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教育圆桌
“裸课”那些事儿
公开课反复试教、磨课,大家似乎习以为常。因为公开课在很大程度上展示的已经远远不是一个教师的水平了,而是背负了一所学校、一个地区的荣誉。
一番番推倒重来,耗时几个月甚至近一年的公开课终于亮相,观课者恍若观赏一场艺术表演,目不暇接。
这样的“精品”,其研讨的价值在哪里?对日常教学又有多少指导意义?
著名特级教师张祖庆提出:公开课,要向律师开庭学习——不预演、不雕琢,真实地呈现过程。这样的课堂,精彩值得借鉴,问题值得反思,这样的课堂,才接近真实,因为一线教师的常态课堂,哪来那么多时间准备?因此,我认为,这种不经过反复试教的课,才真正值得深入研讨。这样的课,虽不完美,但是有研讨价值。意即公开课应该倡导“裸课”。那么,“裸课”到底是什么样的?“裸课”如何上,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Ⅰ“磨”出预设“裸”出生成
●李萍
一、“裸课”与磨课并不矛盾
1.什么是“裸课”?
“裸课”有多种含义,所以有必要明确本文所说的“裸课”,不是指只凭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不借助任何多媒体手段的传统课;也不是指那种只靠一本教材一张白纸,不提供任何教参等备课工具的临时备课。按特级教师张祖庆的说法,“裸课”,是指“不预演”“不试教”的课。
2.什么是磨课?
这里的“磨”,不仅包括团队“磨”,也包括自我“磨”。《诗经》有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磨课,是对课的一种“切磋”,体现的是对备课的重视,对教学内容和策略精益求精的研究态度,以及对课堂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备的不懈追求和反复实践。
3.辩证地看待“裸”与“磨”。
磨课,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会起到“加速度”的作用,这一点,每一位有过类似经历的教师都深有体会,相信包括特级教师张祖庆这样已经成长起来的名师,也是不会有异议的。
那为什么张祖庆又要倡导“裸课”呢?且看他犀利而又幽默的刻画——“日里磨课,夜里梦课,死去活来,活来死去。于是乎,听课者最终看到一节万花筒般精致的课——动画美轮美奂、音乐荡气回肠、语言气势如虹”。原来,他反对的是这样排练精确到秒,语言包装到字的失了真的“精品课”。
提倡“裸课”,并不意味着公开课前不需要磨课。张祖庆也坦言,对于初入教坛的教师,适当的试教,是必要的“入格”训练。
其实,“裸课”与磨课,只是教师成长阶段的不同备课方式而已。还是稚嫩青涩的年轻教师时,教材的正确把握、课堂的应对调控,一招一式都需要在老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课堂实战一点点地“磨”;当教材能准确把握,设计能深入浅出,调控能收放自如时,就可以尝试如张祖庆所说的“裸课”。课前不试教,检验自己驾驭教材和课堂的底气和实力,尤其是考验自己是否具备了四两拨千斤的现场随机应变能力。此时的“裸”,是经历了“磨”的历练,成长到一定高度的再成长、再突破、再提升。
二、“磨”——因材施教,追求预设的完美
作为一名教研员,在大量的听课实践中,感到一堂公开课是需要经历“磨”的蜕变的。原因有三:
1.有利于聚焦重点,凸显研究主题。
但凡公开课,必有一个研讨的主题。没有经过打磨的课,会有种种不到位的硬伤,比如设计上的“内容分析式”,教法上的“蜻蜓点水式”,包括对学生朗读点评的忽视,课堂组织的散乱等。
所以,课前借助团队的力量充分磨课,能保证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达到家常课的最佳状态。
2.有利于引领示范,彰显学科高度。
瀑布因有落差,而成就其恢弘之美;高山因其巍峨,而引人仰视。公开课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体现了一种理念,标志着一种研究的高度。听课的教师,是带着期待和学习的态度来的,不愿意看到跟自己的课相差无几的课,得要让他们听课后有收获有启示有思考。比如磨四年级下册《梦想的力量》一课时,我们抓住写瑞恩的三次筹款,写法上先详后略,写其他热心人的筹款,写法上同样也是先详后略。确定了群读类学目标:叙事性的文章,写同一件事重复做时,要先详后略。根据这个目标,我们组合了两篇文章:《十一支康乃馨》正面补充如何做到“先详后略”,另一篇学生习作反面印证,没有掌握这种写法会造成叙事的平淡和模糊,并安排学生当场修改这篇习作。这样的课,帮助教师明白了群读类学的目标如何筛选确定,知晓了如何从课内外、正反两方面组合群文,保证了研讨的学科高度和活动的组织效率。
