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宗达与《训诂简论》

2016-03-16 10:40
关键词:训诂学训诂关雎

罗 香 锋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陆宗达与《训诂简论》

罗 香 锋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训诂简论》是训诂学发展史上重要的转折点,作者陆宗达在创作过程中历经波折。以《训诂简论》的创作过程为线,介绍陆宗达先生在做学问、为人等方面的奇闻趣事,并对该书的训诂方法、原则等进行评介。

训诂学;陆宗达;训诂简论

1 概述训诂学史与《训诂简论》

训诂学大约始于东周,在三千多年的发展潮流中历经波折:最初的训诂作为经学附庸只是一项工作,还不是一门学科。西汉初年《尔雅》的出现标志着传统训诂学的诞生,宋代进入改革期,元明时期衰落,清代又得到复兴并一路繁荣达到鼎盛。20世纪初,列强入侵,西学之风盛行,很多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出质疑,甚至全盘否定,幸好有很多国学家坚持研究,才得传承。如章太炎先生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一名称,并将学科的内涵确立为文字、音韵、训诂三科,进行授课。50年代高校停课,训诂学真正断裂,直到80年代才重返课堂。在国学危急存亡的年代,陆宗达第一个站出来呼吁复生训诂学,并为之不断努力。1956年,他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谈谈训诂学》。一年后,他把这篇文章扩充为《训诂浅谈》收入吴晗主编的“语文小丛书”。1980年,他又把这本书扩充为《训诂简论》再次出版。这本介绍训诂学的书,一次比一次充实、具体,但却始终以它通俗的语言、准确的阐释,认真严肃又轻松地向没有接触过训诂的青年一代展示了训诂学的魅力,为“训诂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陆宗达先生的老学者风范

回忆陆老先生的文章数不胜数,有陆老先生的孙子陆昕对祖父的回忆,有陆老先生的学生王宁对老师的回忆,还有其他一些学者的回忆。老学者的魅力让人折服,让人敬佩。陆昕《如烟又不似烟的往事——记我的祖父陆宗达》中说道:“祖父对吃绝对奉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原则……他自己说从季刚老师那里学来两个本领,一个是学问,一个是吃。前者是用苦功换来,后者自身即其乐无穷。”

2.1 兢兢业业的学术精神

陆老先生秉持着一位老学者的风范,刻苦地钻研,虚心地研究,兢兢业业地教学,尊师爱道还不存门户之见,他用自己学术生涯生动地诠释了“老学者”的蕴含。陆宗达做学问相当波折,50岁前迟迟不肯提笔著述。1955年满50岁了,却赶上考据学正在遭受批评,于是他把著书工作又推迟了十年,结果1965年赶上了文革,直到1977年才真正开始著书。《训诂简论》就是他在学坛复苏后第一部著作。《训诂简论》是一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主要从训诂的概念、范围、内容、方法和运用几个方面,对训诂学的基本理论和前人在训诂上的成就作了简要通俗的论述和介绍,在许多方面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训诂学的基本知识,使断裂30年之久的训诂学不至于因过于深奥而被继续遗忘。陆宗达先生对国学的热爱是深远的,为国学做出的贡献是伟大的。据陆昕回忆,他也曾用半年的时间死记硬背古音韵,日复一日,累了也只是在椅子上打个小盹儿,他说:“我这门儿学问看着枯燥无味,整天就来回摆弄那几个字,可你要是入进去了,用这个字串那个字,跟用绳穿蚂蚱似的,就有意思了。”用现在人的话说,字里行间都是“真爱”呀!要想学好一门学问,首先要喜爱甚至是热爱它,有成就的大学者多是如此。

2.2 欹嵚历落的人格魅力

2.2.1 尊师爱生

陆宗达的学生王宁在《陆宗达先生与20世纪国学的传播》中讲述,当国学陷入危难的时候,陆先生冒着被开除的风险,执着地跟从季刚老师学习国学。当老师不能忍受东北的寒冷决定南下时,他毅然跟从老师到了南京。这种信念让人钦佩,这种尊师之情让人尊敬。王宁在《训诂简论》再版序言中提到,在著述问题上陆老先生也是严格遵守老师“50岁以前认真积累材料,50岁以后才写书”的教诲。然而不幸的是季刚老师49岁就与世长辞了,留下很多札记、批注和散文。“50年”也就是一个概数,季刚老师大抵是告诫学者,做学问要严谨,资料详实充分方能著书立说,切不可妄下断论、以偏概全。

陆老先生不仅尊师而且爱生。陆宗达先生不管多熟的课都会备课。据陆昕回忆,祖父备课十分详细,连上台后第一句话说什么都会准备好写下来。如“同学们,咱们先讲讲为什么学习古汉语……”这样的话也会工工整整地写在备课本上。除此之外,他对自己的讲课水平要求也很高,他认为只有当老师的真的理解了才能讲给学生听,学生才能懂。如果连内行的人都不能理解他所讲的,那么就说明讲课者本身就没有弄明白这个学术问题。正是他这样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学习、钻研才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2.2.2 广泛的兴趣爱好

陆老先生对“吃”的痴迷着实让人大跌眼镜,一改人们对老学者的印象。对此,陆昕在很多回忆祖父的文章中都有提及,除了上面提及的文章还有《学问家的休闲人生——记我的祖父陆宗达》也有提到,包括《祖父陆宗达的几位知友》、肖应俭《忆陆宗达》中也都有谈及。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知道读书的人叫“书呆子”,只为学术活着或只为玩儿活着一样不是完整的人生。不是每个人能够像陆先生那样全面,学有所成、事业有成、会吃、懂戏剧还善于广交朋友,但也应该尽善尽美地活着。

