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群筠/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局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找回研修的主体
——教师执教能力
赵群筠/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局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杭州市拱墅区
从我的成长经历来看,我一直是“成长者”“被培训者”和一个“培训者”身份的角色相互交融的成长。在我近30年的成长经历过程当中,在我培养一些青年教师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研修的主体是什么?我认为,研究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的执教能力。先说两个发生在我们区的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独立备课。在一次研修活动中,我们设置了这样的环节:8:30至10:00请教师们分别独立构思课堂框架,没收电脑、关掉手机,只发白纸和教材;10:00至11:00点评;11:00至11:30根据讨论结果改自己的教案;下午,借助网络资源备课;晚上,写心得体会。以下是一位老师写的体会:早上,我们一组人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独立备课。我从来没有尝试过独立备课,经常是快速地看课文、教学参考书,有时也会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而今天,没有参考书,没有电脑,没有任何资料,只是一张薄薄的纸。我头脑中一片空白,莫名的烦躁油然而生。好不容易静下心看了一篇课文,发现看不懂,又耐心看第二遍,有了点感觉,第三遍读文本后,做了课后练习,决定朝着这个方向再读文本……非常认真地研究了四遍文本,我才最终形成了第一次教学设计。接下来,组员们都进行了说课,听着他们有条不紊的介绍,我忐忑不安,越来越觉得自己的设计浅显、粗糙。下午,回到宿舍,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电脑,一大堆相关的课件扑面而来。思考再三,我决定还是以自己为主体,在第二次修改的基础上,吸取了网上的精华,终于形成了第三次备案。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是有如凤凰涅槃,很充实。
我告诉年轻老师们,备课就是把自己的所有生活经验、感受融合进教案当中,把教材读透了,读厚了,读得像生活一样厚、像岁月一样长,然后再把所有的感受化为简洁大气的教案,教给学生的过程。
第二个故事,考试。在很多人眼里,学业评价就是考试,就是要看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拔优秀学生。其实,学业评价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价值,就是对学生学习的导向和促进作用。老师们不能忘记自己在教学测试上的主动行为。我在担任校长时,组织全校老师进行了一次期中考试。备课组一个老师独立编卷,全体老师像学生一样地考试,语文和英语学科的老师还要写作文。两个小时后,收卷,开始交换批卷。我告诉老师们:“发给你们的是‘标准答案’,必须按照平时批卷一样,有关键点给分,没有关键点不给分。”很多老师都很憋屈,纷纷开始埋怨,还有的争得面红耳赤。我适时说:“老师们,这次考试不是要评价你们考了多少分,而是要你们转换角色,感受一些学生的被动与无奈。”有了这个共识,大家开始评估试卷,研究考纲,一道一道题讨论,终于生成了一套大家普遍认可的试卷。
这两个研修的故事,就是我在2008至2010年,跟进修学院这个团队独创出来的教研的方式——“实践研修”。它与一般教学活动的区别在于,实践研修让参与研修的老师,全部都成为研修活动的真正主体。我们强调研修者的先行研究,强调参与者的认识与理解的实践体现。有效的研修活动有两个关键点:教师的充分参与,过程的生成。实践研修当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他有行动作业,也有书面作业。当行动作业和书面作业交替循环进行的时候,从实践到理论循环反复,教研活动的收获就得到了最扎实的落实。
我们在关注研修者的体验与反思,让更多真实情境中的生成进入研修课程。我们曾经上课,上课者是老师,学生也是老师。但是我们的老师已经替换为学生的角色,当然我们的老师还要参与现场的研修,同时我们也是同班的学习。这样的课堂当中我们多角色的体验,在一节课里所有的体验都在这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