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动机理论视阈下大学生志愿者动机分析

2016-03-16 10:31赵国庆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马斯洛动机志愿

赵国庆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44)

马斯洛动机理论视阈下大学生志愿者动机分析

赵国庆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44)

亚伯拉罕·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开创者,把需要分为基本需要和成长性需要两方面,其动机理论就建立在需要层次论的基础之上。大学生志愿者是青年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具有基本保障动机、结群动机、荣耀动机和成就动机。因此,志愿者组织应从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培养大学生志愿者归属感、制定时效性更强的激励机制以及探索志愿服务的多样化四个方面来强化大学生志愿者动机,使得大学生能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马斯洛动机理论;大学生志愿者; 动机

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势头愈加迅猛,大学生志愿者成为青年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志愿服务的大学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当前许多大学生不仅加入校园里的志愿者组织,而且有不少参加了社会性的民间志愿者组织。但近几年来,志愿者中途退出志愿服务的“流失率”也在逐渐上升,“招募多,流失快”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大学生志愿者组织中,而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志愿者组织未能了解大学生志愿者的切身需求及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因此关注大学生志愿者心理需求与动力特征,掌握大学生志愿者实际服务过程中的动机变化、心理状况与行为特征显得愈发重要。

一、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一)马斯洛动机理论的内涵

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源于人的内在需要,这些需要有着高低不同的层次结构。他提出需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需要,另一类是成长性需要。

基本需要有两个含义,首先是指最根本的需要。当我们对一般的欲望、冲动、想法、意图等进行追溯的时候,总会发现它们还会有另外的根源,当我们不断追溯,直到最后不能够再追溯下去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欲望、冲动、想法、意图等才是“基本需要”。正如马斯洛所提到的:“如果我们仔细审察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欲望,就会发现它们至少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它们通常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也就是说,动机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必须是人类的终极目的、欲望或需要的研究。”[1]其次是指自我实现以下的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也称为“匮乏性需要”。

1.生理需要:是作为有机生命的个人对生存的需要,是人的所有需要中最原始、最基本、最优先满足的需要,任何生理需要以及包括内在的、完成行为同时起着疏导其他种种需要的作用,生理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如果所有需要都没有得到满足,并且机体因此而受生理需要的主宰,那么其他需要可能会全然消失或退居幕后。

2.安全需要:生理需要相对充分地得到了满足,会出现一整套新的需要,如安全、稳定、依赖、保护、免受恐吓、对体制的需要、对法律的需要以及对保护者实力的要求等,这些需要统称为安全需要、社会中的每个人更喜欢一个安全、可以预料、有组织、有秩序、有法律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他所可以依赖的。

3.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个体对朋友、家庭的需要,对组织、团体的需要,这种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人们就会产生良好的归属感,否则便会引起孤独感和爱的缺失感。同时所有精神病理学家都强调,在适应不良的情况下,对于爱的需要的阻挠是造成适应不良情况的基础。对爱的需要包括感情的付出和接受。

4.尊重的需要:社会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获得对自己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和欲望,即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自尊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感情,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用处,然而这些需要一旦受到挫折,就会产生自卑、弱小及无能的感觉。[2]最稳定和最健康的自尊是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敬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名声及无根据的奉承之上。

成长性需要主要是指自我实现的需要,它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独立于他人和环境。马斯洛认为:“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我们可以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需要。”[3]自我实现是指人对于自我发挥和自我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成是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自我实现的人(即更成熟、更完整的人)的定义是,他们在基本需要方面已经得到了适当的满足,现在又出现了更高级的动机,即“超越性动机”。在这一层次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在《动机与人格》中,马斯洛使用了“需要”、“动机”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并没有进行明确的区分。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列昂捷夫曾提出:“作为个体的主体,生来就是有其天赋需要的。但是,再重复一遍,作为一种内部力量的需要,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实现出来。”只是由于对象被发现,需要才获得了它激励和引导活动的机能,也就是说,变成了动机。需要层次论中的需要,必须转化为“动机”,才表现为对行为的现实支配力。

(二)对马斯洛动机理论的评析

马斯洛动机理论坚持从整体论与动力论统一的观点出发,把动机视为一个不同层次的发展系统。五种需要所组成的需要系统是有序的,是由低到高依次发展而形成的,呈波浪式发展。他一方面肯定了低级需要的基本满足时高级需要产生的条件和基础,另一方面认为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有影响和制约。

