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现象引发的思考

2016-03-16 13:52:56王振兴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批判传统文化

王振兴, 王 艺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社科系, 四川 汶川 623000)



“国学热”现象引发的思考

王振兴,王艺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社科系, 四川汶川623000)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些年来的传统文化研究亦非常火热,大有方兴未艾之势。这本是一件好事,但这期间却出现了一种不好的现象,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尤以对钱穆等“国学大师”的盲目崇拜为代表,将中国专制时代的文化奉为至宝,缺乏起码的理性主义和批判精神,甚至激发了社会上的“文化民族主义”。本文即试图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评说。

关键词:传统文化; 国学热; 批判

国人近年在发“国学热”。图书市场上,各位国学大师的著作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经典,介绍这些大师生平事迹的传记文学亦成为畅销书籍。人人皆以读国学大师之书,谈论国学大师之事迹和思想为时髦,倘若说不上几段名人轶事,那可真是大大的落伍了。这便罢了,过分的是大量养生秘籍,风水相术之类的书籍也以传统文化精髓的面目充斥在我们的眼前。网络上,有关国学名人的秘闻,甚至花边新闻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许多网站还开设有国学专栏。各名校恢复或开办了国学院,百家讲坛之类的栏目成了帝王将相事迹的宣讲台,在传播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也使一部分“学术明星”跻身富豪行列。简而言之,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成为人们心中向往的精神天堂。

现如今的这股浪潮使笔者联想起民国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的那两场国学浪潮。时下的传统文化热与上述两次浪潮,貌似相同,实则有异。因为那两个时代出现的传统文化思潮是危机时代的产物,它源于知识分子对时局和民族前途的关怀,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反思,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反观今天的这股愈演愈烈的传统文化热,让我们感到更多的是:虚有其表,盲目跟风,同时散发着令人窒息的铜臭味。笔者认为这是前后二者的重要差异。

1“国学热”浪潮人物:钱穆

在这股“国学热”浪潮中,那位被追捧为“国学宗师”“一代通儒”“一代儒宗”“硕学通儒”“最后一位国学大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的钱穆可谓代表人物。钱穆,这位曾被排斥在大陆主流学术圈之外,曾被大陆官方拔除的史学界“白旗”、“反动学术代表”,为何从20世纪后期开始,渐被大陆学界格外关注,成为众多学者仰望追捧的偶像,俨然圣人一般?大量研究钱穆的文章,通篇尽是不假思索的溢美赞颂之辞,且多跟风之作。这背后究竟有着哪些原因?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钱穆是一位完全靠自修苦读而在学术界确立地位的卓越学者,特别是他1949年赴港后克服重重困难,筚路蓝缕般的创办新亚书院期间,孜孜不倦,教书育人,硕果累累,更是值得世人钦佩。

在早期研究钱穆的文章中,大家尚能认识到其崇高学术地位的同时,学术论点也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反观现在,这种宝贵的理性已经渐渐被人们忽视、漠视,进而淡忘了,唯留下连篇累牍的歌功颂德。钱穆的言论中最不乏的就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那种近乎自恋的溢美之词。作为一位已经故去的学者,钱穆的思想自有其形成的特定时代背景和土壤,这种局限性并不能完全归咎于个人,其论调可以视作对于新文化运动以来,学术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矫枉过正的一次反弹,但反弹的结果无疑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更可悲的是钱穆在这条路上渐行渐远,最终走上了一条美化中国专制时代文化的不归路。我们要做的是应该正确地看待他的学说,肯定他的成就,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他本人及其学说的历史局限性。

2对“文化民族主义”的警惕

钱穆的学说,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可将其概括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优论”,传统文化中又以儒家文化为代表。这一论调之所以时下这么火爆,这么有市场,除了得益于钱穆的高足余英时、严耕望等学者的极力推介外,某种程度上说还因为它在无意间迎合了文化民族主义者的需求。

