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对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的冲击与应对策略

2016-03-16 07:50娟,夏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慕课应用型课程

彭 娟,夏 飞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2.海军工程大学 电子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2)

“慕课”对地方应用型高校教学的冲击与应对策略

彭娟1,夏飞2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2.海军工程大学 电子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32)

“慕课”给学习者带来便捷和开放的名校名课名师资源,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发生着深刻变革。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应对“慕课”的冲击,需要把引入“慕课”资源与开发“慕课”资源相结合;结合教育技术的进步,更新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力,让有效的学习行为发生,实现由同质教育向异质教育的转型。

慕课;地方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应对策略

“慕课”(MOOCs)是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意即“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它始于2011年秋天,起源于互联网提供的免费“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OER)”。慕课具有众多优势和特点:教师的精英化、对象的多元化、平台的集成化(可做大数据)、知识的碎而不散、学习的自主化、评价的多样化。它以其新型课程优势强烈地冲击和挑战着传统课程体系,创造了墙外的新天地,掀起了全世界、全社会新的学习革命,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最大的教育革新”、“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1]。

地方应用型高校首要任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学生应用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及将理论与实际整合的能力。但我们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与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时间不长,经验不够丰富。当“慕课”风潮来袭,国内高校关于学生如何与教育机构、学生之间如何在线连接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在经历再加工、再思考、再实践。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本科教育要应对“慕课”的冲击,需要理性地认知“慕课”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来探索应用“慕课”的策略,走出凸显自身优势的道路。

一、“慕课”对地方应用型高校教育的冲击

“慕课”平台充分整合了互联网技术、网络社区、在线论坛、视频会议和维基(Wiki)等网络工具,这种免费大学课堂和运作模式相比作为实体的地方高校来说,更便捷开放,更具吸引力。在世界范围内名校、名课和名师同台竞技的格局下,地方应用型高校面对着剧烈的冲击,要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相当不易。

(一)“慕课”使得教师授课并非必要和唯一的资源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各种移动终端设备的创新和发展,信息的存储、传输以及为学习者服务的能力已经大大增强,在线学习的设计日益明确地把最新的研究、最有潜力的发展、最新出现的运作模式应用到在线学习环境中。在移动互联时代,“慕课”的诞生对于学习者来说,有了在线学习全球一流免费资源的机会,为偏远地区的学生、为非名牌大学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堪称“价格便宜量又足”的高等教育。“慕课”学习资源的网络化、开放化,学习者的生物钟不同,都使得教师的授课并非必要的、唯一的资源。

在“慕课”平台中,专业课程的主讲人为全球专业领域的领军人物,学生在线上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进度来选择性地听课,对视频快进或回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即时在线上留言,也会获得及时解答。而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教师授课方式仍以讲授为主,难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由于教学形式的有限和学习方式的被动,课堂中学生的反应往往低迷;而在大课制教学条件的限制下,老师难以掌控实训的各个环节,实现针对性的指导,师生互动明显受到限制;课后的反馈也往往形同虚设,老师难以掌握普遍的学习效果,很难及时有效地解答疑难问题。

(二)“慕课”带来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

由于“慕课”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实现个性化的自定制课程;“慕课”还可实现游戏化运行和“慕课”的游戏化;名校和地方高校可以依托平台,协同创新“慕课”;具体教学中,在小规模、中大规模课堂实现翻转。由于“慕课”的实施,教师们的分工将会发生改变:很多老师会转变为教学辅助人员,一部分老师则专注于科研。其次,制作慕课的专营公司应运而生,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化制作服务,高校与制作慕课的专营公司将彼此配合,由学校负责提供精良的、实践性的教育内容与相应的课程教学场地。再次,判断学校好坏的标准也会随之改变:不仅仅看学校公布的招生率和就业率,还要看其在网络上有多少选课学生。对学生素质的评价不再局限于就读于哪所高校以及在校所学专业,学生网络学习的效果可以通过第三方考核机构认定,同样会获得官方的认可,“慕课”证书会受到职场的青睐,这样低成本的在线课程能够成就更高素质的学生。在面向职场和未来生活时,学生需要重视自我素质的开掘和寻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慕课”可以为此助力。这将是全方位的变革!

“慕课”资源的落地与应用大大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把在教育学中孜孜以求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想落在实处,实现教与学角色的转换和时空环境的灵动变换。学生是通过线上预习“慕课”的课程,提前把握重点、难点。这些“慕课”课程将学生要掌握的重点难点首先分解为系统的知识要点,针对每个知识要点,教师以5到15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形式进行集中讲解,以保证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率;然后,在各知识点的“微课”讲授之间穿插若干小问题以及相关习题测验,将重点和难点分解成更细小的知识点,再将相应的小知识点设计成类似于电脑游戏的关卡,学生以游戏通关方式继续课程的后续学习,借此检测学习效果,学生也能饶有兴致。此外,课外互动交流将依托“慕课”学习论坛展开:学生之间可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互教互学、同伴互评;教师或助教也可通过查看和直接参与论坛,实现师生互动和思维碰撞,更充分地掌握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学习论坛的交流与反馈又可以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慕课”:在制作“慕课”视频时,教师可以更巧妙地设计问题和答案,并合理地控制时间,在师生共同解决难题的同时,针对性进行环节设计与强化处理,从而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去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团队协作的能力[2]。在传统的大学讲台上,教师们是孤独的演员,而借助“慕课”,教师由演员变成编剧和导演,知识传授放在课前,内化于课堂,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和学习动机的激发。这样,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能得以提高,教师对于教学研究和教学设计的投入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渠道增加了。教师通过布置课前预习,课堂上的引导设计,针对学生问题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进行探讨,这种定制性的设计真正能体现因材施教。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应对策略

