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教育现状调查研究——以湖北省5所地方本科高校为例

2016-03-16 06:05兰智高韩高军姚俊武陈友华王仁海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工科工程专业

兰智高,谢 伟 ,韩高军,姚俊武,陈友华,王仁海

(1.黄冈师范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湖北 黄州 438000;2.武汉工程大学 教务处,湖北 武汉 430062;3.湖北理工学院 宜兴工程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4.湖北工程学院 教务处,湖北 孝感 432000;5.湖北科技学院 教务处,湖北 咸宁 437100)

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以湖北省5所地方本科高校为例

兰智高1,谢 伟1,韩高军2,姚俊武3,陈友华4,王仁海5

(1.黄冈师范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湖北 黄州 438000;2.武汉工程大学 教务处,湖北 武汉 430062;3.湖北理工学院 宜兴工程学院,湖北 黄石 435003;4.湖北工程学院 教务处,湖北 孝感 432000;5.湖北科技学院 教务处,湖北 咸宁 437100)

课题组经过调研分析,获得了湖北省地方本科高校工科教育现状的样本资料,找准了地方高校工程教育的逻辑起点,指出了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找到了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建设努力的方向,提出了“政-校-校-企”深度融合的高等工程教育合作机制,创新了“校-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这些既可以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提供实践依据,也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建设分类指导、地方高校工科专业综合改革和分流培养提供借鉴。

地方本科高校;高等工程教育;调查研究

2014年4月份,湖北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在省属本科高校中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鄂教发[2014]5号),经学校申请、专家评审通过,湖北省教育厅研究同意武汉商学院、黄冈师范学院、湖北理工学院等11所本科高校首批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见鄂教发函[2014]28号)[1]。以湖北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深入开展为契机,以湖北省地方高校工科专业综合改革为切入点,在湖北省5所地方本科高校开展了工程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本研究以《湖北省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分析报告》(2012~2013学年度)[2]中状态数据为主要依据,选择武汉工程大学、湖北工程学院、湖北科技学院、黄冈师范学院和湖北理工学院等5所地方高校的2012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为分析样本,在2014年4月~2014年9月期间,走访样本高校的教务处长和部分工科专业负责人,挖掘一些诸如“工程教育观念”、“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第三方评价”等深层次问题,调查过程真实客观,调查结果比较可靠,结论有较强的针对性。通过分析,调查报告能够反映湖北省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教育现状,在全国有一定的代表性,得到了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工程教育的一般情形,可以把握地方高校工程教育的特点和走向,为地方本科高校工科专业转型改革试点提供参考。

1 工程教育取得的成绩

湖北省5所样本高校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文件精神为指导,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秉承改革创新精神,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重点,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本科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极力突出各高校办学特色,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办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1.1 巩固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

针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不足和人才供给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各样本高校进一步明确首要任务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主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各高校始终坚持本科教学中心地位,不仅从观念上,更从行动上高度重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制订相关政策,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升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努力走质量、规模、效率相协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第一,样本高校重视工科类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武汉工程大学工科本科专业数和学生规模都占全校的本科专业数和学生规模的60%左右,湖北理工学院工科专业数和学生规模均占学校的半壁江山,其他3所高校工科专业在各校建设发展情况也是三足鼎立。课题组认为,这是样本高校工科教育取得成绩最直接的体现。

第二,政策制度护航工科专业教学:各高校出台并修订一系列本科教学工作条例或规章制度,从制度上确保本科教学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政策制度护航本科教学,保证工科专业教学质量。

第三,加强教学信息收集与反馈:为了保障对教学质量的全面把握和管理,各高校坚持对教学输入、教学过程、教学输出环节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全程质量监控,实时掌握本科教学动态,改进本科教学质量。

1.2 探索多样化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各高校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模式等方面不断探索多种培养方式,积极推进学分制、本科生导师制、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等多样化、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多渠道探索与改革多样化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深化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分工细化,对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上升,各高校以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着力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深化发展交叉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第二,打造就业导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各样本高校实现产业、行业对接,引进校外优质教学资源,紧密结合企业用人需求,保持与一流科研院所的良好互动,多渠道建立和推进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协同育人机制。

