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
——以《论女学》为例

2016-03-16 10:31唐素玲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梁启超男子家庭

唐素玲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2)

论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
——以《论女学》为例

唐素玲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2)

梁启超非常重视女子教育问题,在变法维新的理论著作《 变法通议》中专列《论女学》一章,致力宣传其女子教育思想。他强烈地批判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荒谬观念,从“女子不可教论”、“女子思维与行动的束缚”、“女子欠缺社会急需的能力”三个方面分析了当时女子不受学的原因,进而从女子为自身、家庭、社会带来的裨益论述了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女子应接受教育的理念。虽然当今社会女子教育蓬勃发展,但依旧存在着一些错误的理念及行为,研究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对解决这些问题有着重要的价值。

梁启超;《论女学》 ;女子教育

1894年,中日爆发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中国战败使帝国主义看到了中国的软弱可欺,刺激了他们的野心,并引起他们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使中国的社会深陷于急剧的动荡之中。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拥有崇高理想的无数中国人开始为中国的救亡图存呐喊助威,反思中国的社会问题。正如梁启超言:“甲午受创,渐知兴学。”甲午战败后,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教育对救亡图存有着重要作用,女子教育就在这一思潮中被资产阶级维新派提上了日程。梁启超作为知识界、思想界、舆论界的旗手,在他1896年撰写的《变法通议·论女学》一文中,不惜以五千多字的篇幅,深入地论述了女子教育的重要作用。在此文中梁启超提出“欲强国必由女学”的观点,该观点独树一帜,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方面和特色所在。他认为“推极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1]显然他把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归结于女子没有接受教育。梁启超作为维新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在此文中对女子不受学的原因和女子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作了论述。

一、女子不受学的原因

在中国男权主义的封建社会中,整个社会对女子要求苛刻严责,女子的社会地位普遍低下。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陋习和“女子智力低于男子”的荒谬观念下,女子被剥夺了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并生活在以夫为天的社会环境中,完全成为男人的附庸品[2]。梁启超对于这种社会现象深恶痛绝,所以站起来为女子的独立自强而摇旗呐喊。对女子不受学的原因,他在《论女学》中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女子不可教论”使女子丧失了教育权

在中国封建社会,女子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封建伦理毒害颇深,一直以来盛行的“女子不可教”论腐朽了人们的思想,使女子丧失了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通过剖析,时人认为“女子不可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女子不能教,女子接受教育后会败坏社会道德。其实“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伪道德家为了掩饰自己险恶用心的托辞,因为他们担心女子有了才学后,会失去柔顺的品质,不甘心屈从于男子。这种不当理念迂腐了男子的思想,隔断了女子求学识长才能的念头。直到近代社会,举国四万万同胞中的大多数男子依然认为让天下女子“不识一字,不读一书”的做法是“贤淑之正宗”。然而梁启超认为“妇人无才即是德,此躗言也”。他对将女子的愚昧无知看作是“贤淑正宗”的这种观点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并断言“此实祸天下之道也”。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梁启超对“无才”的乡野村妇和“有学”的官宦女子进行了分析和比较,“无才”的乡野村妇粗蠢鄙薄,弄得家无宁日,并不是“有德”之人,于家庭而言“殆益甚焉”。“有学”的官宦女子由于拥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可以“内之以拓其心胸,外之以助其生计”,使得家庭和睦。故让女子接受教育并没有败坏社会道德,反而有助于家庭生活幸福美满。

其次,近千百年来,普遍认为女子智力低下,教学对女子不起作用。而梁启超对这种根深蒂固的观点进行了猛烈地批判,他认为 “男女之于学,各有所长,非有轩轾”。可见,女子的智力并不比男子差,只是擅长的东西异于男子而已。有些人可能会提出“数千年来,男子之成绝学,立大功者,方策不绝;而妇人无闻焉”这样的质疑,究其原因,梁启超认为在于没有兴办女学,女子没有接受到正规教育。他指出:“若夫躯体峙立,首函清阳者,其聪明必不甚相远;所以生差别者,在智慧之开与不开耳。”[3]