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慕课”的推广和应用方面存在诸多困难,再加上“慕课”的先天缺陷,地方应用型高校不必盲目推行“慕课”,应结合自身情况合理应对。

(一)引入“慕课”资源与开发“慕课”资源相结合

由于名校、名师、名课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必须承认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慕课”建设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我国的地方应用型高校在教学成果、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等软硬件方面往往不如“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缺乏名校的丰富资源和深厚底蕴;相应缺乏精英化、明星化的名师,难以培养成熟的名师团队,名课资源严重匮乏。应用型高校的名师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不仅有娴熟的理论教学能力,还需要超强的技术训练指导能力与实践能力。而现有地方应用型高校的教师往往通过学习、考试、考核等方式进入高校,缺少企业任职和管理的经验,实验实训实践能力较弱,技术创新和转化应用能力不足,同行间也缺乏紧密的联系,与行业企业的交流很少[3]。“慕课”课程则是由大师级、精英化的教师团队共同完成,名校、名师、名课的缺乏不利于“慕课”在应用型高校的建设和推广。另外,“慕课”平台的建设需要极大的资金投入,每年需要上千万的投资,每门“慕课”课程的开发高达数十万,对于地方性一般院校来说,自主建设的代价极大。所以,应正视我国高等教育地区之间、高校之间发展极不平衡的客观事实,研究并引入名校的慕课资源,实现资源的本土化应用。例如:国际三大“慕课”阵营各有特点:Coursera具有广博性和平民化的特点,采用定期开课、交互式测验、论坛同伴互评与协作学习、老师或助教入驻论坛参与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表达与总结,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2013年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与其结盟;目前,网易已经与其联合推出了中文学习和交流环境。Udacity(https://www.Udacity.com/)网站的课程非常全面,特别注重寓教于练,每门课程均包含多个单元和知识块以及配套的练习和训练,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及时反馈,便于学生及时改进与提高,其盈利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学生接受课程后接受付费认证考试,一种是付费由Udacity介绍工作。edX(https://www.edx.Org/)作为非营利性的在线课程,更加精英化,通过研究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模式,提高线下传统校园的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中国院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也参与其中,但由于其教学视频只能在youtube上观看,中国部分地区会有无法播放的遗憾[4]。国内的平台技术研究和开发也在抓紧进行,2014年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已经上线;线上支持环境有学堂在线、中国大学网SPOC专区、Moodle等;课堂支撑环境有微新投票机、慕测、MTTS等[5]。

其次是通过地区间、校际间的合作或联盟,建立“慕课”平台,从实际出发建设SPOC供自己使用。一旦引入慕课资源加以使用时,尤其需要教学团队的配合,根据本校的特点再加以设计和联动,这要经过专业课程的选择、试点,然后再逐步推广,形成课程群的建设,这需要一段时间的经验积累和探索。

在具备了一定前期基础的前提下,再进行特色应用型的“慕课”资源建设,加快应用型高等院校的名师、名课的培养和开发。在目前“慕课”开发出来的优质资源中,适合本国国情和社会需求的应用性课程资源还很有限,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也有着极大的差异,还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的需求。应用型高校不妨在应用型“慕课”课程建设过程中整合优势资源,制作“慕课”课程应少而精,有意识地发掘和扶持有潜质的教师,开展与企业的产学研对接,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储备库;同时,发掘和凸显自身特色的应用型教学资源,朝着“慕课”的本土化与特色化方向努力。

(二)结合教育技术的进步,更新教学理念与人才培养方式

“慕课”带来的挑战意味着:没有教育技术的进步,没有更好的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方式,普通应用型高校教育的水平不可能提高。

要具备互联网思维,要结合“慕课”技术的进步,实现中大规模课堂翻转。随着无线网络技术对有线网络的取代,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再使用台式电脑和便携式笔记本电脑进行在线学习,而使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进行移动学习。在移动学习成为全球趋势的背景下,在WIFI覆盖的环境里,教师通过微信教育平台实现考勤,课堂知识点讲解后的分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课前和课后的延展思考,各种形式作业的布置和检查……这的确会让我们离大课堂的翻转更近,而它将特别考验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掌控水平,要将线上的学习和具体授课环节有效配合,避免各自为政;也需要教师尽可能熟悉大课堂的同学的个性和特点,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并且在线上、线下开展师生之间及时和有效的互动,及时进行跟踪和反馈。