但是马斯洛的动机理论也存在不足:首先,没有看到需要的客观性和社会历史性。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虽然马斯洛提出了“似本能”的概念,但他不是从人的本质的社会历史制约性而是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把需要看成是一种非历史的东西,因此马斯洛从根本上离开了人的社会条件、历史发展和人的生活实践来考察人的需要;其次,马斯洛把五种需要作为唯一的动机,然而需要的满足并不能完全解释人的行为,因此需要不是动机的唯一原因,人类动机系统里还有其他许多影响因素,包括环境、文化等;最后,没有充分认识到人类动机系统的复杂性,马斯洛抓住了人的动机系统里的需要这一关键要素,并且当某种需要转化为优势需要时,它就很容易转化为现实的动机。他把人的需要看作是一个层次分明的结构,而忽略了人类各需要层次之间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二、大学生志愿者的动机

大学生志愿者在追求需要、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产生了动机,动机是激发大学生志愿者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内在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动机理论,大学生志愿者动机可分为与生理需要及安全需要相对应的基本保障动机,与归属与爱需要相对应的结群动机,与尊重需要相对应的荣耀动机,与自我实现需要相对应的成就动机。

(一)基本保障动机

无疑,在一切需要之中,生理需要是最优先的。[4]因此,与之相对应的大学生志愿者的基本保障动机也是所有动机中最基础的一点。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提到,个体同时存在多种基本需要,而其中有一种对人的行为具有最大支配力,这种需要就是“优势需要”,此时人的大量行为都在围绕满足这一需要。而当这一“优势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又会产生新的“优势需要”,可以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就是“优势需要”的更替。

对于大学生志愿者,他们已经满足了生理需要这一层级。但是,大学生志愿者没有收入来源,无偿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因此志愿者组织有必要提供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这些虽不缺乏但必备的需求。一方面是食物、住宿、交通费用,志愿者组织应尽可能的满足其生理需求,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志愿者的安全,他们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有时专业性较强,或在室外某些存在不安全因素的环境下进行志愿服务,因此志愿者组织有责任保障大学生志愿者的安全需求。

(二)结群动机

结群动机是在个体要与别人在一起,或要加入某一团体的需要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动力,它是人类社会中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一种很重要又很普遍的心理现象,它的满足与否会对其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因此结群动机是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一个重要动机,同时参与志愿活动也能满足大学生志愿者的这种需要。

产生结群动机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大学生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联系,并获得他人的关心、友谊、支持与合作。因此大学生也纷纷加入了社团组织来满足这种需求,同时为了便于管理志愿者和组织志愿活动,许多高校也成立了相关的社团组织,大学生加入该群体,成为其中的一员,拥有了自己的生活群体,能够体验到群体中的各种情感。因此校内外的志愿者组织成为大学生满足结群动机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三)荣耀动机

荣耀动机是大学生个体希望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获得他人的赞赏的心理内部动力,这对于大学生保持自信、增强积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得到物质上的报酬,而更注重精神上的鼓励,注重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所带来的这份荣誉。他们本身会因成为志愿者而自豪,帮助他人会受到服务对象的赞赏,取得的成绩和效果会受到老师的肯定、社会的褒奖,同时还会有社会媒体的宣传,也能增加大学生志愿者的荣誉感。

(四)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对成就的欲求,对其他内部心理因素具有激发作用。个人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这两种意向同时存在并作用于个体内在心理,但是它们各自驱使着相反的心理机能,成就动机的大小取决于它们冲突后的结果。[5]成就动机的强度主要体现在个体对于成就所持的主观概率上,成就动机的目标确立是把风险和成功考虑在内。一般而言,当冒险机会和成功的可预见性的情况都出现时,就会引起强烈的动机。

马斯洛指出:自我实现者无一例外都是献身于一项身外的事业,某种他们自身以外的东西,他们专心致志地从事某项工作,某项他们非常珍视的事业,他们做这件事也喜爱这件事,因此,工作与欢乐的分歧在他们身上消失不见了,所有这些人都以某种方式献身于寻求我称之为“存在”价值的东西,那种固定的终极的价值,不能再还原到任何更终极的东西。这些价值有真善美,还有圆满、单纯、全面等等,它们是存在本身的价值。[6]在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中,成就动机可以被看做是高出一般水平的动机,而志愿服务活动恰恰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三、强化大学生志愿者动机的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政府以及志愿者组织应保障大学生志愿者的权益,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形成良性的相互促进。

首先,政府以及校内或校外的志愿者组织应对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一定的补助,大学生正处于学习阶段,其收入来源主要是父母,本身也是社会中的相对弱势群体,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费用,如餐费、交通费、信息费等,这些费用回给大学生志愿者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也会削弱其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所以志愿者组织应当给予大学生志愿者一定的补助,减轻其负担,使得更好的提供服务。

