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彩瓷绘画语言及其在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借鉴价值

2016-06-15 06:41:10林景
武夷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彩瓷设色图案

林景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商业美术系,福建福州350012)



古彩瓷绘画语言及其在现代艺术作品中的借鉴价值

林景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商业美术系,福建福州350012)

摘要:古彩瓷的装饰图案最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是“求平”,点、线、面的应用结合这一特点表现出独特的绘画语言。由于其色料少,一般只有五种色,故而其构成式设色手法极具概括性,有凸显主体色和背景色、搭配色的补色均衡组合等方式。这些绘画语言,在启发现代陶瓷艺术作品的表达的同时,对其他介质的绘画艺术作品,如水墨、漆画、油画等,也有着相当大的借鉴价值。

关键字:古彩瓷;表现手法;设色法则;借鉴价值

古彩瓷起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是一种传统釉上彩陶瓷装饰。一般来说,它的色料只有红、黄、绿、紫、黑五种带玻璃质的彩料,色彩分明,层次较少,颜色鲜明透彻,故而也称五彩、硬彩,如图1五彩百蝶图。《陶说》里也有记载:“五彩,用烧过纯白瓷器,续彩、过炉火烧成。”

图1 五彩百蝶图

古彩瓷的绘画艺术语言受到两种其他门类艺术形式的影响:第一是中国画。古彩瓷的装饰图案效仿、沿袭并发展中国画的笔韵技法和物象归纳技法;第二是中国版画。其绘画图案从线条处理和色彩构成两方面效仿了中国版画的表现形式,从中加以概括提炼,并在取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材料优势,不断发展、完善。在五百多年的继承和发展变革中,古彩瓷装饰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风格特点,拥有独具一格的民族绘画艺术语言和符合东方审美标准的画意。它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品,其艺术形式和语言特征还符合东方审美的精神取向,是一种极具生命力和个性的民族艺术。如果撇开古彩瓷作为一种陶瓷工艺的基本特点,单单从美术学角度进行研究的话,我们就不难发现其装饰本身颇具绘画性特征,有着自身的美学精神和丰富而精彩的文化内涵。[1]

一、点、线、面的应用

“求平”是古彩瓷中最为常见的表现手法,古彩瓷的绘画图案上几乎看不见强烈的透视关系,前景与后景之间、物与物之间少有更迭覆盖,这是因为古彩瓷画师在总体把握物体固定特征的基础上,将表现对象摊成平面舒展开,综合应用点、线、面这三个基本要素,让前景物体与后景物体处于同一水平面,而前后关系和虚实关系则从设色或构图等方面来体现,使观者产生视错觉,这种处理手法体现了古彩瓷之于绘画性的理解和诠释。

“点”是组成古彩瓷绘画图案的基本元素,给平涂着色的古彩瓷绘画造型增添更为丰富的形式美感。古彩瓷中有一种常用的表达形式叫点子(常称沙点),也就是利用沙点错落排列的疏密来表现物体的明暗和转折,或者用以处理物与物、物与空间的递进关系,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填色平涂为特色的古彩瓷绘画图案中,无法表现物体背向阴阳的缺陷问题。例如,山石的错落、人物衣服的层叠,物体的投影等的关系处理,都可用沙点来表达。

同时,不同的“点”组合还能塑造出一定的物象造型,例如古彩瓷的绘画图案中表达莲花枝,经常是由“点”组成,或者“点”“线”交替组成。这样的点和线配合使用,能表现出物体转折过渡的深浅和浓淡,使描绘对象富有立体感,装饰作用更加灵活逼真。另外,由于古彩瓷的彩料颜色鲜艳饱和,略为“火气”,如果用“点”代替色料平涂,便可大大降低了这种“火气”,使局部色彩显得较为细致温和,与整体画面形成对比,能突显细节,别有一番韵味。

