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燕,刘 鹏
(汉江师范学院 外语系,湖北 十堰 442000)
英汉误译研究与对策
彭小燕,刘鹏
(汉江师范学院 外语系,湖北 十堰 442000)
〔摘要〕翻译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凸显,然而因英汉语言和文化差异,使翻译变得困难重重,出现了许多错译和误译。翻译主要包括理解和表达两个过程,而理解更重要,因理解过程中涉及到译者的主观因素很多,从而影响理解的效果。只有从影响理解和表达的客观和主观因素着手,齐头并进,才能尽可能的实现翻译的目的和功能。
〔关键词〕误译;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改进措施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间相互交流沟通的日趋深入频繁,使得作为不同语言文化与民族间交流桥梁和纽带的翻译作用越发重要。翻译是正确理解原文和创造性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原文的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跨语际的信息传播和交际活动。奈达指出,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信”是翻译过程中最基本的原则。他把翻译过程分为四步: 分析、转换、重建和校验,其中分析最为关键。古今明指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活动,包含两个过程:对原文含义理解逐步深入和对原文含义表达逐步完善。
中西方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和习俗,从而在不同程度地影响和制约着英汉两种语言的翻译,给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带来困难和障碍,即翻译人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具体翻译实践中,译者要克服语言上的障碍,改变语言交际的形式,最终达到意思交流。正确理解原文是准确翻译的前提和基础。译者英语水平、汉语基础、文化知识、词汇量、甚至工作态度都将影响译者的翻译活动。如果译者对原文理解不够透彻,或理解错误,译文就会与原文内容大相径庭,产生误译现象。
一、误译现象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中国不少翻译人员敷衍塞责或勉强上阵、产生了许多差强人意、贻笑大方、甚至忍无可忍的译品。下面略举几例:
“快乐休闲屋”误译成Happy Rest Room,应改译为: Leisure Room。
foot and mouth disease误译成:蹄口疫,应改译为:口蹄疫。
“衣、食、住”误译成clothing, food and housing,应改译为food, clothing and housing。
“望子成龙”表达了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殷切希望,被误译成:to long to see one's son to become a dragon,应改译为: to 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
The woman who said she saw the murder wears Masses. 那个女人说她看到谋杀者戴着眼镜。(误译)应改译为: 那个说她看到谋杀案的女士戴着眼镜。
中国式的谦虚:“哪里!哪里!” 不少人误译成Where!,而应改译成:Thank you! 或增补内容: But I have got a lot to improve.
误译是一种常见的翻译现象,不可完全避免。英汉翻译涉及两种语言和文化,而语言深深地植根于其民族社会生活的历史和现状,即其民族文化之中,为此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虽然百般努力,力求准确忠实,但误译仍难免出现。一位日本学者曾言“翻译作品中肯定有误译存在,这就如同空气中包含着氧气一样”。
二、误译产生根源
误译不尽相同,有语法的,有词汇的,更多的是文化层面的。翻译中的误译,大多是因译者对源语理解不够而硬译造成的,指对原文中单词、上下文、或逻辑思维的理解不到位。造成译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原因有很多。根据图示理论,英汉翻译中产生误译的原因主要是:图示空缺、图示过于简单、图式差异。[1]具体来看,如下:
1) 中西文化和英汉语间的巨大差异。英语等表音文字是直接模写语音,是记录口语的工具。而汉字只表意,其概念信息主要靠“形”来传达的。申小龙指出,汉语语法总规律是“句法本体、逻辑铺排、意尽为界”。[2]英语是受严格形态制约的“法治”,而汉语是明显“人治”的“意合”。汉字讲究“视觉”性与“意合”特点,西方文字讲究“听觉”性与“形合”特点,两者之间是不可通约的。
2) 母语“暗示”的影响。申小龙说:“一个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进入了民族语言流,他的母语决定了他一生的精神格局和语言行为。”[3]伽达默尔说: “语言具有一种自我遗忘性。”习惯于汉字语境的中国学生,屡屡跌入母语“暗示”的陷阱,汉字语境的潜意识影响应该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
3) 母语思维的副作用。这包括三种情况:母语思维下的语境扭曲、母语思维下的文化错位、母语思维下的“音韵律”异化。[4]
“萨王尔一沃尔夫假设”中的“语言相对论”认为: 语言决定思维,即民族语言的差异也即民族世界观的差异。长期生活在象形文字和意合思维下的中国人历来重视造字理据。而英美人受拼音文字和形合型语言的影响,习惯于逻辑思维。翻译过程中,译者如做不到时刻调整自己的思维以顺应目标语民族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就很有可能陷入母语负迁移的“陷阱”。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翻译过程中出现文化错位的现象不可避免,因为世界上何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负载词”。
