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雁
(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3)
对基于高考制度改革学生学习动机转变的思考
陈雁
(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3)
我国的教育改革已触及到了高考制度的转型,探索普通高等院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已势在必行。在这种制度下,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都将发生方向、内涵和程度上的转变。本文针对高考制度改革后综合素质评价的各项内容所带来的学生学习动机的转变进行了思考和论述,强调了以唤醒学生的内心动力、满足学生从生理到自我实现的各层次全方位需求、顺应学生天性发展为根本的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旨在进一步探索完善学习动机的激励机制。
高考制度改革;学习动机;动机转变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包含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种成分。[1]高考是青少年受教育阶段的重要人生节点,不同的高考机制,自然会引导和激励每个受教育者选择不同的人生走向。我国原有的以“一考定终身”的考试评价体制一定程度上颠倒了教育手段和目标的关系,把考试手段变成了培养目标。其结果,大多数高中生的学习动机就是为了考上心仪的大学,一旦理想达成,便不再产生学习动力,导致动机缺失、目标迷茫。教育的本义应该是让每一个生命都蓬勃生长,教育是人性的唤醒,是素养的提升,是整个精神品质或人格的塑造,而不是与唯分数论相伴。因此,我国的教育改革已然触及到了高考制度的转型,探索普通高等院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已势在必行。在新的高考机制驱动下,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都将发生方向、内涵和程度上的转变。如何根据这种转变调整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热议和研究的话题。本文试图就高考机制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同时,它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激发紧密相联。[2]我国于2014年出台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改革考试科目设置,改革考生录取机制,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分散学生的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3]继上海、浙江2014年率先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后,新的高考机制改革正在全国更多省份稳步推进。目前的主要改革内容有:高考考试制度变为“3+3”、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自主招生四者的结合,其精髓主要是取消文理分科,除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必考科目外,学生可在学业水平考试的同时或基础上,自主选择三门计入高考成绩的选考科目,因此,“走班制”、“分层次”教学将应运而生,更能充分地照应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与特长。同时,规范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内容。新方案的最大改革指向,就是让考生的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与高考招生录取挂钩,而不再只是参考。这种机制自然是使得高考前的基础教育阶段摆脱了原有的应试教育方式,因而,学生的学习动机将会随之发生根本性转变。而学生合理的学习动机,则是驱动受教育者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优质的学业水平、适宜的兴趣特长、健全的身心基础以及应有的社会责任的原动力。
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道德就是教育。”而“德育”成功的唯一标准,就在于帮助学生实现“生长”,枝繁叶茂,蓬勃向上,开花结果。思想品德是教育的根本,能塑造性格,帮助学生“知行合一”。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匮乏动机是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包括追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尊重需要的满足。这些需要的满足,主要依赖于外界,且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而成长动机是指个体试图超过他以往成就的动机,是被自我实现的趋向所激发的动机,一旦形成,则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潜能,主要指学习、求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的需要。[4]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学习动力越来越强烈地表现为追求成长性需求的满足,而成长性动机形成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思想品德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这一重要论述,精辟论述了核心价值观与德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明确告诉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新形势下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5]追求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只有意识到自己在不久的将来是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肩负着祖国繁荣昌盛的重任,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必须同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当下勤奋、努力地学习才会更有意义。高考制度的改革,应高度重视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作用,并且融情感、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学校德育课程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匮乏性动机向成长性动机转变。