说到“线”,古彩瓷的绘画图案最大的特点是“单线平涂”。由于受到版画和国画的笔韵技法影响,又受到色料材质的局限,色料不同于国画颜料般流畅,而是较为粘稠生涩,比较难以从笔尖自动流淌。古彩瓷画师在运用手中的画笔勾线时,必须不断将彩料从笔肚抖到笔尖,并利用保留在笔尖的有限彩料,将线条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地勾画完毕,所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线条多为遒劲有力的“铁线描”和“钉头鼠尾描”。这样的线条没有任何间断,不会出现枝枝末末的碎线,一如国画勾线一般,顿挫有力,转折刚健,线条流畅,节奏感强烈活泼。由于彩料不像墨汁一样有深浅浓淡之感,所以只能用线条的粗细、疏密、长短、转折来抓住物象的本质,使物象造型拥有一种独特的圆中带方的意味。此外,除了勾勒物象造型的轮廓线,还有一种线也十分重要,那就是处于轮廓线之内,与色料融合或重叠的“排线”,它的作用与“沙点”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在树皮、叶脉、鸟类羽毛等的表现中,适形且齐整的排线时常看得到,能使轮廓线勾勒出的造型进一步补充完整物象的结构和特征,同时保持着随意轻松的笔触,整齐却不呆板,变化多端却不显得繁乱无序,是古彩瓷线描中最为突出的表现笔法。

古彩瓷的绘画图案因“求平”而显得刻意平面化、装饰化的“面”,常通过鲜明对比的色块来表达层次。画师们通过自身对美的理解,提炼出古彩瓷中的色彩面,舍弃物象细微的色彩变换,把繁琐写实的色彩面简化、条理化,力求用色相分明的五种色简洁地概括出物象,强调物象造型最本质的整体感。具体来说,古彩瓷画师在绘制古彩瓷时,直接摄取能够体现物象最主要特征的色块,过滤掉缺乏物象特征的次要元素和次要色块,仅用五种色块布置形状不一、大小不一的颜色面,有机地与“排线”和“沙点”穿插使用或重叠覆盖,并能随着轮廓线的变形而变形,造成具有变化、疏密不等的画面效果。例如,在古彩瓷的绘画图案中,花卉的描绘往往没有写实的虚实面,叶子和花瓣也没有翻转折叠的情况,大多情况下,画师将花卉的特征加以夸大,分布出有节奏的二到五个面,以鲜明对比的颜色拉开远近距离,同时以色块变化、勾线粗细、“沙点”、“排线”等方式来调整过于平面化而造成的视觉乏味感。用这种“面”的处理方式,虽然用色很少,但丝毫不会破坏画面的整体感,也不会妨碍画面中空间的表达。

图2梅花图就是“求平”的典型代表。图中的梅花,每一片花瓣都舒畅展开面对观众,少有侧面和背面的形象描绘。画师寥寥几笔勾勒极具梅花特征的程式化造型,枝杆的轮廓线老辣有力,花瓣的轮廓线虽圆润却不失苍劲;而块面的处理更是简约,处于前景的两朵梅花以冷色块面填满轮廓线内的区域,后景的梅花则以对比鲜明的暖色块或填一半轮廓线内的区域,或只填一点在轮廓线内,留下大量透气的空白空间。

图2 梅花图

这样具有写意风采的绘画图案,没有生搬硬套造型理论来绘制,是画师对表达对象的造型早已烂熟于心,故而在扣紧物象特征和表达其内在韵味时信手拈来,不知不觉地将点、线、面随意而完美地结合。另外,画师只用三种颜色区分开前景的花瓣和后景的花瓣,即蓝色、黄色和红色。在我们所了解的色彩构成理论中,暖色调更显跳跃,一般来表达前景物,而这幅图中出乎意料地以冷色调——蓝色来铺前景物最饱满的色块,中间花心点以明亮的黄色,充满暖色意味的红色调则退居后景,非但不显突兀,还显得立意新颖,不落俗套,堪称点睛之笔。

二、构成式设色法则

色彩是刺激人们视觉器官的重要元素,一件作品中色彩的表现常常能给观者留下第一眼最直观的印象,在中国古典审美理念中,色彩审美受“五行学说”中的赤、黑、黄、白、青“五色体系”影响极大,这五色的审美意识深入人心。