一个民族所共同拥有的审美期待具有排他性,在英汉翻译中,体现为汉语“音韵律”对英语的异化投射。国人对汉语平仄谐调与“音韵律”的追求常超越对正常事理逻辑关系的关照。
4) “形似”导致语义误读。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最容易跌入的陷阱,根源在于汉字的象形性和汉语的意合性。汉语、英语及其承载的文化之间差异巨大,部分字词、句式表面上形似或吻合,而其所包含的指称义、联想义、引申义却不一定相似或相同。刘宓庆说,汉语遣词组句造文靠的是“意念主轴”的心理引导。因此,将汉语“意念主轴”的思维机制强加于英语学习,极可能促成中国学生对英语、及英美文化语义的误读误译。[5]
5) 脱离语境,对单词或词组理解错误。翻译中忽视了最基本的语境因素:上下文、时间、地点、英美语言差异、语言色彩和文化背景。语言的色彩跟作者的观点、立场、社会地位以及所属流派等关系密切。褒贬之别很多时候要因人而异,因景而异。翻译既要跨越语言和知识的障碍,更需跨越文化的鸿沟。
语言反映文化,承载思维。文化,作为思维信息流通的规则,既促进思维信息交流,也会阻碍信息交流。两种民族语言相遇,其本质是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相遇。翻译在对另一种语言的理解和阐释的过程中产生的误译,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现象。[6]
6)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之间的差别引起误译。 一些相同的词或者词语在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中分别有着不同的意思、指同一事物的时候,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经常有不同的词语、一些彼此语言之间没有对应词、及两者中的一些俚语在字面上相同或者几乎相同但是意思却大相径庭的情况。[7]
7)其他因素导致误译。其他因素也会导致误译,如:忽略定冠词和词义的外延、望文生义、英汉表达习惯差异、缺乏逻辑推理、背景知识不清、专业知识模糊导致的误译,以及抽象表达导致理解失误和误译、语篇意识缺乏导致的表达生硬等等。
可以说,导致误译的原因就是误解,即没有读懂原文的含义。译者出现误解时,往往是无意识的,是囿于知识水平有限和背景知识不足造成的。确切表达来自正确理解,否则就会误导读者,不能完成翻译的使命。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译者对待原著的态度不严谨、译风不正; 二是译者对译出语和译入语的驾驭能力不高。德国威尔斯也认为之所以出现翻译失误很可能是因为译者缺乏语言功底或者译者缺乏事实性知识而造成曲解原意的现象。[8]
三、消除误译的措施
“辨义乃翻译之本”。 理解正确是翻译正常进行的必要前提。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因素为误译现象留下了必然的空间。[9]译者可通过自身语言文化素养的提高来促进对语言的准确把握,透过表层结构看清深层内涵,将主观不确定因素尽可能降到最低。同时,译者不能拘泥于原文、局限于源语语言外壳,而应从词汇、句法、语篇层面及超语言层面上准确把握原文内容,并结合目标语的语言特点,进行正确、通顺表达。王宏印指出,误译会影响译文的质量,译者应多方面努力,尽可能地避免误译。
1) 认清误译危害,明确肩负责任。译者应端正态度,加强多方面知识修养,特别是对外语和母语的深入学习与悉心探究。要重视理论、勤于实践,要提高对理解的认识、多运用纵深思维,对翻译出来的作品要反复推敲、仔细研究,努力做到见多识广,熟能生巧。
2)提高自身英汉语言文化素养。译者的语言功底非常重要。对原文语言文化的欠缺会使其不能正确理解原文内容,及语言风格、神韵色彩和思想脉络。译文语言不精通则会造成译文晦涩难懂。 提高翻译能力的首要条件是挑选恰当的词语并用合乎目标语言规范的句法手段进行组织表达。译者需具备文化人的底蕴,能结合东西文化,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待翻译,理解原文,处理语言文化间的差异,从而跨越语言文化的障碍。
积累足够的背景知识。毛荣贵指出:“背景知识是翻译的‘靠山’,是理解的拐杖”。
3) 提高对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重合的同时,我们会遇到文化空缺甚至文化冲突,因此我们必须慎重对待有文化内涵的词语,应考虑汉语的融合能力和读者的接受能力,遵循以原语文化或以译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努力实现和谐平衡,即“在对立中求得和谐”。
弄清各类词义,搞清句子结构。对于原语中出现的生僻词、词组、习语、短语须推敲落实,不可随意猜测想象。词的多义性和词义的外延,也值得译者慎重对待。
4) 根据不同语境译词,提高推理能力和认知能力。语言和环境紧密相联,语言只有存在于语境中才有真正的意义。词本无义, 义随文生。纽马克指出,语境在所有的翻译中是最重要的因素。J. R. Firth说: “言语只有依靠语言语境和上下文才有真正的含义”。语境是正确翻译的基础,译者须根据文本的语境来辨析,理解词句。英语词汇的灵活性、一词多义的普遍性和词汇对语境的依赖性使得译者必须学会和掌握运用语境分析其引申意义的能力。[10]
5) 求助工具书和专家。译者应注意工具书的配套及覆盖面。对于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可以请教专家,查阅相关资料。可以运用谷歌、百度、中知网翻译助手等搜索引擎,或登录相关专业网站查找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平行文本。[11]在不同的语境中,不能仅仅依靠英汉词典,应同时查阅英英词典,或有关专业词典。
四、改进翻译教学的建议
1)加快高校翻译教材的建设。根据教学实践, 激活学生的翻译能力的关键在于强化其语篇意识, 翻译教学应有配套的受语篇分析理论影响的新型教材。高校翻译教材建设, 须基于语篇分析理论基础之上, 同时注意三点: ① 改变传统编写框架, 加大语篇内容, 体现完整的交际功能。②版本应多样化, 取长补短, 体现多方综合优势。③ 教材应紧跟经济社会发展脉搏, 注意拓宽学生知识面, 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实用性。[12]
2) 注重语境翻译理论的讲授,提高学生的技能意识。翻译理论的启蒙、指导和实践作用不能忽视。
3) 运用语境观点指导学生翻译实践。从语境观点出发,指导学生翻译实践,优化翻译实践内容,注重篇章练习,取材力求广泛。