(二)女子思想和行动的束缚造成女子教育机会的缺失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许多封建伦理道德对中国女子进行了无情的迫害与摧残,使广大妇女深陷于水生火热之中不能自拔。首先是对女子思想的迫害,迫使她们的精神世界坍塌。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伦理道德思想腐蚀中国女子的精神世界,她们从小就被周围的人灌输“女子无才便是德”和“女子智力低下”等理念。渐渐地。这些思想就渗透于她们的灵魂与血液之中,致使女子在身心上依附男子,丧失自己独立人格,甚至连她们自己也赞同女子的智力赶不上男子,继而久而久之,“安于臣妾,安于奴隶,习为固然,而不自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女子的悲哀在于意识不到自己的可悲,对于自己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而不自知。

其次,对女子行动的束缚。梁启超认为中国女子“深居闺阁,足不出户,终身未尝见一通人,履一都会,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即使在闺阁中看书也不过是“晨夕伏案,对卷伊吾而已”。在他看来真正的学习方式是“师友讲习,以开其智,中外游历,以增其才,数者相辅”。可见,女子要想智慧才能得到增长与提高,需要“师友讲习,中外游历”。然而,中国女子却深藏闺阁足不出户,即使从书中学到了知识,也因没有朋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致使知识得不到更新,学习到的知识也不过是男子期望女子所掌握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这些封建伦理道德。因为封建礼教对中国女子的行动束缚极深,她们被要求深藏闺阁人不识,更不用提出外游历增长见识这种出格的举动了,所以这也就隔绝了女子接受教育的机会。

最后,缠足的陋习更是使女子的行动受到束缚。缠足本身是一种摧残肢体正常发育的行为,可是,为了迎合男子畸形的审美观,中国女子走上了缠足的不归路。记得小时候在我的家乡有这么一首歌谣:“老婆婆,尖尖脚,汽车来了,跑不脱。”这说明缠足为妇女的行动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给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窘。由于行动不便,使女子出门求学几乎成为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梁启超才指出:“缠足一日不变,则女学一日不立。”

(三)女子欠缺当时社会急需的能力,造成女子教育被忽视

“其始据乱之世,专尚力争,彼男子之所欲有事者,固非妇人之所能也;于是以妇人为不足轻重,而不复教之”,[4]可见,在兵荒马乱的古代,武力被人崇尚,而女子是柔弱的象征,没有强大的武力值和攻击力,所以女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不像男子那么显著。在乱世,培养武力值高和攻击力强的男子是社会的紧迫需求,女子由于没有这方面的优势显得无足轻重,就被彻底忽视。故男子逐渐得到了受教育的权利,女子却丧失了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如果说“欲强国必由学校”这个观点人们都普遍认可并予以充分的肯定,那么“欲强国必由女学”这个观点大多数人会质疑,并且为了证实这种质疑,他们给出充足的事实证据:“今日之攘臂奋舌,以谭强国,震惊于西人,而思效其长者,则惟是船舰之雄也,枪炮之利也,铁路之速也,矿务之盛也。”显而易见,这些“皆非妇人所能有之事”,所以众多精英人士才认为“教妇人,非所急也”。当时的社会环境,紧迫需求修路开矿与造船坚利炮方面的人才,显然,女子不是这方面的人才。由于女子欠缺这些才能,则被社会所忽视,女子教育久而久之得不到重视和发展。

二、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梁启超于女子自身、家庭、社会方面深入论述了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认为女子接受教育后,能够为女子自身、家庭、社会带来诸多的益处。

(一)女子教育有利于女子自身的发展

女子接受教育后,她们的知识文化水平得以提高,思想与眼界得以拓宽,心胸也就渐渐地变得开阔。这样的女子忧心国家大事,关心民计民生,她的眼界不再局限于家庭这个小格局,而是跳到世界这个大格局中来。教育使女子变得有涵养、举止有礼、谈吐优雅、待人接物周到,也就是说教育提高了女子自身的素质。