喜庆热闹的红色尤其符合中国劳动人民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故而备受推崇;金黄色自从成为唐代的皇家御用色彩后,历经千百年历史的锤炼,潜移默化地在人们的眼中成了最为高贵的色彩;而青色的范畴较广,在古彩瓷中,青色的跨度在绿、紫之间,是一种能随着不同色彩搭配和构图而让人产生不同感受的色彩。古彩瓷画师用这些看似简单直白的色彩组合而成变化无穷的绘画图案,形成一套具有形式美的设色构成法则,反映出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积淀的色彩赏识标准。当我们套入现代应用色彩学理论,解析古彩瓷绘画图案中的色彩组合搭配,能够发现古彩瓷设色原理与西方色彩构成理论不谋而合的方面,并从中挖掘出借鉴价值和引人深思的内涵。

现今存世的古彩瓷上的绘画图案包含了对比色合理运用的诸多法则,古代画师在没有系统科学的色彩构成理论引导下,就已发现红与绿、白与黑、蓝与黄(或金)这些补色、冷暖色交替变换、互相映衬能够组成具有视觉感染力的图画,同时掌握了互补色对比使用的规律,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画师反复琢磨、创新,古彩瓷的设色构成已然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运用法则,笔者将这套运用法则归纳为以下两种。

(一)凸显主体色和背景色

由于彩料独特的缘故,古彩瓷的冷暖色差别巨大,冷——如紫色、绿色,冷得凛冽,暖——如红色、黄色,暖得热烈;同时明度对比也十分强烈,黑色黑得深沉,先天拥有的载体底色——白瓷,白得剔透;彩料的色彩明度高,纯度也丝毫不含糊,五色基本都是饱和的纯色,故而使古彩瓷的绘画图案整体色彩风格显得跳跃热闹。利用这一彩料固有的特征,古彩瓷画师多用色块面积对比的手法,最大程度地发挥彩料的冷暖、明度、纯度对比,夸张并且随性,甚至显得“任性”。如图3牡丹纹样,主体牡丹纹整个儿地用红色描绘,主体物别无它色,其他绿色、紫色、黄色皆零零碎碎地散落在边边角角之处,是典型的以画面中夸张的统一色块突出主体,色彩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使主体物跃然而出,其他物体退居后景,让观者的视线牢牢锁定在主体物上。

图3 牡丹纹样

图4古彩瓷盘则是面积对比凸显色彩的冷暖对比、明纯度对比,当我们认真仔细地观察,会发现此幅图画中色彩多样,纹样繁杂,但由于有统一的红色为背景色,再多缤纷多彩的颜色也是做为辅助,冷色更是在这一派热烈喜庆的红色中忽略不计,让观者的视线首先拥有一个总体把握,不会产生眼花缭乱之感,给人一种整体和谐的感官效果,乃至有人夸赞古彩瓷“美在大红大绿,妙于古香古色”。

图4 古彩瓷盘

(二)搭配色的补色均衡组合

互补色均衡组合也是古彩瓷绘画图案惯用的设色手法,在古彩瓷的色彩世界里,没有固定不变的色彩搭配,打破传统设色定势的例子屡见不鲜,出现许多想象力十分丰富的创新色彩组合。如图5黄鱼盘就是其中的精品,它没有常见的红鱼,有的是明媚鲜亮的黄鱼;没有符合实际色彩的绿色浮萍,有的是依据浅黄鱼儿的补色而绘出的深蓝浮萍。画面淡雅有致,色彩虽然贫乏却丝毫不减趣味,极具装饰之风。

图5 黄鱼盘

这样的“求平”和简约的设色法则,并不会使古彩瓷画面古板单调,相反,其绘画灵动古朴,蕴含着写意精神。从意向造型来看,古彩瓷中的图案造型变化多端,许多装饰变形放在现代仍然活泼,是画师精神感悟的艺术呈现,有着自然率真之美。从意境的传达来看,意境是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的传达是艺术所追究的最高境界,古彩瓷也不例外,它的线条、色彩、构图以及造型完美融合在某一瓷器表面的同时,画者的个人情怀不知不觉渗透到画中意境,并通过特定的艺术形式传达出来,使观者获得心灵的感触。这种具情态特征的绘画艺术语言犹如音乐和舞蹈一般,有时即兴而发,有时又遵循一定的美学法则,以心境揭示与审美原理相融合的写意效果给人无限美感。

