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保国(嘉应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对客家政治学发展的建构意义
施保国
(嘉应学院,广东梅州514015)
摘要:客家文化既传承着中原文化的底蕴,又吸收着迁徙地文化的精华,其文化本源与流变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客家优良传统。如能实现以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为研究视域的突破,既抓住了客家文化的精髓,也更好地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充分发挥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在客家政治学发展中积极作用。在致力于国家的强盛治理建设、捍卫国家权威和尊严的精神建构、维护国家独立的主权建构等方面对爱国主义进行现代阐释,对于客家政治学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精神;客家;爱国主义;优良传统
客家族群是居住在粤赣闽等南方地区甚至东南亚乃至全世界的汉族一支特殊的民系。他们根自中原,在跨越千年的数次大迁徙过程中,客家人既传承着中原和谐文化的底蕴,又吸收着迁徙地文化的精华,其文化本源与流变的特殊性和普遍性、原乡性与客乡性相互作用,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客家优良传统,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1]。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和地域文化研究热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掘客家优良文化传统,推动客家政治学的建构和发展,推动经济崛起和中国梦建设,显然是极具时代意义的大课题。目前的客家文化研究可谓多元繁杂,如能实现以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为研究视域的突破,既抓住了客家文化的精髓,也更好地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充分发挥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在客家政治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客家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指的是客家历来以多种方式表达的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致力于国家的强大建设、捍卫国家的权威和尊严、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等方面对爱国主义进行现代阐释,以客家特有的经历和思维方式建构着客家政治学。
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家治理既包括处理各种政治关系,又包括对国家的治理,如“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尚书·毕命》),“掌其政治禁令”(《周礼·地官·遂人),“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贾谊:《新书·大政下》)。中国政治思想史主要阐述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处理各种政治关系的思想以及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作为一门学科,中国政治治理具有思想的联系性和整体性,与爱国思想、变革理论、治理伦理等密切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政治[2]。
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具有强盛发展的爱国主义传统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线和民族精神的核心。“热爱祖国、矢志不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同仇敌忾、抗御外侮”等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了爱国主义的情感,追求国家的强盛发展是爱国主义的主题,这也是客家政治学治理建构的基础。今天,国家治理建构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提升到新的高度,各族儿女以各种方式投身到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及爱自己的国家的事业中去。他们相互团结友爱,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罗香林在《客家研究导论》中说:“客家民系最富爱国保族的思想,这因他们先人,昔年曾受北部异族压迫,向南迁徙非出己愿,当其辗转达至大江南北岸时,不知经了几多流离、几多颠簸,而后九死一生,幸存着一部分系裔,旧恨难消,父以传子,子以传孙,一种嫉愤外族的情怀,遂致历久不释,这也许就是他们民族思想的来源吧。”[3]
客家政治治理表现在客家人对国家政治法律制度有着高度的认同[4]。客家族谱的很多家法族规中有十分明显的要求,规定族人遵守国家法令、皇帝圣谕及时完纳国家税粮等。如江西客家宁都黄氏族谱录圣谕衍义六条,“固常揭于家约中,每遇祭祀焚香毕宣读,俾子子孙孙知所遵守矣”[5]。朱氏族规规定族人要“守正法”:“国家法令森严,稍不自检即罹于法而不知。究守法之方,只在守分。为父兄者诚以守分之事朝夕训诲。如所编家规一一遵行,遇官府告示更牢记在心,自不误投法网。至若钱粮租税,尤应早完,庶免拖累。”(1997年赣南上犹崇义南康联修沛国堂朱氏族谱[Z])
