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昇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福建福州350108)
多中心治理理论视野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林昇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理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在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当代社会已在经济、公共管理、政治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当代,行业、企业在育人活动中的话语权得到提高,高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也日渐凸显,以往以校方“单中心”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无法适应这一环境,以高职院校、行业与企业、高职学生为“多元中心”的特征正逐渐清晰。在此背景下从多中心治理理论的视角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中心的目标和需求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建议。
关键词:多中心治理理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多中心治理理论因其开放性特性在经济、公共管理、政治等众多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在高职教育蓬勃发展的时代,其为审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视角。
先行者波兰尼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对比,提出并阐释了区别于单中心秩序的另一种秩序——多中心秩序。而后,奥施特罗姆夫妇通过开展理论与事实分析,正式创立了多中心治理理论。
多中心治理理论要求治理的主体是多元,而非一元,彼此之间相对独立且有互相联系,以自发治理为基础,在一定范围内相互合作、竞争和监督,共同承担公共事务治理的职责,提供更好的服务。[1]
埃利诺·奥斯特罗姆在进行诸多案例分析基础上具体归纳了运用“多中心”治理理论的“实质要素或条件”,即八项原则:一是分享资源的个人或家庭有清晰的边界;二是使用和供给适应实际情况;三是集体选择安排;四是有效监督;五是越“规”的分级制裁;六是利益协调机制成本事宜;七是对组织权的认可;八是分权制组织。[2]
思政教育是社会或者社会组织通过一定的道德规范、政治观点、思想观念,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影响其成员,使成员形成与一定社会或者一定阶级需要相符合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3]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的唯一性并不是其固有属性。
(一)高职院校“单中心”环境下的传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传统高职教育的主导者,高职院校也是传统学生思政治育的绝对核心。因其大多由传统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转型或中等专业学校合并升格,其在思政教育模式上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较深。
一方面使得高职学生在思政教育活动中容易被视为纯粹的“被”教育方,在化解其日常思想困惑的基础上并未实现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更挫伤了高职学生主动提升自我思想境界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在传统思政教育中的“大包大揽”却使所培养人才的需求方——行业与企业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可发挥的作用被一再忽视和弱化。行业、企业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话语权的弱化和地位的缺失,直接导致了传统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需求的“脱节”。[4]这一“脱节”体现在过往高职毕业生的知识技能领域,更突出表现在其思想道德领域。
(二)高职院校“多主体”视野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多中心特征逐步形成
1.高职院校的主导性
作为高职学生传统思政教育的实施主体,高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改革形式、推陈出新,并在组织、队伍、阵地、渠道、经验、情感等多方面拥有优势,其能发挥的作用毋庸置疑,其中心地位不可撼动。
高职院校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所开展思政教育的内容以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为主,通过思政课程、文体活动、主题教育及网络平台等新兴载体实施。其目标在于培养理想远大、道德高尚、文化底蕴深厚、纪律意识严明的国家栋梁,是偏重普适性和公益性的公民教育。
2.行业与企业的合作性
作为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地方政府根据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主组织办学的一类高等院校,高职院校在办学与人才培养上具有突出的行业性特征。例如由教育部审批设立的公办省属高职院校——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其由省交通运输厅主管,人才培养明确指向了交通行业。又如由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由企业办学的大庆职业学院,其以石油石化类专业为主,人才培养目标行业的指向性亦无需赘言。特别是随着教育与经济事业的发展,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行业性特征更是日益凸显,特别是受兴起自欧美工业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浪潮带动,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从高职校园围墙外的“看客”和“接单者”晋级为高职办校育人的合作伙伴。[5]新伙伴的加入在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改革带来源头活水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为高职学生思政教育拓展出新领域,提出新需求,设立新重点,使其成长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中心。
行业、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其所期待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倾向于增加具有行业、企业适用性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规范等的比重。方式上以必要的理论学习为基础,以理论与实务培训的结合为途径,以扎实的监督机制为保障,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操作规范。其目标在于提前介入学生职业道德、法律素养的养成过程,缩短其由“学生”到“学员”直至“职业人”的转变进程,更为其日后快速融入企业文化打下基础,是更强调岗位针对性的职业教育。
3.高职学生的自主性
当代高职学生成长在教育资源明显丰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全球化、技术智能化、信息高速化、利益多元化、就业多样化、生活差异化纷至沓来的新环境下,优劣势特征明显。[6]一方面,他们自主意识、效益意识、竞争意识增强,对社会生活与个人前途有自主思考,兴趣爱好广泛、综合素质较高,遇事愿意先问“为什么”;另一方面,他们个性突出,自我约束力不强,抗挫折能力不足,理想信念不坚定,易受拜金、享乐、利己等不良思潮的影响,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中感到茫然。
高职学生以达到自身的长远成长为教育目的。作为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受教育方和某种程度的选择方,其所寻求的既有初入社会与职场所需基本素养,更有在茫茫职涯和人生不断砥砺前行的蓬勃动力。高职学生所期待的是能指明职业路径、提供发展动力的人生教育。
三大特征使其迫切希望从思政教育活动中获得帮助,也使传统思政教育将学生视为“被”教育方,“整齐划一”“灌输式”开展活动的方式在当代高职学生身上无法奏效。[7]这一现状迫切需要参与教育活动的各方以高职学生为中心“量身定制”实施教育方案。教育者教育方案的内容、形式、途径,乃至所取得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学生是否选择接受息息相关,从而使其在教育过程中拥有了部分“话语权”,这部分“话语权”在大多数情况下“无声”,但仍让教育者无法忽视。
自此,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形成了高职院校、行业与企业、高职学生三大中心。
当代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处于三大中心互具影响力、互有发言权的现实环境,教育活动的开展务必要权衡考虑、顾忌各方的目标与需求。
