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聪,汪长江
(浙江海洋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探索
冯 聪,汪长江
(浙江海洋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新时期,积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以文化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促进文化进步对于提升我国整体国民素质和经济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从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的关系入手,对以农民为主体和在政府主导下的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进行了详细探讨。
农村文化;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探索
现阶段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然而文化建设的脚步却呈现明显落后的特点,这种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将严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加大了经济建设力度,然而同文化建设相比,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不协调,在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尤为明显,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村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探索对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税的征收为我国工业以及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资金,1950~1979年,农业为工业建设提供的资金为4 500亿元。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税收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1950年为39%,1979年为5.5%,2005年降至0.05%[1]。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并参加就业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农村人口的影响力,而农村经济同农村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的探索势在必行。
(一)农村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经济的提升
日常生活中,劳动力是实施交易的主体,在进行文化活动建设的过程中,同样应当注重对劳动力的构建。然而,人们为了节约相关资源,就可能会限制文化活动的内容及具体形式,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文化活动开展形式和资源会产生变化,这也充分说明农村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经济的提升。经济基础能够影响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的丰富性、多样性。据有关数据显示,随着农村经济建设脚步的较快,农民日常生活中产生了多种积极的转变,如合作意识的提高,愿意为公共事业贡献力量等。通常情况下,经济水平越低,越会增加失德品行发生的概率[2]。例如,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村,合作社的发展速度更快,相关规定和条约也能够得到更好的遵守。同时,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村地区的扶贫事业发展更快。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农村地区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慈善基金会,能够积极构建多种公益机构,如敬老院和文化中心等。并且,在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农村,农民相对来说拥有较高的思想境界,会对民主等权利进行主动争取,这是因为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拥有相对较高的文化教育水平等。
(二)农村经济进步的社会资本是文化的建设
社会资本就是某个个人或群体,凭借体制化的相互交往、彼此熟悉的关系网所凝结而成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总和,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乡村传统文化是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的社会资本,因此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建设农村社区文化,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主流文化是农民文化生活的主方向;第二,大众性文化活动是农民文化生活的主渠道;第三,集聚性文化活动是农民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第四,休闲性文化活动是农民展示风采的广阔舞台;第五,经营性文化活动是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第六,区域性文化活动是地方的文化品牌[3]。
国内学者在对社会资本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将社会中的文化基础作为社会资本的主要内容,这一文化基础能够促使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成本得以减少,并促使经济活动的成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有效利用社会资本,不仅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更有利于促使法治在实施过程中的成本得以降低[4]。由此可见,积极加强文化建设,能够促使农村社会资本不断增加,从而有利于农村经济建设发展。
(三)文化建设是农村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
在我国传统的农村社会中,农民日常生活中能够应用的公共设施相对较少,而且部分设施还需要付费。这一机制的应用,没有广泛发动农民群众的道德热情,不利于培养农民逐渐养成良好的责任心和公德心。同时也给社区等部门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不利于公共事业的长期发展。新时期,我国在积极进行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加强文化建设,促使农民逐渐明确自己是社会进步的主体,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做贡献。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农村全面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向农民普及文化知识,还应当引导农民了解法律法规等。
(一)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在积极促进农村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将农民作为主体,实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够从根本上转变经济与文化发展不协调的现状[5]。
在将农民作为主体的过程中,首先应当加大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促使农村文化素质逐渐提升,因此必须创新多种途径对农民进行教育。例如,通过加大义务教育的实施力度,减少农民文盲。在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政府必须综合考虑农村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等现实客观因素,及时加大义务教育投资力度,促使农民在接受义务教育以后,能够拥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和认知能力,并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渐掌握更加深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思想境界也能够得到提升。因此,现阶段,我国在以农民为主体,积极加强农村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应在充分了解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大科教兴农、教育兴农等的实施力度,并通过培训机构等的构建,促使农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受更好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教育,用知识和专业技能指导农业活动,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
