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菊,杨 菲,王亚男,高 欣,李佩忠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a.园艺科技学院,b.教育学院,河北 秦皇岛066004)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与专业化发展研究*
陈海菊a,杨 菲b,王亚男b,高 欣a,李佩忠a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a.园艺科技学院,b.教育学院,河北 秦皇岛066004)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及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实施者。课题组通过采用调查法和理论研究法相结合的方式,解析辅导员岗位的产生、发展及我国辅导员制度的沿革,分析辅导员工作现状。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促进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与专业化发展可从辅导员配备、队伍分级管理、工作细化等方面采取相关措施的对策。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专业化
自1961年高校开始设立高校辅导员岗位以来,其工作职责及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辅导员应具备的素质也越来越明确。教育部依次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2006年)及《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2014年),明确规定了辅导员的思想素质、职业素质及能力、辅导员的身份:第一,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第二,高校辅导员应具备九项职业素质及能力,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第三,辅导员身份的双重性:教师及管理干部。
2004年至今,中共中央及国家教育部分别相继发文明确了辅导员岗位的重要性,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求和辅导员的编制、职责、待遇、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考核与管理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央16 号文《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明确了辅导员的重要性、编制、责任、待遇等问题。教育部2号文《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年)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2006年教育部颁发实施24 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要求和职责、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考核与管理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这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2014年教育部下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该标准是国家对合格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引领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基本准则,是高校辅导员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从以上文件内容可见,辅导员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他们角色的充分发挥对高校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时代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辅导员工作范围的广度及深度也在不断延伸,工作压力巨大。据2013年福建省福州大学科研项目组调查显示,在某独立学院81.58%的辅导员每天工作时间超过10小时,86.78%、81.2%的辅导员对长时间工作和每天要做的事情太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压力[1]。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的思想意识及自我表现形式呈现多样化趋势,因此辅导员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朋友、老师、指导者、监督者、保护者、倾诉者……这些角色为辅导员工作更增添了复杂性和多元性。
(一)辅导员个人现状
1.选择辅导员岗位的原因多样导致其工作效率及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目前还没有开设辅导员专业,更没有该专业的毕业生,与从事辅导员工作最相近的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具有十年以上辅导员工作经历的辅导员大多没有专业背景,入职时间不长的辅导员又缺少工作经验及经历。从事辅导员岗位有的是凭一腔热情想做好辅导员工作,有的是迫于就业压力只好选辅导员岗位,有的是多种原因转岗而来,有的是想以辅导员岗位为跳板然后转入专任教师行列,还有其他原因选择此岗位。选择辅导员岗位的目的不纯,导致辅导员队伍复杂化,工作效率及质量参差不齐。
2.辅导员岗位对辅导员个人的压力
近年来,随着辅导员工作内容的拓宽,其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其重要性也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凸显出来。
专职辅导员岗位中年轻辅导员一直占比重较大,据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对广东12所高校的辅导员进行的抽样调查显示,30 岁以下的辅导员占71.2%[2]。他们工作积极努力,管理与服务热情较高,但却缺乏经验[3]。辅导员日常事务繁多,年轻辅导员家庭负担较重,有孩子、老人需要照顾,这是他们人生角色与社会角色担负责任最重的时期。年轻辅导员工作经验及阅历不足使他们处于工作的劣势。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现状
1.辅导员数量配备不足导致工作量大
很多高校自1999年扩招开始后,至今学生管理人员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大多高校目前仍未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的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1∶200的规定。但随着辅导员工作内容和强度的增加,他们的工作量已大大超出了普通教师的工作量,有的辅导员甚至占用自己相当多的休息时间来处理实时发生的大事小情。
2.辅导员待遇相对较低
相较于专任教师上课而言,辅导员的工作量可以说相当大。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涉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生活、情感、安全、学业、就业、班团建设、评先评优、资助及其他等工作,内容繁杂,耗时耗力,而辅导员的待遇相比于任课教师却相差太多,他们的待遇大多与同级职称专任教师中最低级的待遇相同,并没有达到中央16 号文《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要求的“不低于专业教师平均水平”。
3.新媒体的出现将辅导员工作时间无限延长
