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艳
变“意外”为精彩
●刘艳
新教师上课时,最怕出现不可控的意外局面。我们总是希望自己掌控的课堂是流畅的、顺利的、水到渠成的,而不太希望和谐课堂中响起“不和谐的音符”,但没想到一次教研会,改变了我的看法。
那次是一次小学语文低年级教研活动。我们都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执教《王二小》。这位教师姓李,讲课特别有激情。李老师刚开课,就深情描述文章背景。同时,一曲《歌唱二小放牛郎》音乐随之响起。这歌声悠扬而又哀伤,不知不觉间,学生的情绪很快被感染了,这似乎意味着学生们已经被带进了李老师所创设的文本情境中。没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却出人意料。当李老师读到“敌人来扫荡……”时,底下有几张小嘴轻轻地嘀咕开了,有的孩子问“‘扫荡’是什么意思啊”,有的孩子悄悄摇头,有的孩子直接说“我也不明白”……一下子好多学生都随声附和着。突然,坐在第一排的一个看起来很淘气的小男孩一下子站了起来:“你们不知道吧,我来告诉你们,‘扫荡’嘛,就是‘参观’!”没等他坐下,教室里炸开了锅,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开了,有的甚至还笑得前俯后仰。看到教室里乱作一团,李老师脸上有点挂不住。我坐在下面着实替她捏了一把冷汗,她怎么解决这突如其来的“难题”呢?这样的意外,谁都不愿意遇上,完全打破了教学设计安排。是直接否定,还是不去理会,讲自己的?我心里也犯起了嘀咕。
就在我胡乱猜想的时候,教室里凝固了几秒钟的空气又在瞬间缓和了,李老师的表情渐渐舒展了,脸上也浮现了笑容,她静静地看了看那帮正吵闹的孩子,亲切地说道:“大家静一静,有问题咱们一起想办法解决!‘扫荡’真的就是‘参观’吗?从你们刚才的笑声中,老师好像听出来了,你们并不赞同,是吧?”底下的学生连连点头,都睁大眼睛看着李老师。教室里顿时安静了好多。接着,李老师又问道:“那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先来给‘参观’找找朋友吧!来,大家开火车,你们说,我来写!”她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参观——”学生高兴地大叫着“参观博物馆”“参观工厂”“参观学校”……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李老师见写得差不多了,接着说:“那你们换上‘扫荡’再读读看。”“扫荡博物馆……”还没读完第一个词组,学生就连连摇头,有的还“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大概,学生们已经意识到“参观”与“扫荡”意思是完全不同的。就在这个时候,李老师开口了:“看来,大家的语文能力都很强大哦,‘扫荡’和‘参观’的意思的确是不一样的。有谁查了字典哦,来给我们解释一下。”
坐在第一排的那个小男孩又站了起来,看得出来这次他很有信心:“‘扫荡’是是敌人的一种破坏行为,而‘参观’不是。”李老师赞许地看着他,为他竖起了大拇指。然后,请班上学生回想电视或者电影里看到的“扫荡”的场景。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敌人到一个地方,抢东西;有的说,日本人到中国来杀人,放火……这就是扫荡。就在大家搜肠刮肚,回顾着一幅幅残忍的画面时,李老师乘胜追击:“是啊,如此凶残的破坏行为,我们就称之为‘扫荡’,这样的事只有可恶的敌人才干得出来。接下来,带着你对这个词的理解,把那种情绪读出来,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把它印在你们的小脑袋里。”学生弄懂了这个词,朗读自然是声情并茂,博得了听课教师的啧啧称赞。
一节课有惊无险,精彩收场!课后,我反思李老师的这节课,心里不由暗暗佩服。学生出现意外错误也许是课堂中最最真实的一面,但因为教师的得当处理,使它成了一种弥足珍贵的教学资源。平时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勇敢抓住这种意外,便能收获想象不到的精彩生成;如果不去理睬它,就有可能成为课堂的遗憾。
(作者单位:潜江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严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