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鹏
(黄冈师范学院 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黄冈 438000)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袁小鹏
(黄冈师范学院 鄂东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湖北 黄冈 438000)
坚持从大众化高等教育生态环境、人才市场需求及其变化以及学校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三个认识维度出发,进一步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市场定位及其规格与形态,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根本任务。按照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差异性、多样性的学术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学术研究功能与形态的转型与创新,是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问题。
高等教育大众化;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学术研究
当前,在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践进程中,人们对为什么重提高校转型发展、什么是高校转型发展,以及高校转型发展的目标、任务、内涵和举措等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依然不甚明了。笔者以为,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需要将这一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实践置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的宏观背景之中,加以考察和认识;同时,坚持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为指导,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大学教育的根本问题上进一步厘清思想认识,确立科学的发展理念与思路。
20世纪60年代,世界高等教育开始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先期实现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还是我国正在推进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都向人们揭示了这种新的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基本的属性和特征,即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内部存在着狭义的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种不同的教育形态和内涵,进而使整个高等教育体系相对于传统的精英型高等教育而言,呈现为一种层次性、多样化的办学结构与形态。高等教育大众理论的奠基人马丁·特罗说:“必须强调,从精英向大众、普及转变,并不意味着前一阶段的形式和模式必然消失或得到转变。相反,事实证明,当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整体过渡到下一个阶段容纳更多的学生,发挥更加多样化的功能时,前一阶段的模式仍保持在一些高校或其他高等教育机构中”。“在大众化阶段,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不仅存在,而且很繁荣,在大众型高校中,培养精英的功能仍在继续起作用[1]”。特罗教授这一学说的核心,在于它强调大众化发展阶段的高等教育并不是对精英型高等教育的抛弃或悖反,而是在大众化的体系内部依然保留甚至发展着精英教育,以至于使得这种高等教育体系内部包含着狭义的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种相对独立的体制、内涵,并在价值形态和实践体式上呈现为一种层次化、多样性的基本特征。据此,人们认为,高等教育的多样性是马丁·特罗教授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基石,是其理论的灵魂[2]。
在西方发达国家,因其文化传统以及社会机制和结构的关系,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等教育在总体上按照层次化和多样性的原则协调发展的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尽管在由精英型向大众化发展阶段转变的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也曾引起过不小的震荡,包括人们对于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质疑,以及伴随着高校规模扩张而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是,在高等教育体系内部则能够较好地克服由单一的精英教育模式所主导的同质化的发展倾向,进而按照层次化和多样性的原则实现内涵、结构的变革与调整。在亚洲,包括日本和韩国这些市场经济发展比较彻底的国家,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也能够较好地处理其内部结构和体系多元化、多样性发展的问题。“日本的私立大学必须在高水平的经营能力下低成本运作,而且必须选择社会需求程度较高的适用领域作为专业教育的对象,另外,几乎所有的私立院校为了增加学生数,都在正规的课程之外设有各种各样的、特别是部分时间制的可以边工作边学习的课程,一般是设置夜间课程或短期课程.也有设置函授课程的私立专门学校,日本的私立院校与美国的公立院校一样,成了大众化教育的承担者”[3]。显然,这种以适应社会和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的私立高等学校的兴起,既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又成功地避免了高等教育在整体上的同质化发展。正因如此,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转型期在经过短暂的阵痛后,很快步入了健康的大众化发展阶段。
世纪之交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将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地带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但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发展阶段的转变,却并没有随着这种办学规模的快速扩张而“跨越式”地实现、完成。实践证明,由于我国基本国情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作用,相对于发达国家走过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路程而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发展阶段转变所面临的矛盾、困难和问题更为复杂、更为严峻,其实践过程也更为漫长。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这种新的高等教育体系没有迅速地挣脱单一的、精英型高等教育观念和体制的束缚,进而按照大众化发展阶段的规律和要求,在体制、内涵和教育形式上实现多元化、多样性的发展格局,精英型、同质化的发展倾向一直主导着高等教育的运行与发展。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适应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的层次性和多样化要求的关键或重点,即在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这一特定的办学类型和层次。潘懋元先生很早就曾指出: “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两类高校,较易定位,至少在理论上不难说清楚。但在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高专之间,有一个特定的办学层次,即工农医师等本科与硕士生层次。它们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它们既不能走学术性研究型的独木桥,也不应都办成职业技术型的高职高专。这类学校的办学定位面临着许多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4]。今天所说的地方本科院校,大致上属于潘先生这里所说的高等教育中的“特定的办学层”。地方本科院校既不能走学术性研究型的独木桥,也不应都办成职业技术型的高职高专,这就意味着这类学校应该根据大众化高等教育新的特征、规律和基本构架,在认真分析人才市场需求和校情的基础上,找准自身运行发展的生态定位,进而确立学校办学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然而,时至今日,潘先生所指出的地方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不清晰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正如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的那样,“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概而言之,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内在规律的反映和要求,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题中应有之义。从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之日起,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原本就应该遵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规律和要求,明确和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然而,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用人机制和高等教育自身体制机制的局限和弊端,致使这类学校长期偏离其应然的目标指向,朝着精英型高等教育的方向趋同发展。惟其如此,才有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理念和要求。
