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亚纳
大数据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及其消解路径
原亚纳
摘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矛盾重重,突出表现在:就业期望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综合实力与岗位需求之间的质量矛盾、毕业人数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数量矛盾。大数据作为时代的产物,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提供现实的消解路径,可以通过搭建“学生信息云”,收集学生有效数据;搭建“就业信息云”,收集市场就业需求;搭建“数据分析中心”,预测学生发展前景;搭建“互联网就业云平台”,提供就业推送服务,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快、准、稳及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毕业生;就业
在经济发展震荡起伏、宏观环境不稳定以及经济形势不乐观的时代,各行各业对招聘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在“互联网+”的转型时期,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满足当下发展的业务需要,更要有在互联网时代满足未来发展的技术需要。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当人们正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选择不知走向何处而思索的时候,学生在高校期间表现出来的各种真实、有效、可用的海量数据,已然成为突破就业困境的宝贵资源。在“互联网+”的转型时机,信息大爆炸产生的大数据价值堪比石油和黄金。伴随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入应用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数据就像交通、水电、通信、网络一样不可或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彰显着时代特征。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副教授魏忠说,“对于教育者来说,这是一个大转变的时代。我亲眼目睹着教学的各种力量在重新洗牌。或许我们说教育革命言过其实,各种变化是在更迭着逐步推进。”[1]大数据作为时代工具为毕业生的就业之路提供了可量化维度、预测功能和推送功能,也为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此,在大数据中探寻就业困境的消解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推动了社会综合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但同时,每年大量的毕业生涌入社会又带来了诸多压力和困难。统计显示,2014年河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48.3万人,2015年河南省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49.9万,较之增加1.6万。加上往届未就业的毕业生,2015年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不仅仅是社会问题,更是时代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突出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的矛盾:
1.毕业生的待业人数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数量矛盾
每年河南省50万左右的毕业生进入社会,这么庞大的数字对于充满竞争、动荡多变的社会来是一场场严峻的考验。市场需要的岗位数量与毕业生的数量形成了严重的反差,造成了彼此之间的数量矛盾。
2.毕业生的综合实力与岗位要求之间的质量矛盾
在大学期间,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课程的设置无聊、枯燥、乏味,但这些作为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及选修课程的学习恰恰是培养思维方式、积累科学知识、锻炼工作技能的基石,是走向岗位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和基础。还有一部分学生把大学看作是走入社会的过渡期,在校期间不认真学习专业课程,把精力都用在社会实践、校园活动、班级服务上,不能说这样的大学生活不合适,但人生宝贵的青春学习期,心智与情感最饱满的阶段,没有形成人生长远发展的丰厚积累,是生命的浪费。大学阶段应该明确价值追求和人生目标,临时抱佛脚的学习和突击应对的心态必然不能积累丰厚的综合实力,也必然会出现岗位需求时能力与需求之间质量上的矛盾。
经历四年的学习,象牙塔中的无菌培养,封闭的自我与开放的社会之间沟通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匹配。而仅有的对社会外界不太透彻的信息,还是通过课本上陈旧的知识获得的,这些知识的积淀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原始积累,也为学生带来了认识上的枷锁。学生并未形成及时的、本质的社会认知和准确的角色定位,在理想与现实、选择与目标之间产生了落差,这在毕业生进入社会之际无疑是需要消解的困境。
二、大数据时代的特征
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麦肯锡最早提出,“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2]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加里·金说:“这是一场革命,庞大的数据资源使得各个领域开始了量化进程,无论学术界、商界还是政府,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2]涂子沛先生在《大数据》一书中指出:“‘大数据’之大,不仅仅意味着数据之多,还意味着每个数据都能在互联网上获得生命、产生智能,散发活力和光彩。”[3]
在笔者看来,“大数据”背后的本质在于其“数据之间放弃因果性,追求的关联性”。大数据为其数据的收集、保存、维护以及共享等都已成为各领域研究问题的工具。人类可以分析和使用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从而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带来“大知识”、“大智慧”和“大发展”,实现数据从拥有到再利用的价值。正如学者们所说,大数据时代是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技术迅速发展所驱动的一个历史进程。这个进程要求我们将数据转化为分析信息的来源,成为决策和行动的指南,从而帮助我们更真实地了解就业本身,预测所期许的结果。
