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美芳
“三多”的克星
——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杨美芳
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汉字本身的原因、学生个体的原因、识字方法的原因、社会用字不规范现象的影响等。本文主要谈谈汉字本身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汉字有“三多”:同音字多、形近字多、笔画数多。“三多”是催生错别字的“罪魁祸首”。
1.同音字多
汉字总量数以万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但是,用来给汉字注音的《汉语拼音方案》里,21个声母与39个韵母能够拼合而成的基本音节(包括零声母音节)只有400多个,加上四声,也只有1200多个。且不说所有汉字,即使是给常用的汉字注音,平均也有3个汉字共一个读音,这就决定了汉字的同音字多。同音节中,最多的几十个字同一个读音,比如读lì音的有“力、厉、吏、戾、丽、例、利、立、栗、鬲”等形状各异的四五十个字,而且有些字字形相近,如“历-厉、溧-凓”等,极易混淆。
绝大多数别字都是因为同音字或者近音字代替所致。比如(括号内是学生写的别字):誓(是、事)不为人、菜园(圆)、松弛(驰)、震撼(憾)、竣(峻)工、跋(拔)山涉水、俱(具)乐部、赔偿(尝)、彬彬有礼(理)、博(搏)物馆等。
2.形近字多
汉字只有横、竖、撇、点、折5种基本笔画,另有27种变形笔画。用这三十多种笔画组成成千上万个汉字,字形的相近程度可想而知。很多汉字,彼此之间只有极细微的差别,比如,长一点与短一点(土-士、未-末)、多一点与少一点(匆-勿、侯-候、弋-戈)、大一点与小一点(囗-口)、宽一点与窄一点(曰-日)、缺一点和全一点(己-已-巳)、正一点与歪一点(子-孑-孓)、弯一点与直一点(毛-手)等。有的字用的是完全相同的两个部件,只因位置不同而成为不同的字,如旮-旯、杏-呆、旧-旦、加-另-叻、召-叨、只-叭、叶-古、邑-吧等。这样的汉字,稍不留意就写成了错别字。
3.笔画数多
据统计,3500个常用汉字中,单字笔画超过15画的有300多个。一个字有这么多的笔画数,而且笔画之间有相交、相离、相接等不同关系,稍不留心,就容易写成错别字。
博大精深的汉字,自有它内在的规律,否则,不可能具有这么强大的生命力,而这种内在的规律性就是“三多”的克星。华南师范大学张桂光教授在《汉字学简论》中说:“在纠正错别字的教学中,汉字学理论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汉字包括音、形、义三个要素,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如声符系统、意符系统、同源字系统、本义与引申义系统、部首系统、偏旁系统等。从造字角度看,汉字有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之分。如果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恰到好处地、深入浅出地运用这些知识,就能够克服“三多”的影响,有效地减少错别字。
1.音形义,相结合
同音字多是导致别字的首要原因。识字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了解汉字本源,将汉字的三个要素结合起来,就能有效地减少错别字。
小学生常常将“松弛”的“弛”写成“驰”,其原因就是不明白“弛”“驰”的意思。其实,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弛”从弓也声。“弓”本是一个象形字,像弓形。“弓”作为偏旁,在合体字中多作意符,所从字与弓箭、弓形、弯曲等义有关,如“引、张、弦”等;也作声符,如“躬、穹、芎”等。“弛”的本义是放松弓弦,与“张”相对,引申为放松,松懈,又引申为解除、延缓。“驰”从马也声。“马”是象形字,像马侧视的形状,突出了马的眼、鬃、足和尾等特征。“马”作为偏旁,在合体字中多作意符,所从字与马、马的动作或者马的同类等义有关,如“驮、骑、弩、骡”等;也作声符,如“吗、妈、骂”。“驰”的本义是使劲赶马,引申为车马跑得快,又引申为名声远播,还引申为人的思绪神往,想得很远。“松弛”的意思是放松,不紧张;松懈,不严格。如果学生了解了“弛”“驰”及“松弛”的意思,就能够合理取舍,不会将两个字用错了。
带有“隹”的字也是高频率的错字,大多是将“隹”错写成“住”。其实“隹”是象形字,像一只鸟的形状,由“→→→”演变而来。教学时,可以依形提醒学生注意:鸟有一对翅膀,每个翅膀至少需要两条线画成,因此“隹”有四横,不能只写三横。进而引导学生根据形声构字规律来学习一串有“隹”作偏旁的字。“隹”在合体字中作意符,所从字与鸟有关,如“隼、雀、集、雁、雄、雌、雎、翟、雇、雕”;它还可以作声符,如“堆、推、谁、惟、维、淮、崔、锥”。
正如北京大学的李大遂先生在《关系对外汉字教学全局的几个问题》(《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中所说:“紧紧抓住偏旁这个纲,把偏旁的形音义作为重点,把偏旁与合体字之间的形音义关系,特别是偏旁与合体字的音义联系作为重点,把一个个汉字放到整个系统中去教去学,就可以收到纲举目张的教学效果。”
2.细观察,多比较
汉字中形近字很多,稍不注意,就会认错或者写错。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形,多作比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思发现形近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便“辨明是非”。
在对小学生的错别字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很多人分不清“巟”和“”这两个部件,不是将“荒”字里的“巟”写“”,就是将“流”字里的“”写成“巟”。教学带有这类部件的汉字时,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再从汉字学的角度对带有“巟”或“”的字稍作分析,就可以避免这类错字。其实“巟”和“”都是独立的汉字,只是现代汉语中一般不单独用。“巟”读huāng,本是个形声字,从川,亡声,本义是水广。“”读liú或tū,上部是胎儿的倒形,下部是“川”,合起来表示胎儿随着羊水娩出,即通畅。它们俩都可以做形声字的声旁。了解了这些,就可以根据形声字造字规律,结合字音和字义合理推断字形,进而避免将“荒、慌、谎、塃、梳、疏、蔬、流、硫、琉、毓”等形近字写错了。
3.繁难字,巧分析
有些汉字的笔画比较多,笔画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识字写字教学时,可以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进行合理地分解,便于“各个击破”,正确读写。
“疆”字笔画多,是一个高频率的错字,有的漏掉了“弓”里含的“土”,有的漏掉了两个“田”字中间的一横。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掌握这个字呢?汉字学理论告诉我们:“疆”的字形几经演变,其中“弓”表示用弓丈量田界,两个“田”相比邻,上中下的三横表示田间界线,这几个部件组合起来就是“彊(qiáng)”。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疆”,从土,彊声,本义是田界,天边,引申为国界、边界,进而引申为疆域,疆土。因“边界”是疆土尽头,故而又引申为极限、止境。有一位教师教学《葡萄沟》一文中的“疆”字时,首先出示新疆地形图,引导学生找出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并将这“三山夹着两盆地”的地形特点比作“疆”字右边的“”,以提醒学生不要忘记中间代表天山山脉的那一横。再以“‘疆’字左边为什么是‘弓’字和‘土’字?”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疆”字,而且让学生感悟到“疆”字中所凝聚着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祖国地理特征的了解——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有这么一块“三山夹着两盆地”的物产丰富、景色优美的领土。这样的教学,把汉字的音、形、义、情融为一体,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的范例。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基础扎实了,才有可能建高楼大厦。正如周一贯先生所言“:汉语之本在汉字,只有文字的‘根’茁壮成长了,中国语文教学这棵大树才能根深而叶茂,本固而枝荣。”
(作者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