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丹 方可人 解歆韵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26)
论加强科普图书信息化的建设
盛 丹 方可人 解歆韵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 合肥 230026)
随着各种新媒体的普及,传统科普图书因其直观性、互动性、趣味性不强,已不能满足读者需要。科普图书信息化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对科普图书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包括图书内容的数字化、阅读设备的移动化和营销宣传的网络化。本文通过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探讨了科普图书信息化面临的问题与滞后的原因,从科普图书的数字化、移动化与网络化等方面提出了推进科普图书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科普图书;信息化;建议
科普图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科普图书指关于自然学知识方面的通俗读物,“广义讲是以非专业领域读者为对象,用他们容易接受的语言和方式,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科学技术,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的图书,都是科普图书”[1]。科普图书是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和精神的主要信息传播媒介。科普图书出版是提升民族素质的重要方式之一。 科普图书出版的本质是以图书为载体进行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科学精神的大众传播行为。[2]如今科普图书出版面临两个重要挑战,一是“出版业实行产业化发展”,二是“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对整个出版行业带来巨大冲击。”[3]
随着各种新媒体的普及,传统科普图书因其直观性、互动性、趣味性不强,已不能满足读者需要。科普图书信息化将改变传统科普图书呆板说教的现状,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促进科普图书出版的繁荣。科普图书信息化是利用信息化技术对科普图书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包括图书内容的数字化、阅读设备的移动化和营销宣传的网络化。
据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共出版科普图书0.66亿册,占全国图书出版总量的0.81%,可见科普图书在图书市场仍处于边缘地位。另外,2014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0.1%,较2012年上升了9.8%。在传统科普图书市场份额较小,且受到数字媒介强烈冲击的情况下,对科普图书进行信息化途径的创新是必要和迫切的。
(一)科普图书目前主要依赖纸质载体,数字化规模小
科普图书目前主要是纸质图书,数字化图书还不是主流形式。例如2014年底亚马逊网站中搜索到科普读物6,000多本,其中电子书只有600余本,科普电子书占总科普读物的10%。一年过去了,2015年11月在亚马逊网站上搜到的科普读物翻了一番(12,584本),而电子书只上涨了十位数(686本),科普电子书只占总科普读物的0.05%。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调研数据显示(n=1895),我国公民在获取科技信息来源上,互联网媒体以92.6%的比例占据第一位。纸质的科普读物不便于读者在互联网上浏览,不能满足读者对科普知识进行电子阅读的学习要求。科普图书的数字化成为一大发展趋势,尽管科普图书数字化不乏创新之举,但是总体上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实践规模较小。
(二)科普图书形式内容呆板,且互动性和趣味性不强
科普图书质量良莠不齐,很多科普图书无法准确地权衡科学性与趣味性应占的比重,只有部分畅销书做到了寓教于乐。近五年出版的发行数量较多、销量和口碑都好的科普书籍,仍是《神奇的校车》《时间简史》等编译过来的科普图书。国外编译过来的有些科普图书凭借较为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创造了较为可观的销量,例如法国国宝级科普启蒙系列胶片书《第一次发现丛书》就是利用纸片放大镜让胶片页上印好的内容生动的呈现出来,但国内基本没有自主创新形式的科普图书。
(三)科普图书原创不足,原创人才稀缺
通过对大型图书网站的调研发现,约占2/3的优秀科普图书都是引进国外的版权,原创作品少,原创科普图书的匮乏已经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科普图书对作者的要求是多元化的,要求作者们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能创作出大家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的作品。目前我国优秀科普图书作者非常稀缺,像张景中等科学家出身的老一辈科普作者年事已高, 而在岗的科学工作者愿意从事科普创作的人越来越少[4]。导致我国科普图书重复拼凑多,国外引进多,国内原创少。只有保证内容上不断有创新,科普图书的内容数字化、设备的移动化和营销宣传的网络化才有意义。
(四)科普图书的推广不够,新媒体宣传缺位
很多优秀的科普图书并没有很好地与新媒介融合,宣传推广不到位。例如《地图(人文版)》、等大部分科普畅销书,主要还是采用文字、图片等传统形式去表现,虽然有了数字化版本,但并未使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进行广泛地宣传。新媒体宣传的缺位致使很多年轻阅读群体的流失,普及性不够,科普价值没有充分地体现。
(一)对科普图书数字化的资本与精力投入有限
科普图书的数字化并没有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无论是政府、企业、个人还是相关科普机构与组织,对于科普图书数字化的紧迫性认识不够。读者对传统科普图书的阅读兴趣不强,导致对科普图书的购买力不足,这也直接挫伤了发行出版机构在科普图书数字化方面的积极性。除了少数科普机构和组织,科普图书信息化所带来的巨大经济与社会效益仍被忽视,相关部门投入的资本与精力非常有限。
