎样跟进”等方面都是需要讲究的。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由于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独产思维能力相对较高,因此在课堂提问方面有其特殊性。本文试图探索高校《古代汉语》课程的课堂提问。
在“问什么”方面,首先要考虑的是问的目的。如在课堂导入时,要设计导入的问题;在检查学习效果时,要设计与所授知识相关的问题。其次,要考虑的是题目的难易程度。往往题目太难或太容易都不是好题目,题目的难度要适中。再次,要考虑学生的兴趣问题。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感兴趣,那么,学生就会更重视这个问题,更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更有兴致地学习接下来的课堂内容。在许多学生看来,《古代汉语》课程比较枯燥、难懂,因此,在趣味性方面,古汉语教师上课时就更得注意。
1.判断式提问
判断式提问句式往往是让学生有所判断、有所选择。
例如:在讲到白居易《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时,我问学生:“该诗句的意思,是不是主人下马后,在岸上挥挥手,和船上的客人说再见?”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果没有掌握古代汉语互文的修辞方式,就容易出错。该诗句的正确理解是主人和客人一同下马,一同来到船上。
2.开放式提问
开放式提问往往是考察学生的知识面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讲到《孟子·滕文公上》中“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时,我问学生:“你认为五尺之童有多高?如果按照现在的一尺等于33.3厘米来看,那么,五尺就有166.5厘米了,古代的儿童这么高吗?”听到这个问题,很多学生感兴趣地想听解释,在问了一两位同学后,我解释道:“其实,在春秋时候,一尺大约等于23厘米,五尺大概是115厘米,这和儿童的身高就比较接近了。”
3.对比式提问
对比式提问往往是考察看问题的深度和洞察能力。
例如:在讲到儒家的思想“仁爱”和墨家的思想“兼爱”时,我问学生:“‘仁爱'和‘兼爱'的异同点是什么?”学生大多能回答出这两者都强调“做人要懂得爱他人,善待他人”,但回答不出这两者的差别。我解释道:“‘仁爱'更多强调的是有差别的爱。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亲疏厚薄的关系,所以爱也就存在差别。父母对自己小孩的爱往往胜过于对别人小孩的爱,所以我们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兼爱'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应该是无差别的爱。显然,‘仁爱'更加符合人之常情。”
4.连环式提问
连环式提问叫追问,往往针对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漏洞作进一步提问,以便揭示问题的实质。
例如:在讲庄子《逍遥游》时,我问学生:“庄子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部分学生回答:“不需要凭借外物就是逍遥。”我进一步提问:“你个人认为不凭借外物就是逍遥吗?渡河的时候,借助船渡河,就不逍遥吗?庄子提到列子御风而行,列子会飞,庄子说他逍遥了吗?”学生回答:“列子也有凭借空气,所以列子不逍遥?”我再进一步提问:“照你这么说,连空气都不凭借,那就叫逍遥?人是自然界中的人,怎么可能任何东西都不凭借呢?如果逍遥是这样理解的,那么,庄子的理论就和做人的基本方式不相一致了。”关于什么是逍遥,我解释道:“庄子所认为的逍遥有两层含义:一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不需要和别人对比;二是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做力所能及的事。”许多学生听后,骤然感觉轻松许多,感到自己还可以过得更“逍遥”。
在课堂提问中,把握“提问时机”是发挥提问作用的关键。一般来说,课堂中存在三个提问节点,分别是课前、课中和课尾。
1.课前提问
课前提问是指刚开始上课时的导入提问,这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古今词义的异同”时,我问学生:“在电视剧中,我们经常听到‘有请大理寺的王大人'。那么,这里的大理寺指的是什么呢?”听到这个问题,某些学生就来了兴致。在问了一两人之后,我解释道:“在古代,‘寺'字是官署的意思,后来才演变为寺庙的意思。古代的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人民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许多学生听后,感觉这堂课挺有用,很感兴趣地接着听下去。
2.课中提问
课中提问是指上课过程中的提问,这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是否跟得上教师的上课节奏。另外,这可以起到吸引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例如:在讲到同义词“回”和“返”时,我分析道:“在上古,‘回'表示旋转,如《荀子·致士》:‘水深而回。'大约在隋唐时代,‘回'才有了返回的意思。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于是‘回'和‘返'便成了同义词。”我进而问学生:“说‘回家',广州话怎样说?”许多懂广州话的同学异口同声回答“返屋企”。这个问题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印象。
3.课尾提问
课尾提问指的是课程尾声的提问,这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对课堂所授内容的掌握情况。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适当提问,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的重点和难点。