(一)高职院校主阵地
高职院校依旧是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出发,加强理论研究,充分总结以往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丰富活动内容,拓宽实施渠道,革新方式方法,加强网络渠道引领,重视环境熏陶的产生的效用,创新开展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三观等主旋律教育。
高职院校要更加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树立平等意识,突出个性发展,使学生成为思政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和切实受益者。要主动放下身段,深入学生群体了解他们的需求、想法、迷茫,通过解疑释惑扫除学生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中的茫然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要成为学生的知心人、贴心人,使学生真正从思想政治教育中获益,使思想政治学习升华成为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为其学习与工作提供精神动力。
高职院校要充分认识行业、企业在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与突出作用,充分发挥自身在队伍、阵地、渠道、经验、情感等多方面优势,积极合作培养职业素养。要勤于探索,以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职业道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协助行业、企业面向相应专业开展有行业、企业、岗位特色的法律、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获得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双丰收,为行业、企业扩大规模、提升员工素养提供便利,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供新动力。
(二)行业与企业支持
行业、企业切实把握在学生思政教育发挥作用的契机,以长远眼光权衡其中的成本与收益,将高职学生思政教育视为行业、企业人力资源储备、企业文化凝练与企业形象塑造的延伸与探索,要深化认识员工职业素养对行业、企业的重大意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
行业、企业要立足岗位需求,调集优势资源专项谋划,探索有行业、企业特点,适应高职院校环境与学生专业需求的思政教育内容与方式。要着力培养学生勤于岗位、乐于奉献、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注重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适应能力、抗压能力、辨析能力等必备的素质,使学生具备步入职场所需的职业素质和发展后劲。[8]要注重强化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融合,进一步加大投入,深化校企合作。
此外,行业、企业也可以充分发挥参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全过程的优势,将行业、企业的成长脉络、发展前景、经营哲学、价值理念、用人理念、道德精神等贯穿其中,加深学生对行业、企业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职业归属感,为吸引人才、保持队伍的稳定性打下扎实基础。
(三)高职学生参与
高职学生要充分认识积极参与思政教育在自身成长成才过程中可以起到的重大助益。要加强自身修养,克服自身惰性心理,加强辨析能力,排除外界干扰,更需积极投身这一日渐具互动性质的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中心作用,广泛参与,积极反馈,献计献策,提升校方和行业、企业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高职院校要教育学生要努力提升自身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强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投身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实现人生价值指明前进方向、提供蓬勃动力;要增强职业道德、法律素养、规范意识,形成适应职涯发展需求的优良道德与素质。要注重自身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有机融合,培养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实际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
多中心治理理论为高职学生思政教育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选项,高职院校、行业与企业、高职学生三大中心的利益与目标互相胶着,唯有在合作、制衡、竞争和监督中照顾彼此的核心关切,才能实现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克中.公共治理之道:埃莉诺.奥施特罗姆理论述评[J].政治学研究,2009(6):87-88.
[2]埃莉诺·奥施特罗姆.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M].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114.
[3]荆惠民,董耀鹏,戴木才.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94-95.
[4]兰小云.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27-28.
[5]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3):143-148.
[6]陈勇,陈蕾,陈旻.立德树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9-14.
[7]佘双好.从说理教育到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7):89-96.
[8]李晶.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3:65-66.
(责任编辑:杨飞飞)
The Research on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Polycentric Governance Theory
LIN Sheng
(Department of Student Affairs,Fu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Fuzhou,Fujian 350108)
key words:polycentric governance theory;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bstract:As a new governance theory,mulch-center governance theor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field of economy,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so on.In the cas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vigorously,industry,enterprises has more voice in educational activities,and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re more autonomous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Nowaday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 single center in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 can’t adapt to the era.Instead,we should tak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enterprise,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ogether during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as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studies the goals and requirements of polycentric during the educational process with polycentric governance theory,the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6)04-0086-04
收稿日期:2015-11-13
作者简介:林昇(1987-),男,汉族,助教,主要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