3.有利于锤炼技能,加速教师成长。
有人形容公开课的磨课过程是“痛并快乐着”。确实,不少承担公开课的教师磨课过程中都无数次有中途退出的念头。但坚持下来后,会发现不知不觉中,自己解读教材的专业眼光提升了,驾驭课堂的能力增强了,观课评课的触角也变敏锐了。一次次磨课,逼着上课教师高屋建瓴地设计每一个环节,不断剔除低效的教学设计,有意识摒弃随意的课堂语言,在课堂互动中激发临场机智,在课后反思中积累教学经验……这样的磨课过程,既完善着即将上的公开课,也磨砺着承担上课任务的人,磨出了这位教师今后上“裸课”的实力与底气。所以,要抓住公开课这一教师成长中的关键事件,通过磨课,化茧为蝶,收获成长的自信。
三、“裸”——以人为本,尊重生成的真实
既然磨课对教师成长意义重大,对公开课的学术品位保证意义重大,那么,特级教师张祖庆倡导的“精彩值得借鉴,问题值得反思”的“裸课”,又是什么课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特点。
1.真实地呈现学生的学习过程。
课堂,是学生求知的主要场所,教师的教,要因“学”而存在。可目前有的公开课,授课教师心中只有教案,眼中没有学生。课堂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学”,而是如何卡准时间,完整地展示教师的“教”。当点到的学生答不出问题时,面对处于“愤”“悱”状态的学生,教师不是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而是马上转头点个能答上的,或者直接越俎代庖说出答案,这样就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因为教师要保证后面准备的内容能如约精彩呈现。这样的课,只关注到了课堂环节的完整,只关心教师展示的圆满,全然不顾学生的差异性和求知欲,忽略了真实的学习过程,是没有信度和效度的。这样的课堂,即使过程如行云流水般顺畅,也缺乏生命力和生长点。
2.动态地展示教师的点拨过程。
课堂,充满了变数。同样的教学内容,同一位教师用同一个教案教,不同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学习状态和课堂表现。所以,张祖庆在《裸课》一文中提到于永正等名师上课,是“边教边改”。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的《长相思》,就是深入解读教材自我独立磨课后,在没有形成现成教案的情况下,现场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动态点拨,浑然天成的一节好课,被誉为“诗词教学中的里程碑”。当然,要达到这样彻底“裸课”的境界,不仅仅要靠理念以及技术层面的“磨”,更要靠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悟性。
可是,目前的一些公开课,磨课团队在一次次试讲中记录下各种学生的不同反馈,分门别类地给出了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嘱咐上课的教师背会、套用。可是,课堂一变学生一变,教师应对的招不变,还是那三板斧,于是课堂就有了这样的尴尬——学生明明读得一般,教师也声情并茂地表扬:从你的朗读里,我听出了……你能说说为什么吗?硬生生把学生拉入下一个环节。还有,明明学生的回答有创新有亮点,将把课堂引入一个别有洞天的生长点,教师却视而不见,继续按着自己的思路往下讲,把原本兴冲冲发言的学生打击得只好意犹未尽地坐下去。
总之,“磨”,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一种借力,是对课堂高度的追求;“裸”,是在对课堂生成的尊重和期待中,对自己“以不变应万变”教育机智的检验。期待每一位教师,在“磨”与“裸”的螺旋式循环反复中,磨砺自己,突破自我。
(作者单位:江汉油田教育集团教科院)
