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根
(安顺学院人文学院,贵州安顺561000)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及其姻亲考论
李云根
(安顺学院人文学院,贵州安顺561000)
摘要:浦城吴氏家族以科举起家,其成员中有兄弟两人先后位至宰执,在“尚官”而不“尚阀阅”的宋代,可称得上是盛族。吴氏家族的姻亲选择对家族的发展总的来说是有利的,但在当时日益激烈的党争中,也有对其家族发展不利的一面。和宋代许多世家大族一样,吴氏家族历四代而迅速衰落,其原因有那个时代的共性,也有吴氏家族的特殊情况。
关键词:浦城;吴氏家族;姻亲;科举
在宋代“崇文抑武,提倡文治”的政治文化环境下,福建的人才开始异军突起,出现了许多以科举起家的所谓科宦世家,包括章得象家族、曾公亮家族、陈升之家族等。学界对这些家族的研究成果颇多,然而,目前有关浦城吴氏家族兴衰的研究论文并不多。本文拟从吴氏家族的兴起、姻亲选择、衰落及其原因等方面加以初步探讨。
浦城(今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吴氏家族是宋代最负盛名的科宦世家之一。其家族乃唐德宗时期翰林学士、知制诰吴通玄之后裔。吴通玄之子吴睿任官浦城,家族迁居于此,遂为浦城人。据《旧唐书》记载,吴通玄在党争中失利,被贬官福建,后赐死,吴氏家族开始衰落。唐末,吴通玄五世孙吴进忠已为平民。六世孙吴谅通晓儒学,在乡里做教书先生。至吴谅之子吴待问时,因应宋代重文轻武、大兴科举的时代变化,吴氏家族开始重新崛起。
吴待问,宋真宗咸平三年进士,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是入宋后光大吴氏家族的第一人。自他之后,浦城吴氏迅速贵显。吴待问的官职并不高,他对吴氏家族的最大贡献是培育了四个儿子:吴育、吴京、吴方、吴充。其中,吴育、吴京、吴方同登仁宗天圣五年榜进士,吴育礼部试为第一;宝元元年,吴充“未冠,举进士”[1]。兄弟四人皆进士高第,于是,“吴氏兄弟名闻天下”[2]。这在当时传为美谈,浦城吴氏家族至此声名大振。吴氏父子五进士,脱颖而出,除了时代背景外,有其家庭原因。据说,吴待问的父亲吴谅“平生惟训童稚以自晦,里人以其长厚,曰为‘吴观音’”[3]。
吴待问“所生四子,参政育、枢密充,又京、方,并登进士为朝臣。诸孙数十,皆京秩”[3]。在吴待问的子孙中,吴育、吴充最为著名,与其父一起,世称“浦城吴氏三贤”。吴育,释褐为大理评事,迁寺丞。历知临安、诸暨、襄城。景祐元年,以大理寺丞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入第三次等,擢著作佐郎、直集贤院、通判苏州。庆历五年,拜右谏议大夫、枢密副使,进官参知政事,终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知河南府,为仁宗朝一代名臣。吴育官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时,吴待问仍在朝,“公在二府时,太保公(吴待问)以列卿奉朝请。父子在廷,士大夫以为荣”[2],这是吴待问在世时,吴氏家族发展的最高峰;吴充,释褐为钟离县尉,历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熙宁元年,知制诰。二年,知审刑院,权三司使,为翰林学士。三年,拜枢密副使。八年,进官枢密使。九年,代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至是,吴氏家族进入了其家族发展史上的极盛期,吴京、吴方,均仕至太常寺丞。
在宋代“尚官”而不“尚阀阅”的家族观念之下,浦城吴氏家族已经是名符其实的名门望族了。
在吴待问的孙子辈中,较为著名的有吴安诗与吴安持。吴安诗,元祐三年为礼部员外郎,四年,擢右司谏,七年,除天章阁侍读,改直集贤院兼侍读,寻除中书舍人;吴安持,熙宁中,提举市易,元祐三年为都水使者,八年为太仆卿,绍圣元年为权工部侍郎,终天章阁待制。
吴待问四世孙、吴育之孙吴俦,绍圣元年以右通直郎应贤良方正制科入第三等,累官至承议郎。吴安诗之子吴储、吴安持之子吴侔,皆官至员外郎。
仕宦和科举成就是宋代世家大族得以维持和发展的两大支柱,在此基础之上,与名门望族联姻也是家族发展的重要手段。
吴待问的婚姻状况无从查找,这显然与吴氏家族当时不甚贵显的社会政治地位有关。吴育夫人王氏的家世亦不明,应该与吴育中第前后的家庭环境相当。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吴氏家族其它成员的姻亲状况如下:
吴育三女,“长适集贤校理韩宗彦;次适著作佐郎庞元英,皆早卒;次适光禄寺丞任逸”[2]。长女嫁韩亿之孙、韩纲之子韩宗彦。真定韩氏自韩亿以科举起家后,代有进士,累世高官,时人称之“门族之盛,为天下冠”[4]。韩亿为咸平五年进士,本人娶北宋名相王旦之女,仁宗朝时官至参知政事。韩亿有八子,其中韩绛、韩缜,分别于熙宁三年、元丰八年官拜宰相;韩维于元祐元年官拜门下侍郎(副宰相);其余五子皆任显职,时人誉之为“八龙归月旦,三凤继天衢”[5],韩氏家族成为显赫一时的世家大族,以至于有如此说法:“韩、吕,朝廷之世臣也,天下之士,不出于韩,即出于吕”。[6]韩宗彦与其叔父韩缜同登庆历二年进士第,终兵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判三司盐铁勾院。