(二)科普图书与网络流行文化结合不足,没有与其他科普形式进行良好的互动
市面上大部分的科普图书是为了向低知识水平的人群普及科学知识,知识内容很少及时更新,普及的内容往往是比较单一的说教,没有与影视和网络游戏等流行文化元素的情节、背景相结合,与网络流行文化的结合较为薄弱。此外,传统科普图书缺乏与相关的科普影视和网络游戏相互补充,与网络数字科普内容的互通性差。比如,科普出版社于2012年推出的《有趣的3D立体书》系列,通过计算机下载软件、摄像头拍摄图书对页后,3D立体影像即可呈现在读者面前。该书利用科学可视化技术对科学现象进行动态化的呈现,便于读者对科学知识的准确理解,值得推广。
(三)多元复合型人才难得,原创人才培养滞后
制约科普图书出版的最根本原因是缺乏优秀的作者。懂科学的不懂写作,懂写作的不懂科学,致使一些科普作家的作品漏洞百出,科学性受到严重质疑;而一些科学家写的科普图书内容晦涩难懂。我国科研人员评价体系也严重制约了科研人员进行科普创作的积极性。出版科普图书或者开展与科普相关的活动不仅不能纳入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还常常被同行耻笑为是学术生涯进行不下去的无奈选择。所以,大多科研工作者不愿意涉及科普工作。优秀的科普作家必须同时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文学素养,而科普作品既不能作为科研成果,也没有经济效益,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普创作的热情。
(四)国内科普图书的推广营销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相较发达国家的科普图书奖,我国的科普奖项影响力较弱。例如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图书最高奖“安万特奖”,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获奖图书的推介与营销效果较好。我国科普图书奖历史较短,大多是政府主办,民间力量较弱,没有较为成熟的推广和营销机制,有些国内的优秀科普图书由于缺少网络上的推广与营销,知名度不高。例如《马小跳爱科学》是新闻出版总署的推荐书籍,但是相对国外获奖科普图书而言,销量并不可观。由于国内科普图书推广水平落后,宣传方式比较简单原始,没有采用网络化的广泛宣传,所以我国科普图书很难被人们了解熟知,导致原创畅销书非常稀少,无形中压缩了科普图书的市场份额。
(一)制定政策,加大资金与精力投入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科普图书数字化的资金注入,鼓励科普出版社以及地方的科技出版集团等加快对畅销科普图书的数字化改造,另一方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相关企业将精力投入到科普图书数字化建设上。建议增设科普图书专项奖,进一步提高奖项的专业性和影响力,通过对科普图书作品的关注激发科普创作主体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公众理解科学的自觉性。建议将数字化科普图书列入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结项要求中。
(二)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科普图书内容与形式的融合创新
使用增强现实等数字技术,制作能与读者进行交流互动的科普图书。鼓励用新媒体技术对科普内容进行可视化开发,实现严肃晦涩的科普知识活跃化、可视化、趣味化,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地球上的生命》是面向美国高中生的数字生物教科书,它基于苹果iBooks教科书平台,大量运用了动画、影像和互动多媒体,值得借鉴。
(三)从创作、生产、传播各个环节进行专业培训
建议采用政府领头、民间融资的方式,选召理工科、人文、美术、动画、新闻传播、广告策划等专业背景的员工,培养一批职业的科普图书创作团队,定期进行培训,研讨学习国外先进科普图书经验,开发新的创作、推广模式。同时,奖励参与科普创作的科学工作者,承认他们的付出与工作量;邀请专业的科学家进行科普讲座,与科普创作团队在线上或线下多方位互动。
(四)加强对科普图书的推广营销,重视网络化宣传手段
科普图书是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有必要对其开展广泛的推广与营销,帮助读者了解优秀的科普图书。一方面加大鼓励以民间的力量和形式推介、评选优秀科普图书的活动,增设科普图书专项奖,提高奖项的专业性和影响力,激发科普创作主体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公众理解科学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要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积极采用微信、微博等网络渠道对优秀科普图书进行广泛的宣传推广。科普图书作为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普及公民科学知识的图书在各类书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各种新媒体的普及,传统模式的图书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科普图书的信息化亦成为必然的趋势。传统的科普图书因受篇幅的限制,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无法在书中体现,直观性、互动性、趣味性数字技术解决了这一问题。科普图书的信息化创新途径,可以从传播渠道的创新、内容介质创新以及结合新媒体环境的传播模式创新进行分析。
[1] 丁洁.探讨我国科普图书出路[J].才智,2012(10):325.
[2] 刘蒙之.我国科普图书创作中的科学家“缺位”与“补位”[J].出版广角,2012(10):48-50.
[3] 白林.出版业转型背景下的科普图书出版策略[J].科技与出版,2011(9):22-24.
[4] 马桂琴.对原创少儿科普图书出版的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14(5):38-40.
2015-11-20
盛丹(1982-),女,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媒体文化哲学。方可人(1990-),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媒管理。解歆韵(1992-),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