1.3 创设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构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围绕学生发展需要这一主线,立足各高校现有办学条件,着眼个性化人才培养,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人才发展需要和高校实际的特色课程体系。工科专业实践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各高校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打造实践教学平台,取得明显成效。

1.4 完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为切实保障本科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本科教学水平,各高校逐步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体系,建立健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健全激励机制,逐步提升本科教学评估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

2 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

2.1 工程教育观念陈旧,“双师型”教师不足

样本高校中,对于开设有工程教育的地方本科高校(此处主要是指办在地市的4所高校),因为本科教育时间不长,工科专业无行业背景支持,工科专业大部分从基础理科“生长”起来的,工科专业占整个学校本科专业数在1/5~1/2之间。一方面,由于开展工程教育时间较短,工程教育研究人员匮乏和工程教育师资相对紧缺,工程教育观念陈旧,具有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3]。对工程教育的本质“工程实践”缺少感性认识和深度理性思考,更谈不上“工程哲学”层面的反思,停留在理科“科学教育”思维的老师不是少数,因此导致工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准、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环节与工程实际需求有偏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质量监控环节不到位,工科专业综合改革举步维艰,转型发展艰难。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期对于工程科技人员的大量需求,地方高校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特别是地方产业服务的重任,加上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工科专业的设置有些“大跃进”,引起了各种工程教育资源紧张,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性矛盾和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对工程人才的大量需求,地方高校工科专业的高就业率并不能真正体现工科人才的培养质量,工程教育存在虚假的繁荣。

2.2 工科专业建设趋同,本科培养均质化

样本高校本科建设的突出问题是专业建设趋同,本科培养均质化,工科专业建设尤其明显。从省属各高校的办学定位来看,其层次定位大部分是教学型普通本科高校,功能定位均是应用型本科,服务面向定位均是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规格定位均是基础实、实践能力强、面向一线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样就造成了同样的办学理想与同样的价值追求,故而必然导致类似的人才培养方式方法、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等办学环节,包括办学特色上的趋同。而办学特色趋同,反过来,必然导致人才培养结果的均质化。此外,由于缺乏分类指导,部分高校改变了以往在专科教育中积累的优势,盲目向综合性大型高校看齐,对其本身的办学特色造成了冲击。在黄冈师范学院、湖北工程学院、湖北科技学院的工科专业建设趋同特别突出。

2.3 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行业协同发展不够

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教育与企业、行业交流不够,更谈不上协同发展。在样本高校中,后4所高校,由于学校都处在武汉市“8+1”城市圈的武汉市外,湖北工程学院、湖北科技学院、黄冈师范学院都有明显的“师专”烙印,与区域内基础教育联系密切,与其他产业、企业、行业联系不多,更谈不上引进知名企业的优质资源和行业标准;湖北理工学院是从“高专”升格而来,虽然本科教育时间最短,工科专业反而发展较快。这4所高校的同名工科专业之间只有竞争(由于生存导致生源大战),缺少合作交流。地方高校与工科985、211高校和区域工科大学之间就工科专业建设和本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机制没有很好的建立。

2.4 面向工科专业的教学资源不足

各高校目前都初步建立或正在建立网络优质课程资源,但缺乏整体联动的共享平台。一方面,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控,精品课程网站内容结构建设缺乏统一标准,由于没有对网站结构及其他内容呈现形式、格式做具体的规范,以致资源网站的模块结构以及内容的发布格式各种各样,功能也良莠不齐。网站设计的一些功能模块不是从学习者的需求出发,也没有考虑终端使用者的获取条件,加大了课程网站推广的难度,严重影响了使用效果。另一方面,网络建设与课程建设实践上相互脱节。地方高校的工科专业由于观念陈旧,师资紧张,投入不足,校内专业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滞后,开放不够;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足,学生实习目标不明确,教师指导乏力,导致部分高校部分工科专业学生在实习阶段全部去低端制造企业打工。