依托云计算的强大信息处理能力,“慕课”的海量数据库里记录着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过程、效果的原始数据,高校可利用大数据,了解社会需求和市场导向,加强专业化和应用化的程度,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发展的规律。对于教师来说,可通过研究大数据探知学生的需求,提升教学质量。这样,教师将改变只注重自己的教学而忽视学生曲折学习、成长过程的既有习惯,利用大数据系统分析学生的行为方式,从而把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助于实现因材施教和分层级教学,通过相应的网络教育和技能培训,按照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目标实现多元成才。

在开发和应用“慕课”时,教师教学由个体向课程团队转变。开发和应用一门“慕课”需要应对的是一个庞大、复杂的全新课程教学系统,仅增加教师和助教的人数解决不了问题,需要依靠智能化课程教学服务体系,将教学从教师的个体劳动转化为团队合作,并且打破师生关系的壁垒,激发和利用学生自我服务的能量。

(三)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力,增加有效学习行为

光拥有优质资源还不够,优质资源还需要共享,需要有效的学习行为的发生。

尽管学生可以通过“慕课”学习平台自行选择学习内容,掌控学习进度,进行自我管理,主动解决问题,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然而,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学生学养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与主动性、积极性不足,再加上网络诱惑太多,学生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完全依靠自我管理导致“慕课”课程完课率很低,呈现“大头进小头出”的漏斗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难度也会很大。

与“慕课”相比,讲授式课堂仍然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以随动的PPT、激光笔、教鞭等硬件,用眼神和手势进行调控,那种切近学生、娓娓道来的现场感仍然是有着吸引学生的魅力的[6]。甚至,很多优质的“慕课”课程,也仍然是采用了讲授式的形式。此外,界定教育质量及对教育过程进行评估也存在难点。所以,“慕课”最主要的还在于融入到教学环节中辅助性的使用,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实现有效的学习。

基于“慕课”平台,可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激发课堂的生命力,如尝试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问题导向学习(Project/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通过“慕课”平台将课堂学习和远程学习有机整合,融合线下课堂教学和线上网络教学的优势,综合采用教师讲授、合作小组、自主活动的教学形式,将学习环境、资源、环境、方式和风格的混合,实现真正的混合式学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对自学内容进行自主选择,从而构建符合自身需求的知识体系;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灵活调整学习进度和方法,寻求适合自己特点的最佳学习策略[7]。又或者是利用“慕课”平台,结合教师的引导,在实训课程上将学习与问题挂钩,以问题为起点,以解决问题为导向,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来激发和支持学生的高水平思维,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8]。这样一来,既能优化学习的过程,也能极大程度地提升学习效果,尤其为实践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尽管“慕课”来势汹汹,但在现阶段,“慕课”的优势还不足以压倒传统大学的特色。毕竟校园生活的经历、日常学习的仪式感、校园历史文化的熏陶、实训课程的现场操练等都有着在线学习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乘此浪潮,地方应用型高校应以此为契机,化压力为动力,推进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实现从同质性教育向异质性教育的转型!

[1]刘杨钺,刘戟锋.M OO C:传统型大学面临的新挑战[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6):26.

[2]吴维仲,关晓辉,曲朝阳.“慕课”浪潮引发的高校教学改革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92.

[3]G eorge L.M ehaffy,C hallenge and C hange,Educause Review[E B/OL].http://www.educause.edu/ero/ article/challenge-and-change.2012-9-5/2012-10-12.

[4]倪成员,应振根.基于“慕课”教育本质的地方高校“慕课”之路[J].科教文汇,2015(302).

[5]卫志民.“慕课”本土化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8-84.

[6]宁大利.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实施策略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5(4):93-96.

[7]王楠,崔连斌,刘洪沛.学习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88.

[8]王维民.问题导向学习(PB L)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2:6-7.

[责任编辑:葛春蕃]

Im pactofMOOCson the Ealucention of Local App 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and Countermeasures

P E N G J uan1,XIA Fei2

(1.Schoolof L iterature and J ournalism,H unan First N ormal University,C hangsha,H unan 410205; 2.Electronic Engineering C ollege,N aval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W uhan,H ubei430032)

M OO C brings to the learners convenient,free,open resources from worldw ide famous universities, classesand teachers,and teaching and evaluationmethodsare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L ocal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have to dealw ith impacts from M OO C s,trying to combine introducing M OO C resourcesw ith developing M OO C resources,and update teaching philosophy and personnel trainingmethodsw ith advances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Furthermore,it’snecessary to stimulate intrinsicmotivation of learners,so thateffective learning behavior could be achieved,therefore reali z 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homogeneous to heterogeneouseducation.

M OO C s;local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undergraduate education;countermeasures

G 434

A

1674-831X(2016)03-0060-04

2015-10-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61572515)

彭娟(1980-),女,湖南常德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夏飞(通信作者)(1980-),男,湖南常德人,海军工程大学电工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网络技术研究。

猜你喜欢
慕课应用型课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