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金茂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 肇庆 526100)
生态文明视域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路径研究
赖金茂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肇庆526100)
[摘要]低碳生态城市是经济发展的低碳目标和城市建设的生态理念的深度融合,是适应现代生态文明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建设低碳生态城市是应对资源过渡消耗和环境持续恶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关键词]生态伦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路径
传统工业文明及其发展模式使得人类的欲望急剧膨胀和无限上升,资源的过渡消耗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存危机等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树立低碳生态的理念,是有效应对当前日益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文明与生态伦理的内涵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文明形态,是在生态伦理对传统工业文明及其弊端进行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作为与工业文明相对应的一种新的社会文明形态,它抛弃了工业文明所倡导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奉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节约资源、合理消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平衡、人与生物和谐共生。生态文明以一种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并不是以征服者的姿态来对待自然和征服自然,而是要尊重和保护自然,反对人类对自然的野蛮开发和滥用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个人并不是与社会毫无联系的孤立个体,而是作为社会的一个部分,个人与社会总是处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要求树立整体意识和全局观念,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个体在对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追求中,要按照适度原则进行适度消费,树立合理适度的消费观,即不是追求享乐性的人的欲求的满足,而是要实现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本质需要。
(二)生态伦理
生态伦理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和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伦理关怀从人类社会延伸到自然界及其存在物,从而突破了传统伦理紧紧关注如何协调人际利益关系的人类道德文化传统。生态伦理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为一种道德关系,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了真正的道德意义和道德价值,确定了人类对自然界及其存在物的道德责任和道德关怀。“道德不是人类的专利,并非只有人类才享有人类所享有的道德权利和道德待遇,生物、自然界也应当享有人类所享有的道德权利和道德待遇。”[1]由于自然界及其存在物都被纳入到了伦理关怀的范围内,从而这种道德规范和道德责任不仅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约束力,而且在自然界及其存在物中同样具有约束力。对此,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将人的尺度和物的尺度结合起来,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低碳生态城市的伦理意蕴
低碳生态城市是适应现代生态文明发展要求的一种新型城市发展模式,体现着经济发展的低碳目标和城市发展的生态理念。
(一)低碳生态城市蕴含和谐共生的伦理观
工业文明中人与自然是一种主体与客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强调了经济增长,忽视了生态保护,造成了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生态危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将伦理和道德由人类社会领域扩展到自然领域,赋予了自然界主体地位,即通过社会的人和社会领域自然获得主体地位。人和自然彼此赋予对象主客体地位,人的客体性来自自然界,自然的主体性来自人,人和自然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依据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原则,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一切行动的准则,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城市建设都要确立维护生态平衡的价值观和义利观,确立人类对自然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的伦理关怀和道德责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低碳生态城市蕴含生态公正的伦理观
生态公正是生态伦理学的一项重要道德原则,它是人类社会中的社会公正在自然领域的延伸,“在生态共同体中,人类应当合理地行使自己对待所有成员(包括人类自己)的环境义务,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3]生态公正原则要求在人与自然的生态共同体内公平分配并使用自然资源,合理承担保护生态的责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公正体现了人类对自身及其存在物的伦理关怀和道德责任,使得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身权利的同时尊重自然的生存权利,尊重自然存在物的内在价值,确立人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义务和责任,实现并维护人与自然的平衡。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就是要按照生态公正的原则,确立绿色低碳的城市建设理念,合理使用自然资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在人与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型社会就是“要求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有效地解决人类经济社会活动需求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供给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共同进化,为人类提供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4]
(三)低碳生态城市蕴含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观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全面兼顾和平衡人类社会发展的代内和代际需求,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需求,又要满足后代人的利益需求,从而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代内公正和代际公正,代内公正就是不同国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同等地享有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的权利,共同承担保护生态的责任;代际公正就是前代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不构成危害,为后代的生存和发展留下足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就是要以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为基础,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伦理原则,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主动承担保护生态的责任,共同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自觉树立绿色生态观,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合理适度的消费模式。自觉树立整体利益观,全面平衡代内和代际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特别是要为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足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空间。
三、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路径
现代生态伦理要求政府治理、企业生产和公民生活都要树立绿色低碳的理念,以经济发展的低碳化和城市发展的生态化为目标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
(一)崇尚绿色低碳的政府治理思路
政府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低碳生态目标的实现和生态伦理责任的落实都有赖于政府强有力的引导。
1.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就是要实现由传统“高碳”产业向现代“低碳”产业转型。“高碳”产业以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为主要特征,造成了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严重污染,是一种不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低碳”产业以低耗能、低污染和低排放为主要特征,在资源利用效率、清洁能源开发、产品科技价值等方面都有较高的比较优势,是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府要积极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低碳产业、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比例较为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不断转型升级,降低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2.调整能源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就是要降低对不可持续石化能源的依赖,开发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不断提高非石化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经济发展的低碳目标和城市发展的生态要求必须实现能源结构的调整,减少对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积极开发并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降低碳的排放。政府要积极引导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加快核电、风能、水能和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推进生物质发电、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广泛应用。加快低碳技术的引进和开发,促进新材料和新装备的研发和推广,提升节能装备在社会各行业中的运用比重,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重视能源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变企业和公众的能源利用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重,降低碳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