其次,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要大力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目前,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举步维艰。处于经费短缺、教学设施、设备落后,教学培训手段单一,招生规模不断萎缩,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面临“人散网破”的境地。要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网络体系,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要优化配置、合理使用县乡两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加强相关教育培训机构和师资队伍建设,强化管理与培训手段,根据农民生产经营、日常生活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安排培训内容,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举办讲座与印发资料相结合,观看电视、广播、录象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邀请教学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授课与当地的劳动模范、生产经营能手专题报告相结合等方式,对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进行各种专业技能及先进农业技术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二)引导农民自主进行文化活动建设
近年来,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农民的经济收入逐渐增加,在这一过程中,农民意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现阶段,他们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帮助其逐渐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然而,由于文化基础的薄弱,导致其在渴望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失去了方向,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相关部门及当地政府应当将农民作为实现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的主体,引导其自主参与到文化活动的建设中来[6]。这一过程中,农民参与程度的加大,也能够对文化和经济的进步产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农民自主参与文化活动,能够促使基层农民更广泛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也能够为基层的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文化和经济等相关内容也能够更加彻底地融入到农民的生活当中。农民受到大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和熏陶,将逐渐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对科学和文化知识的理解也将更加深刻。除此之外,鼓励并引导农民自主进行文化活动的建设,还能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7]。
现阶段,农村当地政府应当综合采取多种途径对农民进行引导和帮助,针对那些对文化活动和经济建设感兴趣的农民应当加大鼓励力度,从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帮助,帮助其在当地积极构建私人图书室和文化艺术室等项目。同时,加大对剧团和文化队伍的建设力度,促使农民自主开办的文化活动能够逐渐向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政府在对农民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供资金的支持,同时还可以赋予农民对场地的使用权等。
(三)家庭文化的构建
新时期,在积极构建新农村经济和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农民家庭文化构建的重视,据有关统计显示,良好的家庭文化更能够给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带来更加稳定的整体环境[8]。由于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要想提升这一工程质量,应从基础构成单位入手,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基础单位就是家庭。现阶段,搞好农民家庭文化,对于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农村居民日常交往以及工作中,最基本的单位是家庭,因此在构建农村文化的过程中,应当以家庭文化的构建为基础,良好的家庭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农村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现阶段,影响我国农村社会稳定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发生于家庭生活中的离婚问题和不和谐的邻里关系等。在积极构建良好的家庭文化过程中,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大宣传和教育力度,向广大农民进行和谐家庭和邻里关系教育,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团结一致和和平的观念共同努力和进步。
总之,农村的社会稳定是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和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机构,对稳定社会和促进社会发展具有其他社会实体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农村家庭文化建设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将家庭的思想和伦理要求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千家万户、一人一事中,对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加大思想文化理论建设力度
在积极进行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9]。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当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深入了解农民思想波动以及文化知识方面的欠缺,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宣传甚至灌输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同时在政府的主导下,积极加大思想文化理论建设力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传播是加强农村思想文化理论建设的关键,这一过程中农民能够逐渐对相关理论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由于这些理论具有先进性和指导意义,因此能够对我国农村未来的发展指明方向,也能够指引农民在进行文化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抓住其灵魂和精髓。
(二)注重对农村经济基础的建设
首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粮食生产水平至关重要。新时期,在积极加强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科技及生产的现代性。不仅要对资源相对紧缺的耕地进行严格的保护,还要促使粮食种植和保存过程中拥有较高的安全性。在积极构建农村基础设施的过程中,应以提升生产力为出发点,逐渐促进农村综合生产力的提升,并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促使农村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躲避经济市场的风险,逐渐提升当地竞争力。同时,还应当促使农村生产及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向现代化方向发展,因此必须在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引进并投入大量的科技,逐渐调整农业结构,促使结构的形成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使农业产业体系得以完善,促使农村经济可以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10]。
其次,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增加政府以及社会各种投资主体对农业的投入,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实力,保证各地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因地制宜,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促使农民日常生产和经营过程中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政府在积极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中,还应当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收入途径,为促进农村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做贡献。这样,在良好的经济基础之上,文化事业的开展也将更加顺利,二者的协调发展愿望更容易实现。
