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立 邓月
(广西艺术学院 影视与传媒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影视艺术·
青春题材电影中的“重返现象”研究
(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广西南宁530022)
近几年来,青春题材电影中的“重返现象”层见迭出。这一系列影片通过相同或相近的方式“重返”青春时代,在“梦”的精神空间中弥补往昔的遗憾,挽救现实生活中的挫败,以皆大欢喜的结局给予观众心理上的替代性满足。
青春题材电影;“重返现象”;精神空间;替代性满足
近年来,青春题材电影《重返20岁》《重返17岁》 《奇怪的她》 《夏洛特烦恼》一经上映,就赢得了较高的票房。这类影片往往借助“重返”的方式,让观众乘坐时光穿梭机回到过去的青春岁月,在嬉笑嗔怒之间弥补往昔遗憾,同时化解现实生活中的危机。在“追忆青春”、“怀念过去”的热门文化潮流推动下,这些青春题材影片以轻松愉快的喜剧风格为当下的电影市场注入了新的元素。
在以《重返20岁》为代表的青春题材电影中,引起主人公想要回到过去的强烈愿望,都是现实生活中遭遇到的困境与危机。
《重返20岁》与《奇怪的她》中的老太太遭遇的是老年危机。“少有所养,中有所为,老有所依”是人生中的幸事,然而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如此幸运。尤其是当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开始承担社会责任、创造社会财富时,身边的父母正在垂垂老去。如何面对垂垂老去的父母,如何与儿女和谐相处,这是当下许多人的心声,也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在影片中,奶奶因为年龄和婆媳关系而被家庭嫌弃,自已唯一的儿子要把她送入养老院。面对着不愿去养老院又不被家庭所容的困境,奶奶以照相的方式回到了自己的20岁。这一次,她重拾自己青春时的梦想,改变自己,帮助孙子实现音乐梦想。而最后,她以自己重新变老作为代价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家人。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一系列的养老体制机制逐渐建立,养老问题不再是令子女十分头疼的问题,经济条件允许的家庭,可以把父母送进养老院颐养天年。但是对父母真正的孝顺,不能只体现在法律和道德的制约之下,真正让父母感受到老有所依,也并不是子女在社会道德层面上做出的“不得已”的选择。
《重返17岁》中的迈克与《夏洛特烦恼》中的夏洛遭遇的是中年危机。迈克人到中年,婚姻破裂,子女与他形成隔膜,工作十几年依然没有升职机会,事业一直困顿,他在神秘人的引导下回到过去。夏洛是在洗手间昏睡时回到过去,他与妻子马冬梅的婚姻并不幸福,事业一事无成。当回到过去的机会降临在这两个失意人身上时,他们义无反顾地回到过去,挽救自己失败的人生,重新获得选择人生道路的契机。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在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中,对人在中年期可能碰到的困顿这样分析:在中年期,人的个性由外向至内向转变。虽然有些人一直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但是现实社会不能满足所有人的理想和欲望,成就难创高峰,必定有一部分人会因为理想缺失感到失望。因此,中年期的个体经常会回忆过去风华正茂且美好的时光,开始更多的反思和追忆,而不是继续打拼。[1]面临现实生活的困顿与危机,人们往往借助回忆或者梦的方式,企图回到过去弥补心中的遗憾,回避残酷的现实。
在以《重返20岁》为代表的青春题材电影中,主人公都是通过一种类似超越现实的“超能力”回到过去的,这就实现了空间的转换,即由现实空间向精神空间转换。影片带给主人公与观众的是一场梦,而这场梦的实现恰恰是通过空间转换来实现的。
一般而言,物理空间是指物质实体的存在与发展所涉及的客观范围,精神空间则是指人的思想活动所占的空间。理智、情感、意志、欲望、理想、梦境等是精神空间的结构形态。[2]主人公在自己的精神空间里,毫不掩饰自己的欲望和情感,敢于做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做的事情,并且往往都会成功——因为可以预见结局,所以更好把握。这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四部影片之中只有《重返17岁》在空间转换上略有不同。影片中的迈克并没有回到时空上的过去,而是停留在现实空间,但此时在他的精神空间之中,欲望与情感都发生了改变,其最终目的的实现也是通过精神空间来完成的。
在电影叙事空间的转向中,精神空间更多的是关注电影文本如何表达和丰富本我的欲望,体现和张扬个体的情感和意志,及其转换为普遍意义的伦理文化的机理,并如何开拓和反观现实社会中人自身的精神空间场域。[2]在这个空间里,占据主人公头脑之中的理智、情感、意志、欲望、理想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们尽情享受青春带来的朝气,没有家庭的琐碎,一切都按照理想的方向发展。沈梦君重拾青春时期成为歌手的梦想;夏洛成为人生大赢家;迈克不再是那个自怨自艾的中年大叔,而成为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校园篮球明星,他在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同时,还参与了儿子和女儿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在学校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麻烦,也化解了自己与妻子间的隔阂与误会。
精神空间架构是这类影片的主要叙事方式。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通过这一特殊空间就可以发生,并且合理,也与现实中人们回忆往事、重构事件的精神空间结构一致,由此更能抓住观众的心。在电影叙事的精神空间之中,“我”占据主体地位,“本我”是本能的寓所,它按“快乐原则”行事,即避苦趋乐。主人公的一切动机与行为都从本我出发,从满足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出发,让自己的欲望得到尽情满足。