同时,女子教育可以提高女子的社会地位。梁启超从经济基础的角度剖析了女子受压迫的根源,他在文中写到“妇人无业,实为最初之起点”,因为没有职业的女子“惟其不能自养,而待养于他人也”,男子不得不承担起养活女子的责任。女性由于没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只能依靠男子为生,成为男子的附庸品进而丧失了自己独立的人格,所以男子以施舍者的身份“犬马奴隶畜之”。由此可见,女子经济不独立,嗷然待哺于人,是导致中国男尊女卑传统的主要因素。女子接受教育之后,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拥有这些技能她们就可以出外谋求职业,不再做“分利”之人而成为“生利”之人。当女子经济独立不附庸于男人,那么她腰杆也就能挺直了,不用再看男人的眼色行事,从“奴隶”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这样就能和男人平起平坐,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女子经济独立也使她拥有了话语权,从而可以在政治上职业上追求平等。

(二)女子教育有利于相夫教子

从家庭利益的角度来看,梁启超认为,女子习得学问,接受教育会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家庭的和谐美好。在封建社会,女子的所有职责与义务是相夫教子,女子的最高道德准是做贤妻良母。梁启超也从相夫教子这方面论述了女子接受教育的益处。第一,女子教育有助于胎教之道。胎教实际上就是母教,胎教的内容对胎儿来说是隐性的、间接的,[5]作用可能并不是很明显,可对母体来说则是显性的、直接的。母体是胎儿生活的温床,如果没有母体显性的、直接的影响就谈不上胎儿隐性的、间接的影响。如果母亲在有孕期间接受知识的熏陶并保持身心愉悦,那么必然有助于胎儿健康的成长。梁启超认为,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女子教育是保证优生的基础,是胎教不可或缺的环节。女子接受教育后,其聪明才智、学识水平、胸襟气度、身体素质必然会得到提高和改善,则必然拥有优良的遗传基因,进而可以不断“近其种”。所以“西人言种族之学者,以胎教为第一义;其思所以自进其种者,不一而足”[6]。

第二,女子教育有利于幼教。梁启超认为,母亲拥有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对孩童的启蒙教育大有裨益。如俗语所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在孩子入学之前,他的性格已经大致定型,养成的习惯不易改变,孩提时代形成的性格与习惯会影响孩子的未来乃至整个人生。可知,学龄前的孩童可塑性强,性情嗜好需要因势利导,以便于向父母期待的方向发展。由于天性使然,在每个人的孩提时代,相对于父亲而言,母亲更易依赖和信赖,与母亲的关系也更加亲近。故而,母亲与孩子相处的时间相对于其他人而言更长久,启蒙教育的重担自然而然就落在了母亲的身上。所以母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才会有“母善教者,其子之成立也易;不善者,其子之成立也难”。梁启超持有“苟为人母者,通于学本,达于教法,则孩童十岁以前,于一切学问之浅理,与夫立志立身之道,皆可以粗有所知矣”这种观点。可见,如果女子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那么她们可以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把一些浅显的道理和为人处世的准则教给小孩子,让孩子从小耳濡目染,接受人格与道德教育从而健康的成长。

第三,女子接受教育后有利于男子立业。梁启超认为,如果女子不读书识字,就会把目光局限于家庭琐碎之事,并容易形成斤斤计较的性格。这必然会造成女子心胸狭窄,鄙陋无知。这样的女子无才无德,狭隘偏私,难与人相处,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也许为了一点儿事情,而与家中姑嫂、婆媳以及妯娌争吵,把家里弄得乌烟瘴气,永无宁日。浸润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男子,惶惶不可终日、忧心忡忡,担心家里时不时的嘈杂争吵,时隔不久就会“损人灵魂,短人志气”。即使身为豪杰倜傥之士,终日生活在这些嘈杂琐碎之中,若干年后,必然会“志量局琐,才气消磨”。女子接受教育后,方知“有万古”、“有五洲”、“相处之道”、“万国强弱之理”,那么她们的眼界得以拓宽,心胸得以开阔,会忧天下悯众生,自然没有余力计较于家人妇子之事。这种类型的女子眼界高远,心境平和,家庭氛围必然是十分温馨和谐的。生活在这样家庭氛围中的男子,就能够敞开手脚去做自己所想之事,而不用担心家庭这个大后方来拖自己的后腿。