在微博、微信、QQ、贴吧、论坛、博客等大量新媒体作用于新一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背景下,辅导员需要随时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网络舆情,同时,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纷繁复杂,8小时工作时间常常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或者是工作任务不仅仅限于8小时之内。而学校要求辅导员“24小时开手机、随时处理突发事件”,这样他们的工作时间由8小时扩展到了24小时。
4.辅导员能力提升空间受限
首先,辅导员的非专业化导致目前辅导员队伍专业能力不强,而各高校为辅导员提供的专业能力培训及攻读专业学位的空间各不一,致使辅导员个人职业化发展目标缺乏,辅导员岗位吸引力不足。其次,辅导员队伍整体科研能力弱,除受自身能力及科研时间限制外,还受政府相关部门及高校专门为辅导员提供的科研立项项目少的影响,缺乏提高辅导员科研水平的平台保障。
另外,辅导员职级待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规定,“专职辅导员可按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要求评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或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技术职务。”“高等学校可根据辅导员的任职年限及实际工作表现,确定相应级别的行政待遇,给予相应的倾斜政策。”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因各方面原因未完全执行此项规定,导致辅导员职级待遇道路不畅通。
(一)自身坚定信念
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起重要的引领作用,他们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是领路人,更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4]。国家出台的关于辅导员的很多政策,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中央16 号文《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和《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2014年)等明确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培训及能力标准等,传达了辅导员岗位的重要性不可忽视,辅导员的角色作用在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之下会越来越突出。因此,辅导员要坚信自己工作的不可或缺性,坚定走辅导员之路的信念,树立为学生成长发展保驾护航的理念。
(二)相关制度保证
高校要积极执行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政策,落实相关制度,并依据自身情况出台相应的可实施的制度,促进辅导员政策的具体执行。高校要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制定完善合理的辅导员培训、考核、科研、评职、晋升等相关制度,推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高校要重视辅导员工作,为辅导员的成长、进步及发展积极创造条件。将辅导员工作进行定性、分类,明确高校中辅导员工作的具体职责和范围,保证辅导员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身份及地位。
(一)辅导员准确的角色定位
辅导员的工作有其自身特点,除应具备专业文化知识及现代化管理技术及手段外,最重要的是辅导员要热爱本职工作,要有在本岗位长期发展的志向,对工作有责任心。辅导员之于学生最重要的角色是思想政治的引领,最重要的作用是在学生出现自己难以面对、解决的问题时能帮助学生出谋划策,从而体现自身的工作价值。因此,无论是从学校选配辅导员还是其他岗位转入或新进入的辅导员,都应把“爱岗、敬业”放在首位。设想,一个自身思想、道德、世界观、人生观都不正确或不健全的人怎么能成为新一代大学生思想的导师,一所高校如何在一个没有正确思想引领的辅导员队伍的前提下培育出合格、优秀的大学生,怎么能向社会输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所以,提高辅导员职业能力,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首要的是辅导员的思想问题。无论是高校选配辅导员还是自己选择辅导员岗位,辅导员要能够热爱本职工作,能够全心全意从爱学生、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角度出发做工作,才是辅导员最基础、最重要的品质。
(二)辅导员队伍的选配、培养、管理
1.严格执行辅导员准入制度
目前,社会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对高校有很大的冲击作用,一些志向不在辅导员岗位的人混进了辅导员队伍——养老型、跳板型、边干边看随时流动型或其他意图型等,严重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纯洁性,对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及社会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各高校要本着公平、公正、宁缺毋滥的原则,结合大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对辅导员进行评定并去留取舍。
2.专门、大力地培养辅导员队伍
高校要多给辅导员创造机会,提升能力及素质,如促进辅导员进行校内外的交流学习,成立相关论坛,鼓励并支持辅导员针对工作需要继续深造等。培训或交流要对辅导员队伍分层次进行,提高培训与交流效果。所请专家要符合高校自身发展情况,保证内容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校要有针对优秀辅导员继续深造的计划及经费支持,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强大软实力,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有力保障。
对工作进行科学研究是激发辅导员工作活力的有力助推剂。政府相关部门及高校要鼓励和支持辅导员进行科研,划拨专门的科研经费,对辅导员进行科研项目指导、科研成果转化,激发辅导员科研能力的自觉性,调动辅导员研究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促进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3.树立辅导员工作典型
目前,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竞赛名目不少,涉及到职业能力大赛、精品项目建设、辅导员库申报、年度人物评选等,相继推出了大批辅导员工作典型,为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各高校应依据本校特点,推出一批紧贴本校实际的辅导员典型人物,宣传人物事迹,依据国家制度规定保障他们的待遇(在工作环境、职级晋升、培训培养、科研等给予优先考虑)。通过榜样的力量引导高校辅导员岗位人员树立工作志向,提高工作质量,明确前进目标,从而带动整个辅导员队伍的良性发展。
4.制定合理的辅导员考核机制
必须保证辅导员岗位具有一定的吸引力才能够实施,否则可能对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起副作用。合理的辅导员考核内容应涵盖他们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遵守规章制度情况,学生的就业情况,班级制度建设情况,班级学风、团建及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班级学生获奖情况,对学生的困难帮扶情况,辅导员个人素质情况,学生、同事及相关领导评价等。其中尤其应重点考察的是对问题学生的帮扶。所谓问题学生包括贫困生、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学业障碍学生、情感问题学生、思想偏激的学生、临时出现问题的学生等。考核不仅限于一些易于量化的指标上。