Ⅱ“裸课”要有“度”
●刘学文
黄蓓佳的短篇小说《心声》中,程老师不让声音沙哑的李京京朗读课文,怕影响了公开课的效果,搞砸了她的表演。小说委婉批评了公开课的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呼吁教师应当尊重、关爱每一个个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发展。文章发表于1982年3月,可见黄蓓佳早就意识到公开课的问题,提出了类似“裸课”的思想。
时至今日,大家依然对公开课的完美追求乐此不疲,心中只有评委和领导等听课者,把学习的主体当作表演的道具,以致陷入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泥潭。这样,“裸课”就应运而生了。但凡事过犹不及,“裸课”也应把握好一个“度”字。
一、不磨课但须认真备课
“一线教师的常态课堂,哪来那么多时间准备”,诚然如是。为了一堂公开课,耗时几个月甚至近一年来备课,有意义吗?教师还要不要做其他事情?所以,磨课实际上是折磨人,受害的是教师自己和学习的主体。呈现在听课者眼前的也许是一场视听盛宴,但实际上可能就这样被善意地愚弄了。
但是反对长时间备课、磨课,并不是意味着就不用备课或者简单地备课。备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重新熟悉文本内容,然后结合教材特点、单元说明、学生实际等,分别进行文本解读、教材解读、个性化解读和教学解读,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选择教学媒体。这是语文课备课的基本环节,必要的话还要查阅一些资料来佐证、补充与拓展。
至于上公开课,可以多花一点时间,多理一理教学思路,斟酌斟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听课者提供教学设计。必要的话,印发一张导学案,做一个简单实用的课件。这是对公开课、对听课者的尊重。当然,如果想试上一节课,进行二次备课和设计也可以,就是不要瞎折腾。
二、不预演但要预想
“裸课”不欢迎预演,但教师可以根据学情和教学预设,预想课堂可能的动态生成及应对策略。预想可从两方面来理解:
一是有的放矢准备预案。黄蓓佳《心声》中的程老师,事先指定朗读课文的人选,并要他们第二天放学后留下来训练,这是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硬性摊派,显然是不足取的。如果程老师不预演,如何完成朗读这个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是有差异的,朗读效果的差距在所难免,备课时教师要充分预想学生可能的朗读效果及其它意外情况:没把握好朗读节奏、没处理好轻重音和语气语调、未能准确表现人物情感、因腼腆或胆怯而声音太小,甚至课堂上不敢举手。如果不是借班上课而是自己的班级,教师还要清楚自己学生的朗读特点。针对以上可能出现的状况,教师就要有的放矢地准备应对预案。假如学生朗读效果不理想,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假如学生不愿或不敢举手,教师除了鼓励之外,不妨指定胆子较大、性格较外向的学生朗读,未必非要等待学生主动举手不可。
二是假想与随机应变结合。不试教与磨课当如何?教师要认真备课,设计教学,假想课堂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尤其是意外生成,预先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如教《犟龟》,学生或教师抛出问题:“狮王二十八世已经战死,没有举行婚礼,怎么会有狮王二十九世?”课堂顿时就像炸了锅似的:
生1:“王”不是都有三妻四妾吗?狮王二十九世是狮王二十八世跟另外的妻子生的,而不是即将结婚的对象。
生2:狮王二十八世即将迎娶的妻子娇美动人,老虎垂涎欲滴,与狮王二十九世共同设计,打死了狮王二十八世,最后老虎得到了美女,狮王二十九世坐上了王位。
生3:××,你狗血剧看多了吧,这么复杂?
生4(小声地):狮王二十八世未婚先孕。
(全班大笑)
生5:在动物界中,强者为王,狮王二十八世被老虎打死后,狮王二十九世是狮子们竞争、推选出来的新王。
师:大家想象力丰富,发言异彩纷呈,只是想得有点坏了吧,小朋友们?