“民族主义”,简言之,即指将自我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价值观考虑的思想或运动。“民族主义”在中国历史上最突出的表现即是文化上的民族主义,它至少可以追溯到孔子的“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这种文化上的“夷夏之防”到了清末民初更是被革命党人发挥到了极致,排满革命成了时代的呼声,并最终加速了清政府的垮台。

中国的民族意识,滥觞于三代,成型于汉初,它是在匈奴不断入侵,汉朝无力抵御,处于明显弱势,唯有行和亲之策的历史背景下逐渐形成的。“这点绝非无足轻重。它实质性的决定了为什么恰恰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产生了最早的中国民族意识。其内涵并非什么强者的自信,而是弱者的自卑。所以中国民族意识的内核具有深深的自卑情结。从理论上说,弱者的地位最能使人激发和萌生出深刻的自我意识。”[1]值得注意的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悄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是两种外表相似却实质不同的民族主义。在此之前,文化上的民族主义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自身文化的先进所产生的民族自豪感膨胀,而鸦片战争之后则完全不同了,长久以来的文化优越感遭到了无情的打击。随着列强的入侵,给中国人民带来的除了无尽的苦难外还有巨大的羞辱感和自卑感,这与西汉初年匈奴入侵时的境况有着某些相通之处。此种态势激发出了国人潜意识中的自卑感。极端的羞辱和自卑使中国人产生了另外一种极端的民族主义,这是一种盲目排外的自大心理。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力的日益强大,国人的民族自豪感经历了一个从压抑到重树再到膨胀的过程。今天,在高唱走进新时代,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口号的感染下,很多人迷失了方向,想当然的认为中华民族已经伟大复兴了,随之而来的是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极大提升,甚至膨胀,我们仿佛又重新获得了自大的资格。进而有人想当然的认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也都是好的,是最有生命力,博大精深甚至深不可测的,西方文化是浅薄的,毫无深度可言的,西方民众也是无知的,他们对我们的了解远没有我们对他们的研究精深,等等。毫无疑问,这些认识多是一种想当然的臆想或毫无亲身体验,更谈不上客观研究的道听途说、人云亦云而已。但是,它却很有市场,因为在我们的身边可以经常听到,网络上可以经常看到这种盲目自大的无知论调。不禁感慨,满清时代那种闭目塞听、夜郎自大的现象是不是还魂了?这无疑是一种文化民族主义在作祟。任何民族在自身强大之后都会对本民族文化产生一种自豪感,近代以来,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面对今日取得的巨大进步,有这样的情节是正常的也是应当的,问题是自豪感要有一定的限度,切不可过度膨胀,沦落为文化民族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固然有其价值,但是任何文化都有其历史性和时代局限性,民族文化更不可故步自封。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化,新时代的文化要由新时代的人来创造。时至今日,如果我们仍然是陶醉在古人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之中,不去审视和解决当下的一系列问题,不去着眼于批判现实中的种种丑陋现象,不去致力于发展真正适合当今中国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新思想,那么我们在仰望追思古人的同时只能是越发感到自身的无能与卑微,比较的结果只能是崇古思想的泛滥。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近代便已落伍了,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血的教训。任何希冀“老树开新花”的思想终将归于破灭。

今日,我们应着眼于现实问题和民族前途问题的解决,而非沉醉于所谓的传统文化复兴,试问,假如中国的传统文化真的有如钱穆等人所说的那么美妙的话,那么为什么中国近代以来却沦落为西方列强宰割的羔羊呢?为什么在漫长的专制时代没有诞生出近代意义的民主与科学呢?历史事实表明,在近代中国尚且不能以中学为主体,何况现代乎?“切莫把被历史抛弃的旧东西重新捡起来当宝贝。”[2]有人忘记了诸子皆为王权之附庸,百家学说皆为帝王之学的历史事实。如果时至今日,仍然片面宣扬儒学,一味尊孔,简直就是历史的倒退。

