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 翔
(厦门大学 福建·厦门)
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探讨
□文/陈翔
(厦门大学福建·厦门)
[提要]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市场发展的产物,它为解决当前银行处理不良资产的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对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含义、现状进行介绍,并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探讨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日
(一)不良资产。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广义上是指在现实条件下,银行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资产。狭义上是指处于经营状态较差,流动性、盈利性欠佳,难以及时给商业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不能及时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不良资产的本质是对商业银行经营成本的增加。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较多。与优良资产相比,不良资产的特点在于:(1)不良资产账面价值与市场价值出入较大。这是由不良资产价值不明确和市场价值波动较大两个原因共同作用产生;(2)不良资产相关历史资料缺乏完整性。大部分不良资产是由于政策性因素引起的,操作过程规范性不足,造成了贷款合同不完整。同时,对这些贷款的后续跟踪也存在缺陷,从而导致不良资产的相关历史资料和数据不完整;(3)不良资产的质量参差不齐。我国省份众多且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一。不良资产的产生原因较多,内部不存在一致性,因而不良资产的质量在各个地区间差异较为显著;(4)不良资产涉及到的相关人在法律层面存在责任不明确情况。我国银行贷款在初期发展阶段时,存在操作流程不规范、合同不严谨等相关漏洞。这种漏洞的出现,以及历史资料的欠缺,形成了在法律层面追究相关责任人权力和责任的不明确。
(二)资产的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的含义包含以下三个方面:(1)资产是缺乏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其未来现金流入是可见的;(2)证券化是基于信用增级工具而发展出来的技术。证券化通过对资产的重新组合,满足不同投资人的投资需求;(3)具有资产担保的证券能够在金融市场进行流通和交易。资产担保证券具有稳定收益。其收益来源于该资产组合所产生的收益。投资者购买资产担保证券的目的是为了通过金融市场的交易获得收益。
(一)不良资产证券化现状。在商业银行的改革道路中,如何处理巨额的不良资产是一个巨大的阻碍,将使我国金融体系存在风险和不稳定。因此,为了消除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隐患,我国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商业银行发展,其中包括发行特别国债、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剥离等。虽然目前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有所减轻,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1、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水平较高。根据国际银行业的标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应当保持在3%左右的水平。而以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在资产质量较高的银行,其不良资产不得高于0.5%,若不良资产的比重超过1%,则表明银行资产质量水平较低。根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来看,2015年9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9%,这与欧美等国家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标准尚存在一定差距。
2、银行贷款增速快,信贷风险增加。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额和不良资产率正保持“双降”态势,银行资产质量有一定提升,但资产质量并不能够对银行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反映。不良资产总额与不良资产率的“双降”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不良资产的处置造成的,这与银行日常经营活动并无直接关系,因此不能真实反映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未来不良资产涉及范围很可能进一步扩展。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仍存在大量不良资产,且总额仍在不断增加。近些年,我国政府对不良资产的清理工作,以及银行对剩余资产的回收等存在下降的情况,且回收难度加大。我国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的处置任务依旧艰巨。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阻碍众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不良资产的产生来自于以下方面:
1、宏观经济运行环境。银行的不良资产情况与一个国家的整体经济形势以及宏观经济运行的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发展水平起伏较大的时期,容易引起不良资产形成。银行业发展遭遇挫折,很大程度上受宏观经济繁荣期与萧条期周期交替影响。我国近些年经济增长速度是有目共睹的,经济形势良好也是普遍认可的,但是我国在转型期留下的种种遗留问题同样是不容忽视的。这些经济问题的遗留对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影响,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可能会造成企业的资金链断裂,从而增加银行贷款回收难度增加等。同时,大量国有企业由于政府投入不足等原因面临负债经营,只能依靠银行贷款才能维持正常经营。在受到市场竞争和剧烈的价格波动变化后,大部分国企严重亏损甚至倒闭,银行巨额贷款难以回收,加重了银行不良资产负担。此外,目前我国是世界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加深。世界经济环境对各国经济发展影响更为深远,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
2、社会信用。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水平不足,基础薄弱,内部存在系统性风险。这种风险,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银行贷款原则上要求物资保证性,即申请贷款的企业必须以相应资产进行担保。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通常为无实物抵押的信用贷款。我国社会信用对银行不良资产影响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信用体系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惩罚力度不足,极大地打击了其他企业按时还贷的积极性,并对社会信用体系造成危害;第二,全社会信用系统网络化水平不足,企业违约成本低;第三,我国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度评定的准确性存在较大缺陷;第四,企业本身在经营过程中存在风险,通过向银行申请贷款,无形中将经营风险转嫁给银行。
(一)技术策略
1、合理设立特殊目的载体(SPV)。设立特殊目的载体是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前提。SPV的设立应当由一部分政府参与,同时独立于其他专业机构,达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等级,规范证券运作,进一步促进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目的。
2、合理安排不良资产池的现金流。不良资产是资产难以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定额回收,并非资产本身毫无价值。因此,在构建不良资产现金池中,应当注意:第一,做到资产价值与其证券价值向适应;第二,做好资产变现与证券偿付之间的衔接工作;第三,保证证券本息能及时、定额支付,降低资金流不足的发生率。
(二)配套制度建设
1、规范并发展金融中介业务。金融中介业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资产证券化水平。目前,为资产证券化提供服务的相关资产评估及信用评级的金融中介机构运作规范性差,整体水平较低。这必然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带来影响。规范金融中介业务,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由政府设立专门从事资产证券化的信用评级机构,或通过政府特许的方式,选择一家或几家资质和业务水平较高、运作机制规范的金融中介机构加入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之中;第二,颁布规章制度,对资产评估事务所、会计事务所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运作流程进行规范,有效降低信用评级中道德风险发生率。
2、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是十分必要的,没有完善的法律支持,资产证券化难以得到健康持久的运行。这一点,我们不妨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吸收优秀经验,并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制定符合未来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法律法规。
目前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仍处于如何处置阶段,未来对不良资产的关注重点应当转向如何防范。通过不良资产相关机制的建立,将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额和不良资产率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虽然证券化能有效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还应当从源头进行治理。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绍光.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1.
[2]高鸽.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3.2.
[3]朱兰.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2.2.
[4]辛博.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J].财经界(学术版),2009.8.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