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区教育研究

2016-03-16 10:50姚洪越
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助力中华居民

姚洪越

(北京工商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区教育研究

姚洪越

(北京工商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在社区教育中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促进邻里关系的和睦和社区公共事务的良性运行,提升个人品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弘扬修身立命、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等精神理念,营造和谐和睦、生机勃勃的社会氛围。通过知识竞赛、经典读诵、板报展示等多种形式,利用美满家庭、品德公民的评选,立足社区实际问题的处理等契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再造,推动社区教育的内涵拓展和水平提升。

社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区建设

社区教育是提升社区和谐程度、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和知识才能、社区家庭幸福指数以及解决社区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社区居民职业不同、知识背景各异、需提升的具体知识技能不同,社区教育的重点更多地集中在社区问题、社区居民文化素质、社区家庭、邻里关系等领域。虽然社区教育很难直接提升居民的专业技能(居民结构单一的社区除外),但是社区和谐程度的提升、社区良好运行中各种问题的解决、社区家庭和邻里关系的和谐和睦、居民文化素质的提升都间接地为社区居民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背景,从而构成其强大的后盾和助力。

社区教育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开展多方面的知识教育、品德塑造和能力提升工作,需要多方面、多领域、多学科、多板块的知识、信念、习惯和品德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巨大的体系,包含着我国5 000多年的宝贵智慧,为我们开展社区教育提供强大的内容支撑、方法借鉴和评价标准,是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凭借。如何结合当今社区教育的实际,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再造,使其助力社区教育事业,是社区教育工作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者、弘扬者的重点研究领域。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区教育的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区教育,应该选择其中适合社区教育实际,推动社区居民品质和能力提升、社区家庭和睦、社区矛盾化解和问题解决的内容,进行现代化改造,并通过合适的方式使其发挥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区居民品质和能力提升的内容

社区居民的品质直接影响社区建设的成绩,提升社区居民素质和能力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重点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应内容开展针对性教育。一是中华传统人文主义教育。中华文化“通过建立人民的生活、意愿与神意之间的必然联系,乃至建立前者对后者的主导——决定关系,来突出人性,虚化、弱化神性”。[1]在社区教育中,要重点渗透优秀理念和精神。“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是“我们的上帝”(《毛泽东选集》等内容都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与唯物主义相符合,与近代以来的理性精神、人文价值相契合,具有提升社区居民文化自信的功效,应该大力提倡。二是中华传统的担当精神教育。立足于人文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注重个人担当精神的培育。对君子人格的倡导,对践行仁义价值的弘扬,对浩然之气的培育,主要体现在对德配天地的使命赋予,对自我立命、自我负责意识的积极践行等方面。如“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周易·乾卦·文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正蒙·乾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仅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故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君子者,天地之参也,万物之总也,民之父母也”(《荀子·王制》),等等。三是中华传统修身教育。中华文化以伦理为本位,领域资源众多。如“修身为本”(《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礼记·大学》;“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通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荀子·劝学);“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区家庭建设的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庭是社区的细胞,家庭和睦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此领域资源众多,大有可为。中华传统家庭教育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重视家庭的教育。“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孟子·尽心上》)。二是孝敬老人的教育。“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三才》)指出在社区教育中,对待孝敬老人的教育要突出对老人的谏诤的内容。“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三是对子女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子不教,父之过”(《三字经》);“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颁早教,勿失机也”(《颜氏家训·教子》)。孟母三迁的故事、流行甚广的家训如《朱子家训》《颜氏家训》等,都对子女的成长成才提出可操作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区公共建设的内容

我国传统社会的社区与家族基本重合,社区建设往往与家族公共设施建设相同。在中国传统的家族、地方公共建设中孕育着较多的能助力社区公共建设的内容。一是中华传统重义轻利的教育。“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论语·里仁》),“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礼记·大学》),“利少而义多,为之”(《荀子·修身》),“见利思义”(《论语·宪问》),“君子不尽利以遗民”(《礼记·坊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非乐上》),这些内容成为建设社区的重要参照。二是中华传统勤俭廉正的教育。诸如“崇功惟志,业广为勤”(《尚书·周书·周官》)、“非德,莫如勤;非勤,何以求人?能勤有继,其从之也”(《左传·宣公十一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俭,故能广”(《老子·第六十七章》)、“以听官府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周礼·天官冢宰第一》)、“贫贱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等内容,皆可助力社区建设。三是中华传统经世致用的教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周易·系辞上),“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敬业乐群”(《礼记·学记》),“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论衡·超奇》),“不受虚言,不听浮术,不采华名,不兴伪事”(《申鉴·俗嫌》)。以上内容对于切实推进社区建设,特别是社区公共事业建设提供借鉴。四是中华传统天下大同的教育。“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尚书·洪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礼记·礼运》),“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这些思想与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的精神相融相通、彼此支撑,成为社区建设的理论支柱。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区教育的方式