首先,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明确自身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这类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和格局下遭遇的一个重大实践难题,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运行发展中的一个十分严重、非常突出的现实问题。这一实践课题和现实问题的重要性、严重性,决定了它在当前学校转型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从理论上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格局内,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高专作为典型的精英型和大众化教育体系、办学模式,他们在办学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上相对明确一些。在大众化发展阶段,研究型大学办学及人才培养虽然也面临着调整办学理念、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以适应社会和教育对象新的需求的问题,但是,在整体上坚持发展学术和培养高端、领军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则是十分明确的。事实上,自从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以来,国内外精英型大学在坚持这一办学宗旨和目标上从来就没有动摇过。至于那些典型的大众化教育机构即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高职高专,则在一开始就把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而地方本科高校则介乎两者之间,这类学校既兼有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两个方面的属性和功能,又不能简单地朝着某一个方面发展,抑或是照抄照搬典型的精英教育或大众教育的办学及人才培养模式。特罗教授说,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在大众型高校中,培养精英的功能仍在继续起作用”[1]。显然,这里所指的大众型高校就是我国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一方面是大众型办学体制,一方面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担负着培养精英的功能。这就意味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体制、内涵及其格局,内在地决定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办学的两难困境。从实践的层面看,当前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运行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在一些片面的发展机制的引导下,过度地借鉴、效仿精英型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致使学校的运行发展偏离了应然的目标和轨道,也使得高等教育在整体发展上呈现出了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同时,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技术及其行业的出现,进一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多元化、多样性的教育需求。地方本科高校仿效精英型高校办学理念和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出现的同质化倾向和问题,也进一步加剧了高校办学与社会、市场需求之间的冲突。这就是地方本科高校推进转型发展的制度和实践背景。坚持这样的认识理念,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学校转型发展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并自觉地将其作为转型发展的着眼点和切入点,从思想认识和目标理念上切实解决好转型发展究竟要干什么和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应该从何处着手的问题。
其次,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要从大众化高等教育生态环境、人才市场需求及其变化以及学校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三个认识维度出发,进一步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市场定位及其规格与形态,切实解决好什么是应用型人才以及如何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问题。其实,打从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学校办学定位在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行列,并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然而,在学校办学的实践中,这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依然还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规格是什么,如何从思想认识和实践操作层面上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而积极有效地推进这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等一系列问题。从总体上说,明确大众化高等教育生态环境、人才市场需求及其变化以及学校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是解决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的三个认识维度,学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在上述三个认识维度的相互关联中积极探索和不断明确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及其内涵与规格。一方面,是要切实地、真正地搞清社会、市场人才需求的基本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这里,市场细分的原则很重要,没有科学、清晰的市场细分,就不可能切实地、真正地搞清楚社会、市场人才需求的基本状况及其动态、变化。与此同时,在把握社会、市场人才需求的基本状况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在大众化高等教育总体格局和生态环境中,一所地方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和可能实现怎样的目标定位。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既不可能像精英型大学亦即国家重点大学那样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学术型或高端人才培养方面,当然也不能像高职高专一样单纯地致力于技能型人才培养,这是基于高等教育大众化总体格局和生态环境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本原则。在这样的基本原则下,进一步通过对学校校情的分析判断和市场细分的方法,才有可能真正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及其目标定位。这里特别要提及的是,伴随着社会组织运作模式的变化趋势以及生产运作概念演进的过程,一种介乎传统的“白领”与“蓝领”之间的“灰领”作为应用型人才的标志,正在被人们广泛接受。研究者认为, 一方面,“灰领”属于专业性的基础技术人才,但其知识结构以及所从事职业的劳动方式不同于技能型的“蓝领”及技工。“灰领”的知识结构,不能仅仅使用经验和技巧来评价,其中必须含有科学的成分,这就是“灰”字的精髓之所在。另一方面,“灰领”的知识结构和劳动对象也不同于企业的“白领”经理层和职能专业人员。“白领”人员的知识结构更侧重于管理学科的知识。而“灰领”人员知识的结构和工作内容,必须与企业的技术模式、运作模式密切联系,因此“灰领”的知识结构更侧重于工程技术范畴,包括管理工程技术[5]。这种关于“灰领”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和特征的解读,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内涵、规格及其培养目标定位。
