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习语的文化认知机制解读

2016-03-16 11:30
关键词:转喻隐喻

王 小 红

(牡丹江大学 外语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英语习语的文化认知机制解读

王 小 红

(牡丹江大学 外语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习语是语言演变进程中社会背景及历史文化内涵的体现,与人类的认知紧密相联。从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及规约常识三种认知机制对英语习语进行认知分析, 并结合习语产生的背景和文化知识, 探讨如何正确理解英语习语的意义及文化内涵。

关键词:英语习语;隐喻;转喻;规约常识

0引言

语言是人类表达思想和传递感情的载体,而习语是人类语言发展过程中留存下来的最精华的部分所在。习语表现力强,生动形象,短小精炼,信息负载量大,体现了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其发展越来越趋于习语化。因此,人们如果想要了解和学习英语,必然离不开对习语的解读。本文以文化认知机制为依据对英语习语进行解读,旨在让学习者通过了解英语习语的文化背景和内涵,达到更好地掌握其意义的目的。

1英语习语中的认知机制

认知语言学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并被迅速应用于各种语言现象的研究之中。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 现实世界并不是由语言直接对应或表现的,而是通过一个认知构建层次将二者联系起来,人们正是在这个认知构建层次中形成了现实世界中的各种概念和概念结构。因此,我们必须借助认知来全面、准确地解释各类语言现象。随着语言学理论的发展,人们对英语习语的研究也在发生变化,即由最初的传统语言学视角转变为文化语言学视角再转变为认知语言学视角。

广义而言,习语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格言、典故、比喻性词组及惯用语等。传统语言学认为习语具有整体性,是约定俗成的固定表达,是对客观世界的直接反映,其意义是不可切分的。而认知语言学则认为习语的语义来源于人的认知,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思维活动,习语语义的生成是人们将人脑对事物的感知体验体现到人脑的概念系统中的过程。Lakoff & Johnson(1980)等认为:“有些具体的概念来源于我们对生活的亲身体验,这些体验存在于概念形成之前,并且具有直接意义;而一些抽象的概念则需要以间接的方式获得。”英语习语作为一个概念系统的产物,蕴含着复杂的认知机制,需要结合实际生活经验、运用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概念转喻(conceptual metonymy)及规约常识(conventional knowledge)来反映和理解其喻义。

2英语习语的认知解读

2.1英语习语与概念隐喻

Lakoff & Johnson(1980)认为隐喻是以一个知识领域为参照去理解另一个知识领域。前者为源域(source domain),是具体的、较为熟悉的领域;后者为目标域(target domain),往往是抽象的、较为陌生的领域,认知的难度较大。概念隐喻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部分特征的投射映现,目的是以“已知、简单、具体”喻“未知、复杂、抽象”。隐喻映射的工作机制就是一种以“经验基础”(empirical basis)为前提的认知“推理”(reasoning),是词或习语意义的扩展,其本质是通过具体事物来理解和感受抽象事物。

概念隐喻存在于人们的概念体系里,它体现了经验与感受的对应关系,连接着抽象领域与具体领域。它还在两个彼此独立又截然不同的概念域之间起到媒介的作用,使其在同一个隐喻中共存。例如:

(1)Tom spilled the beans all over the world.

“spill the beans”为固定搭配,其字面意思为“撒豆子”。在例(1)中将其隐喻为“泄露秘密”,即把撒豆子这一动作概念转移到“传播消息”这一语言活动领域之中。这里的源域是spilled the beans, 目标域是Tom。基于日常经验人们的头脑是一个容器(container), 思想观念是物体(physical entities),“容器翻倒, 豆子洒落一地”就如同“把头脑(the container)中的物体(the beans)释放出去”, 因此经验集合的一种映射在人们头脑中就形成了, 使其隐含义映射到目标域上, 最终形成了“reveal the secret(泄露秘密)”这一概念,完成了以“已知、简单和具体”喻“未知、复杂和抽象”认知过程。

(2)How can you do that? You just sell your birth right for a mess of pottage.

例(2)中的sell your birth right for a mess of pottage出自《旧约·创世纪》第二十五章,弟弟雅各用一碗红豆汤与哥哥以扫交换长子权的故事。例句中的birth right即“长子的权利”, a mess of pottage即“一碗红豆汤”。经验告诉我们,“长子的权利” 也就是“继承权”要比“一碗红豆汤”重要得多,所以在这句话中的birth right喻指重要的东西,a mess of pottage喻指不重要的东西。

2.2英语习语与概念转喻

概念转喻是英语习语的另一个认知基础,其实质是利用显著的、重要的或易感知的部分代替整体或其他部分,或用完全感知的整体代替某一部分,它体现了显性意义到隐性意义的过渡或迁移。根据Ungerer & Schmid(2001)的研究,转喻产生的心理机制就是同一认知域中进行的概念映射过程,即同一个认知域中的一个范畴被用来代替另一个范畴。例如:

(3)They laughed in Lucy’s face because of her accent.

