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视阈探析

2016-03-16 18:55王森林
文教资料 2016年15期
关键词:胡塞尔现实生活现实

王森林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广元 628017)

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视阈探析

王森林

(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 广元628017)

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基础和意义之源。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实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世界的疏离乃至遗忘。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的逻辑关联与内在契合使其回归生活世界成为可能。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生活世界理论为指导,把握好回归的实然和应然两个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世界现实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成为近年来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和争论焦点,究其原因,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二是生活世界理论的兴起引发了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话语革命。但问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回归何种意义上的生活世界,本身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反思。本文在梳理生活世界概念的基础之上,考察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契合与疏离,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维度,并反思了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限度。

一、“生活世界”的概念梳理

“生活世界”的概念是胡塞尔为解决欧洲科学危机,在其晚年论著 《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一书中首次提出,胡塞尔认为,欧洲科学的危机是源于对工具理性的狂热追求与对价值理性的挤压和漠视,用科学世界取代并遗忘了生活世界,造成理性的僭越和价值的丧失,使“科学丧失生活的意义”,在胡塞尔看来,要摆脱这场危机,就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奠基于生活世界之上科学世界才有意义基础。

胡塞尔并没有对生活世界下过明确的定义,他所指称的生活世界是“作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上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1]。胡塞尔承认生活世界是一个直观的、相对的、能被经验到的主观的世界,但其实质并不指向现实具体的世界,而是精神领域内的意识化的世界。胡塞尔之后,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都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生活世界理论,掀起了研究生活世界的热潮。虽然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和研究众说纷纭,但胡塞尔等人确证了生活世界是一个完全属人的、保持着原初自在的人文意义和价值构造的世界,它是科学世界和文化世界的现实基底与意义之源。回归生活世界所表达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从生活世界中寻找人的目的、生活的意义与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马克思虽然没有十分明确提出和阐明生活世界的概念和具体内涵,但通常用“现实生活过程”、“能动生活过程”、“感性世界”等概念表达他对现实生活世界的关注。在马克思看来,“生活世界是这样一个世界,它是一个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人共在交往的世界,也是一个关系世界,它是一个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等各种生活形式相互交织、相互依赖的、永远在不断生成着的世界,是人在其中不断走向全面发展的世界”[2],尽管马克思与胡塞尔等人所面临的时代背景的差异,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都主张走向生活世界,寻找人得以安身立命的、失落的精神家园。不同的是马克思摒弃了把生活世界日常化、抽象化、意识化的路向,将具体的、感性的、现实的活动当作研究的出发点来构筑生活世界理论,认为现实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确立了生活世界的客观性、历史性和实践性。因此,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不是走向胡塞尔等人指向的抽象化、意识化的世界,而是要回归到马克思所构筑的以人的实践活动创造的生活世界图景中。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内在契合与走向

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回归生活世界?这实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可能性问题。从起源上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在人类之初,由于极其恶劣的生存条件限制,人类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团结协作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这样,在关于物质生活资料的获取和分配的实践活动中,逐渐产生了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原始道德行为规范。可见,原始社会思想和道德教育源于维持最起码的生存生活的需要,以风俗、习惯等形式与人们的生活过程融为一体的。“个人是通过共同生活的过程来教育自己的,而不是被别人所教育的”[3]。也就是说,思想和道德教育是与生活自在一体的。随着制度化教育的兴起与盛行,思想道德教育越来越从生活中分离出来,独立起来,其工具性价值日益受到强化。特别是进入到阶级社会,道德发生了分化,统治阶级为了强化符合本阶级利益的道德原则与规范,必然要突出阶级意识和政治观念的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日益成为政治的传声筒、文化的维护者,并逐渐演化成了今天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

不难看出,思想政治教育是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产生,生活世界中的现实的个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离开人的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将无从谈起;生活世界中的人的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存续的根本条件,人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离开人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也就丧失了其存在的合理性;生活世界中的人的生成性、发展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为己向善的实践活动,其最终目的是使人过上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生活世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没有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难以想象的。