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抓住学生对思想品德重要性的认识以及在学习中的兴趣,结合时代特点,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党团活动、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方式来实现。学生的品行养成,是由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完成的。山东潍坊昌乐二中每周一次的家校课程,就是围绕理想道德、教育理念、情感培养、做人做事等不同的主题展开,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苏州市甪直高级中学学校在学生中开展以“自学、自理、自治、自悟”为主要内容的“四自”德育教育活动,把学生的学习、生活点滴均化作培养塑造学生的渠道和机遇,让学生终身受益。这些成功的尝试都能为高考改革后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和评价提供借鉴。
近景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这类动机作用的效果比较明显,但持续时间短暂、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情境变化或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而远景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连的,其作用具有更多的社会性与理智色彩,既富有稳定性,又有概括而持久的定向作用。学习动机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而影响学业成绩,而不断进步的学业成绩也会对学习动机产生作用。[6]高考改革后,由于不再区分文理科,除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必考科目外,学生可在学业水平考试的同时,并以此为基础,根据所报考高校的要求和自身特长,在理、化、生、史、地、政等科目中自主选择计入高考成绩的三门选考科目,“走班教学模式”将取代“固定班级授课模式”,“分层教学”将成为中学教学的“新常态”,不同学科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显著分化。这无疑将增加学生的选择权,更加充分地照应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个性与特长,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跑道”。学业考试只是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达到高中毕业标准即可;选考属于选拔性考试,将在高考中面临激烈竞争。学生一旦进入高中,其本人和家长必然会尽快对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和将要选考的高考科目做出规划。而且选考科目和未来的大学类别、专业类别直接挂钩,也紧密联系着未来的职业走向,对学生的选择能力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学生把以高考成绩为目标的近景直接性动机和以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远景间接性动机结合起来,实现学习动机的兼顾性转变。学生选科、选专业和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也必将成为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一环,对选考科目成绩的评价也更为合理和全面。以浙江湖州中学为例,考评内容从原先的“卷面成绩”拓展到现在的“试题得分、学科知识、学科能力、考核目标达成”等四个方面。这样的个性化诊断报告,引导学生、教师、教育部门在关心分数之外,更关注学生对于知识、能力的掌握状况和发展变化,促使教育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新高考带来的挑战是,学生们有权选择老师。教师想让学生们信赖,在讲台上立得住脚,就必须德学俱佳,既要有人格魅力和人文情怀,更要做专业领域的深度研究者和智慧的传播人。因此,学生的需要和学习动机的转变也会极大程度上带来学校及教师教育理念和方式上的新变化。
具体动机(specific motivation)是在某一具体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动机。由这种动机支配的学生,常常只对某一门或某几门学科或内容感兴趣,而对其他学习内容和自身素养提升则不予关注。这种动机的作用往往是暂时的、不稳定的。而一般动机(gener~motivation)是在许多学习活动中都表现出来的、较稳定、持久地努力掌握知识经验的动机。该类动机贯穿于学校以及毕生的生活和活动中,并与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性格特征密切相连。英国哲学家洛克关于人生幸福有一个简短而精辟的描述:健全的心智寓于健康的身体。凡身体和心智都健全的人,就不必再有什么别的奢望了;身体或心智如果有一方面不健全,那么即便得到了种种的别的东西,也是枉然。健康的体魄是成长的基石,《教育部2016工作要点》出台了关于深化学校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实施意见,以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和体质健康水平。具有良好锻炼习惯的人常乐于积极进取,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只有那些对生活充满热情和积极进取的人,才可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因此,对身心健康的关注和培养有利于形成学生的一般动机,在学生追求理想、实现自我的过程中,将发挥主导性的作用。2015年9月1日,兰州皋兰一中高三13班学生高某某(女)因和同班同学发生矛盾,将微量的“溴敌隆”(老鼠药)投入本班教室的保温桶,致使当晚该班十多名学生出现中毒症状。今年春节刚过,已经出了两本历史专著的西安中学高三学生林嘉文因抑郁症跳楼身亡。之前一个月,他曾发过一条微信:越发不明白自己这么拼是为什么。由于他的高度同龄人难以企及,个性相对孤傲,坐在教室里,常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又由于抑郁症所带来的悲观、无助和绝望,最终丧失了生活的自信和动力。人际交往与协作是作为社会人的一种重要需求,学习的动机不仅是获取知识,满足好奇心,更在于心智的健全、人格的丰满。高考的改革,将探索高中“走班”、“分层”等教学模式,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互助与交流。每个学生只有自己最清楚本人的学习状态,身处合适的班级或学习群体环境,更有利于学习者的自我反思和自主调整自己的情绪、思想和学习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Deci&Ryan提出的目标设置理论认为,动机与目标紧密相联,动机一旦被激发,人们倾向于采取目标导向行动去完成任务。