其次,志愿者组织应该为注册的志愿者购买人身保险。在大学生群体中,参与志愿服务的低年级学生比例较高,而这些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安全及其他问题,如果完全由志愿者个人承担,同样会增大其压力,也会削弱其积极性,不利于志愿者的招募。因此,政府可以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保证大学生志愿者的安全及合理利益。

最后,志愿者组织应在上岗前对志愿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包括长期的志愿者素质培训和短期加强式的技能培训。一方面这种培训可以使大学生志愿者了解服务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安全问题,从而使他们自己维护自身的安全及利益;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是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岗前培训,可以使其更好的了解志愿服务的内容,更好的进行志愿服务。

(二)培养归属感

归属感是个人被他人认可或接纳时的一种感受。大学生志愿者不仅来自于不同高校,也来自于不同地区,而大学生志愿组织就是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满足大学生的结群需要。大学生的归属感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三个阶段:形成期、稳定期、波动期,大学生志愿者刚加入一个志愿者组织时经常是在经历无所适从、失望的情绪体验之后,才有可能形成一种归属感。[7]

作为志愿者组织,可以举办大学生志愿者之间的素质拓展活动,如利用周末假期组织志愿者一起出去郊游或开展一些活动,让他们之间进行互相交流,增进了解,得到群体归属感的体验。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组织中结交了很多朋友,在志愿服务中会收获很多的乐趣,这也会增加其对志愿服务的粘性,同时大学生满意度的提升也会增强其工作的效率。

(三)制定时效性更强的激励机制

尽管志愿服务不以追求物质报酬为目的,但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有效激励、满足荣耀动机的基础工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志愿者组织要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制度,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要系统地建立健全各方面的职责,考核、评比、监督、奖惩等制度,并严格执行。要积极推行目标管理和岗位责任制,将总目标逐级分解,制定指标体系,作为考核、评比、奖惩的依据,作为规范大学生志愿者行为的具体要求。

同时,志愿者组织可以采取多种激励方法:(1)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强调物质激励,并非以利益为动力驱使志愿者的行为,而是要求我们在实施物质激励的同时要把握好适度原则,要根据大学生志愿者的特点和需求实施一定的物质激励。(2)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要坚持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还要把正激励放在主导地位,而负激励作为补充,只是对志愿者起到推动促进作用。(3)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短期激励,可以是在每次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或结束后对志愿者进行表彰、颁发证书等,而长期激励可以是对达到一定志愿服务小时数后给予的政策鼓励或头衔等。所以,将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就能吸引更多的优秀志愿者加入并持续保留于志愿者队伍中,能更好的将志愿者潜能激发出来,促进志愿活动的发展。

(四)探索志愿服务的多样化

志愿服务要符合大学生的需要,服务活动应是可执行的、可发展的,应尽可能多样化,可以加入时尚化、个性化的元素,满足不同志愿者的动机需要,这样才能发挥不同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和潜能,从而找到自我实现的舞台。

大学生志愿者具有较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在狭义上是指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满足自己在生理、心理上的需要,实现对个人的价值;广义上是指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实现社会价值是大学生志愿者最高层次的动机。而自我实现不是某一伟大时刻的问题,它是一个过程,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活动并不能达到自我实现,要使大学生持续参与志愿服务,应实现志愿服务的多样化。

目前,各高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范围较窄,大多局限于校园、社区的敬老院或孤儿院,服务范围狭窄导致服务方式单一化,不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所以志愿者组织应拓宽志愿服务范围,走出校门,志愿者组织甚至可以加大力度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走向国际。国际化的志愿服务方式可以灵活多样,从而使不同专业、不同能力的大学生志愿者发挥所长,更好的进行志愿服务,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根据马斯洛动机理论,可以把大学生志愿者动机分为基本保障动机、结群动机、荣耀动机和成就动机四类,实际上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时,生理和安全需要基本可以满足,因此基本保障动机相对较弱,但志愿者组织仍应采取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培养大学生志愿者归属感、制定时效性更强的激励机制以及探索志愿服务的多样化等措施强化大学生志愿者动机,从而进一步激发并维持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参与热情,降低大学生志愿者的“流失率”。

[1][2][3]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5、28、29.

[4][6]亚伯拉罕·马斯洛:马斯洛谈自我超越[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15、218.

[5]杨颉,姜燕媛:大学生成就动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1):64.

[7]俞大森:大学生归属感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06(1): 91.

2016-10-30

赵国庆(1992-),女,山东邹城人,上海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马斯洛动机志愿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我志愿……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