(生笑)
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学生的想象力是惊人的,有的答案在教师的预想范围之内,而有的答案却是意外的,甚至是不可想象的。这时的课堂也许有点躁动,教师要及时给予调控,做到“放得开,收得拢”,即教师既要采取课前预设的应对策略,又要根据当时的情况随机应变。如果该环节的教学目的已经达成,学生还有发言欲望,甚至还回味无穷窃窃私语,教师就要巧妙地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放任自流;如果这是课堂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只要还有时间,就让学生继续发言;如果教学目的尚未达成,时间所剩无几,学生还有发言欲望,教师可以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继续一会儿,或者留下悬念让学生在课外继续讨论。一句话,假想与随机应变相结合,可以比较有效地调控课堂节奏、优化课堂秩序。
三、不预演但可适当表演
公开课反对预演,反对上课外课,但公开课不反对即兴的适可而止的表演,更不反对课堂的精彩生成。相反,这恰恰是对精彩的公开课的追求。
师生可即兴进行适可而止的表演。如教杜牧的《清明》,有吟诗特长的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吟诗是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口头表现形式,也是诗歌学习的一部分,同时当场吟诗,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对诗歌的兴趣,甚至还可以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吟。教师还可以当场把《清明》改成课本剧,要求两组学生上讲台表演。
这个教学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为了课堂激趣,帮助学生更真切地体会“行人”的情感。看似内容短小,表演简单,实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表情、肢体动作的配合以及创造力、表演能力的训练。如何表现“雨纷纷”,如何表演“欲断魂”,如何通过语言表现人物特点,倒是需要好好斟酌。不过,无论表演情况如何,作为课堂的一个教学环节,都是对学生的一次能力训练和语文熏陶。
四、不雕琢但要仔细揣摩
“不雕琢”就是不反复磨课、不反复试教,但不等于教师只是粗线条地备课,不对文本作深入的研究与揣摩,不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思路进行合宜的斟酌与选择。如教《孔乙己》一文中的“排”这一细节,《教师用书》认为“排”写出了孔乙己的虚荣和穷酸气,笔者不敢苟同“虚荣”说。但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排”的内涵呢?笔者从两个方面来揣摩:
其一,在孔乙己的心目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作为封建科举考试的忠实“粉丝”,为了显示自己是有学问的人,是有身份的读书人,他宁愿坚守“君子固穷”的信条,也不愿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因而,孔乙己的虚荣是他的自命清高,是他的读书人的身份,即使他“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也不会拿金钱来显摆自己,圣贤书的“教诲”使他不屑于这样做。
其二,孔乙己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摆阔气。孔乙己“不会营生”,“好喝懒做”,穿的长衫“又脏又破”,一个“弄到将要讨饭”的人,身上能有几个铜板?即使为生活所迫“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也被发现了,让何家、丁举人吊着打。而同是鲁迅笔下的社会底层小人物阿Q就不同了。虽同是偷窃,但阿Q没有被抓个正着,更没有被“吊着打”,他确实有钱了——“穿的是新夹袄,看去腰间还挂着一个大褡裢,沉甸甸的将裤袋坠成了很弯很弯的弧线”。阿Q回到未庄,走进酒店,“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说,‘现钱!打酒来!’”,连数一下都没有。这个“扔”字有何深意?与“排”字相比如何?显然,通过比较,学生就会明白:是阿Q虚荣,是阿Q在摆阔气,在向众人炫耀“老子有的是钱”,狠狠地发泄了一通以前囊中羞涩矮人一头的“鸟气”。而孔乙己根本没有这个条件,他只能以忍气吞声来回应短衣帮的嘲弄。
有了以上的揣摩,教师就能自信地带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就能理直气壮地引导学生辨伪去妄。否则,教师给予学生的也许只是《教师用书》的生搬硬套,也许在学生的质疑之下尴尬收场。
总而言之,“裸课”反对的是包装与做作,反对的是形式主义和程序化,反对的是毫无实质的虚化的繁华,但它并不反对课前认真备课、精心预设、反复揣摩以及适当表演。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圭峰中学)
Ⅲ“裸课”的价值取向
●李声智
虽然强调公开课要采用“裸课”的形式,但是笔者认为,既然是以公开课的形式亮相,执教者就一定要考虑听课者的要求,这节课应该为听课者传达什么样的价值。笔者觉得,“裸课”的价值至少应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普适性:“裸课”的基础
