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燕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武汉 430205)
关于“小学教育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潘海燕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 武汉 430205)
我国的“小学教育概论”的研究正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现阶段要根据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一般规范,全面探讨“小学教育概论”课程的性质、功能、内容结构与教学方法等问题。
初等教育学; 课程开发; 教学方法
《小学教育概论》主要是对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初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进行梳理,认识小学教育的特定内涵、特殊属性和特有价值的一门课程,是整个初等教育学体系中的一门导论课程。从教育史上看,人们关于小学教育概论方面的研究是很早的,特别是近代以来,许多中外著名教育学家大都起始于对小学教育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的《爱弥儿》、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第斯多惠的《德国教师培训指南》、乌申斯基的《师范教育章程》等都有丰富的初等教育思想。特别是卢梭、杜威、皮亚杰、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人提出了现代儿童观与儿童发展观,为初等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我国古代小学教育实际上是很发达的,历史上的蒙馆、私塾、社学、义学、书院、学堂等都很有特色;近现代史上,面向小学教育的初等与中等师范教育规模宏大,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从朱熹的《小学题辞》、《礼仪经传通解》开始,也出版过不少类似“小学教育概论”的专著与教材,“中师”阶段一度达到几十本。但由于我国小学教师的培养纳入大学教育体系的历史并不长(2002年,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才被正式列入国家教育部设置的本科专业目录),研究机构与研究队伍数量有限(2002年12月,中国教育学会设立初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2004年6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设立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提出开展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以及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小学教育概论》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门课程来开设还是近些年的事。近10多年来,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有2007年8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由黄甫全主编的《小学教育学》;2011年12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由阮成武主编的《小学教育概论》;2013年6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由潘海燕主编的《小学教育概论》。
可以说,关于我国的《小学教育概论》的研究正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现阶段主要是根据高等学校课程建设的一般规范,全面探讨《小学教育概论》课程的性质、教学理念、内容结构、目标与大纲、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教学与考试方法、教学手段与师资队伍、见习与实习基地等问题了。本文就《小学教育概论》课程的性质、功能、内容结构与教学方法等问题谈谈自己的见解。
最早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甚至成人教育都是混成一体的,关于它们的教育理论学说也主要是综合性的。由于多种原因,后来在分化过程中,最先进入专业化阶段的理论是高等教育,然后是中等教育,最后才是小学教育与幼儿教育。这样,与幼儿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人们对初等教育这一重要研究领域的系统、深入和专门的研究就相对滞后。
但人们对初等教育独特性的关注一直不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就认为:儿童的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可以确定为(正规或非正规的)启蒙教育。它是普遍提供一种适合所有人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走向社会的通行证”。初等教育这种启蒙性、全民性、普通性,是它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最根本的区别。在我国,随着本世纪初小学教育专业大学化的实现和发展壮大,初等教育学就更迫切需要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学科和专业,建立具有自身独特价值的学科体系。一般而言,学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内部具有一整套概念、范畴、原理,内在联系非常密切,具有自己的逻辑体系的学科;另一类是以现实生活中某一领域作为其学科基础,不同类型的知识运用于该领域,并形成稳定的联系,具有其核心价值、核心信念、核心理论的学科,如环境、教育、生命、海洋等学科。初等教育学就属于第二类。
根据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规范,初等教育学同样也是一个系统,初等教育学科群也应由初等教育原理、初等教育实务等。以学制系统中的小学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小学教育学,应建立与小学儿童生命成长相匹配的教育教学理论。如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社会学、小学德育学、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体育学、小学艺术教育学、小学管理学等多学科构成,小学教育概论就是初等教育学关于小学教育实践原理的研究,它主要立足小学教育实践,了解当代小学,直面小学教育的现实问题,以“问题研究”为一个主要向度,研究现实的小学及小学教育,总结、提炼小学教育的经验,揭示小学教育的深层次规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方向引领与方法指导。因此,《小学教育概论》课程是在初等教育学学科形成和发展基础上开发出的一门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导论课。
1.为小学教育专业确立与发展壮大提供重要学科理论支撑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中的小学教育专业主要是由中等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或与师范大学合并形成的,虽然形式上完成了向大学的转化,但在文化层面上还主要为中师文化,如教师注重教学技法、教学操作、缺乏学术意识、科研意识与能力,学术氛围淡薄等等。这种状况难以胜任培养本科层次小学教师的需要,因而必须要进行文化的改造,使之大学化。小学教育专业文化的大学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有正确的理念、有效的措施与长期的努力。在文化改造的过程中,既要传承中师文化的精髓,又要突破中师文化的限制,其重点是培育大学精神。大学文化精神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个方面,而学科建设又是大学文化精神集中而具体的体现,是高校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职能的载体。因而加强初等教育学科建设,开发《小学教育概论》等课程,这对确认小学教育专业的特质、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进而促进小学教师教育专业化起着理论基础与价值基础的作用,也必将促进初等教育学科建设与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化进程。因此,《小学教育概论》是小学教育专业确立与发展壮大的重要学科理论支撑,它在确立小学教育的专业性质、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2.致力于解决小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小学教育是以问题为本,以工作对象为基础,回到问题的整合性去解决问题。因此,小学教育概论不是教育学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简单应用,而是依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梳理与继承历史上关于小学教育的丰厚学术资源和遗产,并借助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针对小学儿童特点、小学教师专业特性、小学教育实践等探讨形成自身的基本理论,以小学教育的现象、问题、规律为研究对象,并致力于解决小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小学教育概论》独特的研究对象是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初等教育学的理论体系。