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良 刘晓芳 井 方
(1.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2.河北大学图书馆 河北 保定 071002)
《中国图书官修史》评析
张静良1刘晓芳2井方1
(1.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2.河北大学图书馆河北 保定071002)
摘要:《中国图书官修史》一书论述了先秦至清代官修书产生的历史背景、编纂的组织机构、官修书成就等,并对该书的特点及学术价值进行客观评析。
关键词:中国;图书官修史;官修书;古代
图书是文明传承的重要媒介,中国古代图书的编撰有官修、私撰两种形式。春秋以前,学在官府,图书编撰由官方垄断,可以说官修书的起源与图书的起源是同一时期[1]13。两汉时期是中国大型图书官修活动的开端,涌现出《淮南子》、《东观汉记》、《汉记》等优秀的官修之作,之后古代图书官修事业日益繁荣,官修书编纂的组织机构日臻完善,其内容和类型也更为丰富[1]12。研究中国古代官修书对系统研究中国图书发展史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我国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霍艳芳老师的《中国图书官修史》2014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十二章:第一章“官修书”释义、第二章先秦两汉官修史、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官修史、第四章隋代官修史、第五章唐代官修史、第六章五代十国官修史、第七章宋代官修史、第八章辽金代官修史、第九章元代官修史、第十章明代官修史、第十一章清代官修史、第十二章中国官修史总论。该书系统地阐述了从先秦至清代官修书编纂的组织机构、组织形式,官修书编撰过程、官修书类型及官修书特点等,对中国古代官修书事业的发展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
1《中国图书官修史》的特点
1.1内容广博而精深
纵观研究中国官修图书史的著作,大部分都是对某一朝代的官修书进行研究介绍,或只是简略地对中国的图书官修史进行介绍。而该书不仅对各个朝代的官修书进行介绍,还对官修书产生的社会背景、经济条件、修书机构等因素进行分析说明,从宏观的角度全面介绍中国图书官修史,全而深,广而专。
1.2结构清晰,主线明了
著者开篇以全书的核心概念——“官修书”的定义为出发点对中国古代官修书进行介绍,此后的论述纵横交织,对历朝历代的官修书进行全面性研究。纵向上,著者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顺序,追根溯源地探讨中国古代图书官修的发展脉络,最后单独列出 “中国官修史总论”,总结中国官修史的特点。横向上,该书对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的发展背景以及文化政策进行概括总结,然后介绍官修书的种类,既包括是经、史、子、集图书,还包括宗教、科技等各种类型的古代官修图书。最后在此基础上对各个朝代的官修书特点以及重大官修成就进行总结概括。全书以时间和空间为架构,分为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介绍中国官修书的发展,有分论有总结,结构清晰,主线明了。
1.3体例严谨,立论科学
《中国图书官修史》以通史的体例来撰写,著者从先秦到清代,按朝代进行论述,虽说内容繁杂,但是体例严谨,清晰直观,多而不乱。另外,该书把官修书的类型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来介绍,涵盖了中国古代书籍的大部分类型,让读者一目了然。而英国杜希德所著的《唐代官修史籍考》,把唐代官修书分为起居注、内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列传、机构制度史、历史资料总汇与文档汇编、实录、国书等来介绍,并把《旧唐书》单独列为一部分进行介绍,显得有点杂乱无章,使读者有眼花缭乱之感。
书中共有参考文献244条,表格20个,除参考文献外,书中涉及到的文献更是数不胜数,内容涵盖古今中外,足见著者积累资料之丰富,对史料驾驭之娴熟。从秦汉至清朝,时间跨度大,官修书种类繁杂,有相当一部分资料是著者在查阅史料,对比、去重之后得出的。著者把这些整理得出的资料作为立论的依据,在尊重史实,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论断,立论科学合理。
1.4书中屡有创新,多出新解