3 《训诂简论》中的训诂方法

《训诂简论》第二节“训诂内容”的甲部分谈及训诂过程中运用的一些方法和出现的一些问题。特别赞同“分析句读”这一条,现代书籍已经把标点标注得很明确,方便学习的同时也使得很多年轻一代的学者忽视了句读的重要性,给训诂的长久发展造成不利影响。试想,如果不重视句读教学,也许几十年或者几百年后考古挖掘出了更古老的典籍,那么谁来对其进行句读划分?不会句读又怎能理解古籍?笔者有几点看法,结合几本《关雎》的译注对训诂原则进行说明。

3.1 训诂古籍要结合历史背景与词的本义

结合历史背景与词的本义训诂古籍,可以更加真实、充分地理解作品的创作原意。以“君子”“淑女”为例,《毛诗序》 :“《关雎》后妃之徳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把“君子”解释为周文王,“淑女”译为太姒。闻一多《风诗类抄说》认为“君子”是当时对贵族男子的称呼。王力《古代汉语》将“君子”解释为普通男子。

《毛诗序》大体是根据《诗经》的编排顺序和古时候的君王制度推测。《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篇大部分采于民间;“雅”主要是描写王室宫廷之事的;“颂”主要是用于祭祀场合的。《关雎》是“风”的开篇之作,因为王室的地位在古代相当尊贵,所以要通过王室的美好品德来教化百姓,“不如此附会不足以显示其‘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重要地位”。首先,这个解释遵循了第一个原则,根据历史背景推测古籍中的词语意思,从而掌握古籍的中心思想。另外,从词的本义看,“君”,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子”指襁褓中的孩子,加以引申与“君”组合就指人,这样“君子”就是指统治国家的人,即君王。认为“君子”指普通男子的理由是:“风”来自于各国的歌谣,采于民间,如果《关雎》是歌颂“后妃之徳”的,那应该收入“颂”的部分,而不是“风”。既然收入了“风”,那么就应该是记录民间的事。其实这种论断太绝对且无理据。有的书直译为君子,这种解释不正确。随着历史的发展,今天“君子”已经改变,“君子”指德才兼备者。

3.2 训诂古籍要运用当下普遍使用的语言

为古籍作注,要尊重历史的发展性。训诂学就是用今日之言解释昨日之言。那么,我们就应该用当下最为贴近社会生活的语言来注释古籍。为《关雎》作注,首先要坚持原意。选择既能体现原意又能让现代人一看就懂的解释,而不应该用晦涩难懂或者不常用的词语来注释。如“窈窕”的注释:

《毛诗序》注为“幽闲的样子”,“正义曰:窈窕者,谓淑女所居之宫形状窈窕然,故笺言幽闲深宫是也。传知然者,以其淑女已为善称,则窈窕宜为居处,故云幽闲,言其幽深而闲静也”。王力《古代汉语》注为“美好的样子”,周振甫《诗经译注》注为“娴静漂亮”,这几个意思一样,根据汉典可知“幽闲”指的是娴静柔顺的女子形象。但是现代人很难理解幽闲的意思,所以这一解释不够直观,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相比于最后所列的那个意思,前几项解释都不够明确详细,只能让人感到女子外貌的美,却不能体现女子的内心美。所以,应该注为“善良美丽的”。

3.3 训诂古籍要注意语言的精简

译注古籍必须遵循简单明了的原则,所谓经济实用指在对古籍注释时,能用简单明了的话解释清楚的,决不多言半句,语言的精炼成为文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语言简洁固然重要,但注释明白才是重中之重。切不可因小失大,只关注前者却忽视后者,如“悠”的注释:

《关雎》中“悠”,《毛诗正义》注为“思”;周振甫《诗经译注》译为“长久”;王力《古代汉语》译为“长”;程、蒋合著《诗经注析》释为“悠,长也,形容思念长久深远的意思”。王力所著的本义并不错,但是却容易让人误解,而不明所言。虽然在训诂古籍时贵在简明,切忌繁琐考证、解释过于琐碎,但前提是能说明白。如果妄自省减导致注释不当,就适得其反了。《诗经注析》就做得很好,行里行外一看就懂。

4 总结

《训诂简论》是一本很好的训诂学入门书,作为“简论”,不太全面深刻。于训诂学的初探者而言,这是一本学习训诂学的好书,它在训诂学的发展历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近现代训诂学的“开始”。饮水不忘凿井人,我们既要学习陆老先生的为学之道,也要领会其为人之道。

[1]陆宗达.训诂学简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2]陆昕.如烟又不似烟的往事——记我的祖父陆宗达[J].回忆与怀念,2005,(11).

[3]陆昕.学问家的休闲人生——记我的祖父陆宗达[J].书摘,2006,(11).

[4]王宁.陆宗达先生与20世纪国学的传播[J].民俗典籍文字研究,2013,(5).

[5]肖应俭.忆陆宗达[J].海燕,2006,(1).

[6]陈必祥.古代汉语三百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7]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8]周振甫.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9]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责任编辑:李增华

10.3969/j.issn.1674-6341.2016.06.062

2016-09-28

罗香锋(1991—),女,山西朔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H039

A

1674-6341(2016)06-0149-02

猜你喜欢
训诂学训诂关雎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论中国训诂学与经典阐释的确定性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训诂术语的比较分析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关雎》主旨误读的是与非
“反训”之说不可信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
《〈诗经〉两首》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