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吉晨
(南京晓庄学院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翻转课堂在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谢吉晨
(南京晓庄学院 商学院,江苏 南京211171)
行政管理课程具有政治性、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特点,因大学生因社会阅历的欠缺,易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全新教学理念,以其“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颠覆“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教学结构框架,实现形式与内容的互动,有利于学生对行政管理抽象理论的及时消化并增强学生课堂内外的参与性。作为新事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行政管理课程中的推广与应用需要不断探索完善。
翻转课堂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作用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的理论构想最早可以追溯至哈佛大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Eric Mazur)有关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设想。现在一般认为,翻转课堂的兴起,与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拓展了线下学习资源、突破翻转课堂的发展瓶颈有直接的联系。2011年,萨尔曼·可汗在一次演讲报告《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中提到:很多中学生晚上在家观看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数学教学视频,第二天回到教室做作业,遇到问题时则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这是与传统的“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的课堂模式,由此被称之为“the Flipped Classroom”,国内译作“翻转课堂”。“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的主要不同在于教学流程的建构上:“翻转课堂”以其“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型颠覆我们所习惯的“先教后学,以教导学”的教学结构框架[1]。
翻转课堂教学作为一种自主性、互动性、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已普遍应用于医学、法学、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军事指挥等专业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决策能力很有帮助。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翻转课堂教学法在行政管理课程中的运用必须是以对行政管理学科特点的充分认识为基础的。行政管理学具有如下特点。
(一)政治性
诚如马克思所言:“凡是建立在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上的生产方式中,都必然会产生这种监督劳动。”[2]行政管理学脱胎于政治学,这就决定了行政管理学必须具有政治学这一母学科的基本特点,即行政管理作为国家权力机构的一部分,必定为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统治服务,这是行政管理的特殊性、阶级性或政治性。就我国而言,行政管理的教学、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基本原则。
(二)实践性
理论源于实践更服务于实践,我国行政管理学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发展,归根结底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3]因此,我国的行政管理教学与科研必须围绕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面向政治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中的重要问题,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从而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三)理论性
行政管理学研究对象是行政现象,是研究行政现象、行政过程内在本质联系的科学[4],它不是对人类行政管理行为的一种简单的现象描述,而是力图通过现象,抓住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因此,建立在人类智慧结晶之上的有关行政管理的范畴、原则、原理等,必须都有较强的理论性,这是一门学科的基本特征。说行政管理学具有实践性是指它有具体的管理模式、手段和方法,其目的是指导实践。实践性和理论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在翻转课堂大致分为课前设计模块、课堂活动设计模块和反馈评价阶段。
(一)课前设计模块
1.视频的制作
翻转课堂中,知识的传授一般是通过教学视频完成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视频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决定教学效果的成败。教学视频既可以由任课老师录制又可以使用网络资源。视频的选择与制作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而展开,基于行政管理学学科的特点,我们认为在视频的选择上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政治性原则。行政管理学的政治性要求我们在案例选择上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相一致,任何试图背离这一原则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第二,公共性原则。行政管理视频是把国家机关等公共管理组织在一定环境下发生的有关行政管理的具体事实,按照时间顺序客观地记载下来,经过典型化处理后所形成的案例。行政管理视频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它所反映的事实具有公共性。也就是说,行政管理案例所反映的事实必须是公共事件,事件的主体是行政管理机关和公共管理人员,事件的内容是公共事务而非私人事务。
第三,真实性原则。尽管案例不是行政实践全过程的简单照搬,在形成行政案例的过程中加入了作者主观的意志,但是行政案例如果没有真实性做基础就失去效用之源,缺乏实际应用的意义。因此,为保证案例的真实性,应尽量选择中央、大媒体的相关视频,如《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1+1》及其他信誉度较高媒体上的资源,在这些媒体上经常纪录一些地方政府施政的情况,内容比较真实可靠,可信度高,应作为主要行政案例的来源材料。此外,一些大的网站特别是政府网站,重要报纸所办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等也经常报道一些重大行政事件,因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也可作为行政案例的材料源[5]。当然,为尊重知识产权,所有案例均需注明出处。
第四,时效性原则。在运用翻转课堂教学中,尽管可供教师选择的视频有很多,但从实际应用效果看,那些发生时间较远的案例显然存在明显不足,其一,因为时间的久远可能失去其现实意义;其二,较长的时间距离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生疏感,难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分析行政案例时比较容易产生心理拒绝意识。而现实性非常强的案例,尤其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学生由于具有相应的感受因此容易调动积极性。
此外,在课前准备教学资料时,“需要考虑资料的互动性、趣味性与持续性,这些都对学生的自学效果有很大影响。教师还需要考虑视觉效果、资料组成以及突出重点等因素,如果视频不好看、不精彩,学生是没有兴趣去看的”[6]。
2.课前针对性练习
教师准备就绪后,进入学生课前针对性练习阶段。学生在课前可以不受时间(白天、晚上、休息日、节假日)、空间(教室、宿舍、图书馆)限制,利用现代网络技术观看视频。同时,“学生要完成教师布置的针对性课前练习,以加强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并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对于课前练习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教师要合理设计,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识完成向新知识的过渡”[7]。
在观看教学视频时,学生如遇疑问、困惑,首先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的方式探寻答案,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QQ、微信等社交网络交流平台与其他项目参与者或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寻求帮助。这样将传统课堂上的互动交流扩展到网络空间,实现虚拟与现实教学的无缝连接。
(二)课堂活动设计模块