首先,结合社会背景。著者对每个朝代的官修活动进行介绍时都会首先介绍其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如对影响官修书活动的因素的分析更为科学,使该书的内容更加充实。其次,将官方翻译图书纳入官修范围。关于将官方翻译图书纳入官修范围,学术界一直颇有争议,但是官方翻译图书也是由官方提倡、 官方出资、官方参与、官方善后且由官方组织编撰的,所以,应把官方翻译图书归入官修书,著者把翻译书籍正式归入官修图书,弥补了中国官修书史中关于官方翻译图书的空白,补充了官修书的类型,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官修书的体系。再次,明确了官修、私撰的界限。官修和私撰我国古代图书史的两大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私撰参考引用的资料很大一部分都来自官修书籍,官修、私撰内容交错掺杂;或是因为编撰者本人有官员身份,在编撰著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借助于政府的力量。这些复杂的因素给后世研究者们判定著作是官修还是私撰造成了困难。为解决这个难题,著者在《中国图书官修史》中以“官修书”的定义明确界定了官修、私撰的界限,指出今天误认为是某人私修的著作,按照官修书的定义来探究,其实是官修之作。
2《中国图书官修史》的学术价值评析
《中国图书官修史》是中国图书文化史研究领域中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该书不仅在其古代图书编撰研究领域有一定影响,对其他交叉学科如文献学、考古学等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该书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对大量古籍史料进行整理,推动了关于官修图书史相关资料的整理。《中国图书官修史》系统整理了中国官修史的发展历程,填补了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完善了中国图书文化史的研究体系。
2.1拓展了文献学的研究视野
长期以来,古典文献学指广义的校雠学,仅仅局限于目录、版本、校勘、辑佚、辨伪等方面,历来学者着眼于这几个方面的研究,而对古籍编撰研究的重视不够。研究中国官修史,加强古籍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古籍编撰的研究力度,可以拓宽文献学的研究范畴,这对文献学的长期发展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官修在整个图书编撰中占据重要地位,对社会有更大的影响,更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重笔聚焦之下甚至可以将之发展为文献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2.2深化了史学的研究内容
每个朝代的官方编撰活动皆与当时的社会存在、社会矛盾密切相关,并受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研究者们能从已发现的官修书去考察当时古代社会的文化倾向,政治走向,经济情况等,透过沉淀下来的官修文献能够更深刻地认识每个时代的文化特点。研究中国官修史可以从编撰者的角度解读中国古代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从更深层次上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对研究中国古代史也有很大的帮助。
3结语
《中国图书官修史》对中国历代图书官修史做了系统整理,结合时代背景辩证地分析了各个朝代当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图书官修史的概况,是一部集大成之作。而且,其逻辑严谨,科学性强,对中国图书史领域的研究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本领域的研究人员也大有裨益。
但是,笔者认为该书对某些问题还欠渲染,如相较明代地方官修书的详细描述,该书对明以前和清代的地方官修成就仍需深入探讨,而且书中对官修与私撰的关系也需辟专节说明,这是因为自古以来官修和私撰关系比较密切,两者相辅相成和相互影响,不能将私撰撇开不论。此外,该书在某些细节地方的阐述似还需要再斟酌一下,例如著者在第一章为“官修书”释义时将“修”字解释为“编撰,翻译”有欠妥当。“修”字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修,饰也”[2],在《康熙字典》中的解释是“饬也。又饰也,葺理也。又姓。又长也。又与卣通。郑注:修,读为卣。卣,中尊也。谓献象之属。又叶询趋切,音须”[3]。暂没有发现有资料记载“修”字有“翻译”的意思。不过,著者首先对官修书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解释,也有以此定义统领全书、避免读者误解的意思。以上几点也仅仅是笔者认为尚待商榷之处,但瑕不掩瑜,《中国图书官
修史》的学术成就和研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霍艳芳.中国图书官修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87.
[3]张玉书.康熙字典 [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108.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3-08责任编辑:马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