如此,目标的特征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学习心理研究表明,选择性目标动机的作用要强于指派性目标动机的作用。在以往的学习情境中,教师充当的是“发起人”的角色,而学生往往只能成为“跟从者”。高中教育和大学也主要是分数的对接,学生的学习动机多表现为指派性目标动机,自主性较弱。高考制度改革后,大学的录取将按照专业进行,学什么样的专业与孩子的兴趣、爱好直接相关。学生一旦进入高中,其本人和家长必然会尽快对三年后将要选考的高考科目做出规划,同时注重人文、科学等综合素养的提升,主动分流在所难免,学生的学习动机将转变为以选择性目标为导向。这不仅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决性、主动性和把控性,还有益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另外,除高考选考课程外,多开发学生感兴趣且成长所需的课程,也是学校和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北京十一学校的转型主要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来实现的,他们通过理科分层次、文科分类型、艺术游学综合和个别学生的特需课程形成了大量的选修课,这为教育供给内容的改革探索了新路。参与发现引力波存在实验获得成功的天文学家、上海崇明人胡一鸣,一个对天文充满热爱、有着优异禀赋的年轻人,填报高考志愿时,他只填了一所学校一个专业:南京大学天文系。时任上海崇明中学校长的董耀棠欣赏他的勇气和决心,为他写了一封推荐信。最终,他的高考成绩虽排在报考该专业考生中的第二名,但原本计划在沪只招收一人的校方为胡一鸣增设了一个名额。现今,这位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呵护、鼓励与支持的追梦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做出了贡献。原有高考机制下,校长和老师们关注的是学校考生被名校录取的“荣誉”的数字,而家长关心的则是孩子学一个能找到既体面又挣钱多的工作的专业,学生也以此为参照系,很少考虑“我的特长和志向是什么”。在此背景下,胡一鸣对理想的坚守,以及这份坚守所获得的赞赏和保护,尤显可贵。希望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能有千万个胡一鸣破茧化蝶,实现自己的志向。
物质性动机是以满足人的生理和物质需要为基础的,趋于个体化;社会性动机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的,趋于社会化。学生学业的成就不仅应满足个体物质层面的需求和改善,更应站在社会层面的高度施展才能、获得认同、实现抱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成为有益于社会和人类,同时自身又能适应社会且幸福生活的人。这种教育的成功,除了要求学生积累、传承和发展人类的文化知识外,还需要让学生建立起学习与现实社会联系的一种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高考改革后,社会实践和志愿活动等将纳入学生的评价体系和标准中,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其教育价值并从中获益。可尝试通过考查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调查报告等来进行评价,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将个人的基本需求和自我成长与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高考改革先行者的上海目前已建设了1514个市区两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高中生开展志愿服务提供岗位,多数区县街道社区也建立了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有专人负责整合社区资源,与学校、实践基地共同管理和创设活动项目,高考改革的影响已深入社会肌肤。旅美学者薛涌在美国教书时,曾建议学生不论是申请学校还是找工作,每年都要写一篇个人自述:你从社会中得到了什么、为社会贡献了什么。如此自述承载着每个学生生命的斤两、事业的权重、人生的取舍,让学生自觉地监督自己的成长,激励自己不断奋斗。以张亦凡为代表的西安高新第一中学的几名高三学生,经过四个半月的走访调查,做出了一份带有提案色彩的报告《关于维护哺乳期妇女权利,促进母婴室建设的提案》,并委托政协委员带到了今年两会提交,体现了学生们关注社会现实的一种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许多国家对学生是否参与社会服务、社会活动都格外关注,成为升学录取的一个重要参照。我国高考制度的改革也将鼓励高校录取标准向这样的学生倾斜,使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地从物质性动机向社会性动机转变。
教育的根本是唤醒学生的内心动力,最终指向其未来的幸福,所以教育的改革,首先应该去功利化,满足学生从生理到自我实现的各层次、全方位需求,只有顺应学生天性的教育改革才有生命力。对基础教育来说,当务之急是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生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就高校而言,高考招生要打破“唯分数是举、唯状元是才”的选才机制,代之以全面综合的考量,既要重视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服务社会的精神。新的高考制度就是为了使学生相信,学习是一种提高自身素养和能力的手段,而不仅仅是为了分数,同时让教育者更加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高层次需求,实现学习动机的调整和转变。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的时代即将结束,更立体多元的考核思路、更尊重个性的改革态度将使未来的学生享受更高品质的教育,成为更完善的自己。
[1]许晓艳.学习动机理论视域下的学生的学习动机[J].北方文学(下旬刊),2015(6):170-171.
[2]杨德艳.基于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12):87.
[3]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76-277.
[5]吴潜涛.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N].中国教育报, 2016.3.8.
[6]吕媛.学习动机、基本心理需求与学业成绩的关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孙延波
G639.21
A
1671-4288(2016)03-0102-03
2016-03-20
陈 雁(1963-),女,贵州省贵阳市人,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