近代以来,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打破了包括客家人在内的中华民族的田园美梦。近代客家在对待异质文化的问题上表现出心怀天下的胸襟和宽容的气度,不害怕“异端”、“邪说”,而是兼容并蓄,甚至直接进行文化嫁接,拿来为我所用,致力于国家的强大建设,推动国家治理的建设和发展。为了振兴国家、救亡图存、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必须以“敢为先下先”的精神创新变革,海纳百川,从客家康梁的变法维新到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纲领,无处不体现出求新、求强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动着客家政治学的治理建构。康有为、梁启超才情卓越,变法图强。康有为融古今中外文化为一体,创立近代中国第一个以变革为主旋律的大同政治思想建构体系。他的《大同书》提出了建设无私产、无阶级、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的理想,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就政治而言,他要求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他认为,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所谓国会,就是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他的妇女解放、取消国界和阶级、政府议会化等求强思想,立意高远,尽管在推行实践过程中遇到挫折,但丝毫不湮没其对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和强国梦实现的深远影响。
在近代的维新运动中,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外交家、客家精英黄遵宪,在漫长的外交生涯中,亲力亲为,表现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他呼吁变法改革、竭尽所能地致力于国家的强大建设,致力于国家治理建构。他指出:“弱供万国役,治为天下强”[6]。他认为只有变法才能摆脱贫困落后走向富强,只有使国家富强才是真正的爱国。他呼吁:“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非讲武不可矣”[7]。有了军事和巩固的国防,才能抵御外来侵略,使国家强盛、社会稳定、百姓安康、人民富有。“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8]黄遵宪的诗表现了对于祖国危亡的无限忧虑,强烈抒发了作者为救国而愿意贡献自己一切的坚定信心。
客家后裔孙中山义愤填膺,通过组建兴中会、同盟会、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等组织团结力量,进行艰苦卓越的革命实践活动,推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新的民主制度,是国家治理的前提条件。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品格体现在他为强国梦而进行的不折不挠的斗争实践中。1894年10月,孙中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组织,宣传反清思想。在兴中会章程中孙中山明确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这是“振兴中华”口号的由来。“我中华受外国欺凌,已非一日”,“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我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繁。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扶膺?”这些言语表达了爱国志士的满腔悲愤和强烈的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的使命感[9]。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在他的直接策动和领导下,爆发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如:1907年5月的广东黄冈起义,6月惠州七女湖起义,9月钦州起义,12月广西镇南关起义,1908年3月廉州和上思起义,4月间的云南河口起义以及1910年2月广州新军起义等;辛亥革命后又相继发生“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等,沉重地打击并最终摧毁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赶走皇帝、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宣告君主专制统治时代的终结,有力地冲击着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殖民体系,所以列宁把辛亥革命看作是“亚洲的觉醒”[10]。正因为“先行者”孙中山及其领导的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做出积极的铺垫。
共和国元帅、客家精英叶剑英戎马一生,为国家治理和祖国的强盛建设鞠躬尽瘁、无怨无悔,他忧国忧民、为国为民,从南昌起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粉碎“四人帮”、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家的现代化建设等等,他都立下了丰功伟绩,成为爱国主义精神实现和国家治理建构成功的典范。
客家华侨时刻关心着自己家乡和祖国治理建设的状况。战争会激发他们故有的国家民族观念和爱国主义热情,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为祖国的独立和自由奔走呼号;祖国的翻身解放和改革发展,令他们热血沸腾。因居海外,客家人对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理解得更加透彻。为了改变祖国落后的局面,他们解囊相助、捐资捐款、投资助建,为祖国的日益强大和现代化事业做出积极贡献。张弼士、黄遵宪等客家人是一代又一代爱国客家人的杰出代表。张弼士在南洋致富后,除了以极大的爱国热忱回国投资实业外,还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他先后捐款投资百数百万元在各地办教育、兴学校,为开启民智、提高国人文化素质、培养人才做出许多积极的贡献。他说:“国家近来贫弱之故,皆由于人才不出;人才不出,皆由于学校不兴”[11]。在他任粤汉铁路督办、广东佛山铁路总办及商部考察外埠大臣等职期间,他利用各种机会向清政府提出振兴商务与发展实业的整个计划,认为如此“中国增亿兆之资,利权既挽,主权自尊,战胜之机,固不尽在折冲间矣”[12]。
