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园可无憾矣”探析

2016-09-03 01:41徐润乾
湖北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原文中教参假山

● 徐润乾

“至于园可无憾矣”探析

● 徐润乾

“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是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于园》末尾的一个句子。“至于园可无憾矣”这个句子,教参上是这样翻译的:“这样的假山石安置于园之中就不会使人不满意了。”(《语文教学参考书》,七年级下册,第194页,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第8版)然而,教学时,学生却提出了异议:“至”是“到达”的意思;“无”通“毋”,是“没有”的意思;“憾”是“遗憾”的意思。这个句子直译出来是“到了于园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教参为什么要把主语确定为“这样的假山石”呢?

我肯定了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同时生出这样的疑惑:这句话无论是单独翻译,还是放在整个句子中来分析,学生的质疑都在理。为什么教参这样翻译呢?是编者译错了,还是另有原因?我反复阅读教材,但难以找到令人信服的理由,于是从张岱的《陶庵梦忆》中查到了这篇文章的原文。原著中这一句是,“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看到原文,心里的疑惑顿然消失。原来,作者是用怀胎(即原文中的“胎”)、孕育(即原文中的“娠”)、生孩子(即原文中的“男女”)打比方,形象地写出了于园主人建造假山的几个步骤。从这个意义上说,“至于园可无憾矣”就不是说主人公的游览,而是说假山石的价值和命运——将它们放置在园林之中,才是它们“无憾”的归宿。此时“于园”应理解为“在园林之中”,即“于”作介词。

这样翻译,把这句话在全文结构和主题方面的作用都体现出来了。从结构来看,这句话照应了前文集中描写的于园“奇在磊石”的内容。于园的奇特之处在假山,它们构成了于园最大的特色和亮点。假山奇在哪里?一是以“实”奇。用石块垒成两丈高的石坡,上植松,沿坡栽植花草,密密匝匝,人不能够上去。二是以“空”奇。“奇峰绝壑”堆砌在后面厅堂旁的大池塘里,池水在其四周,上面是天空,水面的荷花更衬托出假山之“空”。三是“以幽阴深邃奇”。卧房栏杆外,有一条盘旋而下的沟壑,形状像螺蛳回旋形贝壳。于园里的石头来自于荒野,本是无生命之物,但到了于园之后,它们却集如此之多的“奇”于一身,具有了生命的活力(原文用怀胎分娩的比喻手法来写,更有利于体现出这种活力)。于这些石头而言,能到于园是它们的幸运,它们自然“可无憾矣”。从主题来看,这句话包含着对具有高超艺术构思的园林主人于五和为建造于园而付出心血的那些能工巧匠的赞美,如果不把这几句话删掉,这种赞美更自然,更真切。

不知为什么,现在的苏教版教材删去了中间这一串形象化的比喻。这样一删减,学生出现上述翻译错误不仅顺理成章,而且感觉学生的理解更符合逻辑。避免这种错误的最好办法是,尊重原创。这样处理,既有利于降低教学难度,又有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原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作者单位:竹溪县实验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姜楚华

猜你喜欢
原文中教参假山
Subcutaneous sarcoidosis of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简述假山在园林中的功能及应用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神秘的教参
语文教参使用与更新问题浅析
导数的应用之局部不等式的构造
教师、教参、教学之辩证分析
调皮的小猴子
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