3.完善政策制度。完善政策制度就是要发挥政策制度在政府治理、企业生产和公众生活中的引导和调节作用,规范并约束各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切实保护生态环境。政府要利用金融和财税政策助推传统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促进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引进、开发和利用。建立污染物排放制度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完善碳交易机制和碳排放定价机制,对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实行碳税征收,促使高碳企业转型升级。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形成损害者赔偿、受害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考核评价机制、生态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度,从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角度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落实监督责任,严格追究制度,对造成重大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的行为实行责任追究。
4.培育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灵魂,良好的生态文化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政府要大力加强生态道德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人们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和敬畏自然,提高公众的节约意识、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让全体公众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意识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5]
(二)打造节能高效的企业生产方式
企业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企业能否实现低碳生产和低碳运营直接关系到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整体进程。
1.树立绿色低碳的生产理念。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主体,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还承担着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企业要转变传统的“资源无价值、环境无责任”的观念,树立绿色低碳的生产理念,主动承担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的社会责任,在追求企业利润的过程中主动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2.坚持绿色低碳的生产过程。企业要彻底转变传统高能低效的生产模式,坚持产品生产的低碳化和绿色化,切实提高资源和材料的使用效率,实现低碳生产和低碳运营。要充分借助政府积极的金融和财税政策,大力推进企业生产、工艺、装备等方面的创新,提升企业生产绿色低碳产品的能力。积极响应并参与政府节能减排工程,自觉淘汰落后产能和工艺,自觉采用清洁能源进行清洁生产、绿色生产、高效生产,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3.搭建绿色低碳的管理平台。企业要积极推进生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加大信息技术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的深度融合。按照绿色、低碳、高效的原则打造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协同化、高效化和低碳化,实现对产品的生产、组装、检验、配送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实现精准高效管理,对企业的人员配备、产品设备、资金账户等企业要素进行平台协同管理,进而降低企业管理能耗,提升企业管理效益。
4.开发绿色低碳的特色产品。企业能否开发并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特色产品,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绿色低碳产品的开发不仅可以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实力,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节约资源,降低碳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企业要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企业核心技术创新,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实现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确保企业获得长远发展。
(三)倡导适度合理的公民生活方式
公民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主人翁参与作用,要积极引导公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朝着低碳化和生态化的方向转变。
1.树立低碳生态意识。低碳发展和低碳生活不仅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成为公民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必然选择。现代生态伦理要求公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既要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又要关注自然本身。每个公民要积极主动参与生态教育活动,自觉接受生态文化氛围的熏陶,不断丰富生态知识,提高生态意识,承担生态责任,进而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要以实际行动自觉抵制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行为,以高度负责的主人翁态度切实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2.践行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生活方式就是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和碳的排放来达到较高的生活满足。低碳生活方式是一种以满足人的本质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不是追求超越人的本质需要的欲求的满足。要摒弃那种把获取、占有、消费财富作为生活的最高目标和最高追求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倡导以满足人的本质需要的、合理的、适度的绿色消费观。每个公民要正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的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自觉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倡导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绿色的消费理念,选择使用节能、绿色、低碳的产品和服务,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过度消费和不合理消费行为,实现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低碳化。
参考文献:
[1]魏英敏.新伦理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27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
[3]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54.
[4]李承宗.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价值[J].郑州大学学报,2007(1).
[5]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493.
(责任编辑:覃华巧)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Low CarbonEcological C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Lai Jinmao
(Guangdong Polytechnic College, Zhaoqing 526100, China)
Abstract:Low carbon ecological city reflects the integration of low carbon targe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urban construction, low carbon ecological city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oder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hich is a new mode for cities to develop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developing moder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low carbon ecological city is not only a inevitable choice in response to the excessive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but also a significant strategy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Key words:Ecological ethic; Low-carbon eco-city; Construction path
收稿日期:2016-01-20
基金项目:广东理工学院2015年度科技立项重点项目(GKJ2015012)
[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35(2016)02-0021-05
[作者简介]赖金茂(1981-),男,江西龙南人,广东理工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