曾宪梓说:“祖国有恩于我,我必须终身回报祖国。只要金利来不破产,曾宪梓不死,我对祖国的回报就不会停止。”田家炳说:“最美乡中水,最亲故乡人。故园情深,对生我养我的家乡和人民,我总有说不尽的深深眷念!慎终追远,崇本敬祖,这是先父留给我的深深影响。家乡山多田多,父老乡亲每日辛苦劳作,日子过得不宽裕,每每感念于此,我就想为家乡多做一点事。”[13]熊德龙先生事业有成后,虽身居国外却心系父邦,彰显爱国情结。他说:“我虽是老外的长相,没有中国血统,但我对中国有特殊的感情,我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一个人有了钱,就要为民众做好事,为国家做贡献,才能体现人生的价值。”[14]熊德龙在各种场合,都以一个中国人自居,以能为国家做出贡献为自豪。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这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依靠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力量,时刻捍卫国家的权威和尊严,才能使得中华文明得已在世界民族史上独放异彩。今天,在经济全球化及西方价值观的猛烈挑战下,各种利益烦扰错综复杂,远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异化现象呈现,只有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才能应对各种历史性挑战。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需要有对国家深厚的热爱的感情。客家祖先从中原南迁而来,他们继承了汉民族数千年来形成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传统。他们因自身的颠沛流离,在时时为客、处处为客的窘境中,最为深切地体味到祖国的可爱、维护祖国尊严的重要性,用许多谚语表达对祖国权威和尊严的呵护之情。如“一寸国土一寸金”;“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舍命才算真豪杰,爱国方成大丈夫”;“尽忠报国,尽孝守家”;“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户要常开窗,国要常选材”;“国难思良将,家贫思贤妻”;“国富民强,国破民亡”;“失去家人,痛苦一生;失去祖国,痛苦万代”,等等,都说明了国家的尊严和权威在客家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客家精神充分表现了捍卫国家权威和尊严的精神建构原则。1938年,胡文虎就指出,客家精神包括吃困耐劳、刚强坚韧、团结奋斗、冒险创业,这种精神“可扩而大之,使成为中华民族之精神可也。或善而运用之,使成为救国精神,亦无不可说也”[15]。清末民初,张弼士为客家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以“中华民族是不可辱的”阐释了爱国的内涵在于捍卫国家的权威和尊严。1898年,张弼士因事拟乘德国邮船公司班轮赴新加坡,随行有助手两人和私人医生一人,需购票四张,均头等舱。不料德轮船公司竟无理规定华人不得坐头等舱。张弼士大怒,把4张船票撕得粉碎,大吼要办海运。“太歧视人了,中华民族是不可辱的!清廷不办海运,我张某办!”“宁毁家以争吾国人之体面也”。他不久即在巴城和亚齐分别创办裕昌远洋轮船公司和广福远洋轮船公司,公开声明为华人服务,且特定一条,拒绝德人乘坐,与德轮相抗衡,最终迫使德国邮船公司取消了华人不得乘坐头等仓的歧视规定。他的这种捍卫国家权威和尊严的举动受到西方刮目相看,也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爱国热情,也从实际行动中弘扬了民族精神。
当代客家侨领熊德龙先生在多种场合公开声明,他的养父母是中国人,因此他就不允许别人肆意歪曲中国、说中国的坏话,尤其是海外报纸。1993年,他斥巨资收购美国《国际日报》,以报纸弘扬中华文化和捍卫祖国的尊严成为他追求的目标。“虽无华裔血统,但我却有一颗百分之百的中国心,这是父母给我的,他们教会了我堂堂正正做人。”[16]他以办报等多种方式捍卫着祖国的权威和尊严以及深刻地表达了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
文化心理层面“是整个文化结构中最稳定的部分,是整个文化的灵魂。如果要用本末分解文化,说物质技术是末,制度理论是本的话,那么,文化心理则是本中之本,是大本”[17]。文化心理的这种特性,对客家政治学的主权建构原则起着重要作用。正因为文化心理是整个文化结构中最稳定的部分,所以无论客家人漂泊到世界的任何地方,他们都有强烈的寻根意识和保家卫国的赤诚情怀[18],客家人有着强烈的主权捍卫意识。
为了抵御外患,客家民众崇尚武术,各种卷馆、国术馆较多,练习拳法的人数众多,他们平时强身自卫,战时则驰骋沙场为国效力,“义愤一呼,同仇立应,虽屠肠陨首相望而不之顾”[19]。客家人面对强敌,虽“挺刃相加,死而无悔”,并置“屠肠陨首”于不顾,其爱国主义精神感人肺腑。宋末元初,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千古绝唱的文天祥是江西客家人,他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他为了自己民族和国家的主权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他起兵勤王所率队伍多是粤赣边区的客家人。他在粤东召集义军时,受到广泛响应。据统计,当时梅州地区人口总数不超过万人,但愿意追随文天祥从军的竟然有八千人之多,如爱国诗人黄遵宪所云:“男执干戈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崖山舟覆沙虫尽,重戴天来再破荒。”[20]