3 盲目的思潮

首先是唯“马”独尊与谈“马”变色。唯“马”独尊是1956年之后一直到拨乱反正期间中国社会的特殊现象。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国人学习、工作、思想和日常生活的唯一指导思想。唯“马”独尊的同时也意味着万马齐喑,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也是一个疯狂的年代。“文革”结束之后,拨乱反正逐渐展开,思想文化界也迎来了春天,各种思潮迅速涌现和传入,一种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也随之出现。这些人在倒洗澡水的同时也把孩子倒了出去,从极左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创立于十九世纪中期的理论体系,必然有些东西不合时宜了,甚至与现实情况相背离,但也不能以偏概全,否定其理论中的合理成分。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永远都是正确无疑的看法,无疑是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模式化了,是一种僵化思维的体现。极左时期,马克思主义被践踏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但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感情用事,应该理性思考,不能因为它曾被极“左”分子利用过就怀疑它的价值,否认它的科学性。

其次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种不同态度。一部分人视中国传统文化为封建糟粕,毫无可取之处;与之相反,部分人视传统文化为民族精髓,历久弥新,生生不息。正如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赞之者,誉其为“古今第一完人”,毁之者骂其为“汉奸”、“刽子手”、“从未做一件好事”的民族败类。[3]看待古人的所作所为,应当采用历史的眼光,不能全然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否则必然失之偏颇。

再次是对待西方文化至今仍存在的两种对立态度:全盘西化与盲目排外。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上,笔者认同“以西为镜”的观点,即中西进行比较研究,在尊重国情民情的基础上,取长补短,推进社会进步。正如蔡尚思所言:“对中国古代思想和西方近代思想,应当批判地继承其优良的部分,决不能全盘继承和兼收并蓄。”[4]

4结语

在文化危机渐渐被人们淡忘的今天,二十多年前的那场大反思日益淡出学者们的视野,这是一件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忆往昔,曾有一批具有现实关怀和独立思想的学者为中国文化的危机局面声嘶力竭地呐喊过,他们的努力在当时便不被一些人理解,甚至被斥为杞人忧天之举。到了今天,他们当年的努力,非但没有引起后人的深思,反而被更多人遗忘。

金观涛曾说:“历史是可以被遗忘的,社会矛盾激烈到一定的程度,如果丧失历史记忆和反思精神,人们很容易满足那些提供片面而最简单答案的思想,这时就可能重犯历史的错误。”[5]我们真的会在失败与反思之间徘徊不前么?

参考文献:

[1]雷戈.秦汉之际的政治思想与皇权主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76.

[2]蔡尚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演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49.

[3]成晓军.应全面看待曾国藩的《家书》[C]//衡志义.清代直隶总督研究.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349.

[4]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8.

[5]金观涛.八十年代的一个宏大思想运动[N].经济观察报,2008-04-25(42).

责任编辑俞林

Thinking on the phenomenon of "Crazing for Confucianism"

WANGZhenxing,WANGYi

(Department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ba Teachers College, Wenchuan623002, China)

Abstract: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broad and profound, the research related to this is also becoming more popular. Despite that this is a good phenomenon, some problems also occurred in this process. The representative case of which is the blind worship of the "great masters" like Qian Mu who regards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most valuable treasure and is lack of basic critical spirit. This, to some extent, has aroused "cultural nationalism".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and comment this phenomenon.

Keywords:traditional culture; confucianism fever; critique; progress

中图分类号:G 1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880(2016)01-0062-03

DOI:10.13750/j.cnki.issn.1671-7880.2016.01.020

作者简介:王振兴(1988—),男,河北邯郸人,讲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学术史;

收稿日期:2015-11-06

王艺(1981—),女,四川成都人,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地理。

猜你喜欢
批判传统文化
对风险刑法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探究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35:09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57:30
19世纪现实主义美术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9:36:43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 23:08:14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43:28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