2.5 高公信度社会评价缺位

湖北省高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高公信度社会评价缺位。一方面,社会评价对高校有极大的约束力,关系着高校的社会声誉和长远发展,属于高校必须纳入考虑的范畴。另一方面,不正规的、不规范的非政府行为的评价,由于缺乏相关制度规范,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的评价程序,必然给出不同的评价结果,反而会使高等教育陷入无序、被动状态,导致社会评价约束力的丧失。因此,高公信度的社会评价是高等教育长远发展必不可少的积极因素。

3 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教育的策略和走向

3.1 厘清工程教育的核心概念,更新观念,培养新型师资

近十年来,高等工程教育在我国快速发展,无论是高校设置工科专业数,还是在校工科专业大学生的规模都增长很快,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国家中长期人才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深入贯彻实施以及“卓越工程师计划”在高校的开展,加上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4]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5]适时出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国家和社会重视高校整体转型发展,关注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近年来,在理论上提出了“职业本科”的概念,造成了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专业研究机构和高校领导、管理层和一线教师认知冲突和激烈的思想碰撞:如“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卓越工程师计划”与“职业本科”、“工程教育”与“科学教育”等多涉及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工科专业综合改革的核心概念,因此,必须在全社会的理论界、学术界、相关的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业界和高校内部进行深入广泛的讨论,抓住工程教育“工程实践”这个牛鼻子,厘清工程教育的核心概念,更新工程教育观念,树立当代工程观[6-7],高校内部采取有效措施培养“遵循工程实践的本质要求,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新型师资。

3.2 建立“政-校-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程教育合作机制,协同增效

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工科专业综合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工程师的培养不能封闭于一所高校内部,因为高校培养的工科学生的去向是具体的产业和行业,高校接受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地方高校的师资主要来源于985、211高校,因此地方高校的工程教育最少涉及到四方:政府、工程教育水平较高的985、211高校、还有地方产业和企业。因此必须全社会相关部门、机构、企业联动,形成“政-校-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程教育合作机制,协同增效。首先,地方高校工程教育必须主动与地方工业界、行业协会等专门组织开展合作,必须与中国工程院、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和工科重点大学相应工程教育专业(学科)保持接触,跟踪工程教育热点问题,及时把握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其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义务和责任指导地方高校工科专业的发展,要及时了解地方高校的工程教学的现状,分类指导,充分发挥政策导向的调控优势,指导地方高校工科专业科学发展;区域内985、211高校的工程教育开展时间较长,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应该有责任担负其为地方高校培养优质工程教育师资和工科专业建设指导任务;地方产业、行业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从产业布局升级调整的实际,参与地方高校工程教育的标准的研制、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3.3 创新“校-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科专业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重要职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永恒的话题和重要抓手。具体到地方高校、具体学科专业领域,创新适合工科专业培养模式就迫在眉睫了。我们课题组提出了“校-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科专业培养模式(依托区域高校联盟,充分利用具有行业背景的高校实践资源优势,借鉴其工程类人才培养经验,以专业大类为线索,高校之间协同研究、与行业、企业之间联合培养)。我们呼吁,湖北省高校、企业界建立更多专业合作联盟,保证“校-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科专业培养模式在每个地方高校工程教育中积极实施。

武汉工程大学于2013年发起成立的“湖北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校企合作联盟”(以下简称“联盟”),就是“校-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科专业培养模式的一个较为成功的案例。“联盟”包括省内25所高校(包括985、211高校、省属本科高校和独立学院),15家石化类大中型企业和1家化工出版社。“联盟”坚持产学结合、实践育人的理念,依托湖北石油化工支柱产业,整合企业和教育资源,建立了内外互补的实践师资队伍和教学平台,形成了“校-校-企”协同育人新途径。“联盟”成立以来,现已建设了3个校企联合培训中心,10个共享实践教育基地。每年组织全省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大赛、大学生暑假科技创新活动等,联合编写了31本实践类教材,广泛开展专业标准制定、培养方案研讨、教师互访、学生交换等活动。各种活动均有企业代表参加,共同研讨,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3.4 加大投入,为工程教育实践环节提供保障