(三)女子教育有利于国富民强

梁启超从“分利”和“生利”的角度上论述了女子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举国四万万同胞,如果人人都有职业,人人能够养活自己,那么“国大治”。无业者不事生产,“必待养于有业之人”, 与社会的寄生虫无异,增加了有业者的经济压力和负担,有损于社会财富的增长。梁启超对斯宾塞先生“生利”、“分利”经济学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有业者能自养则生利,无业者待养则分利的观点,而对于中国二万万女同胞而言“全属分利,而无一生利者”。女子无业,男子一人养数人,使得中国社会上至官吏、下至平民无人不忧贫。由此,梁启超得出结论:中国积贫积弱是由于女子没有职业,而女子没有职业的根本原因在于女子没有接受教育。女子接受教育后,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谋求职业发展。女子有业使女子从“分利”之人转换成“生利”之人,从而女子自立起来,增加了家庭的生产力,可以与丈夫二人共同撑持家庭,为家庭创造财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如果家庭这个社会的细胞富裕起来之后,那么社会这个整体也就随之富裕起来了。所以梁启超才引发这样的感叹:“国何以强?民富斯国强矣。民何以富?使人人足以自养,而不必以一人养数人,斯民富矣。”

三、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对当代女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时至今日,距离梁启超提倡并实行女子教育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无论是女性的自我觉醒还是社会的认识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女性的自身素质、权利和身份地位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她们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贡献都非常显著。[7]但是当今社会中仍旧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女性发展的理念及行为,情境令人堪忧,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传统观念致使女孩辍学。在农村地区经济落后,信息闭塞,因循着 “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等传统观念。虽然当今社会女子拥有和男子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然而,生在农村的女子由于父母受到这些观念的腐蚀,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其次,“读书无用论”使女子与学校无缘。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教育与社会严重脱节,有时候大学生的薪资水平还赶不上农民工,甚至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就不了业。于是“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再次,妇女回归家庭。现在社会给予女子的压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女子不愿意在外奔波,希望回归家庭。妇女回归家庭后,从事的是简单的劳务活动,不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作为指导。因此妇女也就失去了参加各种社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自身素质得不到发展和提高,甚至还可能将先前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遗忘。

上述理念及行为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致使当代女子失去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与梁启超提倡的女子教育思想是不相符合的。梁启超强烈地批判了“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智力低下”等荒谬的观点,他提出女子教育思想的目的是使女子从深闺走出大门,长其见识,增其才能,而不是让女子回归家庭。他的女子教育思想认为女子接受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女子自身的素质和社会地位,而且能够为家庭、社会带来诸多的益处。比如,在女子自身上,中国近代的女子也正是接受了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的洗礼之后,从而站起来为自己的合法权益摇旗呐喊。她们的行动与宣传,冲击着中国顽固的保守势力,震撼着中国古老的神州大地。中国女子逐渐从依附走向自立,从卑弱走向平等,向前迈进,而其前进的动力源头,则是由于她们接受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她们学会用新知识充实和武装自己,勇敢地冲出旧礼教、旧习俗为她们所设置的藩篱,对改革社会风气做出了贡献,她们所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绩在不断地刷新着社会对女子的认识。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中蕴藏着的“相夫教子,贤妻良母”等思想也充分赞扬了女子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母亲在家庭教育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母亲自身的修养与素质对子女的健康成长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孩子在社会的进化过程中,父母是其最初的、直接的模仿对象,所以母亲在这个过程中的言传身教能够对孩子的性格和习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21世纪的今天,作为新时代的女子不能再走回头路,需要坚定地捍卫自己受教育的权利不动摇。以史为鉴可知女子经济不独立,政治上也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独立。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女子受教育的问题,使女子接受科学的文化知识与技术指导,让其掌握生存的技能,女子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文化素养,就可以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谋取福利。现代社会是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家庭组建、社会建设需要集合男女两性的智慧与头脑,需要男女两性共同的努力,男女两性都可以在这个舞台展示自己的才能。

[1] 梁启超.梁启超论人生·自立[M].九州出版社,2012.173.

[2][5] 刘秀英.维新时期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述评[J].呼兰师专学报,2002(4):18、19.

[3][6][7] 周宁利.论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2): 41、39、40.

[4] 杜学元.维新时期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9(5):90.

2016-12-30

唐素玲(1991-),女,重庆巫山人,西华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

猜你喜欢
梁启超男子家庭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2019年下半年男子棋手等级分
家庭“煮”夫
从男子力保卫战开始
梁启超的开场白
恋练有词
男子买执照骗47万拆迁款
满脸通红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