三、毕业生困境的消解路径
2013年是大数据时代的元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残酷现状需要在时代的背景下,依托数据资源调整就业形势,走出一条富有时代感的毕业生就业之路。不同的时代对人才结构、需求数量不同,特别是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对信息技术人才、网络服务人才、数据管理人才、各行业的网络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呈现缺口状态。传统的就业模式与现代的就业市场碰撞,必然需要立足时代特征、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结构、探索就业新模式,从而改善就业环境。大数据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消解困境的路径选择,具体路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搭建“学生信息云”,收集学生有效数据
马克思告诉我们:“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4]每个学生最终能够成为什么样的学生并不是目标值所反映的结果,更多的是日常生活中行为的积累,即数据的生成过程反映了学生最真实的状态。大学生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行为资源,诸如,饭卡记载的生活起居的规律性,图书馆记录的学习习惯的倾向性,等等。这些海量的、有效的、真实的行为表现被数据化,成为发现和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就业愿景的理论依据,为学生何以找到理想的岗位提供量化的理论依据。高校毕业生自入校以来的每一个细节,从其理论上来说都将成为日后就业过程中产生必然结果的前提。学生上过多少次课、完成多少作业等都可以用数据来记录。换句话来讲,各种数据之间的信息资源自入校开始,就已经开始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道路提供可量化、直观的数据支持。
2.搭建“就业信息云”,收集市场就业信息
就业不是人云亦云的团购工作,而是追求市场需求与个人需求之间价值统一的过程。在大数据的帮助下,市场的现实需求将以数据的形式反馈给有需要的学生,为学生找到理想的岗位提供资源;同时,企业为了找到合适岗位的工作人员,实现岗位与人员之间的匹配,达到人才利用最大化和岗位价值最优化相结合的理想状态,这个过程就需要毕业生了解市场、了解企业、了解岗位。“就业信息云”的搭建,是通过互联网的整合功能,搜集、整理有效的就业信息,把学生的就业从个人的行为转变为学校的行为、从个人的需求转向社会的需求、从现实的世界转移到虚拟的社会,从零散的数据转向广泛的数据,进而构建完善的网络化市场就业信息渠道。
3.搭建“数据分析中心”,预测前景空间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之间看似毫无相关的外表下,实则以主体为中心,形成了庞大的行为数据集合。存在A决定B,B决定A,以及与其他C、D相互作用彼此耦合的复杂性数据结构,这些相关数据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对未知的分析和预测,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以前被忽视的联系,掌握了复杂技术和社会动态背后的隐形数据。
在高校,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他们的个人基本信息、就业去向、当前发展以及就业行业、岗位等数据都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直接沟通、间接了解等方式得到,甚至同专业的已经毕业的学生的发展状况,职业选择、变化情况、发展前景、成长路径等信息都可以作为了解是否适合岗位需要、更真实地了解所学专业与就业方向直接的桥梁。这些数据都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中心”来预测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和与岗位的匹配度。可以说,大数据都为我们提供了行为分析和预测未来的可能性,为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之路搭建了平台,通过数据的相互关联,方便学生的更好就业选择。
4.搭建“互联网就业评台”,提供就业推送服务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间的相关关系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以前不曾注意到的联系,还掌握了以前无法理解的复杂技术和无法预知的社会发展方向。特别是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他们的个人基本信息、就业去向、当前发展的态势、行业分析、岗位信息等数据都可以通过行为表现的数据化间接得到了解。作为市场的现实需求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之间的中介——大数据,正利用推送功能为市场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之路搭建平台,满足企业与毕业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传统行业的转型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线上线下的资源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耦合。基于“学生信息云”、“就业信息云”和“数据分析中心”的支撑,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市场的就业导向之间的联结得以对接,从而满足了时代发展、社会转型升级、市场供给的新要求,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匹配和信息的数据对接,以及就业信息资源的最大利用率。
参考文献:
[1]魏忠.大数据时代的教育[EB/OL].http://www.czedu.gov.cn/Print.aspx.
[2]带您了解大数据[EB/OL].http://www.thebigdata.cn/
[3]涂子沛.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JYB2015103))
(责任编校:罗红,张静)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新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