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于社区教育,必须借助行之有效的具体方式。

其一,通过图片展示、展板制作、建筑文化、社区环境来提升社区居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可以在社区的公共空间如电梯间、社区墙壁、护栏张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图片或呈现展板来展示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解读流行价值观。在社区休闲场所等社区公共环境布置中凸显中华元素、中华风情、中华意蕴,从而在潜移默化中熔铸、陶冶、提升社区居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助力社区建设和社区居民素质水平的提升。

其二,通过诵读经典诗词、鉴赏传统曲艺等活动来带动居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创新。可以通过组织各种主题的读诵经典、朗诵古典诗词及鉴赏传统优秀曲艺作品等活动,鼓励社区居民导演、参加和评判,调动他们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他们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可以从地方文化入手,选择与社区及其所在地区密切相关的经典内容,调动居民的学习积极性。

其三,通过在社区建设和家庭建设中有意识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和价值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2]人们在实践中能够树立并加深思想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在化解社区建设、家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升社区建设和家庭建设水平的过程中展示和提升。在社区建设和家庭建设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作用,需要借鉴参考和贯彻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形成社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践行与社区建设、家庭建设的一体两面。

其四,通过学术报告、专题讲解等方式推动社区居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质、特征、优势和作用前景的认识和把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社区教育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必须结合社区教育的实际,结合社区居民的问题和要求,有针对性地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进行专题式讲解、问题式讨论,提升居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把握,提升社区居民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区教育的关键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区教育,必须处理好众多的关系和问题,结合当今实际特别是我国社区教育的实际,应该重点做到如下四点。

其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辩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阐释方式和弘扬方法。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强大的理论工具和实践方法。“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3]我们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中华文化进行辩证分析,“剔除封建性糟粕”以及“吸收民主性精华”,“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2]甄别出优秀的内容,改造能够发挥有益作用的内容和落后的内容,作为社区教育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找到适合社区居民要求和愿望的弘扬方式,切实发挥积极作用。

其二,结合社区居民和社区问题的实际,自然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争取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效果,变“要我弘扬践行”为“我要弘扬践行”。社区教育面对的更多的是社区成年居民,为了更好激发他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该通过家庭教育中孝敬老人和教育子女、良好邻里关系的构建以及社区环境的构建等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问题为前提,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通过问题的解决来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社区建设中,从规划设计到具体施工,从外部景观到内涵赋予都应该体现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从家庭和邻里关系的问题解决、社区建设的良好推进、个人品质的不断提高等方面推动中华优秀文化教育,推动社区教育的充实化、品质化、特质化、高效化,进而实现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其三,以开放的心胸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于全球化时代,立足于市场经济实际,立足于充分吸收和借鉴世界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辩证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作用的领域、功效、优势,在与世界其他地区文化优秀成果、科学理性的现代价值的协调合作中找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和意义、途径和方法。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全球社会不断演进,众多反映现代社会优秀价值的文化内容不断涌现并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弘扬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我们必须重视吸收其他文化的优势和特征,重视构建反映现代价值体系的众多内容作为必要补充,妥善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其他外来文化、现当代优秀文化之间的关系,多方位、多角度、多维度推进社区教育的发展,推动社区居民的素质品质提升。

其四,在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时,既要重视民族的优秀成果,也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在法治、平等的前提下,考虑各民族居民、各种信仰人群的接受能力、接受意愿和接受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教育的积极效果,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同一个社区之内的居民具有越来越多样化的特征。一个社区往往成为境内不同民族乃至世界不同国家公民共同生活居住的场所。在社区教育中,我们应该突出中华优秀文化的特色,同时也应该关注社区内不同民族文化的不同特色,不同国家公民的具体特征。为此,需要在社区教育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社区教育的作用,客观评价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特征以及优劣所在;开展不同文化背景居民和谐相处、天下一家的教育;用现代法治、人权、平等、世俗价值观引领和规范不同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中华文化相适应,不断推动不同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扬长避短,重塑再造,为社区所有居民的现代化生活提供支持,为所有居民的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个人幸福提供更大的支撑和保障。

[1]姚洪越.论中华文化自信的历史前提、内容支撑和实践基础[J].中华文化论坛,2016(11):90.

[2]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0,707.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02).

(责任编辑:刘奉越)

Research o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s Assistance to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YAO Hong-yue

(Continuing Education School,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 China)

The promotion and practice of Chinese excellent culture in community education will help to promote the harmony of neighborhood relations and the sound operation of social and public affairs, enhance personal qualities, family virtues and social merit and create a harmonious and vibrant social atmosphere. Through the forms of knowledge contest, classical poetry recitation and poster display, making use of election happy family and moral citizen based on the opportunity of treatment of community problems solving can promote the rejuven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and level of social education personal qualities.

community education;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G720

A

1008-6471 (2016) 04-0020-05

10.13983/j.cnki.jaechu.2016.04.003

2016-11-2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应对宗教渗透中的作用发挥机制研究”(编号:16JDSZ1001)、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一般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对高校宗教渗透的机制研究”(编号:16JYB044)和2016年北京工商大学党建研究重点课题“防范和抵御校园传教渗透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研究”

姚洪越(1974-),男,河北馆陶人,北京工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兼党支部书记,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助力中华居民
助力成功七件事
石器时代的居民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高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