所谓的普适性,就是要具有普遍适用性。这种普适性首先表现在可借鉴性。教师在执教之前,往往对该教学内容有个最基本的设计,对教学思路有通盘的考虑,对教学方法有充分的预设。当这些准备在课堂上演绎时,可能由于没有预演或排练,呈现得不够完美,正是对课堂本应该具有的这种“不和谐”的事件的处理,才让听课者从中学会处理的方法和技巧。其次表现在可操作性。尽管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有个性,但在展现教学风格和特色的同时,更应该考虑某类教学内容的共性,提供相对一致的模板给听课者,让其有借鉴的可能性。最后就是传承求实精神。其实对一线教师来说,他们听课的目的是希望从别人的课堂中学会如何将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以及思维训练融入课堂。倘若通过排练展示,听课者仅仅是从感官上获得了一场滴水不漏、完美无缺的好戏,就很难感受到执教者对知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渗透,更不可能让听课者感受到执教者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
二、诊断性:“裸课”的宗旨
当我们将公开课定位在“课”本身上而非“公开”上,重在展示上,强调研讨上,执教者就不会在意上课是为了博得听课者的好评,而把课“磨”得光亮光亮,一气呵成。只有真实的“裸课”,才会引起执教者与听课者真正的互动,在互动中才能有自由的学术批评与交流,才会有理论与实践融合分享。年轻教师通过“裸课”展示,敢于“献丑”,不怕“出丑”,就能在变化的课堂上发现自己的问题,就会尝试不断地解决问题,就会磨砺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最终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资深教师通过“裸课”展示,就会通过真实的听评课充实自己的教学理念,完善自己的教学模式。
三、典型性:“裸课”的关键
典型性表现在公开课要解决广大教师的困惑。比如,看图写话是低年级写话训练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写出通顺的句子能为中高年级的习作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何解决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低下,看不懂图意,尤其是跳跃性的多幅图的图意,不能有序表达的问题,笔者组织了两节看图写话的主题观摩课的研讨活动。通过先观摩,后研讨,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看图写话教学应紧抓教材,习得看图方法,继而立足教材,训练学生口语先行,最终凭借教材主题出示图画,加强写话实践训练,这样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看图写话教学模式。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之,学校要通过有主题的公开课解决某类教学困惑,达成课堂的高效,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四、创新性:“裸课”的魅力
考量课堂创新的根本视角是让学生不是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基本内容上,而是要让学生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的知识去创造、去探索。笔者针对语文课堂上随意问、无效问过多的情况,倡导精简提问,让学生通过教师的问题,不是局限于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而是将思维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真正将“语用”的教学理念贯穿在课堂中,最终达到训练学生表达的生动性、鲜明性和条理性的目的。基于此,笔者执教了《一面五星红旗》(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在课堂上,笔者抓住了“遗憾”组织教学,将这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分块推进,分块落实,让学生利用课文学语文。(1)理解“遗憾”词义,尝试讲清“我”遗憾什么?(2)领会为何遗憾,尝试说清“我”为什么遗憾?(要求最少用上文中的两个成语来表达。)(3)弄清谁解决遗憾,尝试讲清过程。(结尾要表达“我”的感谢之情。)由于每个板块的活动设计都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课堂实践活动,从学生课堂表现来看,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种设计的创新性在于力争让“轻慢语言”的现象变为“着力学用”的教学重点上来。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用大量的时间来学语文、用语文,还给听课教师怎样让课堂简化程序,着力打造高效课堂提供了可借鉴的蓝本。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倡导“裸课”,并非不注重“裸课”背后的功夫:认真备课,强化集体备课,注重个人素养的提升。唯有如此,“裸课”才会呈现出别样的美丽。
(作者单位:潜江市后湖小学)
责任编辑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