祖籍广东蕉岭、出生于台湾的客家人丘逢甲的爱国主义感情通过一系列捍卫国家主权的行动来表达。《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被日本割占。丘逢甲不顾个人安危,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政治声望,多次领导激愤的台湾人民组织义军反抗日军的侵略。他或“奔走相告,以守土拒倭号召乡里”,号召台湾人民“人自为战,家自为守”;或以建立“台湾民主国”的方式捍卫主权、誓死抵御。他“抗倭守土”的血书,“刺血三上书、呼天不得直”的废约再战请求展现了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台湾沦陷后,丘逢甲在家乡梅州和潮州、汕头等地以兴办教育的方式报效祖国。他倡导新学,支持康梁维新变法,使国家强盛;他曾利用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的职务之便,投身于孙中山的民主革命,与革命党人参与筹划潮州黄冈起义等革命活动,为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他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认为:“是吾志也,吾欲行民主于台湾,不幸而不成,今倘能成于内地,余能及身见之,九死而无所恨也”![21]
在推翻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征程中,共和国元帅叶剑英呕心沥血,为国家主权的独立和革命的胜利作出伟大的贡献。在抗日战争中,出现了许多客家将领,如蔡廷锴、蒋光鼎、赵一肩、张发奎、谢晋元、薛岳、范汉杰等,他们与全国人民一道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传统。
综上可知,在漫长的迁徙和艰辛创业生活中,客家人血液里维系了中原文化的优良传统,奔流着粗狂、冒险、耐劳、刚强的品性,留下大量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延续并拓展者民族不屈不扰的精神气魄。以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治理建构、精神建构和主权建构为考察视域,可谓抓住了客家优良政治传统的根本,利于拓展客家优良政治传统的空间和范围,充分发挥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在客家政治学发展中的建构作用。当然,除了客家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之外,客家文化中的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崇文重教、廉洁清正、朴实节俭、开拓创新、和谐发展等优良传统也具有较丰富的内涵,构成客家学建构的新维度。
参考文献:
[1]施保国.从客家围龙屋层级文化看社会管理创新[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1).
[2]曹德本.关于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J].政治学研究,2003(2):50-51.
[3]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M].广东省兴宁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2003(27):198.
[4]邹春生.物质、制度、精神:客家文化的层次结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2).
[5]黄峭公后裔与客家文化编委会.黄峭公后裔与客家文化——赣南宁都[M].香港:中华文化发展基金会出版社,2004.66-69.
[6]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503.
[7]杨天石.黄遵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54.
[8]钱仲联.人境庐诗草笺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715.
[9]刘加洪.河洛文化与客家优良传统[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61.
[10]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5:349.
[11]丘峰.“叶落归根”与“落地生根”—论东南亚客属会馆的特征及其地位与作用[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7 (3).
[12]张金超.张弼士实业成功原因探析[J].岭南文史,2005(3).
[13]李锦让,田家炳.我只是人世间一粒小小的尘土[N].梅州日报,2009-07-10.
[14]刘加洪.河洛文化与客家优良传统[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75.
[15]房学嘉,冷剑波,肖文评,钟晋兰.客家商人与企业家的社会责任研[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41.
[16]熊德龙.中国父母给我中国心[EB/OL].中国新闻网,2011-09-18.
[17]庞朴.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识历程[J].教学与研究,1988(1):29.
[18]邹春生.物质、制度、精神:客家文化的层次结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2).
[19]吴永章.客家文化概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279.
[20]黄遵宪.己亥杂诗.人境庐诗草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810.
[21]徐博东,黄志平.丘逢甲传[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144.
[责任编辑:余伟]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49(2016)03-0103-05
基金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客家研究院项目“客家围龙屋文化研究对客家学发展的方法论意义”(13KYKT16);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GD13XMK06);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5〈173〉)。
收稿日期:2016-03-18
作者简介:施保国(1970-),男,安徽合肥人,广东嘉应学院社会科学部副教授,博士,中国政治伦理学会理事,研究方向: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