例(3)中的“laughed in Lucy’s face”意为当面嘲笑Lucy本人。此句中的face是Lucy这个person的一部分,构成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的注意力往往更容易集中于事物比较突出的方面,在与人面对面时最容易关注的部分就是人的面部,而不是其他部分,所以face这一概念就自然而然地喻指了人这一主体。

(4)Keep me as the apple of the eyes; hide me under the shadow of thy wings.

古时候,apple泛指水果,人们的眼瞳圆圆犹如水果一般所以就用apple代指瞳仁。毫无疑问,瞳仁是非常宝贵的,随着语言的演变,人们便把自己最喜爱而精心加以保护的东西称为apple of sb’s eyes (心肝宝贝;掌上明珠)。

英语习语中,有概念转喻生成的固定表达不胜枚举,例如:half blood(混血儿)、steal one’s heart(让某人爱上自己)、hold one’s hand(停止活动)、feet on the ground(脚踏实地)等。

2.3英语习语与规约常识

除了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 英语习语的认知机制还可借助规约常识进行分析推导。所谓规约常识是指一定文化群体中的交际双方所共有的知识或信息。英语习语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受历史背景、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也是构成规约常识的基本要素。因此,在理解英语习语过程中,真正理解英语习语意义的关键是利用规约常识并结合其历史文化认知机制去理解抽象的体验。

(5)Helen of Troy.

(6)After a 33-year odyssey, the voyager has reached a land where there is no pollution.

例(5)中的“Helen(海伦)”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她是斯巴达的王后,亦是当时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后被特洛伊的Paris(帕里斯)王子拐走,激起了全体希腊人的愤怒,从而爆发了“特洛伊之战”,最终特洛伊城被攻陷。因此,在英语中“Helen(海伦)”一词喻指美丽的人,而“Helen of Troy(特洛伊城的海伦)”则成了“红颜祸水、倾国尤物”的代名词。

例(6)中的Odyssey是荷马史诗的第二部,讲述的是特洛伊之战结束后希腊勇士Odysseus(奥德修斯)历时10年,饱经磨难终回故乡的故事。因此,Odyssey在现代英语中喻指漫长而又艰辛的旅程。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典故亦是英语习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典故家喻户晓,成为人们日常用语。如:Noah’s Ark(诺亚方舟)——避难所;olive-leaf(橄榄枝)——和平;the sword of Damocles(达摩克里斯之剑)——富贵中的危险;judgment of Paris(帕里斯的裁决)——不爱江山爱美人等。这些典故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事为原型,运用其象征意义,以人喻人,以事喻理,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语义。准确地理解这些与英语文学作品有关的典故及其意义就要结合隐喻、转喻和规约常识。如:“Tower of Babel”(巴比塔)中Babel为圣经中的城市名,诺亚(Noah)的后代欲在此修建通天塔,上帝对他们狂妄的计划十分气愤,于是打乱了建塔者的口音, 制造交流障碍,出现混乱嘈杂的局面,最终导致建造通天塔的计划半途而废。现在“Tower of Babel”则指“空想计划、混乱嘈杂”之意。类似典故还有:crossing the Red Sea(过红海)——化险为夷, crown of thorne(荆棘环)——谦卑克己, whited sepulchre(白色石墓)——伪君子, the tree of life(生命树)——永生不朽之源、万古长青之物,等等,举不胜举。

3结语

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其意义不是字面意义的组合。习语有喻义和引申义且由于长期使用而定型化的词组。它带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民族渊源和文化特性。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我们无法避开它的历史、文化来孤立地学习英语习语。因此,利用由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规约常识这三种认知机制所构成的认知框架来理解英语习语的意义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同时对学习者掌握习语的语义和用法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总而言之,了解在习语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及构建习语过程中的认知模式是熟练掌握和准确运用英语习语的前提。

参考文献:

[1]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Ungerer, F. & H.J. Schmid.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朱长河.隐喻多样性原则与隐喻研究的生态语言学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2009,(2).

[5]祖利军.礼貌语言的转喻视角[J].山东外语教学,2008,(2).

[6]訾韦力.与服饰相关英语习语的认知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09,(4).

[7]高晨霞.英汉习语的理解和翻译[J].海外英语,2010,(8).

责任编辑:富春凯

中图分类号:H31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341(2016)01-0109-02

作者简介:王小红(1977—),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和英语教学法。

收稿日期:2015-08-22

doi:10.3969/j.issn.1674-6341.2016.01.046

猜你喜欢
转喻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描写·对照·隐喻——阿来《瞻对》艺术谈
一滴水里的隐喻
转喻式翻译理论对法律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幸福的认知解读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汉语转喻分类研究
转喻视角下汉语中人体习语的研究
基于原型范畴和隐喻转喻认知的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的研究
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