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教什么

2016-09-03 00:33贺金莲
湖北教育 2016年20期
关键词:一堂课本课目标

●贺金莲 林 琳

究竟教什么

●贺金莲林琳

一堂课的容量有限,经常有教师感到课程设计的内容难以取舍:要促成生长的点这么多,究竟如何做才能更有效?

笔者认为首要要解决教学目标的确定问题。教学目标,是这节课师生共同要完成的任务指标,它是课堂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笔者参与的“岭上小语工作坊”本学期致力于“如何明确教学目标”的研究和课堂实践。在磨课、听课、评课的过程中,引发了笔者对教学目标和设计二者间辩证关系的如上思考。那么,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呢?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回归本真,构建雏形

上一堂课时,如何初步确定教学目标?首要是回到学科,回到教材。我们不仅要钻研教材、解读文本,还要查阅教学参考书和各种资源,从中提取信息验证或修正。最重要的,是要从课程标准中去分解课堂目标。

以往语文课堂重内容理解和情感熏陶(“人文性”),新课标中新增的“语文素养”特别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要求掌握足够的汉字、词汇等知识,学习阅读、写作的基本方法,重视写字和书法,养成读书、爱书、查工具书、写日记、记读书笔记、随时积累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小郑老师执教《乌鸦喝水》之初,通过反复研读归纳文本训练点:在识字与写字方面,确定九个会认字“乌”“鸦”“喝”“渴”“瓶”“石”“办”“法”“渐”和六个会写字“可”“石”“办”“法”“找”“许”;在语言训练方面,完成课后“读读说说”用“渐渐”说话;在内容理解方面,引导学生归纳小乌鸦用小石子喝着水的机智办法;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课前初步明确了“教师有哪些可以教”的内容。

二、精炼目标,设计教法

上一堂课,教师如果在设置教学目标时面面俱到,确定过于繁杂的目标,那么实际上课时就会没重点,导致课堂臃肿,学生并没有学到什么。所以,教师要在“可以教”的内容中选出“教什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瘦身”,再依此进行课程设计。

在《乌鸦喝水》中,识字与讲故事是本课目标。本课中“乌”“鸦”两字共出现7次,“石”“办”“法”三个字是常用字,学生掌握相对比较容易。于是,识字教学目标调整成重点指导“喝”和“渴”两个形近字和读准后鼻音“瓶”。对“喝”和“渴”的认读,教师们都能从对比偏旁角度进行突破,策略不一,在此不赘述。“瓶”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识记字音和字形,怎么设计教好这个字?首先,将抽象的汉字符号转化为具象的物品。教师手里拿着瓶子请学生观察,分析部首笔画,接着“开火车”来扩词,如“瓶底”“瓶盖”“瓶身”等;再根据生活中的观察“瓶子都是什么做的”来扩词,如“玻璃瓶、塑料瓶”等;再联想“瓶子可以装什么”,从用途来扩词,如“奶瓶”“水瓶”“饮料瓶”等,通过反复训练和创设生活情境等策略轻松达成识字目标。

本文通俗易懂,是典型的故事类文本,并不是进行朗读训练的最佳材料,故而只将文本作为讲故事的目标实例来进行教学。同时,通过梳理,我们发现一年级的课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故事文本,如已经学过的《小壁虎借尾巴》,为学生学习讲故事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思维)结构,所以进一步将能力目标确立为“初步学习编一个结构完整的故事”。怎样设计才能让学生在一节课内学会编故事?从回忆讲述《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切入,带动孩子们在讲述过程中明白故事主线梳理的方法:“谁借什么”“为什么借”“借到了吗”,从而运用“群读类学”的方式,迁移到学习本故事的讲述范式上,如“谁干什么”“为什么喝水”“怎么喝到”,经过了几轮的讲述和倾听,不知不觉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完整讲述故事,本课“背诵课文”的目标也就水到渠成解决,一举两得。

教师趁热打铁,将这种讲故事的方法运用到图片“拔萝卜”的故事编写上,在延伸拓展中进一步巩固落实教学目标。“谁拔萝卜”“为什么拔”“怎么拔”,孩子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编出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小兔的妈妈要过生日了,她想给妈妈一个惊喜……”“小兔家里来了客人,他得做点好吃的请大家吃……”“他先用铁锹挖一挖,把萝卜周围的土挖松……”“她先把萝卜摇一摇,把萝卜摇松……”“小兔请来了小伙伴帮忙……”通过一个个生活气息浓厚的小故事,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能力都得到了很好地训练,语文课堂就该如此。

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瘦身”,再依此进行课程设计,将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成板块式的结构,既逻辑严密、思路清晰,又好操作。在精简目标后,小郑老师的第二次试教就比第一次的目标达成效果好很多。因为整合后留下最重要最必须的目标,集中力量各个击破,保证了课堂设计的有效执行。

课堂教学是相通的,在指导王晋宜老师的思品课《不同民族的衣食住行》时,笔者也用到了类似的方法。

本课编者的设想是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衣食住行”,明白各族人民应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培养“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价值观。但“56个民族”,“56朵花”,内容庞杂浩大,要想让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内了解56个民族的衣食住行是不可能的,了解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没有任何提升作用。反复对比之后,教师们最终确定为以身边的土家族为切入口,将这一民族的“衣食住行”作为教学范例,把“在学习土家民俗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作为第二目标,针对性设计了提供资料包、让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学习的环节,最后各小组选取几个特征较鲜明的民族进行自主探究,突破知识能力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目标维度,一堂课不可能全都兼顾,有所选择必然有所舍弃。断臂的维纳斯,加一分嫌多减一分嫌少,好事者想加一双完美的臂膀终究是不成的,也破坏了这份美感。

三、关注学情,及时调整

根据教材对目标的整合一定是基于学情的。教师需要考虑,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具备了哪几方面的能力,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等问题。明确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才能寻找最佳的教学策略,才能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适合学习者的教学设计。同样一堂课,学情不同,目标就应该及时调整。这一层次,是要知道“学生想学什么”。

这次应邀带着团队送课到h市,课前教师们对学生进行了充分的了解。这所民办全日制中小学的学生来自各乡镇,学生知识面窄,学习基础较为薄弱,倾听习惯以及表达能力都有所欠缺,他们并不适应小组合作这种自主学习模式。据此,我们及时调整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设计中降低了达成难度。

在指导朗读时,由于当地一年级学生基本只能完成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因此直接舍弃了指导学生读出感情的目标。创编故事环节,考虑到能够通过模仿讲故事的要求过高,修改为隐去部分课文内容(填空)完成编故事,并通过学生示范和教师指导的策略,降低编故事的难度,以达成“能通过合适的方法学习编一个故事”的拔高性目标。思品课则采用图片、视频和直接告知表格归纳法的方式了解土家族,将资料包进行“瘦身”,以适应当堂学生的归纳能力,确保他们“学有一得”,“一课一得”。

一堂课,我们究竟教什么?只须回答好下面三个问题:一是怎么设置教学目标,可以在全面了解学科课标和教材特点后,初步拟定目标,从而做到“胸有成竹”。二是选择教些什么,可以在整合教材后,“大刀阔斧”修改目标,对应精准目标进行集中雕琢的教学设计。三是学生学些什么,在了解学情及时调整目标和设计后,“随风舞动”完成教学任务。

(作者单位:宜昌市桃花岭小学)

责任编辑严芳

猜你喜欢
一堂课本课目标
申庆玉:处处留心,让每一堂课都精彩无限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A double inequality for the modulus of the Grötzsch ring in Rn
有趣的一堂课
也谈怎样讲好一堂课
最后一堂课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