通过小学教育概论的研究梳理,揭示小学教育的特定内涵、特殊属性和特有价值。初等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的母体中分化剥离后,应逐步建立自己的研究范式、形成自己的概念和范畴体系,对国内外初等教育的思想与制度、事实与价值、理论与实践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和提炼,必须加强初等教育学的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加大自身体系与其他学科的开放、交叉和整合的力度。为此,应加强与不同阶段和类别的教育学如学前教育学、中等教育学、家庭教育学等的联系,以凸显初等教育的特质和功能;加强与宏观教育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如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史、比较教育学等的联系,使初等教育学研究有更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更广阔的学术视野;加强与微观教育学如课程与教学论、德育论、教育技术学、教师学等学科的联系,以开辟初等教育广泛的研究领域和空间。还应当吸收生理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学术营养,开辟更有发展前景的研究领域。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初等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如初等教育原理、初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比较初等教育、初等教育思想史、初等教育制度研究、初等教育管理、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初等教育教师研究等。当前应以教育部《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契机,从专业建设和本地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出发搞好相关内容的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各项工作开展。
台湾省新近出版的师范院校《初等教育—理论与实务》教材体系,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发和借鉴。该书包括10章:初等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儿童;认识小学;成为小学教师;小学的课程与教材;有效的教学;班级经营;帮助儿童成长;做好小学行政工作;初等教育的展望。每章的标题都隐含一个省略主语,从体系到具体内容都是以教育实践者为主体的。整个体系引领着实践主体对自己固有的教育知识、技能、信念、态度和价值体系进行反思、批判,从而实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融合和教育主体的建构。
我国目前已出版几本小学教育本专科层次的《小学教育概论》,在内容框架上也已作了有益探索,开阔了人们的思路。我们认为,作为导论课程,有入门性质与原理性质,面宜宽不宜窄,层度宜浅不宜深,概念宜通俗不宜专。有些专深问题宜在后续课程与专题中解决。小学教育概论应当加强与学前教育的衔接,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及其教育。这是由小学教育概论的性质和地位所决定的。小学教育、小学儿童、小学教师、小学教育目标与内容、小学教学与德育、小学教育的活动与管理是其基本点。其中,小学儿童是小学教育的主体,小学儿童的生命成长有其自身规律,小学教育要遵循小学儿童生命成长规律,并实施他们可接受的教育,确保他们成长的方向性,这是小学教育的特性所在,应建立与小学儿童生命成长相匹配的教育教学理论。小学教师是小学教育的另一主体,是小学儿童生命成长的直接影响者,也是要特别关注的。对小学教育、小学教学与德育的认识是重点,应对其有较深入与系统的认识。潘海燕主编的《小学教育概论》试图体现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的精神,突出小学教育的学科意识与专业特性,提升小学教育的科学性与独特性,用初等教育的学科意识、把框架与思路统一起来。强调了方向性、实用性、简便性。本书重点介绍了小学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在结构上,突出小学教育的一般问题和基本范畴,以小学教育的结构要素和小学教育的活动过程为基本线索,形成了新颖的内容体系;在选材上,突出小学教育原理的最新研究成果,注意联系小学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新情况,有显著的基础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小学教育概论》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综合学科,其理论性要求学生掌握小学教育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学会用专业的思维方式来批判性思考小学教育问题;其实践性要求学生将所学的基本知识与思维方式有效运用于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即具备较强的小学教育实践能力。教师在教授及研究这门课时,应该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提倡“以案例为依托的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探究教学法”、“以小课题为支撑的研究性教学法”、“以见习为核心的体验教学法”、“以合作为基础的团队教学法”和“以阅读为载体的读书研讨法”。通过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创用,让学生不仅充分理解小学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还在大量了解小学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发现理论与实践的区别与联系,提高分析和解决小学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潘海燕主编的《小学教育概论》一书引进了“习明纳”教学方式(一种在发达国家已很流行的,由大学教师与大学生、一线教师一起研讨的教学方式),该课程教学团队于2013年下半年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2012级小学教育本科班进行了尝试,反映良好,后来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改课集中展示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教学方法定会百花齐放。
[1]刘慧.初等教育学学科: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11,(5).
[2]刘立德,阮成武.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及其发展趋势[J].课程.教材.教法,2008,(12).
[3]惠中.高等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2).
[4]纪国和.高师小学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13,(10).
[5]刘芸.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其关系[J].南通师专学报,1998,(6).
[6]李志厚.关于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6).
[7]潘海燕.以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为载体 提升实践课实效[J].中国高等教育,2013,(20).
[8]潘海燕.以大学文化与现代教师教育理念 引领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培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12).
责任编辑:郑诗锋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Setting of Introduction to Elementary Education
PAN Hai-ya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uhan 430205, China)
The study of Introduction to Elementary Education has entered into a new stage, which needs the general spec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comprehensive discuss the nature,function,content structure and teaching method of Introduction to Elementary Education.
element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teaching method
2016-08-28
潘海燕(1963-),男,湖南华容人,三级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初等教育学。
G642
A
1674-344X(2016)11-00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