结 语
英汉翻译时,因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会产生对原文的误解,导致误译。为了做到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减少误译,必须进行源语文本分析以求吃透原文。奈达指出,源语文本分析就是对词素、句法和篇章结构的指称意义和联想意义进行仔细的分析理解,此为翻译过程其他阶段的基础。正确理解是减少误译的前提,正确理解原文要准确和最大限度地把握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的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想减少误译甚至消灭误译,需要译者认清误译危害,明确肩负责任;努力提高语言文化素养,积累足够的背景知识,积极强化和扩充自己的语言图示网和内容图示网;进行英汉语言文化之间的对比,提高对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重视语境的作用,根据不同语境译词,提高推理能力和认知能力;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尽量少译或不译专业不对口的英文材料,切忌望文生义乱译,应求助工具书和专家;同时,还须具有灵活多变的艺术手法,在正确理解原作思想内容的前提下寻求适当的对应和转换; 最后,应勇于挑战权威、纠正前人的误译,努力消除自身可以避免的误译。
总之,译者应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和翻译技巧,尽量避免引起误译的主客观因素,尽量使译语和原语达到真正的意义对等,提高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韩 宁. 从图示理论看商务英语翻译误译[J]. 怀化学院学报,2010, (08).
[2]申小龙. 中国句型文化[M]. 沈阳: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3]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4]陈 静. 试论母语思维与英汉误译[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 (03).
[5]黄荣生. 探析英汉误译的发生学原理[J].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8, (01).
[6]夏智娇. 论中西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误译[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6).
[7]胡梅红. 英、美语言差别引起英汉误译简析[J]. 唐都学刊,2000, (02).
[8]王战平. 英汉翻译失误溯源[J]. 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03).
[9]杨先明. 英汉翻译中的误译现象探源[J].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 (03).
[10]祝东江. 语境分析在英汉互译中的应用[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5,(4).
[11]吴春雪. 从英汉互译的误译现象看翻译过程中的正确理解[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 (06).
[12]祝东江. 语篇分析与语篇翻译研究[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1).
(责任编辑:王国红)
E-C mistranslation and improving measures
PENG Xiao-yan, LIU-Peng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Shiyan442000, China)
Abstract:The role of translation as the bridge and link in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more and more striking, while the big differenc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and cultures has made it difficult and brought up some mistranslations, which can't be overlooked. Translation contains understanding and expression, while understanding is more important, for lots of subjective factors are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Only working from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actors can a translator fulfill the translation as better as possible.
Key words:mistranslation; objective factors; subjective factors; improving measures
doi:10.3969/j.issn.1009-4733.2016.02.023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4733(2016)02- 0113- 04
[作者简介]彭小燕, 女, 湖北十堰人, 硕士,汉江师范学院外语系讲师, 主要从事教学法和翻译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16
[基金项目]2010年湖北省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翻译中影响意义再生成的因素研究》(2010q152)的部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