三、借鉴价值

古彩瓷艺术是中华五千年艺术史上璀璨的明珠,深值当代学习艺术创作的人们借鉴。古彩瓷画师们没有经过系统全面的艺术教育和训练,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对大自然的感悟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理解,他们凭着最原始稚嫩的直觉,感悟身边的事物,敏锐地捕捉物象的特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写意化地加以变形,使古彩瓷的绘画图案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通过以上探究,我们对古彩瓷的绘画装饰构成与设色法则有了基本的了解,但我们在深入研究的过程中,不该只浮于工艺性的认识层面,而应该深入精髓,参透其精神内涵,把握古代劳动人民留给后人的艺术文化遗产,以新的观察角度、新的理解层面来研究古彩瓷,从中汲取东方式的传统美学理念和智慧,在接纳先进艺术的同时,勤于实践,开辟新的民族化艺术创作思路,尝试有现代美学价值的东西合璧、去芜存菁,进一步拓展思维,结合新时代所赋予的文化精神有选择地学习、借鉴,以引导创作者提高自身的文化情趣和审美意识,巧妙地将其精髓部分植入现代瓷艺术品的创作中。同时,广开思路,应用于各种不同介质的现代艺术品创作之中,如漆画、油画、版画和水墨重彩等等,以扩充绘画领域的新语言和艺术表现力,使我们创作的艺术作品,真正做到具有民族风范的创新。

首先,我们可以沿用同样的介质,创造具有当代意义的瓷艺术品。

在图6古彩凤凰作品中,我们可以尝试颠覆惯例中动物的特征单一重组或者植物的特征单一重组,挑选出植物的特征和动物的特征混合重组,鸟类的半身和牡丹的花心两种局部重新组合,融为一体。虽然形象变形还略显生涩,但是能表现出个体创作的思想感情,带着一定的图腾图式意味,具有一定的现代感。同时借鉴糅合传统古彩瓷“求平”的表达和色彩运用法则,构成具有装饰形式美的图案纹样,可以有效利用在许多瓷器器皿上。

图6 古彩凤凰作品

再如图7古彩人物图,在这件学生绘画习作中,借鉴了传统装饰中针对人物形象的两种变形方式,第一,以概括变形法省略了武将的脖子,这样可以使武将的肩部铠甲呈直角,显得武将肩部方正刚硬、宽阔有力。第二,合理采用适形夸张变形法,利用武将形象固有的体态特征,将人物的背部、腰部横向拉宽,显得体态魁梧,同时适当缩小四肢,使视觉重心集中于躯干,体现武将虎背熊腰的力量感,再结合古彩瓷绘画图案的设色手法,补色均衡组合方式。以红绿两种补色为主要的两种颜色,合理安置在肩膀、腰身等体现人物魁梧的重要部位,另外以黄、黑为辅助色,点缀和丰富画面效果,让图中武将色彩简练,干脆利落,具有一定的装饰美感。

图7 古彩人物图

由此可见,在现代绘画中,学习借鉴传统古彩瓷的绘画图案,应该学会用心感悟所要表达的物象,可学习古彩瓷的设色法则和表现方式,大胆突破传统思维定势的禁锢,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这是当代陶瓷绘画艺术发展的必经之路。

其次,借鉴古彩瓷绘画艺术语言,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可以创造不同介质的艺术品。

我们在学习借鉴传统古彩瓷的过程中,不应该只研究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等程式化特征的外在形态,而应该探寻更深层次的精神结构,掌握其内在规律,进一步拓展思维,独辟蹊径,灵活地应用于不同介质的艺术表现形式上。比如在水墨重彩的创作中,可以借鉴古彩瓷的设色运用法则,将色彩以色相对比、冷暖对比、补色对比为基础,纯度融合、明度融合为辅,大胆表达画家本身的色彩感,丰富画面的表现力度,增强画面色彩的张力,以画家的情感通过画作传递出热烈纯粹的音讯和韵律,达到用色大胆泼辣,力求形象趣味浓厚、意味深长,装饰效果强烈的目的,能够有效激活观众的视觉感官。[2]笔者针对这一点,在水墨重彩创作中做了一些尝试。如图8宏村印象,笔者用古彩瓷绘画图案中的“求平”方式来平面化复杂的宏村建筑,房屋形象一律拉宽拉扁,给人以安定舒适的感觉;而轮廓线并不是垂直或者平行的线条,而是以随意性的线条概括,显得“透气”,避免了画面的呆板;前景房屋和后景天空面积对比较大,前紧后松、前繁后简、前厚后薄,达到视觉感官上的平衡。