次女嫁庞籍之子庞元英。庞籍,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庆历五年自右谏议大夫除枢密副使,八年,除参知政事,皇祐元年,进官枢密使,三年,官拜宰相,为仁宗朝名相。庞元英,至和二年特赐同进士出身,仕至朝散大夫;另一女嫁给任逸。任逸,皇祐二年特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光禄寺丞。
吴育、吴充兄弟相继官至宰执,使得吴氏家族一跃而成为当时的名门望族,与此相对应,吴充本人及其子女的婚姻就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基本上是男娶名门、女嫁进士。
吴充娶李宥之女。[7]李宥乃陇西李氏之后,祖、父皆有才气。其本人进士出身,历官集贤校理、直集贤院、知制诰、右谏议大夫知江宁府、太子宾客判留司御史台。据说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的吴充夫人“知识过人”、“最能文”,曾经在雪夜作诗云:“夜深人在水晶宫”。这样一位知识女性对吴氏家族影响颇大,有人赞曰:“赞夫成相业,听子得忠言”[8]。
吴充次子吴安持娶王安石之女。[1]临川王氏,“登进士者,……自咸平三年至是共六十九年,安石祖以下登进士者八人”[9],到王安石兄弟时,达到家族发展的巅峰。王安石,庆历二年进士,熙宁二年除参知政事,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发起熙丰变法,三年,进官宰相,临川王氏家族是熙丰年间最负盛名的衣冠望族。王安石与吴充为同年,又长期共事,对这门亲事相当满意,曾赋诗云:“同官同齿复同科,朋友婚媾分最多”。[10]吴安持与王氏有一女嫁给邓绾之子邓洵武。[10]邓绾,“举进士,为礼部第一”[1],熙宁五年,擢御史中丞,王安石复相,迁翰林学士,仍为中丞。其子邓洵武、邓洵仁先后为执政。邓洵武于崇宁三年除尚书右丞,大观元年除尚书左丞,同年三月进中书侍郎,政和五年,知枢密院事。大观四年,邓洵仁自翰林学士承旨、太中大夫、知制诰兼侍读除尚书右丞。
吴充四女,“长适殿中丞欧阳发;次适尚书都官员外郎吕希绩;次适光禄寺丞夏伯卿;次承事郎秘阁校理文及甫”[11]。长女嫁给欧阳修之子欧阳发。欧阳修,天圣八年进士,历官知制诰、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为一代名臣。欧阳发为欧阳修长子,“少好学,……不治科举文词,独探古始立论议,”[1]赐进士出身,仕至殿中丞。
次女嫁吕夷简之孙、吕公著之子吕希绩。吕夷简伯父吕蒙正于太平兴国二年高中状元,名冠天下,八年,官拜参知政事,真宗咸平六年罢相,前后担任宰执的时间长达二十年之久。此后,吕氏家族累代有人科举中第,高官满门,“吕文穆(吕蒙正)相太宗。犹子文靖参真宗政事,相仁宗。文靖子惠穆为英宗副枢,为神宗枢使;次子正献为神宗知枢,相哲宗。正献孙舜徒为太上皇右丞。相继执七朝政,真盛事也”[12]。“文靖”即指吕夷简,宋真宗咸平三年进士,乾兴元年,以给事中参知政事,先后于天圣七年、明道二年、康定元年三度拜相。“惠穆”为吕夷简第三子吕公弼,仁宗明道二年赐进士出身,神宗朝官拜枢密使。“正献”乃吕夷简第四子吕公著,庆历二年进士,神宗元丰元年除同知枢密院事,三年,进枢密副使,八年,为尚书左丞,元祐元年,官拜宰相。“舜徒”指吕公著之孙吕好问,建炎元年,官拜尚书右丞。对于这样的显族,欲与其攀亲结故的名门望族比比皆是。
第三女嫁夏竦之孙、夏安期之子夏伯卿。夏竦,举贤良方正科,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枢密副使、枢密使。虽然夏竦被同僚指为奸邪无状,然才术过人,仍不失为一代名臣。其子夏安期,赐进士出身,累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读。
第四女嫁文彦博之子文及甫。文彦博,天圣五年进士,与王尧臣、韩琦、赵概、吴育、包拯、吴奎等名臣为同年。文彦博在仁宗朝两度拜相,英宗、神宗朝为枢密使,元祐元年以八十一岁高龄加太师、平章军国重事,出将入相五十余年。在宋代,文彦博可谓是大富大贵之人。
吴充之孙、吴安诗一子娶韩琦之女。[13]韩琦历相仁宗、英宗、神宗三朝,被称为庆历名臣,英、神两朝顾命元勋,深受英宗、神宗器重。其子韩忠彦先后官拜尚书左丞、同知枢密院事、知枢密院事、门下侍郎,元符三年进官宰相。其四世孙韩肖胄在绍兴年间为签书枢密院事;韩琦之子韩嘉彦与宋神宗之女唐国长公主之孙韩侂胄在宋宁宗时期更是一代权相。其族孙女、韩琦六世孙女为宋宁宗皇后。因此,韩氏在当时“贵震天下”,有诗云:“路人莫作亲王看,姓赵如今不似韩。”[14]韩氏家族在宋代繁荣兴盛了一百五六十年之久。
能与以上家族联姻,对吴氏家族的发展来说,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观国朝以来,将相大臣子孙保有其家室,迨数世而不坠门法者,不十数家”[15],相对于以往来说,宋代世家大族地位变化的速度无疑在加快,很多家族处于快速的上升或下降的变迁当中。吴育、吴充兄弟官至宰辅,位极人臣、封妻荫子,家族的发展达到鼎盛。借助于吴充的余恩及姻亲们的拔擢,吴安诗做到了正四品的中书舍人,吴安持做到了从三品的工部侍郎。但到下一代,吴俦只做到从七品的承议郎,吴储、吴侔均为从六品的员外郎,几乎就要丧失荫补子孙的权利。再下一代,在史籍中已经很难找到吴氏子孙的活动情况了。