当然,这类青春题材电影在挖掘受众集体怀旧情绪上也非常用心。首先是经典怀旧歌曲。朗朗上口的经典曲目贯穿80后、90后的青春岁月,当熟悉的旋律响起,记忆的阀门随之打开,回忆和情绪自然而然地涌上心头。其次是老式怀旧物件。BB机、课本、山寨运动服等,这些充满年代感的东西出现在眼前,观众会猛然发现,原来过去与现实之间已经跨越了遥远的鸿沟,这种距离感令人唏嘘。这种过去与现实之间的空间对话也是通过精神空间来实现的,作为渲染情绪的一种方式,在对观众情感带入的同时,引发集体的情感追思。以“怀旧”、“青春”为主题的情绪,不仅是对当下80后、90后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人们内心幻想的合理诠释。
《重返20岁》这一系列电影借助的是青春题材,而“青春情结”并不是青年的专属,它几乎辐射所有年龄段的观众。每个人在青春年少时都想象自己能一夜长大,年老时又怀念自己已然逝去的青春岁月,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替代性满足”或“心理补偿”。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诗人与作家的创作是通过其作品“在空中建筑城堡”,从而使其被现实抑制的欲望得到一种“替代性满足”。[3]在《作家和白日梦》的文本中,弗洛伊德提出,当一个艺术天才描述他的游戏或个人梦想时,人们会非常感兴趣。这与人们在观影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把自己带入其中是一样的道理。在主人公颓废和失败的人生里,观众不仅会对他们的遭遇持不满或惋惜的态度,并且会通过别人失败的人生体验和经历来反思自身。
在偌大的社会之中,个体显得那么弱小和孤立无援。在面对生活和人生困境时,大多数人是苦恼的,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一代,都梦想着一夜成功或得到成功的捷径,而电影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现实范本,满足所有人的心理诉求,实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幻想。中国自古就有关于“黄粱美梦”这一母题的衍生,以梦境来表现欲望,以欲望来映射现实,追求一种瞬时的现实寓意。从电影精神分析学者的观点来看,黑暗的电影院与夜晚人们所做的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就像电影运用被动或者消极的方式,通过识别机制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将自身寄托于电影中的人物,实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电影毫不掩饰自己的表达意愿,电影就是要帮助人们在梦境中实现理想并营造真实感,这也是体现电影生命力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与文学的描写渲染效果有所不同,但二者结果一样,梦醒之后,一切都是虚无,在虚无中顿悟,在顿悟中重生。
电影在实现人愿望和幻想的层面无疑是成功的,但也透露出弊端。它会带给人们一种虚幻的实现梦想的途径,以一种消极和被动的方式让人接受这样的信息,并让人们沉醉其中,产生一种对现实不切实际的想法。越强烈的真实感越令人不安,在面对困难时,人们也许只会采取消极的态度和方式,没有实质性的解决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这一系列电影所传达出来的正能量。正如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当他们在各自的精神空间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回到现实生活之时,每个人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他们重燃了对生活的热情,无论是迟暮之年的老人,还是四十不惑的中年人,对于人生,他们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人生不是游戏。重来一次,重返过去,改变生命轨迹和人生道路,只是人们心中美好的念想。电影能实现人们心中的白日梦,给予人们精神的慰藉,但是回到现实,我们唯一能做的是认清现实,把握好现在的生活。
(责任编辑陶新艳)
[1]梁铂琼.谈《重返十七岁》的中年危机与自我救赎[J].电影文学,2012(5):90.
[3]樊桂林,郑瑞新.爱的缺失:现代人心中的隐痛与缺憾——读叶弥小说《桃花渡》[J].飞天,2010(4):76.
Research on“Back-to Phenomenon”in Youth Movies
XIONG Li;DENG Xin-yue
(School of Television&Media,Guangxi Arts University,Nanning 530022)
In recent years,the“back-to phenomenon”has occured repeatedly in the youth theme movies.This series of movies are back to the bloom youth by the same or similar ways to make up for past regrets in“Dream"spiritual space,and rescue setbacks in real life.The happy endings give the audience alternative satisfactions psychologically.
youth theme movies;“back-to phenomenon”;spiritual space;alternative satisfactions
J905
A
1671-5454(2016)02-0005-03
10.16261/j.cnki.cn43-1370/z.2016.02.001
2016-03-14
熊立(1974-),女,湖北公安人,博士,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理论与批评。邓月(1993-),女,湖南龙山人,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012级学生。
本文为广西艺术学院2014年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青春叙事'研究”(编号:BS20130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