工程教育的核心要素是“工程实践”,地方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环节往往由于“专业实验建设滞后”、“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缺失”、“实践经费投入不足”而影响学生培养质量。因此,地方高校必须加大投入,首先建设较完备的校内实验实训场所,保证满足学生校内工程训练达到标准要求;其次重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投入足够的经费聘请业界和企业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指导学生实习和毕业设计。第三,还要增加实验教学、实习等方面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直接费用,保证实验教学、实习顺利进行[8]。黄冈师范学院根据信息通信技术领域产业转型升级新要求,以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电子信息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两个省级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为抓手,2014年申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700万专项经费,对原有的专业基础课实验仪器设备进行了更新,新建了光电专业实验平台和通信专业实验平台,搭建了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引进了“华为”、“烽火”认证标准,培训了青年教师,开发了40多个创新实验项目,为工科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提供有力保障。

3.5 加快标准研制,强化第三方评价,保障工程教育质量

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已经出台,湖北省地方本科高校参与不多,样本高校仅武汉工程大学积极引入国家卓越工程培养标准,积极推进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矿物加工工程三个专业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研制学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学校标准,并在全校工科专业中实施。其他4所高校要认真学习《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结合各自的工科专业建设情况,在相应的区域高校专业合作联盟的框架下研制学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学校标准,并在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实施。国家在高校本科教育质量评价的政策方面进行了调整,主要是学校本科教学水平的整体评价。我们课题组认为,对工科专业人才培养而言,认为各工科专业面向不同的行业,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不一,各高校要对照学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学校标准开展自评,重点是教学各环节是否达到规范化要求;区域内专业合作联盟评价,重点是交流合作,互相借鉴学习;强化第三方评价,主要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湖北高校中已有少数高校率先与麦可思公司等高公信度机构联合对高校毕业生满意度等信息进行了评价,但还不普及。由于第三方评价的内容和结论有一定的隐秘性,第三方评价结果很难向社会公开,让公众知晓,很难快速直面教学和人才培养。

课题组经过调研分析得到《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以湖北省5所地方高校本科高校为例》,从中观层面获得了湖北省地方本科高校工科教育现状的样本资料,找准了地方本科高校工程教育的逻辑起点,找到了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建设努力的方向,提出了“政-校-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程教育合作机制,协同增效;创新“校-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科专业培养模式,提高质量,这些既可以作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前期基础,也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建设分类指导、地方高校工科专业分流培养提供借鉴。但调研报告中还没有涉及到具体的工科学科专业点,没有涉及到具体工科专业培养核心知识要素和工程能力要素,其中蕴含着许多亟待研究的课题,仍需继续努力。

[1] 湖北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同意武汉商学院等11所本科高校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鄂教发函[2014]28号)[EB],2014年9月15日.

[2] 湖北省教育厅. 湖北省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分析报告(2012-2013学年度)[R],2013年12月.

[3] 中国工程院“创新人才”项目组.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19.

[4]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修订)[S],2012年7月.

[5] 教育部,中国工程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教高函〔2013〕15号)[S],2013年11月28日.

[6] 李志义,朱泓,刘志军,夏远景.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29-34.

[7] 汪应洛.以当代工程观引领工程教育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7 年11月13日,第12版高等教育.

[8] 李培根,许晓东,陈国松.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

责任编辑 付友华

G64

A

1003-8078(2016)06-0005-05

2016-09-14 doi 10.3969/j.issn.1003-8078.2016.06.02

兰智高,男,湖北武穴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3JDGC020);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2012376)。

猜你喜欢
工科工程专业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子午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