吴氏家族从吴待问起,历四代而迅速衰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科举不兴
根据相关史料,吴氏家族成员除了吴待问父子五进士外,只有吴育之孙吴俦在绍圣元年应贤良方正制科入第三等,有关其它成员科举中第的资料很难找到。这实在是一件令人费解的事情,想当初吴氏兄弟才名天下闻,皆中进士。可能的情况是,吴氏贵显之后,其后代可能如宋人所言:“世禄子弟,多溺于绮纨之间”[16]或者“国朝丞子,稍有立,虽无他才,朝廷必擢之美官”[17]。因此,他们没有斗志,无意于科场竞争,只能靠恩荫入仕。虽然宋代官员队伍的大部分来自于恩荫补官,但是“荫补子弟在官场受到某些的限制,因而他们在仕途上要想青云直上几乎是不可能的”[18],故吴氏家族从吴充的孙辈起,再无显宦。
(二)吴氏家族成员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在熙丰变法期间,作为同僚、儿女亲家,王安石对吴充抱有很大的期望。然而,吴充“虽与安石连姻,而心不善其所为,数为帝言政事不便”,[1]对变法持保留态度。熙宁九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后,吴充与王珪并相。吴充“知天下不便新法,欲有所变更,尝乞召还光及吕公著、韩维、苏颂,又荐孙觉、李常、程颢等十数人,皆安石所斥退者”[19],一部分反变法人士得以重返朝廷。他又离间神宗与王安石的关系,阻止王安石复相,“力言荆公家兄弟不和事以阻抑之。荆公去而不复召者,冲卿力也”[20]。吴充对于新法的这种摇摆态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家族成员的政治立场。
吴安诗为吴充长子,在旧党排斥打击新党的斗争中表现得比较活跃。元祐时,新党人物、元丰时宰相蔡确深陷“车盖亭诗案”,时为右司谏的吴安诗伙同谏官梁焘、刘安世等,交章论奏,紧抓不放,非置蔡确于死地不可。
在党争中,吴充夫人非常支持其子吴安诗的所作所为。据说,绍圣初,吴安诗“欲论事而惧其亲老,未敢”,而吴充夫人“屡促其子论列时事”,吴安诗由此被贬,夫人“不以为恨也”。[8]吴安诗属于坚定的反对新法的旧党人物,崇宁元年,名列元祐党籍。
吴安持政治态度也比较保守。在王安石任相期间,多次与变法的坚定支持者吕嘉问同僚,然而,其表现远没有吕嘉问积极,两人经常发生分歧,令王安石非常难堪。由于其左右摇摆的态度,元祐、绍圣期间,不仅新党人物攻击他,旧党人物,如苏轼等也对其进行弹劾。崇宁元年,入元祐党籍。
吴俦亦为旧党人物,卷入党争颇深。元符二年,被剥夺一切官职,崇宁元年,入元祐党籍。
从熙宁以后,北宋大部分时间都由新党人物或者打着新法旗号的人物主政,吴氏多位成员的政治态度对其仕途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入党籍,本人及其子孙遭到禁锢,对其家族更是一种伤害。
(三)吴氏家族姻亲的政治立场和态度
在吴氏的姻亲中,欧阳修、文彦博、吕公著、韩维等都曾任宰执大臣,他们是坚定的反变法者,是旧党人物的旗帜。欧阳修之子欧阳棐更是旧党的铁杆支持者,被哲宗目为“元祐五鬼”[13]。崇宁党祸起,文彦博、韩维、欧阳棐,吕公著、吕希哲、吕希绩、吕希纯父子四人皆入党籍,子孙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迫害。
吴氏姻亲家族多与旧党有关,在党争激烈的北宋中后期,吴氏家族或多或少会受到牵连或者影响,这也是其家族发展之路上的不利因素之一。
(四)“张怀素案”对吴氏的致命打击
吴氏家族及其姻亲不仅因卷入党争而受到伤害,发生在宋徽宗崇宁年间的“张怀素案”更是对它的致命一击。
张怀素,舒州人,自号落魄野人,“以幻术游公卿间”,当时很多士大夫与之有交往。蔡卞“素与之游,谓其道术通神,尝识孔子、汉高祖”,甚至称之为“大士”;[1]蔡京,“与怀素游最密”[1]。然而,卷入最深的是吴充的两个孙子吴储、吴侔两兄弟。吴储,吴安诗之子;吴侔,吴安持之子,即王安石外孙。元祐六年,张怀素游说朝散郎吴储,说他体貌富贵,可以成为关中一国之主。在张怀素的鼓吹煽动之下,吴储对这些无稽之谈信以为真。绍圣四年,张怀素入京,天真的吴储居然与之结约,并把这事告诉了他的堂弟吴侔。缺乏政治智慧的吴侔对此事也深信不疑,他们很快就投入了密谋策划之中。崇宁四年,正当他们忘乎所以、密图谋反的时候,润州州学内监生汤东野与进士范廖入京将其告发,三人及其同党随即下狱。大观元年,张怀素、吴储、吴侔等被凌迟处死;吴安持免于一死,“追毁出身以来文字、除名、勒停,送潭州编管”[10];吴侔的母亲王氏,因系王安石之女,“特免远窜,送太平州羁管”[10];吴侔之弟吴僎,道州羁管;中书侍郎邓洵武之妻系吴侔之姐,受连累而出知随州。[10]
“谋反”在封建社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吴氏乃王安石姻亲,在当时大兴“尊王安石”的政治环境下,才幸免于灭门之祸。然而,惊悸之余,吴氏从此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其家族迅速衰落。
参考文献:
[1]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5:10238,10239,10597,10382-10387,10239,13730,11111.
[2]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1:486,489.
