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霞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新常态下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李晓霞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
新常态下政治经济面临新情况新矛盾,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必然会激荡起各种社会思潮。高校是社会思潮传播的主阵地和争夺的主战场。社会思潮的传播对大学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一定要警示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会造成大学生理想信仰动摇,价值取向迷失,甚至引发群体行为导致社会危机。新常态下积极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积极回应错误思潮的挑战,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社会矛盾;综合运用高校人力,协同发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新常态;社会思潮影响;高校大学生
2014年5月,习近平同志在河南进行考察时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态首次谈到“新常态”。新常态是从过去的状态转向一种相对稳定的新状态,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全面、持久、深刻变化的客观过程和必经时期。“新常态”这一概念具有普遍性,理论界纷纷从各个角度对其普遍性价值进行挖掘。社会思潮是“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和问题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其基本上是以知识分子为发起者,进而推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中,从而对普通人的思想状态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的思想运动”。[1]新常态下,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经济政治新常态面临着新情况、新矛盾,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必然会激荡起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相互交织、相互碰撞。
(一)在经济转型的新常态下,我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革,经济结构、利益格局处于振荡调整期。追求质量而非数量的发展,必然放缓经济增长速度。经济速度放缓以后,可能面临社会矛盾叠加、隐患增多、问题频发的客观风险。大学生思想激进,缺乏对矛盾的宽容心理,容易受到断章取义的唱衰中国经济、夸张社会矛盾的虚假信息的欺骗和诱惑。一些反映突出社会矛盾的错误思潮,往往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迅速传播,蛊惑人心,甚至引发群体行为。
(二)新常态下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是市场的负面作用不可避免,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信仰缺失,道德失范,少部分共产党的干部被利益腐蚀,贪污腐败。“高富帅”和“屌丝”的反差,“蚁族”“蜗居”的“灰色图景”,新的读书无用的论调重弹,使大学生感到迷茫和困惑,对个人的未来发展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左的一些社会思潮会乘虚而入。
(三)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造成西方国家的恐慌,担心“中国威胁论”, 在中国新常态下的矛盾凸显期,西方国家会加大对中国的“和平演变”,他们会以商品的形式通过文化消费渠道,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大学生灌输西方社会思潮,兜售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政治规则,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判断。不少社会思潮或明或暗、或多或少都和西方敌对势力胶合在一起。
(四)互联网时代,“人人皆媒体”、“核裂变式传播”成为一种新常态。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成为高校师生新的学习空间和生活方式。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的传播扩散提供了更便捷、更广泛的渠道和更立体的形式,通过手机短信、微博、微信、“自媒体”渠道,利用集图像、声音、动画为一体的更通俗易懂的多媒体形式进行传播,通过夺目的标题、奇特的内容吸引眼球,潜移默化地影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的思想。
高等学校是思想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历来都是社会思潮的发酵升温地,是社会思潮传播的主阵地和争夺的主战场,各种社会思潮在这里汇聚交锋、激荡传播。以下列举几种在大学生中广泛传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干扰较大的社会思潮。
(一)西方新自由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个人主义,认为个人的权利优先于国家和社会,经济上主张彻底私有化、完全市场化,政治上鼓吹多党制,意识形态上批判马克思主义,将西方的宪政民主普世化。
(二)民主社会主义强调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经济上主张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让国有经济退出竞争领域,只在提供公共服务和国家承担投资风险的领域存在,政治上主张超越阶级的“全民党”,推崇西方多党议会民主。
(三)后现代主义思潮基本精神是追逐个性自由,反叛一切传统。基本理念是反理性、反基础、反中心。它的价值相对主义导致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躲避崇高”、 玩世不恭、“放逐理想”、 将个人主义奉为人生哲学,犬儒主义倾向浓厚。在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上奉行感官主义,游戏人生。
(四)历史虚无主义者忽视甚至否定中国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文化的价值,认为爱国主义是“民族自大的封闭观念”,集体主义是“压抑人的个性”,社会主义是“乌托邦”;以“重新评价”为名,将历史片面化、碎片化,调侃、恶搞“红色经典”,通过政治娱乐化歪曲党的历史,否定党的成就,夸大党的失误,丑化党的形象,贬损党的英雄,诋毁党的领袖,意在质疑共产党的纯洁性、抹黑党的政治品格、否定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
(五)新左派过分悲观的夸大了市场经济中的消极现象,认为目前中国属于“权贵资本主义”,中国一般民众已经成为“被资本家奴役的奴隶”,鼓吹“以阶级斗争为纲”,在社会上制造了紧张空气,以“文革”为理想模式去建构自身的合理性基础。
(六)民粹主义以民意代言人自居,鼓动民众同政府对抗,甚至采用极端手段,干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披上了民族主义外衣的民粹主义具有更大的迷惑性。
还有另外一些思潮和邪教披着华丽的外衣,具有极强蛊惑性,大学生个性鲜明、涉世不深、思想活跃、标新立异、“趋新若鹜”。同时理性思维相对不足、容易盲目从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系统认知,思维呈现精英平凡化、非主流化、传统颠覆、观点分散等特点,不易统一认知,有时会被意见领袖和传言谣言所影响, 冲击着传统思想教育模式。[2]
新常态下,社会思潮的传播对大学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各种很多社会思潮中的观点和理论都是源于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尝试着从不同视角分析社会问题,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在接触社会思潮的过程中大学生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非完全受其所惑,社会思潮可以推动大学生全面客观的关注社会各个方面,理性分析社会矛盾和冲突,让大学生形成理性和成熟的自我思考。但是一定要警示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大学社有着强烈的求知心与好奇心,猎奇性强,容易被社会思潮中自己之前从未听说过或与原先了解的不一样的新奇观点所吸引。大学生认知“碎片化”,对社会思潮缺乏深刻了解,只知其表、不知其里,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大学生如果长期受一些不良社会思潮影响,有可能会造成以下消极后果。
(一) 造成大学生理想信仰动摇
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问题和矛盾是在所难免不能回避的。大学生涉世不深,缺乏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分辨的能力,不能理性看待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矛盾,不能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当他们接触到社会思潮的一些“新”理论、“新”观点时,就误认为这些理论和观点才是正确的,不加分辨,深信不疑。将当前社会中的问题归结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所造成的,开始怀疑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致使一些大学生理想破灭,动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信仰。
