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2016-03-16 09:02陶西平
未来教育家 2016年4期
关键词:人大附中改革学校

陶西平/文



优秀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陶西平/文

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主题。课程,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问题,也是学校建设的根本问题。2015年9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公布了围绕课程问题的工作文件,题为“处于争论和教育改革中的课程问题——为21世纪课程议题做准备”,总结了近年来关于课程问题的争论,并概括了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我国也正在加快推进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主线的课程改革。

近年来,人大附中在课程建设上一直走在基础教育战线的前列,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我国和国际课程改革提供了可贵的借鉴。

一是课程定位。在传统观念下,课程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部分,是知识性和技术性问题,在培育人格功能上所能发挥的作用很小。而人大附中对课程的探讨已经脱离之前的禁锢,超越技术层面,推动课程成为学校教育的主线,明确了课程对实现教育的总体目标起着极大推动作用。这样就拓展了传统的课程概念,将学校全部教育活动纳入课程之中,从而扩大了课程的外延,丰富了课程的内涵,破除了教育与教学、课内与课外的二元论。

二是课程理念。在传统观念下,教育强化了培养工具的功能,强化了教育的标准化。而人大附中突出了教育的人文主义本源,从标准化转向“创造适合于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在这种教育理念指导下,人大附中教育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面向未来,即学校以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优化结构、更新内容,增强课程的时代性、创新性。二是走向个性化,即学校的课程改革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和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多选择的课程资源。

三是课程特点。在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当代世界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是强化价值导向,注重能力培养,尊重个性发展,加大开放力度。其中,“能力”的概念是宽泛的,包括价值观、沟通交流、合作、批判性思考、问题解决、创造力,等等。大部分国家的方案里都指出,只有拥有上述能力才可在未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拥有幸福生活。人大附中提出,中学教育阶段既是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定基础的阶段,也是学生确定人生未来理想的重要阶段,学校的课程既要帮助学生脚踏实地夯实基础,又要指引他们仰望星空,确立远大理想。为此,人大附中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上突出了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创新性和开放性,体现了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四是课程结构。国际教育局在报告中指出:在过去二十年间,教育争议的论点从“教学”逐渐转变为“学习”,将学习者置于中心地位,基本知识技能的获得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学习的其他维度却被忽略了。各教育学段之间存在主题、方式、学习环境和课程设置上的分裂,使得教育体系被割裂,使得学生从一个学段过渡到另一个学段时倍感艰难。人大附中不断总结、完善学校整体课程结构,逐步形成了以学校育人目标为主线的“一主线、三层次、五领域”学校课程整体结构。他们以立德树人和学校的学生培养目标为主线,进行课程规划和建设;将各类课程划分为面向全体、面向群体、面向个体的三个层次,既体现不同课程的性质与功能,又为不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机会;并涵盖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体艺健康”“人际交往”“国际交流”五大领域,既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相互补充,也为每个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学习的课程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课程已经成为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课程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参与、集体建构的产物。同时,课程改革既是教育改革的组成部分,又是教育改革的动力,推动着学习变革的进程,也推动着教师角色的逐步转变。人大附中课程改革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特别策划

猜你喜欢
人大附中改革学校
我们班里的奇遇记
我做了一次“小陀螺”
人大附中早培班九年级周思言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学校推介
改革创新(二)
人大附中“三高足球俱乐部”校园足球中的佼佼者
瞧,那些改革推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