[3]吴曾.能改斋漫录[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731.
[4]李清臣.韩太保惟忠墓表[A]//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4:515.
[5]庄绰.鸡肋编[M]//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021.
[6]邵氏闻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3:24.
[7]张方平.乐全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467.
[8]吕本中.紫薇诗话[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934-935.
[9]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40.
[10]李壁.王荆文公诗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420,585—586.
[11]李清臣.吴正宪公充墓志铭[M]//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4:409.
[12]王明清.挥麈前录[M]//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585.
[13]李涛.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10364,9998.
[14]岳珂.桯史[M]//宋元笔记小说大观(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4376.
[15]苏魏公文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649.
[16]王珪.华阳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297.
[17]苏学士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114.
[18]游彪.宋代荫补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25.
[19]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M].王瑞来,校补.北京:中华书局,1986:470.
[20]王铚.四六话[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952.
(责任编辑:陈果)
A Study on the Wu Clan in Pucheng and Their Affinity in the Song Dynasty
LI Yungen
(School of Humanities,Anshun University,Anshun,Guizhou 561000)
Key words:Pucheng;the Wu clan;affinity;imperial examination
Abstract:The Wu clan in Pucheng built itself up by relying o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nd its members,the two brothers,became the prime minister,which made it regarded as a famous clan in the Song Dynasty. Overall,their affinity selection was benefici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lan,but in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party struggles,also detrimenta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lan. Like many famous clan,the Wu clan just experienced four generations and rapidly declined,and its causes were in common in that era,meanwhile,also had its own special reasons.
中图分类号:I2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6)04-0007-05
收稿日期:2016-01-12
基金项目:2015年度贵州省社科规划课题“宋代官僚士大夫家族婚姻圈考论”(15GZYB57);安顺学院2015年度科研平台项目(2015PT05)。
作者简介:李云根(1971-),男,汉族,副教授,主要从事宋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