例如:在讲了“词类活用”一节后,我让学生分析:“‘不耕而食,不蚕而衣'中哪些字是词类活用?存在几种判断方法?”按照大多数流行教材的分析方法,在这两个句子中,名词“蚕”和“衣”都活用为动词,判断的方法有三,分别是:(1)名词放在副词后,‘蚕'字放在否定副词‘不'后;(2)名词用‘而'字连接,‘衣'放在‘而'后;(3)对应关系,‘不耕'对应‘不蚕',‘而食'字对应‘而衣'。可以说,这个问题较好地检查了学生对课堂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
关于课堂提问的对象,大多数情况下是面向全体同学的,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广泛地参与。但有时也可以只面向部分学生,甚至只面向个别学生,具体要看提问的目的。
1.面向全体
在课堂提问中,面向全体学生是课堂提问中最常见的。
例如:在讲到“诗词语言”的时候,我问全班学生:“大家认为李白的《静夜思》写得好吗?好在哪里?”学生听到这两个问题,纷纷思考起来,并且饶有兴趣地想听听老师怎么分析这首诗。
2.面向部分
在课堂提问中,有时面向学生也是可行的。比如,个别问题只面向男同学或只面向女同学。
例如:在讲到《诗经·卫风·硕人》“肤如凝脂”时,我问道:“在座的各位女同学,知道该诗句是什么意思吗?”我进而解释:“可以说,这是化妆的最高境界。化妆如果要达到‘肤如凝脂',那是极难的事情。凝脂是凝固的猪油,大家看,凝固的猪油有什么特点呢?一是白中略带微黄。如果化妆后的脸是白色的,那就不好看了。二是固中略带柔韧。皮肤是需要一定弹性的。三是光滑中略带粗糙。如果化妆后的脸和玻璃的表面一样,那也不好看。四是干中略带水分。所以女子才要补水啊。”经过这一番解释,学生感觉古人用的这个比喻,实在太恰当。
3.面向个别
在课堂提问中,偶尔可以面向个别学生。之所以面向个别,可能是因为某位同学在某方面的能力比较突出,或是因为教师发现有个别同学开小差,故意问他,起到督促课堂纪律的作用。
例如:在讲到“汉字的构造”时,由于这部分的内容和书法有关,如果班里个别学生对书法比较有研究,那么,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个别问题,与这位学生开展探讨。在探讨中,让其他学生“旁听”更多知识。特别是,这能够让其他学生佩服这位学生的见解,激发他们学习书法和学习汉字的兴趣。
在学生作答后,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作答进行恰当的点评,该肯定的要肯定,该否定的要否定,该解释的要解释,这样才能将有关知识点讲解清楚。
1.作答后适当评定
在课堂提问后,对于学生的作答,往往需要适当肯定其中的合理之处,这样才不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而对于不合理的地方,教师也应予以纠正。
例如:曾经在“古文今译”课堂上,我问学生:“韩愈《师说》中‘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如何翻译?”有学生翻译为:“因此,无论地位高还是地位低,无论年龄大还是年龄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这个翻译显然是有误的,但我说:“这位同学的翻译,前一部分是对的,后一部分还要修改,正确的回答是‘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卑贱,不论年纪大还是年纪小,谁掌握了知识道理,谁就可以作老师'。”
2.作答后适当解释
在课堂提问后,教师是需要进行适当解释的。回答好的地方,要解释为何答得好;回答得不好的地方,要解释为何回答得不好,这样才能发挥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
例如:曾经在课堂中,我问学生:“何为‘中庸'?”有学生说:“中庸就是好好先生?”这个回答显然是不对的。我解释道:“现在,不仅是我们在座的部分同学,社会上的好多人,都认为中庸就是好好先生。其实,这是对中庸的误解。‘中'字,在河南话中,意思就是‘行、好、恰当'的意思。这些意思保留了‘中'字的古义。‘庸'字的意思是‘用'。‘中庸'要倒过来理解,就是‘用中',指的是做事要把握分寸,采用最恰当的方法。该出手时要出手,不该出手时要冷静,这
才是中庸之道。”
总之,课堂提问不仅是一个教学环节,而且是教师手中的一个法宝。教师要使用好这个法宝,不能有宝不用,也不能有宝乱用,要能用、善用这个法宝。这样才能上好课,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难度比较大,古代汉语教师更要多下工夫探索如何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茵.黄蕴智.“教比学更难”——我们该如何理解教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02).
[2]王建华.重启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4(05).
[3]易中天.读先秦诸子[J].传承,2008(05).
[4]程灵.论高等教育政策的国际迁移[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
[5]李延保.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大学的使命[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6]陈伟.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哲学思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5).
[7]黄瑞彩.陶行知高等教育思想简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6).
[8]王力.古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J].人民教育,196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