目前的考评大多存在考评周期长难以及时反馈、评价以主观感受为主难以衡量或是量化标准科学性不高等问题。[5]合理的辅导员考核机制能够积极促进辅导员队伍的成长与发展。高校应重视辅导员考核机制,全面考虑辅导员工作的范围及质量,充分考虑辅导员的工作对象——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避免形成领导专家对辅导员工作考核的一言堂。因为辅导员工作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他们是辅导员工作质量最有发言权的人。然而,大部分高校在制定考核机制时却往往忽略了辅导员教育管理对象——大学生这一环节的反馈。无论辅导员个人有多高的学历、有多渊博的知识、有多少研究成果或有多少荣誉称号,如果管理对象认为他没有起到一名合格的辅导员应起的作用,甚至还有反作用,那么,高校就应慎重考虑该辅导员的考核结果,甚至去留。
(一)辅导员配备不足问题的解决
对于不能达到辅导员配备要求数量(未达到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为1∶200)的高校可采取辅导员横向联合、纵向解压的方式,对辅导员岗位进行分类配备、分方向工作,以达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内容的要求。
目前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状态是“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工作内容相当繁杂,而相当一部分高校的辅导员数量配备又严重不足,导致工作成效无法保证。此类高校的辅导员压力巨大,甚至因此出现意欲转岗或患病或对工作不负责任的状态。针对出现此状态的高校除积极引进辅导员外,可设法对工作类型及内容进行分类,安排辅导员进行专门性的工作,以工作性质划分工作职责范围,设置全校性的专门科室,整合资源,便于工作的开展和精细化管理,可保证较高的工作质量。
可设置以下科室直接对学生进行事务性管理:学习管理科:负责学生的各种考勤、评优评先,可参考借助学生社团协助管理;教育管理科:负责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心理辅导科: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干预;资助管理科:负责学生的贫困生评定、贷款、保险、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等的评定、管理及发放;素质拓展科:负责学生素质拓展的全部活动;生活管理科:负责学生的食宿问题;信息反馈科:负责接待学生反馈的各种问题,联系所有部门配合解决;就业科:负责学生的就业咨询与指导。以上科室统归于校学生处、团委、招生就业等部门管理。
(二)对辅导员队伍分级管理
对于辅导员数量达到要求的高校辅导员实行分级管理,促进职业能力稳步提升。高校可按国家相关规定,将辅导员分为三个层次:初、中、高。初级辅导员为新入职1~3年的辅导员,他们专门负责一些事务性工作,主抓日常管理。中级辅导员为入职4~8年的辅导员,他们具有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资格证书。中级辅导员除指导初级辅导员做好事务性工作外,主管学生的咨询及指导工作,如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高级辅导员为入职9年以后的辅导员,他们具有高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职业指导师等资格证书。高级辅导员除指导初级辅导员做好咨询及指导工作外,还负责初级及中级辅导员的理论学习、经验交流、科研立项等工作,带领整个辅导员团队搞好理论及科学研究,使整个辅导员队伍走向专业化、职业化。
(三)高校支持辅导员工作细分方向
辅导员入职后可根据各人爱好及特长选择工作方向,如思想教育方向、管理方向、实践活动方向、事务性工作方向、心理辅导方向、就业及择业指导方向等。高校可根据辅导员自己选择的方向配备不同方向的辅导员共同辅导同一学生群体,以提高辅导员工作质量及工作效率。同时,高校要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对不同工作方向的辅导员进行考核,以免形成“多人管、多人又不管”的局面,防止辅导员工作质量因工作方向的细化而降低。
辅导员的身份既是教师又是管理者,以引导学生、服务学生为根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是高校中确实的基层工作者。只因工作千头万绪、责任重大、耗费大量精力及时间且发展空间受限,所以很少有人能将辅导员工作作为终身追求的职业。重要的岗位只有受到重视且在此岗位做的好的辅导员有相当的待遇和地位才能使这个岗位有吸引力,才能使辅导员岗位稳定并有发展可言。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及高校可从辅导员工作性质及内容上整体考虑辅导员工作,支持他们、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足够大的空间和保障,使辅导员岗位能够留住人、吸引人,辅导员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角色作用,辅导员工作才有人愿意做、爱做、终生做,辅导员才能成为阳光底下光荣的教育管理者。
[1]庄景忠.新媒体视角下独立学院辅导员压力现状及成因[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6):129-131.
[2]张林茂.辅导员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6):54-55.
[3]黄亮.基于高职院校辅导员现状的原因分析思考[J].科技资讯,2013(34):235-237.
[4]许倩.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及方法研究[J].科技向导,2013(17):89.
[5]郑皓,王晓光,张硕.高校辅导员工作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品牌,2015(3):121-122.
(责任编辑:刘 燕)
Research on University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hen haijua,Yang feib,Wang Yananb,Gao Xina,Li Peizhonga
(a.College of Horticulture Science & Technology, b.College of Education,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China)
University counselor is an important enforcer of the work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survey method and theoretical approach,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ounselor positi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ounselor system in China, and the status quo of counselor’s work. Based on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it puts forward following countermeasures on university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at is, counselor allocation, classified management of counselor troop, detailed work, etc.
university counselor; professional ability; professionalization
10.3969/j.issn.1672-7991.2016.03.017
河北省高校党建研究会2016年度重点项目“保持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定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GXDJ2016A19)。
2016-06-15;
2016-07-10
陈海菊(1977-),女,河北省乐亭县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教育管理及就业创业教育研究。
G641
A
1672-7991(2016)03-00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