图8 宏村印象

又如,现代漆画应该全面借鉴学习其它绘画表现形式,摄取其它画种特有的绘画艺术语言,进而推陈出新,合理运用。在这方面,除了国画、油画、版画等绘画形式,传统古彩瓷装饰也能带给现代漆画创作一定的引导和启发。

古彩瓷彩料浓艳醇厚的特点与大漆有些异曲同工之妙,两者之间若隐若现地牵扯着统一的民族性,都具有东方审美所推崇的大红大绿中深藏内敛沉静的韵味。古彩瓷中用简单色彩组成的写意性视觉效果的设色手法,便可灵活运用在漆画的创作中,定然会塑造出不一样的视觉效果。搭配色的补色均衡组合法具体应用在漆画创作中,也能够达到突出层次和主题的效果,凸显主题色和背景色的设色手法能使创作者在总体把握色彩结构的过程中便于整体掌控画面的大色调。当然,学习借鉴不是盲目临摹,而是兼收并蓄,取长补短。

古彩瓷的绘画图案从表现方式到色彩构成,皆拥有艳而不俗的民族性,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民族性的东西也是世界性的东西,当今艺术在社会的变革中不断变化,但是东方人共通的审美思维结构代代相传,根深蒂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彩瓷是永恒完美的艺术。

创作者可以从古彩瓷的绘画艺术语言中汲取精华并加以应用在不同介质的艺术形式上,如上述的水墨重彩和漆画,或者门类繁多的各种艺术绘画形式,诸如油画、壁画等。当我们在创作新时代的艺术作品时,一味地生搬硬套传统经典作品,不敢越雷池半步,作品是“制作”出来的,而不是“创作”出来的,显然是不可取的。抛弃千百年的文化遗产,割断深厚的历史底蕴,对我们的艺术创作更是百害而无一利。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我们绝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毫无批判的硬搬和模仿,乃是最没有出息的最害人的文学教条主义和艺术教条主义!”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位艺术家是依靠临摹和照搬前辈的创作例子而获得成功,因而,我们应该合理借鉴前辈已经奠定成型的坚实基础,同时不能忽略了自身对艺术的理解和创新,应勤于实践创作,加以开拓发展新的绘画思路。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5:282.

[2]杨辛.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9.

(责任编辑:陈果)

Ancient Polychrome Painting Language and the Value of Learning in the Modern Art

LIN Jing

(Commercial Arts Department,Fujian Commercial College,Fuzhou,Fujian 350012)

Key words:ancient polychrome painting;expression;color rules;reference value

Abstract:The most common decorative patterns of expression on ancient polychrome is”pursuit plane”,application of point,line,surface combine this feature shows unique painting language. At the same time,because of its less pigment,usually only five colors,therefore it constitutes a very general type and color techniques,it has highlighted the main color and background color,with the color of complementary color balanced portfolio and other means. The painting language,expression can inspire modern ceramic art work,Meanwhile,the painting works of other media,such as ink,painting,oil painting,etc.,also has considerable reference value.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09(2016)04-0066-06

收稿日期:2015-04-05

作者简介:林景(1985-),女,汉族,讲师,主要从事装饰画、漆画研究。

猜你喜欢
彩瓷设色图案
国画纸本设色《荷》
《岩高千尺虎》
艺术学研究(2022年1期)2022-03-07 03:18:25
与古代艺术大师画粉彩瓷
《独白系列之三》
青年生活(2020年5期)2020-03-27 11:28:50
画中谜
娃娃画报(2018年6期)2018-08-15 13:03:20
画中谜
娃娃画报(2018年5期)2018-08-15 12:49:20
画中谜
娃娃画报(2018年3期)2018-08-15 12:26:56
浅绛彩瓷欣赏之一
辽海散文(2017年1期)2017-02-23 07:58:00
漏痕彩瓷作品
公关世界(2016年21期)2016-03-24 05:19:37
界画在醴陵釉下五彩瓷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