然而,自制度化的教育兴起以来,特别是人类社会演进到现代工业文明以来,社会生活的飞速变化越来越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保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日益凸显,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最本源的满足人类自身发展和创造升华的价值理性,受到进一步侵蚀而日渐被淡化了。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重视科技理性、忽视人文价值的趋势得以进一步加强,远离了作为意义基础和价值源泉的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从生活世界中剥离出来、日益成为封闭的制度体系。有学者将这种封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归纳为:(1)知性思想政治教育对生命个体丰满人性的遗忘与忽略;(2)功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内在精神品性的抛弃;(3)泛政治化倾向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成人的现实生活根基的脱离等[4]。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被封闭于科学世界而偏离和遗忘了作为自己现实根基和意义源泉的生活世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走出困境的可能道路是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三、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为回归生活世界提供了逻辑基础与现实条件。诚然,回归生活世界主要是为克服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脱节,赋予思想政治教育鲜活性和生动性,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实效,培养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认知水平的现代社会公民,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然向度。然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的不仅仅是对生活世界的简单回归,而是在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的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建构性回归,即培养具有一定思想政治素质的能主动对现实生活进行积极的扬弃,建构与社会发展相一致、与传统文化相承接的意义生活的未来社会公民,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应然向度。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必须把握好这两种维度。

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然向度,是指从现实生活层面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和价值。它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贴近个人的现实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在实然层面回归生活世界,正是要直面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的某种脱离,找回曾经失落的意义和价值,充分体现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中一种良好的“直观现实,拒绝抽象”的旨趣[5]。它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之于生活工具价值,更多的是指向生活世界的一种工具性回归,是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合理性之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应然向度,主要指它对现实生活的超越并指向完善生活、提升生活的内在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和价值,不仅仅在于塑造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合格公民,为现存的社会培养人,更重要的是为未来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走向应然层面的生活世界,并不满足于当下已然存在的现实世界,而其根本意义在于使思想政治教育拥有了奠基于生活世界之上的价值追求,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指明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应然向度“并不是指向已然存在的现实世界,而是诉诸一种超越性的回归和建构性的适应,是在对现实生活扬弃的基础上的自觉的价值追求”[6]。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但具有一种参与现实生活而且是更富有提升生活品质的哲学气质与道义担当。在此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应然向度,主要是奠基于实然的现实生活世界基础上的一种建构性回归。如果没有现实生活的支撑,这种应然层面的建构性回归也将流于空想。

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要做到其实然向度和应然向度的逻辑统一。具体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实然向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和实施等各个环节上,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应然向度,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反哺、引导和建构美好生活,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活实践的建构价值与理想导向。前者是从生活世界的现实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功能规定的一种工具性回归,后者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创设美好人生、追求人性卓越的价值追求的一种归宿性回归,只有当这二者实现有机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功效。

四、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已然成为学科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和热门话语,随之而来的是不少质疑和拷问。其最终指向的是回归生活世界能否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事实上回归生活世界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时代问题,这种回归是生成性、建构性、超越性的回归,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更坚实的生活基础与更深刻的意义之源,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和实践尝试,并不一定就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走出现代性的困境。思想政治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只是走出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可能路径之一,但不是唯一道路,也不是最终道路。

[1]胡塞尔,著.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与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64.

[2]陈飞.回归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视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6-7.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0.

[4]陈秋红.重归“故里”,走向“成人”——试论现代德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D].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2.

[5]张国启.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发展向度[J].思想理论教育,2009(07).

[6]檀传宝,班建武.实然与应然: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两个向度[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02).

四川省教育厅一般课题“回归生活世界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6SB0352)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胡塞尔现实生活现实
语境中的胡塞尔*
——专栏导语
对胡塞尔《逻辑研究》再版的解析
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胡塞尔现象学的认识论雏形——读《现象学的观念》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
假期归来
不等式创新题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