(二)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迷失
新常态下,大学生标新立异,张扬个性,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如果长期受后现代主义、实用主义、个人主义等社会思潮一些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观点的浸润,容易迷失方向,无法在个人和国家集体、索取与奉献、权利和义务等问题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使得一些大学生崇尚极端个人主义,漠视社会责任,淡化善恶观念,社会行为越轨。
(三) 引发群体行为导致社会危机
青年大学生受生活的羁绊较少,一腔热血嫉恶如仇,关心国家发展,关注社会热点,视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他们思想的理想化色彩浓厚,情绪化趋势明显。有些社会思潮具有较大的煽动性,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非理性的“群体极化现象”。互联网时代,群体事件的消极影响会迅速传播,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很可能被敌对势力所利用,甚至引发社会运动,导致社会危机,阻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
(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任何国家和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必然是一元的。新常态下,面对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必须坚守正确的“主义”导向,旗帜鲜明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思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社会思潮。人心像稻田,如果不及时种上稻子,那么就会长满杂草。新常态下需要不同的声音在同一个频率上 “共鸣”,而不是在一些关键音符故意走音,甚至唱反调。高校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强化政治意识、阵地意识、忧患意识、主动意识,加强党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增强意识形态的自觉与自信,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严格按照“国家建设标准”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构建新常态下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从不同的学科领域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梦的研究,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的系列讲话,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容,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使其始终保持先进性,牢牢掌握引领社会思潮的主动权,防范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
(二)积极回应错误思潮的挑战,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社会矛盾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高校要稳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还需积极回应社会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挑战,让事实说话,让理论在争辩中显示自己的力量。应该辩证的看待社会思潮的功能和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深化对社会思潮的研究,厘清学术思想与政治思潮、学术研究与政治鼓动的界限。认清各种社会思潮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核心观点、本质属性、发展规律、其在大学生中流行的特点和对大学生影响范围和程度,引导大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增强理性认识和辨析社会思潮的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超越和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未雨绸缪,主动疏导,积极应对错误腐朽思潮的消极影响;引导大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认识我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分析新常态下社会矛盾产生的客观性,理解党和政府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措施,区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阶段性矛盾和长期性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从而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三)综合运用高校人力,协同发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新常态下,面对社会思潮的挑战,在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需要凝聚人力,加强合作,构建“大思政”工作的协同机制,形成合力。高校思政教师对流行社会思潮的研究和关注较多,是引领高校社会思潮传播的重要力量。建设一支党性强且理论功底深厚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不仅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可以有效开展对各种社会思潮的研究和批判,而且能够敏锐捕捉大学生对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的疑惑,引导学生直面社会变革中的社会矛盾,提高大学生对各种思潮的分析水平和鉴别能力。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应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用人格魅力感化吸引学生。班主任和辅导员对学生最了解,最能准确掌握学生思想状态,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到社会思潮对学生的影响,但是往往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难以给予大学生有说服力的分析和引导。因此有必要对班主任和辅导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构建“大思政”工作的协同机制,高校的领导干部、学工部、共青团组织、后勤服务人员等也应该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把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紧密结合,把思想引导、学习引导和生活引导统一起来发挥合力,协同演奏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大乐章,这要求高校领导层树立宏观视野和系统思维,用引领社会思潮作为主线,激活全部要素,在高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同时,高校应重点培养和造就一批坚定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者有效引领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
[1] 高瑞泉.中国近代社会思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2.
[2] 匡文波.新媒体理论与技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24-131.
2016-11-10
李晓霞(1983-),女,汉族,山西临猗人,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基础部讲师,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博士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
[资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创新创业教育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6SJD710199);南京大学金陵学院2016年教学改革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以江苏省高校为例”(课题编号001052161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