1.确定问题、划分学习小组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所提出的疑问,总结归纳出几个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按照“问题导向”自由组合成几个学习探索小组。每小组人数要适当加以控制,人少,讨论不起来,无法形成观点的争鸣;人太多,讨论又不充分,一般情况下五个左右为好。
2.小组探索学习阶段
翻转课堂有别于传统教学的重要的一点就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灵魂。学生的“独立性”有四层意义:①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这是教师不能代替也是代替不了的。②每个学生都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③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中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④每个学生(有特殊原因的除外)都有相当强的独立学习能力[8]。
学生首先就课前针对性练习阶段中的困惑与疑问查找资料,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而在探索学习阶段,首先由每一个学生阐发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针对其他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与争论,通过争论,个人在吸收小组其他人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观点。这一阶段是整个翻转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这样安排便于学生互相沟通,既有利于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形成集体智慧,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基于集体讨论之上的独立思维能力。
3.班级交流、争鸣阶段
小组讨论结束之后,可以采用自由发言和小组选择发言人并举的方式进行课堂讨论阶段。本阶段给学生一个发表观点并接受同学、老师挑战的机会,给教师一个较大的控制课堂教学的空间。在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互相揭示矛盾,向别人提出挑战,以便引起争论。这一阶段是小组讨论学习阶段的深化,也是整个翻转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要求老师作为普通一员平等地与学生讨论,充分发扬民主,让每位学生畅所欲言,在争辩论证中明确是非道理。
课堂讨论之后就进入总结阶段。总结可以由教师担任,也可以由负责记录的同学或其他同学完成。其任务主要是归纳、评析同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分析意见,对讨论的情况作出评价,同时就讨论中的各种代表性意见所涉及的理论问题作出分析。课堂总结不对解决行政管理案例中的问题作出结论性的意见[9]。
4.分析报告写作阶段
在前几个环节基础之上,再由每个学生或者以小组的形式对课堂讨论内容进行整理,写出分析报告。分析报告不是对课堂观点的罗列,而是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之上的深化与提高,注意概括与总结,避免改头换面地重复行政管理视频的事实,同时注意不要将问题的现象与本质相混淆,而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报告要观点鲜明,避免模棱两可。
(三)反馈评价阶段
不论是传统教学,抑或是翻转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是教学质量的反映,但是行政管理翻转课堂教学成绩的评定主体、结构、方法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
首先从评价主体的选择看,教师、学生本人、小组成员及班级同学皆应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部分,因为这样可以克服单一主体的片面性。
其次,从评价方式看,坚持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对结果的评价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对过程的评价强调学生在实验记录、各种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表、调查表、访谈表、学习体会、反思日记等的内容中的表现”[7]。
再次,在评价内容上,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涉及面更广,主要有问题的选择、独立探索过程及小组学习中的表现、学习计划安排、时间安排、课堂讨论发言质量、书面分析报告的质量等方面。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行政管理乃至整个学校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实施不仅对现有的硬件设施提出挑战,而且对现有的教学考评制度、教师教学能力及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均提出挑战。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
(一)对学校教学考评体制的挑战
传统的行政管理课程教学考核模式以“课堂”为中心,亦即围绕教师承担的课时量、课堂教学效果等展开,这些是可量化的、可考核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围绕“效果”而展开,教师实际在课堂的时间大大减少,更多的是在互联网、在幕后、在交流平台,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期准备时间亦远远多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备课时间,行政管理课程教学 “效果”短期更加难以量化。凡此种种,有待学校教育评价体系的改革。
(二)对教师综合能力的挑战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亦对教师素质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行政管理课程教师只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清晰语言表达能力即可。然而,“‘翻转课堂’实验需要遴选教学基本功好、有心理学悟性、通晓网络环境下可视化教学特点、善于运用教育技术的教师担纲”[10]。这些无不对行政管理课程现有教师的素质能力提出挑战。为此,学校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鼓励教师参加培训,提高教师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
(三)对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挑战
如前所述,翻转课堂的教学是一种“先学后教”的模式,充分彰显学习的自主性、互动性、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可以说,课前的自主学习阶段是课堂活动模块的前提和基础,学生自主学习阶段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翻转课堂的整体效果。但网络世界的多彩性及诱惑性、部分学生学习的功利性、行政管理理论学习的相对枯燥性,在缺乏监督、考核的情况下,如何保证学生的“自主学习”不至于落空为“不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诚如乔伊斯所指出,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一个有力但又脆弱的工具[11]。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适用性,都必须在教学的基本关系中加以考量,进而对其应用的范围与程度作出某种限定。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固然有其自身的价值指向,但是作为一个新事物,有一个成长的过程,为此,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1]叶波.翻转课堂颠覆了什么——论翻转课堂的价值与限度[J].课程·教材·教法,2014(1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张永桃.行政管理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张宗坪,宋敏.行政管理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与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4).
[6]尹平.翻转课堂的教师功用在课前[J].中国教育学刊,2015(10).
[7]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8]余文森.略谈主体性与自主学习[J].教育探索,2001(12).
[9]金太军.公共案例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0]金陵.中美“翻转课堂”比较及其思考,见徐福荫,黄慕雄,主编.教育技术协同创新与多元发展[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2013.
[11]乔伊斯.荆建华,宋富钢,花清亮,译.教学模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本文系南京晓庄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翻转课堂在行政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