19世纪初,现代大学之父威廉·冯·洪堡就明确地提出了“教学与研究统一”的大学理念,赋予了现代大学教学、人才培养工作和学术研究的双重属性和功能。今天,人们把大学教育功能概括为人才培养、学术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这四个方面。但是,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仍然是大学最基本的属性和功能,大学服务社会和传承创新文化的功能,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来实现的。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等教育的教学与科研两项基本职能并没有根本改变。仅就科学研究、学术研究而言,大众化高等教育继续保持着发展学术、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的职能,只是在学术评价标准或质量标准上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按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基本理论,精英高等教育阶段,或在精英高等教育机构中,一般有着共同的、相对较高的学术标准;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学术评价标准趋向多样化,在不同的机构和系统中其标准的严密性和特点均各不相同[2]。然而,由于教学与科研各自不同的旨趣、内涵和规制,“教学与研究统一”的大学理念也在现代大学组织内部形成了一对极具张力的矛盾关系,以至于在现代大学运行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包括在当下正在推进的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不时地出现关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争辩和摇摆。
首先,在推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中,应该继续坚持和践行“教学与研究统一”的大学理念和原则,坚持科学研究在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先导作用和支撑功能。在前期推进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有人提出了应该强化专业教育、淡化学术价值取向的主张,笔者以为这样的观点值得商榷。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固然对推进学术研究的转型发展提出了客观的现实要求,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地方本科高校因此而必须淡化、甚至放弃其学术研究与创新的价值目标。一方面,坚持科学研究在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先导作用和支撑功能,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的根本特征。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同属于以培养人才作为基本宗旨的教育机构,而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即在于基础教育重在向儿童传授各种社会和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而大学则是通过学术研究的方式发展青年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关于这一点,洪堡在他的大学理论中早已有过深刻的阐述。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作为大众化高等教育机构虽然其学术发展的目标、功能、形态以及评价标准都与精英型大学有着许多不同之处,但这仅仅反映的是大学学术研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而绝不是大学科学研究或学术研究基本功能的改变或丧失。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作为大众教育机构向着其应然的目标指向行进。在这一进程中,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的学术研究需要以其特有的功能形态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以顺应和促进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但这与那种学术研究取消论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其次,在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中,要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基本目标,开展学术研究目标理念和实践形态的转型与创新。这种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展开的学术转型,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一是坚持开展以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宗旨的“教学的学术”研究;二是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相结合,“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20世纪后期,美国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发表了题为《学术水平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的研究报告。报告将大学教授的学术工作划分为发现的学术研究、综合的学术研究、应用的学术研究、教学的学术研究四个类型。博耶的思想继承了洪堡的“教学与研究统一论”的内核,将“教学的学术”纳入了学术研究的范畴,突出强调了大学教学工作的学术内涵与价值。基于这种对于大学学术的新的解读,博耶说:“给予‘学术水平’这一熟悉的、崇高的提法以更广阔的、内涵更丰富的解释的时候已经到来,这将使学术工作的全面内容合法化”[6]。博耶的这一重要的学术思想理论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这类教学型大学办学以及学校正在推进的转型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和借鉴意义。无论是基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教学型大学的学校定位,还是学校当前正在推进的转型发展的需要,应用型人才培养都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引入博耶的“教学的学术”理论,既为加强学校教学工作、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理论和路径的保障,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和促进学校学术研究的转型与创新。同时,《意见》在阐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时提出:提升以应用为驱动的创新能力,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以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广泛开展科技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努力成为区域和行业的科技服务基地、技术创新基地。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协同创新方式加强产业技术技能积累,促进先进技术转移、应用和创新。这一论述,为地方本科高校学术研究转型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同时也鲜明体现了学术研究转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理念和原则。
总之,坚持科学研究的先导作用和支撑功能,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学术研究目标理念和实践形态的转型,是事关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成败的一个关键问题。坚持这样的学术转型创新理念,既充分体现了“教学与研究统一”的大学理念和原则,同时也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基本目标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1]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王香丽 译,谢作栩校.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1):1-22.
[2]张洪亚.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2年.
[3]孙泽厚.高等教育大众化国家避免毕业生就业难题的成功模式[J].教育科学,2002,(3):54-58.
[4]潘懋元.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5-9.
[5]张亚强.基于“灰领”理论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定位研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13):76-77.
[6]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0-31.
责任编辑 付友华
G64
A
1003-8078(2016)06-0001-04
2016-05-05
10.3969/j.issn.1003-8078.2016.06.01
袁小鹏,男,湖北浠水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