(三)充分发挥农民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首先,发挥广大农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给党组织输入新鲜的血液。积极吸纳返乡青年、种养能手、农民经纪人中的佼佼者、岗位能手、复员军人、回乡学生中的优秀分子靠近党组织,及时发现、培养、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做好党员发展的源头工作[11]。
其次,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需营造氛围,创造环境。从一定角度讲,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缺乏良好舆论环境,农村党员就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致使部分党员信仰动摇、思想混乱。在对先进典型党员的表彰上,精神奖励多,物质奖励少,政治奖励更少,与农村党员讲究实惠的特性有一定距离,使那些受到表彰的农村党员没有强烈的成就感、荣誉感、自豪感,对未受到表彰的农村党员也没有刺激,引导力差,让人民更多地当起了“举手党员”。要积极及时发现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党员、鼓舞群众。
再次,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需提高本领、带头致富。当前,并不是所有的农村党员都具备当先锋、做模范的能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党员大有人在。有的农村党员本身就是贫困户,没有能力去帮助别人。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必须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本领。要在全面提高农村党员、农民的致富本领上下功夫。要充分抓住有利时机帮助他们学,引导他们学,既可把专家学者请进来教,也可把他们领出去看、带出去学,不断充实他们的科技知识、法制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增强他们“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
总之,在农村经济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基层组织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新时期在促进农村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应当将农民党员的带头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农民党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应当拥有一致的言行,并对我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进行充分的实践,影响并感化周边的农民,促使其逐渐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对广大农民进行感化的过程中,一个是农民党员高尚的品格和人格魅力,农民党员通过自身的行为,影响周边民众共同积极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并积极为农村经济建设贡献力量,将国家的政策方针落实到位。
(四)发挥农村青年敢想敢干的特点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说到底,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所以,必须将促进农村青年增收成才作为团组织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大力培养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和农业产业化带头人等各方面的优秀农村青年人才。
一是要深入实施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二是要大力实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促进计划”,以订单式职业教育、“工岗快递”等共青团的特色活动为载体,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及周边地区团组织和用工企业的协作力度,拓宽和开发转移就业市场,为订单式培训、输送、就业一体化奠定基础。充分发挥青年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加强与劳动就业部门的合作,着力培育一批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培训基地和青年劳务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培养一批懂市场、善管理的高素质青年劳务经纪人。三是要筹措创立农村青年创业基金,为农村青年创业成才助一臂之力。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促进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才能够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及我国整体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在积极促进二者协调发展的过程中,还应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农村文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互相依赖、互相生存、共同提升。因此,农村文化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过程中,应当坚持农民主体原则,遵循政府的主导作用,从而更好的推动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
[1]刘苏社.建国后农业税制的演变情况[J].宏观经济管理,1989(11):35-36.
[2]魏媛,吴长勇,徐筑燕,等. 贵州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4):977-981.
[3]王桂兰.社会资本关照下的农村社区文化建设问题[J].经济研究导刊,2013(25):30-31.
[4]宇阳.关于新型城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4(29):45-46. [5]张建升.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2):55-62.
[6]何晔,王方民. 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以四川省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1(32):20083-20085.
[7]张宏艳.新农村建设中北京城乡经济协调发展问题[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2-126.
[8]徐辉元,周存生,冯毅.广西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探索[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3):113-114.
[9]旷红梅.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基于广西田东县农村金融改革的视角[J].桂海论丛,2012(3):121-124.
[10]陈艳.日本农村文化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新农业,2015(23):50-51.
[11]宗玉田.关于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问题的思考[EB/OL].[2016-05-22]. http://www. diyifanwen.com/dangtuan/xindetihui/065500082478806.htm.
(责任编辑:刘 燕)
Research 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nd Rural Culture
Feng Cong, Wang Changjiang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Zhengjiang 316022,China)
Mainly based on agriculture China has a huge rural population, in the new era, it is very siginificant to actively strengthe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in rural areas to promote economy and in turn to culture itself so a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level of Chinese national quality and economiy growth. This paper in ditail discusse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momy and rural culture dominated by farmers and led by government.
rural culture; rural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explore
10.3969/j.issn.1672-7991.2016.03.010
2016-04-22;
2016-06-25
冯 聪(1992-),女,河北省秦皇岛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与区域发展。
D422.6
A
1672-7991(2016)03-004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